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底米斯托克利法令”石碑
石碑主旨:遗弃这座城市,妇女和儿童逃离,所有男人用力划桨。
萨拉米斯海战
公元前480年,波斯帝国国王薛西斯一世率领21万大军和战船1200余艘进攻雅典,雅典执政官底米斯托克利颁布法令放弃雅典城,并将雅典政府和妇孺都搬到靠近雅典的岛上。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园,兵力处于劣势的希腊联军凭借改造的200艘战船,将波斯舰队诱入狭窄的海峡中,一举取得决定性胜利。此战成为第二次希波战争的战略转折点。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第一单元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1. 城邦国家的形成
(1)时间、位置
(2)形成背景:
①地理:多山少平原,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②政治:小国寡民,有利于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各城邦实际实行的制度千差万别。
(3)代表:雅典;斯巴达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2.雅典的政体:民主政治
(1)国家权力机关: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陪审法庭
(2)特点:
权力机构 产生方式 地位 职能
公民大会
议事会
陪审法庭
主要司法机关
常设最高行政机关
最高权力机关
全体男性公民组成
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
官员由选举产生
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官员大多一年一任,接受监督。
抽签产生
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
公民主权
轮番执政
法律至上
直接民主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2.雅典的政体:民主政治
(3)评价
进步性:
①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②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局限性:
古希腊陶片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伯里克利时代雅典人口构成
雅典人
16.8万
外邦人
3.2万
奴隶20万
——根据齐世荣主编《精粹世界史》编制
(一)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2.雅典的政体:民主政治
(3)评价
进步性:
①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②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局限性:
①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②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3.斯巴达的政体:寡头政治
(1)国家权力机关:
(2)特点:混合体制,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权力机构 产生方式 地位或职责
公民大会
国王
长老会
监察官
全体男性成年公民
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垄断军事统率权
世袭继承
实际最高权力机关
议员30人,终身任职
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一年一任,不得连任,不利于充分发挥作用。
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重要权力
名词解释:寡头政治(oligarchy),指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原指少数人掌握的政权,如古希腊斯巴达的贵族政权。
4世纪末 帝国分裂
1-2世纪 帝国空前繁荣
前27年 罗马帝国建立
前509年 罗马共和国建立
前8世纪 罗马城建立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地图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1.罗马共和国时代:共和政体
(1)国家权力机关:
(2)特点:浓厚的贵族寡头制特征。
权力机构 产生方式 地位或职责
执政官
元老院
公民大会
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
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
有权立法、宣战、媾和和审判,是罗马最高权力机关,但实际权力有限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
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
名词解释:共和制(republic),通常与君主制相对。相对于帝国及王国,共和的特色是国家元首并非世袭的皇权,若元首的产生方式是以民主选举方式选出,则是民主共和政体。
材料 共和国建立后不久,罗马平民便掀起反对贵族的斗争;这两个等级的斗争延续两个世纪之久,构成了共和早期罗马社会斗争的主要内容。在斗争过程中,平民联合起来,屡次采取“撤离”运动,即以集体退出公民公社和军队作为斗争手段,迫使贵族逐渐作出让步。
传说公元前494年平民因不堪忍受债务奴役举行第一次撤离,当时罗马面临外敌侵袭的紧张局势,平民的撒离使贵族大为惊慌,只得向平民妥协让步。
从此以后,平民每年可选出两个保民官,以保护平民免受贵族官员的专横暴虐,保民官的人身不可侵犯。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第210页)
思考:雅典、斯巴达、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何异同?
同:
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国家权力属于公民,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异:
雅典是直接民主制;
斯巴达与罗马同为贵族寡头政治,但斯巴达为君主制,罗马为共和制。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2.罗马帝国时代:元首制,君主政治
(1)形成:公元前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
(2)特征:君主集权,实行独裁统治。
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和“大元帅”的尊号,象征罗马已由共和国转变为帝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学思之窗:罗马帝国与共和国相比最突出的政治特征是什么?
