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2同步练习--第3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2同步练习--第3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28 01:2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2
第3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第1课时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对种群、基因库的理解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一个种群
C.一个种群中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D.种群内的个体会死亡,但基因库可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得到保持和发展
2.人工养殖了一群鸡,下列措施不会造成该鸡群基因库发生变化的是 (  )
A.淘汰鸡群中体质较弱的个体
B.从外地引进新的品种加入鸡群
C.将该鸡群置于条件与原来不同的环境中饲养
D.让该鸡群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
题组二 种群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3.(2022北京学业考试)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0%,Aa的个体占20%,aa的个体占10%。A基因和a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
A.70%、30%    B.50%、50%
C.90%、10%    D.80%、20%
4.(2022河南洛阳期末)遗传学上的平衡种群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再改变的大种群。下列对于遗传平衡种群所符合条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足够大且雌雄个体间能随机交配并产生后代
B.不存在个体的迁入和迁出现象
C.没有突变和基因重组等变异的发生
D.自然选择对相对性状没有作用
5.(2022湖南岳阳三模)某种群数量较大、所处环境适宜且稳定,其中AA个体占36%,Aa个体占48%,则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6.某海岛上分趾海龟WW占25%,Ww占50%,连趾海龟ww占25%。在食物缺乏的环境下,分趾海龟(WW、Ww)的个体数每年各减少20%,连趾海龟(ww)的个体数量保持稳定,则一年后W的基因频率约为 (  )
A.47.1%    B.29.4%
C.50%     D.52.9%
7.(2022江西信丰中学期中)若某个长期稳定的果蝇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为80%,Xb的基因频率为2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该种群中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  )
A.2%、10%    B.4%、20%
C.4%、10%    D.20%、10%
题组三 分析基因频率的变化及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
8.(2022河北张家口期末)下列关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人工选择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往往是不同的
C.基因突变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9.(2022江西师大附中月考)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英国曼彻斯特地区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树干变黑,黑色型桦尺蛾数量逐渐增加,浅色型桦尺蛾数量逐渐减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煤烟诱使桦尺蛾由浅色型突变成黑色型
B.控制桦尺蛾体色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C.桦尺蛾种群进化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型
D.树干变黑会降低桦尺蛾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
10.跳蝻腹节有绿条纹和黄条纹之分,某种群纯合绿条纹(AA)和黄条纹(aa)各占1/6,5年后它们的比例均为1/3。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种群A、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B.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C.若使用农药会使该种群出现抗药性变异
D.若长期使用农药可改变该种群的基因库
11.检测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的实验方法为将含有不同浓度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会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       。
(2)图1中最有效的是  培养基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图2所示:
图2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      时。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    ,细菌的抗药性变异一般产生于环境变化之    (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    。
③虽然细菌种群中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          。
能力提升练
题组 综合分析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生物进化
1.大熊猫的祖先是名副其实的肉食动物,经过进化目前其99%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某大熊猫种群数量较大,雌雄数量相等,可自由交配,所处环境稳定且适宜,若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80%,b的基因频率为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B.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b的基因频率在雌、雄群体中不同
C.若某个体在发育过程中B基因突变成B1基因,该基因不一定遗传给后代
D.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纯合子约占64%
2.(2022广东惠州一模)较小的种群在进化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称为遗传漂变。如某种群个体数很少,其中某些极少数个体有某种基因,当这些个体偶然死亡或没有交配,这种基因就会在种群中消失。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种群发生遗传漂变是指发生了基因突变
