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大通县教学研究室2024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图。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小说文体最初发表论断的是东汉桓谭。他在《新论》中指出,小说文体以琐碎、驳杂、虚妄
为特征,它与“圣人文语”明道治国平天下功用不可同日而语。桓谭之后,对小说文体给予发论
的是东汉史学家班固。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认为小说“盖出于稗官”,为“街谈巷语,道听涂说
者之所造”。桓谭、班固的认识,代表了中国文人对小说的最初认知。他们普遍表达了对小说的
不屑,班固更是将小说列入“子”的范畴,造成了与历史的隔绝。
对小说给予“史补”功能的界定,主要发生于唐代。唐时,史学高度发达,史籍重要性不仅得
到官方认可,并获得积极支持。此时,顺应小说创作中长期对史家所遗、所弃之事拾取记载的现
实,始有了对小说“史补功能”的明确界定。唐人对小说的认知,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突破。虽然
也如以往认为小说“琐碎、妄诞、真虚莫测”,但却使小说与史传之间建立起明确的渊源联系,确
立了小说与史传“卑”与“尊”的等级关系,把小说存在价值确定为可为正史编慕提供阙失资料、
能弥补正史记载之不足、有助于人们博闻强见等。至此,小说始有了明确的“史补”目的。这一
目的突出体现于小说创作与评论中对“史”的功能的攀附。“慕史”心态与唐后史学家对小说“史
补”的功能论定两相结合,导致唐后小说创作与评论普遍流露出浓郁的自觉而为的“史补”目的。
对“史”之功能进行攀附,小说“史补”的这种价值指向对小说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
中国古代小说来说,无论是原初形态的“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拾史
之遗、取史之弃,还是唐以后小说创作的幻设为文,小说之所以流行,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具有传
奇述异、令人赏心悦目的娱乐审美功能。但这一功能倘若没有基于“史补”观下“史”的功能的规
引和限制,小说创作很可能滞于“牛鬼蛇神”之奇而难以自拔;审美娱乐而外,倘若没有存故实、
播道义等“史”之功能的注入,小说的内涵会显得单一,小说存在的价值与品位不会获得提升。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史补”这一价值追求对小说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郭豫适在《中国古
典小说理论史》序言中指出:“封建史学家那种崇实斥虚的思想倾向,那种过于强调文学著述劝
【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第1页(共8页)】
243048Z青海省大通县教学研究室2024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这一事实直到唐代小说高度发达时才被史学家所承认”错误,原文第二段开头有“对小说给予·史补’功
能的界定,主要发生于唐代。唐时,史学高度发达,史籍重要性不仅得到官方认可,并获得积极支持”,可见不
是小说高度发达时,而是史学高度发达时才被史学家所承认。)
2.D(“从隔阂到攀附再到史补的发展脉络”错。文章第一、二两段阐述了中国古代小说和历史之间从隔阂到攀
附的发展脉络,第三、四两段阐述了小说对“史”功能的攀附给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3.C(A项,“唐人的‘史补’观念摒弃了对小说的鄙视”结误,原文第二段有“虽然也如以往认为小说琐碎、妄诞、
其虚莫测”“确立了小说与史传‘卑’与‘尊'的等级关系”,说明唐人对小说没有完全摒弃郡视态度;B项,“若
背离这一观念,小说便不会流行”错误,原文“小说之所以流行,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具有传奇述异、令人赏心悦
目的娱乐审美功能”,可见不是因为“史补”价值观念;D项,因果颠倒,“中国古代小说长期而执着地攀附·史
的功能”是因,“中国古代小说的审美娱乐功能长期被忽略、被轻视”是果。)
