(共37张PPT)
八年级上册期中复习
新闻类文本阅读
明确具体要求
1、明确《课标》要求。
2、明确教材要求。
复习策略一:
课标要求
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教材要求
1、阅读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了解新闻内容,把握各自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
2、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新闻本身的发展。
3、熟悉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4、学习写作消息。
梳理文体知识
1、理解新闻的总体文体特点。
2、把握各类新闻文体的不同特点。
复习策略二:
文体知识 新闻
1、定义: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信息。
2、特征: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3、分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文体知识 消息
1、定义: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
2、特征:时效性强、真实客观。写作消息要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用事实说话,也可有适当的细节描写和议论。
3、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消息正文部分的典型结构是“倒金字塔结构”,即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事件。其中导语部分集中讲述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此后随文章的展开,事实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4、要素:6个W 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
何事(what)何故(why)如何(how)
文体知识 新闻特写
定义: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进行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特点:
1、片段性。落笔集中,突出一点;
2、目击性。立体观察,真切再现;
3、透视性。目的明确,传达精髓,深刻揭示。
4、文学性。表达上多借用各种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
文体知识 通讯
定义: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分类: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
特点:
和消息一样,通讯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时效性上不如消息。
通讯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更详实。
文体知识 时评
定义:是新闻评论文体的一种,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或者观点。简单地说,就是针对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
特点: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
掌握阅读策略
1、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的内容。
2、在比较中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
3、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
复习策略三:
1、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的内容。
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很多新闻都具备这些要素。阅读课文时,要梳理其中各新闻要素的具体内容。可分条列举,也可以画图表。
阅读策略
2、在比较中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
本单元所选的新闻作品体裁不同,写法各异。可以结合旁批与补白,从篇幅、时效性、表达方式等角度,在比较中归纳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各自的特点。重点把握消息在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为后面的写作任务做准备。
阅读策略
3、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
新闻注重准确性与客观性,作者的感情与思想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阅读时要注意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评价,了解作者的立场与观点,也可以试着从自己的角度来思考新闻的内容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阅读策略
针对考点突破
1、标题。 2、导语。
3、主体。 4、背景。
5、语言。
复习策略四:
1、标题的作用。
新闻类文本的标题要求醒目、突出,达到吸引读者的作用,或者能很好地概括文本内容,凸显感情倾向,彰显主题。
考点突破
标 题
问题示例:新闻的标题被喻为新闻的“眼睛”,标题是否精彩,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试析本文标题发妙处。
《人前我是乖乖仔 一上贴吧就爆粗》
这篇题为“一个爱吴--的女生的告白”,来自百度广州某重点小学的贴吧,作者署名为“爱的泪太苦”。紧随其后的是一条写着“你有病!”的回帖。
──《人前我是乖乖仔 一上贴吧就爆粗》节选
考点突破
这一标题巧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人前”与“上贴吧”、“乖乖仔”与“粗暴”形成鲜明的对比,高度概括了新闻的重要内容,语言简练而且形象生动。
标 题
方法小结
1.分析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2.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
3.对吸引读者的作用;
4.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
5.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
考点突破
标 题
2、导语的作用。
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考点突破
导 语
问题示例: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 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4分)
