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课件(共36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兰亭集序》课件(共36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6 16:3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课题:《兰亭集序》
所在位置: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
兰 亭 集 序
王羲之
学习目标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1.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2.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联系现实,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3.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学习难点】
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作者及背景,梳理、整合重要的文言知识。
第一课时

(1)东床快婿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其事
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郗鉴何以选中王羲之?
因为其率真自然的气度,行为举止看似未经修饰,却是毫无心机的真性情,而“真诚”就是人最难能可贵的。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其书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其书法为“天下第一行书”。
背景介绍
“序”及分类
书序,为书做的序言,如本文。
诗序,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如《孔雀东南飞》;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
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初读任务
1. 疏通文意,在课文中标注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15分钟)
初读任务
运用工具书,小组交流,讨论疑难字词(5分钟)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第1自然段
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置
一种祭礼
高高的竹子

映衬、围绕
酒杯
排列
旁边
乐器
繁盛
举行


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第2自然段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和风
用来
放开、
敞开
穷尽
实在
自然万物
值得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第3自然段
助词,引起下文
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于
通“晤”
有的人
通“取”
不一样
一时
高兴的样子
对…事情
到达
等到
指“向之”句
自然
第4自然段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符契。两半,可合在一起
悲伤
明白
本来
一、齐,作动词。把…看做一样(相等)
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无根据
情趣
这次(集会)的诗文
特别强调:或取诸怀抱 诸 = 之于
读记重要的文言实词、特殊句式及导学案上的文化常识。(5分钟)
要付诸于行动,才会最终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俄乌之间矛盾重重,但是诉诸于战争是最坏的选择。

第二课时
探讨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及作者的生死观
再读思考:
理清文章的思路,找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一(1、2)介绍兰亭集会
二(3)抒发对人生的思考
三(4)简述写作缘由

结合文章,小组探究思考作者为何而乐?“痛”些什么?因何而悲?

良辰
美景
赏心
乐事
贤才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俯仰一世 老之将至
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 人生苦短之痛
—— 世事无常之痛
—— 往事不再之痛
—— 生死难测之痛
痛哉!人生无常!


悲古人 —— 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悲今人 ——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悲后人 —— 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死生之大!
道家庄子认为,生、死都是大化运行中的一个阶段,不过是形式的变化,对于死亡不必恐慌,要顺其自然,“死生为昼夜”,所以庄子主张“齐生死”,即生死等同。但是在本文中,王羲之认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我们该如何看待古人“一死生”的人生观和王羲之对这种人生观的否定?
拓展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本来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魏晋之际,是我国历史上又一动荡黑暗时期,当时的士人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纷纷信奉道家的隐居避世思想,纵情山水,啸傲山野,思想消极,行动无为,感觉生命就像水上浮萍,随波荡漾,漂到哪里是哪里,生死无常。
本文中兰亭集会上的多数人都有此举动。如谢安曾长期隐居东山,不问世情。他们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清谈玄理,不务实际,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这实际上是人们面对动荡危险,朝不保夕的社会现实时为求自保而做出的本能反应。看淡生死,表面上是明智通达,实际上是逃避现实、思想虚无
疫情、战争、坠机……即使在蕴育希望的春天里,这世界仍然充满了太多的悲剧和不确定性“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面对这个时代,我们要以什么态度来对待呢?
拓展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刘伶:被罢官后,整日驾着载有美酒的鹿车,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边走边饮,留下“鹿车荷锸”的典故。 当时的士大夫们都认为刘伶的这种置生死于度外是一种豁达,认为他是贤者,并争先恐后的效仿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佛系”成为年轻人对抗不属于他们的社会的武器:没有放弃生活,也不是毫无作为,现实给了什么就接着,也不做更多的改变,不如意就不如意吧,守着自己如意的东西就好了。就像是房价太高,那就不买了,爱卖谁卖谁去吧。
汪勇:顺丰快递小哥汪勇“最美逆行”,武汉疫情爆发之后,开始义务接送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上下班,他带领志愿者团队,参与建立餐食供配体系,组织志愿者积极采购羽绒服、护士鞋、洗漱用品等急需物品
躺平:“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年轻人选择躺平,就是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
1. 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生命规律来讲)
2.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坦然面对)
5.臧克家: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我们生于一个伟大的时代,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
生要如夏花般绚烂,死要重于泰山。
拒绝躺平,勇敢前行,奋斗正当时

完成优化设计65-66页知识积累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