4,C(“指鼠免可以轻易挖掘复杂洞穴以躲避天敌”错误,“·富足'的生活”是指上文所说的花草的生长繁盛。)
5.C(A项,“历经了3亿年的时间”错误,原文说“3亿年前,可可西里所在的地区还是一片海洋。之后的板块运
动将海洋关闭,将众多地体拼贴成陆地”,并非经历3亿年该地区才从海洋变成陆地。B项,“可可西里位
于…群山之间”错误,根据原文,可可西里包括这些山脉在内,而群山之间是沉积盆地;“海拔只有300一
600米”错误,是“相对海拔”。D项,“主要食用草籽、昆虫和鱼类”错误,“主要”一词,没有依据,大型猛禽捕食
的是小动物。)
6.①可可西里的植物抗寒能力强且植物生长周期短,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也能繁茂生长。②植物的繁茂,为食
草动物提供了大量的食物,使其能够大量繁衍。③大量繁衍的食草动物,又为捕食者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
物质保障,从而形成了一个自足的生物链。(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7,A(B项,“是为了表现银子不喜欢牛,及其任性的性格”错。文章写这一内容是为了表现银子内心的烦躁。
C项,“翠翠是外向灵动的”错,翠翠的性格也是内向文静的。D项,“表现银子因父母嘲笑她并对她产生不
满,而产生离家出走的奇怪想法”错,表现的是青春期的银子内心的烦躁,对爸妈的赌气,心中的秘密无法对
父母言说的烦恼,且银子的父母没有嘲笑她,也未对她产生不满。)
8.①银子四更醒来感觉安逸,同时又因感觉丢舍那些未圆的梦而感觉失悔。②银子沿着恬静的溪流漫不经心
地行走,内心因藏着秘密而既喜悦又害怕。③对着河面看着自己的影子,她感到害羞。④听到妈妈贼她回家
的声音,她感到好笑。⑤听到隔山有人吹芦管,她想唱歌,回到家看到门外场上的妈妈的脚印又有些不太高
兴。⑥回家后父母对她笑一笑,她也觉得烦闷,但又无处寻找安慰。(每点1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
理也可的情给分)
9.①结构风格散漫疏朗。本文淡化故事情节,没有通过创设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来塑造主人公银子的形象特
征,而是通过描写银子内心的情绪流动来表现银子的少女情怀。②意境塑造富有诗意。小说运用诗化的语
言将银子青春期复杂莫测的心绪与稻花、夕阳、远树、暮霭、溪流、浅草等景色融为一体,创设出富有诗情画意
的氛围和意境。(每点3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的情给分)
10.ACG(原文标点为: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
11.B(B项中的两个“愚”意思相同。“愚诚”谦指自己真诚。C项,“张良出,要项伯”中的“要”是邀请的意思。)
12.D(“诚心向他承认错误”错误。从燕王喜怪罪乐间没有帮他掩盖错误,认为他不是仁厚之人可以看出,燕王
喜并不是诚心向乐间认错。)
13.(1)(乐间)回答说:“赵国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国家,它的百姓都善于(熟悉)作战,不能和它开战。”(判断句
1分,“习"“兵”各1分,句意2分)
(2)这样就使我进不能建立功业,退不能改正过失,(这一切)全在您的掌握之中,希望您再考虑一下!(“修
功”“揣”“图”各1分,句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燕王喜派栗腹带者百金去给赵孝成王敬酒献物,祝其长寿。饮酒三天之后,栗腹回报燕王说:“赵国百姓中
壮年人都死在长平,他们的遗孤还没有长大,我国可以乘机进攻赵国。”燕王喜于是召见昌国君乐间,向他询问
说:“贤卿以为乘机进攻赵国怎么样?”(乐间)回答说:“赵国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国家,它的百姓都善于(熟悉)作
战,不能和它开战。”燕王喜说:“我用两倍的兵力进攻它,可以吗?”乐间回答说:“不可以。”燕王喜又说:“用三倍
的兵力可以吗?”乐间回答说:“不可以。”燕王喜很生气。身边的大臣都认为可以进攻赵国。(燕王喜)很快就发
【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43048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