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3课
课程标准:
1.3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原因。
大一统国家:与“早期国家”相比,“大一统国家”相当于中国古代国家的“升级版”。表现在:疆域范围更大;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制统治,结构更紧密,管理力度更强化。 ;更包括民族的交往融合,文化上的认同。
历史上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和所创立的秦制有哪些评价?
历史上对秦始皇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纭。有人称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无道暴君”。你支持那一观点?请简述理由。
争鸣
史料阅读
历代对秦始皇统一和秦制给予高度评价: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其三》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藏书》
功绩:
1.疆域:
2.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3.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4.文化: 统一文字
5.民族:整顿社会风俗,民族交融,文化认同
6.其它:统一车轨,修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
过错:
大兴土木,广建宫殿,巨额求仙访药,巡游封禅
徭役繁重
刑法严苛
焚书坑儒,文化专制
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
大一统的建立
表现1:疆域
春秋:BC770-BC476
战国:BC475-BC221
秦:BC221
→
→
→
→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大一统的建立
表现2:政治(中央集权)
历史名词(重点)
君主专制 与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皇权—相权
中央—地方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点:
分 封 制 郡 县 制
官员产生方式 (划分标准)
权力大小
影 响
世袭产生
皇帝任免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结构松,管理力度弱
易形成分裂割据
结构更紧密,管理力度更强
化。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独立性强
听命中央
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差异
1.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宗法制和世卿世禄制基础上,把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的政治体系。
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上。中央统一管辖的郡县制取代了层层分封的分封制,官吏的选拔和任命一律由中央和皇帝决定,代表皇帝行使管理权。
大一统的建立
表现3:经济
大一统的建立
表现4:文字
材料一: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秦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
——《史记》
材料二:(秦始皇)东巡过程中的系列文化活动,例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
——彭丰文
大一统的建立
表现5:民族交融,文化认同
一、秦朝的统一
①人民渴望统一(春秋战国长期战乱)
②秦国国力强盛(商鞅变法奠定物质基础)
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背景
(划书P14)
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嬴政采纳郑国建议后,发觉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上《谏逐客书》,改变了嬴政的主张,网罗了天下英才。其理由是: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史记·李斯列传》
史料阅读
思考:从人才角度分析,为什么只有秦能够统一六国?
③地理位置优越
(秦“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yáo
过程
灭六国
击匈奴
征南越
控西南
魏
楚
齐
韩
秦
赵
燕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相继灭掉东方六国
击退匈奴的进攻,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征服南方越族地区
(开灵渠、设南海、象郡)
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设夜郎、桂林郡)
华南、西南地区在秦朝已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材料一 “百代行秦制,中国两千年历史,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秦制。从秦以后,汉承秦制,唐承隋制,隋其实也是秦的翻版,没有长时间的四分五裂、漫长的战争,我们才能文明生生不息。”
——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材料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延续,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增进了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促进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
根据材料,思考秦朝统一的重要意义?(讨论)
意义
2.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战乱局面,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3.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1.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问题探究: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但是,为什么统一后的秦王朝只存在了十几年时间就迅速灭亡?
历史纵横
秦朝的政治危机
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宣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然而就在一次出巡途中,发生了行刺事件,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锥击中,秦始皇侥幸逃生。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都说明外表强盛的秦朝,实际上统治危机仍然存在。
二、秦朝的暴政
表现
后果
大兴土木
徭役繁重
刑法严苛
文化专制
秦朝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导致秦末农民争战爆发,秦朝灭亡。
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
睡
虎
地
秦
墓
出
土
的
有
关
秦
律
的
竹
简
焚书坑儒:
为了钳制思想,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先秦以来的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这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焚书
坑儒
本课小结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关注民生,藏富于民
探究:从秦的骤兴骤亡,我们有何认识?
4、不贪近功,不求速效,夯实基础
2、注重人才的培养
国家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
个人
5、胸怀天下,大格局
……
板书结构:
秦朝: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公元221-公元207)
背景:
建立
(大一统):表现
意义
速亡:暴政: 大兴土木,徭役繁重,
刑法严苛,文化专制
①
②
③
划书(P14)
1.疆域:
2.政治: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3.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4.文化: 焚书坑儒,文字
5.民族:民族交融,文化认同
总结:推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且领先于世界
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起义
灭亡
1.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方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方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终上。”秦始皇的做法有利于( )
A.扩大政治统治基础
B.确保天下共主地位
C.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D.防止官僚贪污腐败
C
四、练习
2.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 )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现了思想统一
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D.导致了暴政统治
C
3.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长千八百里”。这项措施
A.促进了北疆与内地的交往
B.加速了国家完成统一进程
C.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使匈奴这一民族得以消亡
B
4、据学者研究,发现一个现象: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任,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继而发现战国七雄的文字90%以上是一样的。这说明( )
A. 秦统一文字可能没有必要
B. 秦的统一有文化基础
C. 战国时期出现了文言不一的现象
D. 战国时期文字已经统一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