梦碎雅典
奥蒂又输了,这次依然输给了“坏运气”。
这位37岁的牙买加老将具备夺取世界女子百米冠军的实力已达17年之久,但好运却从未降临到她的头上。当奥蒂今晚闪着泪花走出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赛场时,她追求了一生的梦想化作了一场噩梦。
奥蒂已经赢得过20多枚世界大赛百米的银牌和铜牌,参加过5次世界锦标赛、4届奥运会,但还没有赢得过一次百米冠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女子田径选手能在37岁“高龄”依然在世界赛场上奔跑;也没有任何一个世界名将比奥蒂遭遇更多的莫名其妙的不幸。
……
奥蒂以永不向厄运低头的勇气证明了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
(新华社雅典1997年8月3日电)
考点突破
导 语
问题示例: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 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4分)
梦碎雅典
奥蒂又输了,这次依然输给了“坏运气”。
这位37岁的牙买加老将具备夺取世界女子百米冠军的实力已达17年之久,但好运却从未降临到她的头上。当奥蒂今晚闪着泪花走出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赛场时,她追求了一生的梦想化作了一场噩梦。
考点突破
导 语
属于导语部分。主要作用有:
①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
②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 …… ),
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点1分)
方法小结
导语主要作用有:
①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
②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 …… ),
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突破
导 语
3、开头、中间、结尾段落的作用。
开头:点题,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起下文,引出所写的对象,设置悬念,增强艺术吸引力,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等。
考点突破
主 体
问题示例:文章从写“大眼睛”苏明娟开头,主要哪些方面的作用 (4分)
民间助学:成长和尴尬同行
今年,“大眼睛”苏明娟24岁,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知识改变命运”成为现实;今年,南粤大地上依然有无数个待助的小“苏明娟”;而另一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民间义教组织“灯塔”走到第六个年头,他们独创了“朋辈教育”的新理念;借助网络发展起来的助学团体“乐助会”也度过了三周岁生日……正是他们搭建起民间助学的桥梁,收获着快乐也遭遇尴尬。
新生入学的九月,助学升学又成了热门话题。
镜头拉回5月3日凌晨2时30分,江西信丰。
……
和中国大多数民间组织一样,灯塔并没有在相关部门注册,而只是以一个项目的身份挂靠中山大学公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官司至今仍无下文。
节选自2007年9月17日《南方日报》
考点突破
导 语
问题示例:文章从写“大眼睛”苏明娟开头,主要哪些方面的作用 (4分)
民间助学:成长和尴尬同行
今年,“大眼睛”苏明娟24岁,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知识改变命运”成为现实;今年,南粤大地上依然有无数个待助的小“苏明娟”;而另一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民间义教组织“灯塔”走到第六个年头,他们独创了“朋辈教育”的新理念;借助网络发展起来的助学团体“乐助会”也度过了三周岁生日……正是他们搭建起民间助学的桥梁,收获着快乐也遭遇尴尬。
新生入学的九月,助学升学又成了热门话题。
考点突破
导 语
①说明民问助学早已有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有发展的必要;
②提高读者的兴趣,吸引读者关注民问助学这一热门话题。(4分,每答对1点2分)
问题示例:这篇通讯以“8月8日晚11时,四川映秀再次被震动了”开头,说说这样开头的好处。
考点突破
导 语
①这句话中的“震动”一语双关,把5月的汶川大地震和8月的北京奥运会从时间和空间上联系起来了;
②为下文写奥运会为灾区人民带来了精神上的寄托和鼓舞作了铺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未写出“双关”,“铺垫”,不扣分。)
3、开头、中间、结尾段落的作用。
中间:过渡、为下文铺垫、照应前文。
结尾:照应题目、开头,拓宽内容,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间等。
考点突破
主 体
方法小结
开头、中间、结尾段落的作用:
1、开头:点题,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起下文,引出所写的对象,设置悬念,增强艺术吸引力,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等。
2、中间:过渡、为下文铺垫、照应前文。
3、结尾:照应题目、开头,拓宽内容,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间等。
考点突破
导 语
4、背景的作用。
例: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考点突破
背 景
①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这位体坛老将的“坏运气”,
②更深刻理解奥蒂渴望圆梦雅典的迫切心情,
③突出奥蒂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点3分,3点4分)
5、分析新闻语言特色。
新闻要求准确,准确的数据能加强事实的真实可信,准确的叙述和描写能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使人物血肉鲜明,性格突出,或者营造出新闻场景,使读者如亲历其境。
考点突破
(1)数据运用及叙述描写的准确
例:这篇短短的通讯用了许多数字。请举例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考点突破
(1)数据运用及叙述描写的准确
擦鞋者说
南京有一个“郭师傅擦鞋店”,别人擦鞋1元一双,这里却要2元,可生意依然红火。
来到位于莫愁新寓的这家小店,可见门口醒目的牌子上写着五六个服务项目和价格,还有两句话,一句是广告:“足下生辉,走出风采”;一句是店规:“以诚信立基,做良心事业”。店里鞋架上放满了擦过或待擦的皮鞋。
郭师傅名叫郭兆松,41岁,一家三口都在这儿擦鞋,去年毛收入10万元。
他一边擦鞋一边与我交谈:
有人问我,别人擦鞋都只要1块钱,你为什么要两块?我说,这叫优质优价!同是皮鞋,有几十元的,还有上千元的不是?
