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专项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4】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专项练习(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29 09:0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单选题
1.(2023高二下·乐清期末)用电高峰期限电停产的主要原因是煤炭涨价造成的电力紧缺和碳中和、碳达标带来的能耗双控。下列对于解决能源供应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叙述最合理的是(  )
A.加大化石燃料开采以提高火力发电比例
B.开发清洁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C.火力发电与全球气候变暖无直接关系
D.提倡用柴油发电机发电弥补供电不足
2.(2023高二下·保定月考)森林是我国药用植物最主要的生境,但过度的开采使许多野生药用植物的数量大大减少,某林场对林下无植被空地进行开发,采用了“上层林木+中层藤本药材+下层草本药材+地表药用真菌”的立体复合种植模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立体复合种植模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B.立体复合种植模式遵循了整体和协调等生态学原理
C.药用植物需要特定的生境,因此只能进行就地保护
D.药用植物用于制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3.(2021高二下·温州期末)红火蚁食性杂能够以多种动物、植物及腐肉为食,生存能力强,繁殖速度快,破坏力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红火蚁不属于捕食食物链的其中一个消费级别
B.采用标志重捕法对红火蚁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C.红火蚁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净生产量的积累量就是其生物量
D.决定红火蚁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性别比例
4.(2020高三下·北京开学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养级数量越多,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就越低
B.呼吸消耗量在同化量中所占比例越少,生物量增加就越多
C.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量越大,各级消费者的体型就越大
D.营养级所处的位置越高,该营养级所具有的总能量就越多
5.(2020高一下·南平期末)以下信息传递类型不同于其它三个选项的是(  )
A.雌蛾能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尾
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
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找到雌蚊
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6.(2022高二下·汕头期中)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对于垃圾中的有机废弃物将按照“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进行处理。如图为“无废化生态社区”中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相关方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无废化生态社区”主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协调
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
C.有别于自然生态系统,“无废化生态社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传递效率
7.龙血树是一种生长在我国云南、海南等地的观赏树种,其树脂可加工成一种名贵的中药。随着人们对龙血树野生资源的掠夺式采伐和对环境的破坏,龙血树已被列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龙血树对人类具有直接价值
B.人类活动是造成龙血树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
C.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龙血树的基因进行保护
D.建立龙血树自然保护区,禁止人类对龙血树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和利用
8.(2023高三下·广东月考)革蜱是一种寄生类昆虫,其幼虫和若虫常寄生于啮齿类动物体内,而其成虫常选择大型哺乳动物进行寄生,其成虫在叮咬人畜时会释放毒素,使人和动物患森林脑炎。图是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林区内动物患森林脑炎的概率变化趋势可能与曲线②相似
B.该林区红松、小型鼠和革蜱三种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群落
C.可通过化学药物喷洒等生物防治方法控制革蜱危害
D.如果革蜱的数量减少,红松果实的数量会增加
9.(2020高三下·福州开学考)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会发生变化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
D.可用标志重捕法测定该池塘的物种丰富度
10.(2021高二上·白山期末)下列关于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只是个体的累加,具有个体所不具有的特征
B.种群的水平结构与生物的分布情况有关,群落的垂直结构与食物有关
C.群落是一定区域内各种群的集合,其中包含不同的物种
D.一定区域内的各种动植物以及水和阳光等非生物因素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11.(2020·浙江模拟)科学研究中常用定量和定性分析两种研究方法,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不属于定量分析的是(  )
A.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
B.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研究
C.赛达伯格湖能量沿营养级流动研究
D.通过数学计算讨论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变化
12.(2023·合肥模拟)莹蚊的幼虫生活在水中。为了防治莹蚊,人们在某湖泊长期喷洒杀虫剂DDD。该杀虫剂在生物体内很难降解,使用初期效果显著,后期效果下降,停用后检测该湖泊水体和几种生物体内的DDD浓度,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检测对象 水 A B C D
DDD浓度(μg/kg) 0.02 15.5 16.1 0.1 0.53
A.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群落和无机环境
B.DDD的使用导致莹蚊幼虫产生抗药性突变
C.分析表中数据可推测生物B处于最低营养级
D.DDD存在生物富集现象且该现象具有全球性
13.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a-b-d
B.甲含有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乙的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c中
D.甲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0%~20%会被乙营养级捕食
14.(2022高二下·湖北期中)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雾霾的形成与汽车尾气、工业污染等碳的不良排放有关。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途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中A、B1、B2、B3、C分别为一个种群
B.人工投放的饲料中的能量不是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
C.②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③是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
D.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15.(2023·浙江模拟)某生态系统中能量在3个营养级之间流动的情况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B摄入的能量比例增大,则A→B的能量传递效率增大,B的同化效率(同化量/摄入量)增大
B.若B未消化利用的比例增大,不改变B→C的能量传递效率,但A→B的能量传递效率减小
C.若B呼吸的能量比例增大,不改变A→B的能量传递效率,但B的生长效率(生长量/同化量)减小
D.若该生态系统为海洋生态系统,A为生产者,则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比例通常小于陆地生态系统
16.(2021高二上·包头期末)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各国科学家的普遍关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B.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会变小
