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复习古诗文考点(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复习古诗文考点(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6 21:0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考点串讲
古诗文复习
古诗文常见考点
1.理解性默写; 2.字词积累;
3.翻译句子; 4.思想内容;
5.艺术手法; 6.语言欣赏。
解题方法
①看清题目,抓关键词,并圈画出来!
理解性默写题中会出现限制词语和重要提示,所以我们做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准确把握题目要求,切忌因“见过”而草率作答。
一.理解性默写
真题演练:《三峡》中与李白《朝发白帝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 , 。
参考答案: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解题方法
一.理解性默写
解题思路:
崔颢的《黄鹤楼》中有四处诗句都描写了景象,即:“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到底是哪一句呢?这就需要仔细辨析了。“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作者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侧重写自然景象;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里的“不复返”一语双关,不仅写出了黄鹤不再回来,更暗示岁月一去不复返。不仅有景,而且有情,更符合出题人考查的意图。
解题方法
②正确理解句子的含意。
在平时的学习中,不要只浮于表面,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汗”与“汉”的区别;知道“雁”与“燕”的不同;知道“箫”与“萧”的差异。背诵起来,默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还要特别关注意思相近的句子,要很好地区别,以保证理解的准确性,才能保证默写的准确性。
一.理解性默写
真题演练:《黄鹤楼》中“ , ”两句既描绘了所见的黄鹤楼远景,也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
参考答案: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解题方法
③易错字反复记,形近字放在一起比较记忆。
一.理解性默写
真题演练:
《与朱元思书》一文中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描写出山势高耸、峻拔特点的句子 , 。
参考答案: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解题方法
一.理解性默写
解题思路: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篇山水小品文,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刻画富春江的美景,在第二段写水清、水急,第三段写奇山,那只有这几句了:“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关键是“竞”字,很多同学会写成“竟”字!
做题方法:把古诗文中的形近字放在一起比较记忆,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两岸石壁,五色光辉”等等。
考试策略
二.字词积累
题型与分值:文言文词义考查是文言文阅读每年必考的题目,一般以解词或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分值为2-4分。
内容与能力:多为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文言虚词等。除熟练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积淀外,还应理解记忆,灵活辨析,掌握解题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解题技巧
二.字词积累
方法一 代入法:
用于题目已给出文言词语的意思,让学生选择正误的选择题。只要将给出的意思代入句中,即可判断其正误的一种解题方法。
内容与能力:多为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文言虚词等。除熟练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积淀外,还应理解记忆,灵活辨析,掌握解题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解题技巧
二.字词积累
真题演练: (2018 柳州)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食 主人日再食同 食之不能尽其材
B.被 舍生皆被绮绣 将军身被坚执锐
C.信 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D.善 岂善学者应有邪 以咨诹善道
方法解析:B加点的词意思相同。A提供食物;饲养。B同“披”。C确实;信用。D善于;好的。
要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解题技巧
二.字词积累
方法二 语境法:
运用语境法来判断词语的具体意思,解决一词多义和文言虚词的辨析等题目的一种解题方法
内容与能力:多为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文言虚词等。除熟练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积淀外,还应理解记忆,灵活辨析,掌握解题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解题技巧
二.字词积累
真题演练: (2018 鄂州)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不求闻达于诸侯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方法解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中“诚”分别为“确实,实在”和“果真”;B项中的“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中的“闻”分别是“使……听到”和“闻名,传扬”;D项中的“间”分别是“间或,偶尔”和“参与”的意思。据此,答案为B。
解题技巧
二.字词积累
方法三 推断法:
结合汉字造字特点,根据文言词语的形旁、邻字、语法结构和现代汉语的意思推断其在句中具体含义的一种解题方法。
内容与能力:看语境,文言文词语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看字形,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词语的含义。看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解题技巧
二.字词积累
真题演练: (2018 淮安)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为宫室 (_____) ②罔不因势象形 (_____)
③或六角 (_____) ④高可三四丈 (_____)
方法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或”:有的。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为”的意思和用法,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考试策略
三.翻译句子
题型与分值:文言文翻译句子考查是文言文阅读每年必考的题目,一般以课内外结合的形式呈现,分值为4分左右。
做题技巧:
1.抓住关键词; 2.牢记翻译方法; 3.突破特殊句式。
解题技巧
方法一 抓住关键词:
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
真题示例:
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翻译为“哪个夜晚没有月亮?什么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其中“但”和“耳”答错各扣1分。
三.翻译句子
解题技巧
方法二 牢记翻译方法:
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
翻译方法: “留、换、调、增、删”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留”是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都不用翻译);
“换”是替换词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用“景象”替换;
“调”是调整语序,如“何陋之有”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 ”;
“增”是增补词语或句子的成分,“夫大国,难测也”翻译为“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
“删”是删去不译的,如“盖竹柏影也”中的“也”不译。
三.翻译句子
解题技巧
方法三 突破特殊句式:
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倒装句;
3、省略句; 4、固定句式。
三.翻译句子
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不用判断动词“是”。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例句参考:
1、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表判断);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
三.翻译句子
倒装句
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四种:
①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位置,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
②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
③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④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能谤讥于市朝。”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将介词短语后置做状语,原句应是“愿陛下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
三.翻译句子
倒装句
上册例句
1、自三峡七百里中(后置定语,应为“自七百里三峡中”)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
2、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鸢飞戾天者(后置定语,应为“飞戾天之鸢者”)
飞到天空中的鹰隼。
三.翻译句子
省略句
常见的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①省略主语。如: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②省略谓语。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③省略宾语。如:人不知(之)而不愠。(《论语》)
④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如: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⑤省略介词。如: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三.翻译句子
省略句
上册例句
(1)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
(2)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
(3)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4)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省略主语“小船”)
(5)急湍甚箭 (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
三.翻译句子
固定句式
初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有:
①“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如: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③“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如:此何遽不为福也 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
④“何以……”:相当于“凭借什么……”。如:何以战
三.翻译句子
知识梳理
《三峡》:文章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川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也表达了对三峡渔民生活的同情。
《答谢中书书》: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的悲凉和自我安慰。
四.思想内容
比较梳理
《与朱元思书》:对富春江两岸秀美山水风光的喜爱与赞美,抒发作者厌弃官场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有自述心志的味道,表现出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也有劝说朱元思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美景的意味。
《黄鹤楼》: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这首诗描写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孤独、郁闷和失意、飘零之感。
《钱塘湖春行》: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和游春的喜悦之情。
四.思想内容
景物描写手法:《三峡》
(1)动静结合:
①写山为静,夏水为动;②绿潭、倒影为静,素湍、回清为动;
③“绝巘多生怪柏”为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为动。
(2)俯视仰视
俯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仰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正面侧面结合
正面: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侧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寓情于景
每至晴初霜旦……哀转久绝
抓住猿鸣这一三峡有代表性的景物,渲染了凄凉、悲寂、肃杀的气氛。
五.艺术手法
景物描写手法:《答谢中书书》
(1)动静结合
①动态:以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游鱼竞跃表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②静态:以青翠树木、五彩山石呈现多彩的气象。
(2)俯视仰视
俯视:清流见底
仰视:高峰入云
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3)视听结合
视觉: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听觉:猿鸟乱鸣。
五.艺术手法
景物描写手法:《记承天寺夜游》
(1)动静结合
①“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曳的动态美。
②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见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正面侧面结合
①“积水空明”正面描写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
②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比喻
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五.艺术手法