从4世纪中叶起,奴隶、隶农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起义烽火几乎燃遍帝国各地。与此同时,蛮族成群迁徙并大举进攻罗马。这两股力量彼此呼应,或汇合一起,猛烈冲击着腐朽的罗马奴隶制帝国。
——吴、齐《世界史 古代史编》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一)中古西欧国家的建立
1.建立:
法兰克王国分裂后形成法国、意大利和德国三个主要国家的雏形。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一)中古西欧国家的建立
2.特征:
(1)封君封臣制度(纲要·下)
(2)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时有冲突。
“卡诺莎之辱”
1076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与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争权夺利,最后亨利被迫妥协。
1077年1月,亨利冒着严寒,领着妻儿,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前往罗马,向教皇格里高利忏悔请罪。格里高利七世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达之前躲到了远离罗马的卡诺莎行宫。亨利没有办法,只好又前往卡诺莎拜见教皇。当时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三天三夜后,教皇才给予亨利四世一个额头吻表示原谅,而这位教皇出身于皮鞋手工制作之家,这就是“卡诺莎之辱”。此后,“卡诺莎之辱”在西方世界成为屈辱投降的代名词。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二)中古西欧王权的强化
1.背景:
(1)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王权与教会冲突不断;
(2)社会环境逐渐稳定,封建经济发展,工商业复兴和繁荣;
(3)自治城市兴起,新兴市民阶层壮大,支持王权并促进国家统一;
(4)大学兴起,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有利于促进思想解放与人才培养。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
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二)中古西欧王权的强化
2.代表:
(1)法国:确立等级君主制
——14世纪初,国王与贵族、教士、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进一步强化了王权。
(2)英国:确立议会君主制
①形成过程:
13世纪初《大宪章》签署(限制王权);
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逐渐加强;
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②影响: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奠定基础
学思之窗:《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逐渐形成的条件下,欧美国家逐步建立起的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制度。
基础: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实质: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
约瑟夫·拜登
第46任美国总统
伊丽莎白·特拉斯
英国第56任首相
埃马纽埃尔·马克龙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八任总统
(一)背景(政治、经济、阶级、思想)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二)代表——英国:君主立宪制
1.基础:资产阶级革命(纲要·下)
2.形成过程:
(1)确立: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①内容: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除;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兵。
②意义: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国王无权废止法律;
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
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
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
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
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英国《权利法案》
(二)代表——英国:君主立宪制
1.基础:资产阶级革命(纲要·下)
2.形成过程:
(1)确立: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2)发展:1701年颁布《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3)完善:1721年,沃波尔担任第一任首相,内阁制度(责任制内阁)开始形成。
内容:国王“统而不治” ;议会为权力中心和最高立法机关;首相组建内阁,政治上共进退,掌握行政大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影响: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首相),国王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多由贵族担任
选民选举产生
国王
议会
上院 下院
首相
内阁
共进退
对议会负责
有权解散议会
议会多数党领袖任首相
有权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
形式上批准任命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二)代表——英国:君主立宪制
4.制度完善:19世纪三次议会改革
(1)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参政。
(2)概况
①1832年议会改革:中等阶级(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
②1867年议会改革:工人阶级得到选举权。
③1884--1885年议会改革:成年男性实现选举权。
1832年以前, 5%成年人有选举权,绝大多数是贵族。
1832年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
1867年改革,城市工人有了选举权。
1884年改革,农村工人有了选举权。
1918年改革,男子21岁,女子30岁获得选举权。
1928年改革,21岁以上的男女公民均获选举权。
1969年改革,18岁男女均获选举权。
……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
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总统任命联邦法官
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
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
总统
(行政权)
国会
(立法权)
联邦法院
(司法权)
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
过的法律
(二)代表——美国:联邦制总统共和制
1.标志:1787年,美国颁布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总统共和国。
2.内容
3.原则:
联邦制原则
分权与制衡原则
人民民主原则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二)代表——法国:议会制共和制
标志:1875年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宪法内容:
①法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
②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英德美法政体比较
项目 英国 德国 美国 法国
标志 1689《权利法案》 1871《德意志帝国宪法》 1787宪法 187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政体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行政权 内阁、首相 皇帝、宰相 总统 总统、内阁
立法权 议会 议会 国会 议会
权力中心 议会 皇帝 总统 议会
特点 君主虚位 议会至上 君主专制是实 民主立宪是虚 三权分立 制约平衡 参议院、总统相互牵制
相同点
资产阶级代议制;权力制衡的原则;妥协的产物;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体现人民主权、自由平等、法治等启蒙思想。
(三)西方政治制度的评价
进步性:
①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
②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③推动了世界民主化进程,具有世界意义。
局限性:
①民主范围狭隘,本质上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②西方国家依托其政治经济优势大肆推行殖民主义,对广大亚非拉地区进行压榨和掠夺。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