B.发生遗传漂变的种群必然发生了进化
C.自然选择是非随机的,遗传漂变是随机的
D.种群数量越大,发生遗传漂变的可能性越小
3.(2022山东潍坊核心素养测试改编)自然选择可分为3种类型:①稳定性选择,把种群中趋于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保留中间常态型的个体;②分裂性选择,把种群中极端变异的个体按照不同的方向保留,逐渐淘汰中间常态型个体;③单向性选择,在群体中保存趋于某一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趋于另一极端的个体。3种自然选择类型建模如图Ⅰ~Ⅲ,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Ⅱ 

A.进化过程中生存环境最稳定的可能是Ⅰ
B.Ⅱ中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C.三种自然选择类型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桦尺蛾的黑化现象属于单向性选择
4.(不定项)(2022山东临沭一中模拟)美罗培南是治疗细菌重度感染的一类抗生素,如图表示该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细菌耐药率的变化与抗生素的使用量之间存在关联
B.美罗培南的选择导致细菌朝着耐药性增强的方向突变
C.若细菌种群基因频率不变,则其基因库也不变
D.规范使用抗生素和避免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可减缓细菌耐药率的升高速率
第2课时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对隔离、物种的理解
1.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能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为一个物种
C.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不一定是同时出现的
D.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种群
2.下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这个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隔离
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则这两个种群变成了两个物种
题组二 分析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3.(2022山东烟台二模)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环境变化导致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化
B.生物进化必然伴随基因频率变化
C.隔离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D.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之间不存在隔离
4.(2021河北衡水武强中学月考)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与原物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5.(2022山东潍坊三模)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用甲、乙两种近缘蝴蝶杂交得到了一种具有繁殖能力的H蝴蝶,H与自然界中的一种已知的蝴蝶物种完全相同,且H仅选择同种的H蝴蝶交配。结合该材料推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自然界中的该已知蝴蝶物种起源于甲、乙两种近缘蝴蝶杂交
B.没有经过地理隔离,故H蝴蝶不是新物种
C.甲、乙两种近缘蝴蝶之间没有生殖隔离
D.H与甲、乙两种蝴蝶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6.某山地的蜗牛被突然隆起的山丘分隔成两个种群,若干年后,两个种群发生了明显的进化,而后山丘障碍消失,进化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物圈中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历这种长期的地理隔离
B.若b2和c2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则二者的基因库完全不同
C.若c1到c2的过程中没有产生新基因,种群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变化
D.b3和c3形态差别较大是因为不同环境导致的基因突变方向不同
7.根据生殖隔离发生在受精前还是受精后,可将隔离分成受精前的生殖隔离与受精后的生殖隔离。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作隔离
B.两座孤岛上的同种动物不能交配的现象属于地理隔离
C.老虎和狮子产生的虎狮兽不可育,属于受精后的生殖隔离
D.物种形成过程需要经过受精前的生殖隔离和受精后的生殖隔离
8.(2021辽宁抚顺期中联考改编)图1为某地区中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图;图2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b过程的实质是            ,其直接作用对象是            。
(2)图2中在    时间段内甲种群发生了生物进化,T时    (填“是”“否”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3)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甲种群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现假设甲种群所生存的环境发生一种新的变化,使得生存能力AA=Aa>aa,其中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增加10%,则下一年时种群中的aa的基因型频率约为    (保留一位小数)。
(4)若A和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某个时间点统计甲种群中XAXA个体占42%,XAXa个体占6%,XaXa个体占2%,XAY个体占45%,XaY个体占5%,则该种群Xa的基因频率为      。
(5)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仅保留显性性状,令其自交,则自交一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   ,A的基因频率为    ,经过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     (填“发生了”或“未发生”)进化。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1课时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基础过关练
1.B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叫作种群,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有多个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B错误。