景物描写手法:《与朱元思书》
1、动静结合
(1)写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为静态描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为动态描写。
(2)写山:由静到动,“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为静,“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化静为动。
2、借景抒情:“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以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夹岸层峦叠嶂越来越高的景象,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两岸山势的特点,使人感到大自然的盎然生机。
3、衬托:(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衬托水的清澈。(2)在昼犹昏,有时见日:衬托山林之密。
4、正面侧面结合:
正面:水皆缥碧,千丈见底。侧面: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5、比喻、夸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形象地突出描写了江水急速奔涌的状态。
五.艺术手法
诗歌手法:《黄鹤楼》
1、虚实结合
前两联,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2、用典:昔人已乘黄鹤去
由仙人乘黄鹤归去的传说引出黄鹤楼,为黄鹤楼增添了神秘色彩,吊古伤今,写出了无限怅惘之情。
3、寓情于景
(1)颔联:选取了悠悠千载的白云,描绘了一幅空寂寥落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感。
(2)颈联:描写了晴空里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登楼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为引发诗人的乡愁作了铺垫。
五.艺术手法
诗歌手法:《使至塞上》
1、比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关,飞进胡人境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2、用典:都护在燕然。
以东汉窦宪“燕然勒功”的典故,暗示前方战事已胜,流露出对都护及边关将士的赞扬,表示出对前方战事的关切,表达了自豪之情。
3、寓情于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以传神之笔刻画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五.艺术手法
诗歌手法:《钱塘湖春行》
1、拟人:几处早莺争暖树。
形象地描写出早春时余寒未尽,黄莺争落向阳枝头的状态,突出了早春的生机活力,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动静结合: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通过对莺燕动态化的描写和对花草静态化的描写,突出了早春的季节特点和早春的生机活力,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3、寓情于景:生动地描写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和游春的喜悦之情。
4、俯视仰视:从仰视的角度来写高处争春的莺燕,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迎春的花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春天的生机活力,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五.艺术手法
赏析角度
1、句式角度; 2、炼字角度; 3、写法角度; 4、画面角度。
六.语言赏析
《三峡》句式骈散结合,多用四字句,间有五、六、七言,灵活多变;在整齐华美、韵律和谐中,又有参差变化,读起来有抑扬顿挫之感。
《答谢中书书》带有骈文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整齐中有变化。
《记承天寺夜游》句式以散句为主,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与朱元思书》句式以四字句为主,大量运用对偶,在整齐华美、韵律和谐中,又有参差变化,读起来有抑扬顿挫之感。
赏析角度
1、句式角度; 2、炼字角度; 3、写法角度; 4、画面角度。
六.语言赏析
(1)空:首联中的“空”指只、只有,表达了现在鹤去楼空,重在写景;颔联中的“空”指空空的,空荡荡,表达了诗人因仙人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而导致的内心孤独、寂寞和惆怅之情,重在抒情。两个“空”字,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2)历历、萋萋:使用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写出了树木葱翠、清晰可辨和草木茂盛的特点。
(3)“几处”“谁家”准确地写出了早春时节鸟儿还少,突出了早春的季节特点。
(4)“渐欲”“才能” 形象地描绘了乱花初放,浅草初生的早春画面,突出了早春的季节特点和早春的生机活力。
赏析角度
1、句式角度; 2、炼字角度; 3、写法角度; 4、画面角度。
六.语言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写出了沙漠的广阔无垠。
“孤”写出了边塞景物的单调,衬托大漠的雄浑。
“直”写出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表现出孤烟直冲云霄的劲拔、坚毅,突出塞上景色苍凉雄浑壮阔的特点。
“长”写出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头。
“圆”写出落日又大又圆,孤悬于地平线之上,表现塞上景色苍凉雄浑壮阔的特点。
赏析角度
1、句式角度; 2、炼字角度; 3、写法角度; 4、画面角度。
六.语言赏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描绘画面: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2)运用手法:运用对偶手法,寓情于景,描写了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登楼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为引发诗人的乡愁作了铺垫。
赏析角度
1、句式角度; 2、炼字角度; 3、写法角度; 4、画面角度。
六.语言赏析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描绘画面:烟雾升腾,明净的江面,早已是一片凄迷,凝眸远望,已不知乡关何处,漂泊异乡的人见此情此景,不禁满怀愁绪。
(2)写法角度:由景生情,借景抒情,借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抒发了诗人因远离故土而生发出的怀乡之情。
赏析角度
1、句式角度; 2、炼字角度; 3、写法角度; 4、画面角度。
六.语言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描绘画面: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2)运用手法:运用对偶手法,寓情于景,以传神之笔刻画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3)构图角度:直的是烟,圆的是落日,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几何图案。一“直”一“圆”,描绘出在苍茫大漠背景下,塞外奇美壮丽的风光。
赏析角度
1、句式角度; 2、炼字角度; 3、写法角度; 4、画面角度。
六.语言赏析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描绘画面: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枝头,不知谁家新来看燕子正啄呢衔草,营建新巢。
(2)运用手法:运用拟人、对偶手法,寓情于景,形象地描绘了早莺争树,新燕筑巢的早春画面,突出了早春的季节特点和早春的生机活力,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