我是安徽固镇人,1991年举家来南京打工,搬运工、收破烂都干过,活不轻,钱不多。有一天,在闹市区看到一字排开的擦鞋摊,生意还不错,便悄悄在旁边看,一连看了5天,一位好心的师傅收我当了徒弟。我也成了“擦鞋游击队”的一员。
2001年,在一位城管队员的帮助下,我租了间7平方米的门面,月租800元,做起了定点生意。刚开始,擦一双鞋1块钱,没有多少生意,急得直上火。暗下决心:凡事要用心,虽说是擦鞋,也要擦出点名堂来!
例1:这篇短短的通讯用了许多数字。请举例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考点突破
(1)数据运用及叙述描写的准确
以我的经验,鞋油都是一样的,差别就在鞋蜡上。我就琢磨自己配,成份有蛋清、鞋乳、白醋等。那些日子,我是白天试,晚上想,觉睡不实,饭吃不香。经过近百次试验,终于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03年11月6日,晚上我一人喝了8两白酒,尽兴地醉了一回:咱也有“独门秘方”了!
自从用了自配的鞋蜡,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有一天,我在理发店理发,看到染发的要用电吹风吹,灵机一动:擦鞋也可用电吹风呀!现在,我擦鞋都加一道吹干程序。刚擦过的鞋,你端一盆水往上浇,一滴不沾!这样的效果,收2元钱不多吧?
你问我下一步的打算?我这店也算有了点小名气,我想让妻子和儿子留在这里干,我找个地方再开新店。现在城里人有钱没时间,穿皮鞋的越来越多,自己擦鞋的越来越少,市场大得很!
(选自《人民日报》2006年3月19日 第一版)
例1:这篇短短的通讯用了许多数字。请举例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考点突破
(1)数据运用及叙述描写的准确
①本文使用许多数字,如“别人擦鞋1元一双,这里却要2元”“毛收入10万元”“7平方米的门面,月租800元”“经过近百次试验”,(仅举一例即可)使事件表述十分具体,事实显得确凿可信,体现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这个答案还可用于这篇文章怎么体现了新闻“真实性”的特征)
②用数字表现人物非常形象,如“那是2003年11月6日晚上,我一人喝了8两白酒”,具体的时间、酒量,凸现了郭兆松兴奋的心情,以及研制成功鞋蜡对他的重要意义。(这个答案也可以考察新闻细节的描写的作用)
应对:
关注语境,明确目的; 刻画人物,再现事件; 服务主题,分点作答。
5、分析新闻语言特色。
通讯和特写在表现人物和刻画场景时允许使用文学手法,所以有些句子呈现出形象生动的特点。
考点突破
(2)语言的形象生动
应对:塑造鲜活形象,再现典型场景,为主题服务。
例1: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语言有何特点 请举例分析。(5分)
考点突破
“本届政府工作走过了4个年头,它告诉我们,必须懂得一个真理,这就是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
“必须秉持一种精神,这就是公仆精神。政府工作人员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以外,没有任何其他权力。”温家宝的这句话,正是党和政府与人民心心相印的真实写照。
“一个船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面对中外记者,温家宝形象地说明了改善困难群众生活的重要性。
“解决民生问题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什么叫快乐?我可以借用诗人艾青的一句诗:‘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
(2)语言的形象生动
例: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语言有何特点 请举例分析。(5分)
考点突破
①情真意切,又不失理智。如“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让人们领略他的赤子情怀,面对成绩又不失理智“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忧患”;
②生动形象,幽默含蓄。如“去问开花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引用艾青的诗句默含蓄地(生动形象)表达了“快乐”的深刻内涵;
③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如“我们改革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就需要解决民生问题。”这句话不仅简洁明了,而且一语中的指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1点给2分,2点给5分,只答特点不分析,一点给1分)
(2)语言的形象生动
例2:这篇评论的语言热情洋溢,很有震撼力。请以第④、⑤段为例,从修辞运用和表达效果上作简要分析。(6分)
考点突破
(2)语言的形象生动
(1)运用反复,例“从来没有什么时候” ,引起注意,强调汶川救灾的开放性是史无前例的(3分);
(2)运用排比,如“趟开了……,趟开…….趟开……”,增强说理的气势,强有力地论证了汶川救灾是一次全面的开放(3分)。(答对一种修辞手法1分,举例1分,说出表达效果1分;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