易错总结
理解种群概念的两个“两”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脱离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2.D 淘汰鸡群中体质较弱的个体、从外地引进新的品种加入鸡群,都会使鸡群的个体数发生改变,从而使该鸡群基因库发生变化,A、B不符合题意;将该鸡群置于条件与原来不同的环境中饲养,因环境的选择作用,可能会导致该鸡群基因库发生变化,C不符合题意;让该鸡群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不会造成该鸡群基因库发生变化,D符合题意。
易错提醒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每个个体所含有的基因只是种群基因库中的一部分。
3.D 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则A的基因频率为70%+1/2×20%=80%,a的基因频率为20%。
4.C 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不同个体生存和繁殖的机会是均等的,没有突变产生,满足以上条件的种群的基因频率逐代不变,保持遗传平衡。基因重组是任何一个有性生殖的群体一定具备的特征,该特征不是遗传平衡群体的必备条件;平衡种群内不同个体生存和繁殖的机会是均等的,即自然选择对相对性状没有作用(没有自然选择)。
5.C 题述种群中,AA占36%,Aa占48%,则aa占1-48%-36%=16%,据此可计算出:A的基因频率=36%+1/2×48%=60%,a的基因频率=16%+1/2×48%=40%;该种群随机交配,基因频率保持不变,AA的基因型频率=60%×60%=36%,则基因型频率也保持不变。若该种群进行自交,后代中基因型AA所占的比例为36%+48%×1/4=48%,Aa的基因型频率为48%×1/2=24%,aa的基因型频率为16%+48%×1/4=28%,根据自交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可计算出自交后代A的基因频率为48%+24%×1/2=60%,a的基因频率为28%+24%×1/2=40%。综上可知,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均不变,自交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增大、不变,故选C。
6.A 假设第一年该海岛上共有100只海龟,则基因型为WW的个体有25只,基因型为Ww的个体有50只,基因型为ww的个体有25只,在食物缺乏的环境下,分趾海龟WW、Ww的个体数每年各减少20%,即第二年时,基因型为WW的个体有25-25×20%=20(只),基因型为Ww的个体有50-50×20%=40(只),基因型为ww的个体数量稳定不变,仍为25只,所以W的基因频率=(20×2+40)÷[(20+40+25)×2]×100%≈47.1%,A正确。
7.A 长期稳定的果蝇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可按照遗传平衡定律进行分析。XB的基因频率为80%,Xb的基因频率为20%,所以雌性个体中,XB占80%,Xb占20%,雄性个体中,XB占40%,Xb占10%,Y占50%,因此该种群中各基因型频率为:
  ♂ ♀  
40%XB 10%Xb 50%Y
80%XB 32%XBXB 8%XBXb 40%XBY
20%Xb 8%XBXb 2%XbXb 10%XbY
所以理论上在该果蝇种群中,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10%。
8.D 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如Aa自交产生的子代为1/4AA、1/2Aa、1/4aa,A基因频率在亲子代中均为1/2,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而基因频率不变,D错误。
9.A 煤烟将树干熏黑,使浅色型的桦尺蛾更容易被天敌发现,黑色型的桦尺蛾更难被天敌发现,从而使黑色型个体存活并留下后代的机会更多,煤烟不能使桦尺蛾由浅色型突变成黑色型,A错误;环境对桦尺蛾进行了定向选择,使桦尺蛾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B正确;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型(教材第110页),C正确;树干变黑后,许多浅色个体可能在进行交配、产卵前就被天敌捕食,从而导致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降低,D正确。
10.D 根据题意可知,跳蝻种群中纯合绿条纹(AA)和黄条纹(aa)各占1/6,则杂合子Aa占2/3,则A的基因频率为1/6+1/2×2/3=1/2,则a的基因频率也为1/2;5年后纯合绿条纹(AA)和黄条纹(aa)各占1/3,则杂合子Aa占1/3,此时A的基因频率为1/3+1/2×1/3=1/2,a的基因频率为1/2。根据以上分析,种群A、a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但该种群的其他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该种群可能发生了进化,A、B错误。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种群中抗药性变异在使用农药前就出现了,使用农药只是起到选择作用,将抗药性基因选择出来,C错误。
11.答案 (1)抑菌圈的大小 (2)B (3)①b ②不定向的 前 选择 ③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解析 (1)如果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会出现抑菌圈,抑菌圈越大说明抗生素杀菌能力越强。(2)因抑菌圈越大,抗生素杀菌能力越强,所以题图1中最有效的是B培养基中的抗生素。(3)①据图2分析,a~b段没有抗生素,细菌数量逐渐增多,b时加入抗生素,细菌数量快速减少。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变异一般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就已经存在,抗生素对细菌种群起到选择的作用,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无抗药性的个体被杀死。③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是变异个体,只占少数,可使用抗生素杀死大部分无抗药性的个体,故仍然能使用抗生素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
能力提升练
1.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b的基因频率在雌、雄群体中相同,均为20%,B错误;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B的基因频率为80%,b的基因频率为20%,则BB占80%×80%=64%,Bb占2×80%×20%=32%,bb占20%×20%=4%,则显性个体中纯合子占64%÷(64%+32%)=2/3,D错误。
2.A 由题意可知,种群发生遗传漂变的本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发生遗传漂变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即种群发生了进化,B正确;遗传漂变是随机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非随机的,C正确;由题意可知,遗传漂变主要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种群数量越大,发生遗传漂变的可能性越小,D正确。
3.B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Ⅱ中通过自然选择淘汰了中间常态型的个体,B错误;根据题干“单向性选择,在群体中保存趋于某一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趋于另一极端的变异个体”可知,桦尺蛾的黑化现象属于单向性选择,D正确。
4.AD 根据图中数据分析,住院患者该抗生素人均使用量逐年增加,某种细菌对该抗生素的耐药率也逐年增加,二者之间存在关联,A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生物不能针对环境产生定向变异,美罗培南的使用起到了选择作用,将细菌中的耐药个体选择出来,使细菌的耐药率增强,B错误;若细菌种群基因频率不变,其基因库可能发生变化,C错误。
第2课时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基础过关练
1.C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错误;能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为一个物种,B错误;一个物种可包括许多个种群,D错误。
易错总结
种群和物种之间的关系
(1)同一种群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同一物种的个体可能分布于不同的区域,从而形成不同的种群。
(2)不同种群的个体可能属于同一物种,不同物种的个体一定属于不同的种群。
2.D 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若没有了地理隔离,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仍可完成基因交流,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1形成物种2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若种群1和种群2的基因频率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说明这两个种群都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两个物种,B正确,D错误。
3.B 生物的不同变化(变异)在自然选择前已经出现,环境变化对不同的变异类型起选择作用,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生物进化必然伴随基因频率变化,B正确;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C错误;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D错误。
4.A a表示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b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正确;c表示新物种形成,因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而不能与原物种进行基因交流,C正确;d表示地理隔离,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并逐步形成生殖隔离,但有的物种的形成不经过地理隔离,D正确。
5.B H与自然界中的一种已知的蝴蝶物种完全相同,可推测自然界中的该已知蝴蝶物种起源于甲、乙两种近缘蝴蝶杂交,A正确;没有经过地理隔离,也可能产生新物种,H仅选择同种的H蝴蝶交配,说明H与甲、乙两种蝴蝶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故H是新物种,B错误,D正确;甲、乙两种近缘蝴蝶杂交可得到一种具有繁殖能力的H蝴蝶,说明甲、乙两种近缘蝴蝶之间没有生殖隔离,C正确。
6.C 生物圈中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经历长期的地理隔离,如三倍体西瓜的形成,A错误;b2和c2有共同的祖先a,二者的基因库不完全相同,B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环境只是起到选择的作用,D错误。
7.D 若生殖隔离发生在受精以后,称为受精后的生殖隔离,老虎和狮子产生的虎狮兽不可育,属于受精后的生殖隔离,C正确;物种形成过程需要经过受精前的生殖隔离或者受精后的生殖隔离,D错误。
8.答案 (1)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生物个体的表型 (2)QR 不一定 (3)55.1% (4)10% (5)55% 70% 发生了
解析 图1中①~⑥表示生物变异,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自然选择,c表示生殖隔离;图2中QR时间段内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1)图1中b过程为自然选择,该过程的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对象是个体的表型。(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图中QR时间段内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从图中无法判断出是否形成生殖隔离,因此T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3)某年甲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现假设甲种群中共有100个个体,则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依次有10个、30个、60个,若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均增加10%,则下一年时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依次有11个、33个、54个,因此aa的基因型频率为54÷(54+11+33)×100%≈55.1%。(4)若A和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某个时间点统计甲种群中XAXA个体占42%,XAXa个体占6%,XaXa个体占2%,XAY个体占45%,XaY个体占5%,假设该种群共有100个个体,则XAXA个体数目为42,XAXa个体数目为6,XaXa个体数目为2,XAY个体数目为45,XaY个体数目为5,则该种群的a基因频率为(6+2×2+5)÷(42×2+6×2+2×2+45+5)×100%=10%。(5)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此时A的基因频率为20%+30%×1/2=35%,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则AA∶Aa=2∶3,自交一代中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2/5+3/5×1/4)∶(3/5×1/2)∶(3/5×1/4)=11∶6∶3,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1÷(11+6+3)×100%=55%,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11+6+3)×100%=30%,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5%+30%×1/2=70%,该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了,故生物发生了进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