C.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大量排放温室气体
17.(2021高二下·浙江期中)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分析,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定量研究的开创性工作。下图是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a-1))。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能量利用和传递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太阳能被生态系统固定的效率小于0.1%
B.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464.6J·cm-2·a-1
C.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降低
D.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20%
18.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物根系和土壤动物的呼吸作用都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统称为土壤呼吸,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下图是某森林中苔藓和凋落物覆盖条件下土壤呼吸的日变化(注:Rs 裸为裸土土壤呼吸速率;Rs 苔为苔藓覆盖土壤呼吸速率;Rs 凋为凋落物覆盖土壤呼吸速率)。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关键作用的成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B.凋落物中的能量经分解者分解释放后可被生产者利用
C.土壤表层的覆盖物提高土壤呼吸速率的原因可能与提高温度有关
D.土壤呼吸的产生仅与生产者和分解者有关
19.(2022高二下·广东月考)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模式图:
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甲同化的能量大于所有食肉动物同化的能量
B.图中甲→食草动物→食肉动物1→食肉动物2构成一条食物链
C.图中乙是分解者,流向乙的能量能再被甲利用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
20.(2023·深圳模拟)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与1961年相比,全球生态足迹总量明显增长,而生态承载力总量只提高了3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961年到1967年生态盈余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B.当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就会出现生态赤字
C.汽车尾气会增大生态足迹,建议人们绿色出行
D.与蔬菜水果相比,食用肉类更能增大生态足迹
21.(2023高二下·定远期末)如图为某城市湖泊生态系统中主要食物链的部分能量流动的过程图(图中P是浮游植物,Ⅱ~Ⅴ是消费者,数字单位是t/km2 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P中某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时,其种群密度可能在减小
B.Ⅳ同化的能量极少,原因是其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太多
C.Ⅴ中不同物种在湖泊中不同的水层分布与食物的分布有关
D.图中后一个营养级的存在不利于增加前一个营养级的物种多样性
22.(2022高二下·博罗期中)假设某鱼类养殖基地仅存在下图中的食物链,且能量流动关系如图,图中a~g均表示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就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该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金字塔一定为上窄下宽
C.甲种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e,乙种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f
D.若没有人类的捕捞,乙种鱼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将最终被分解者利用
23.(2023高二下·黄埔月考)如图表示A,B两个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A.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B.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C.若甲和乙中玉米的数量相同,能量传递效率均为10%,且甲能养活10000人,则乙能养活500人
D.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DDT,则甲中的人比乙中的人体内DDT浓度低
24.(2023高二下·浙江月考)如图为某城市湖泊生态系统中主要食物链的部分能量流动的过程图(图中P是浮游植物,Ⅱ~V是消费者,数字单位是t/km2·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P中某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时,其种群密度一定减小
B.IV同化的能量极少,原因是其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太多
C.V中不同物种在湖泊中不同的水层分布与食物的分布有关
D.图中后一个营养级的存在不利于增加前一个营养级的物种多样性
25.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若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  )
A.1.875倍 B.1.375倍 C.1.273倍 D.0.575倍
二、综合题
26.(2023高三上·西城期末)蚜虫危害农业生产,为利用蚜虫的寄生性天敌保护农作物,开展了下列研究。
(1)蚜虫体内寄生蜂种类多,可分为初级寄生蜂和重寄生蜂。初级寄生蜂将卵产于蚜虫体内,幼虫取食蚜虫组织导致蚜虫死亡,形成僵蚜。重寄生蜂可从初级寄生蜂体内获得营养。初级寄生蜂同化的能量的去向有   (写出两个)。
(2)对棉田中的蚜虫进行监测,可在棉田中随机选取样方,记录样方中   ,得出蚜虫的种群密度和被寄生率。
(3)为构建棉田中蚜虫与寄生蜂之间的营养结构模型,利用PCR技术对僵蚜中的蚜虫和寄生蜂种类进行了检测。
①为了能够一次性鉴定出多种目标生物,同时加入一个PCR体系的多对引物应该满足   。
A.每对引物扩增的序列对应一种昆虫B.每对引物扩增的序列对应多种昆虫C.每对引物扩增的产物长度不同D.每对引物扩增的产物长度相同E.所有引物之间不能相互配对F.所有引物的长度相同
②从僵蚜中提取DNA样本,加入与四种蚜虫对应的引物进行PCR,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同样的原理检测僵蚜中的初级寄生蜂和重寄生蜂,结果如图1。请据此绘制出营养结构图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4)通过上述方法,构建了单作棉田和间作枣树棉田的定量食物网,如图2(每个物种所在方框的宽窄代表相对数量)。
与单作棉田相比,间作枣树棉田不易发生蚜虫灾害。由图2推测原因可能是   。
27.(2023高二下·吉林期中)“农基鱼塘”是一种水陆相互作用、基塘多层次立体种养的生态农业系统,融农田、种植、禽畜饲养和淡水养殖为一体。如图是“农基鱼塘”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农基鱼塘”生态系统的功能有   。“农基鱼塘”中流入“鱼塘”的能量包括   。
(2)“农基鱼塘”中禽畜和鱼的粪便、农作物的废弃物和浮游生物的残体,可以为水产养殖提供饵料,还可以通过蚯蚓、微生物等的分解作用转化为农作物的肥料,主要应用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该区域自实行“农基鱼塘”工程以来,不仅使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28.(2021高一下·韩城期末)下图1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相关过程。下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
(1)图2中的动物对应图1中的   (用图1中字母表示)。
(2)若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该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可表示为   。若杂食性动物的食物中草占1/5,则其体重增加30kg,需消耗草    kg(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3)植食性动物能根据植株的形状、颜色、气味等因素判断是否进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的功能。
(4)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   演替。
29.(2021高二上·辽阳期末)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表示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某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
①雪豹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称作“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处于高原生态食物链的顶端。雪豹有时会用尿液留下自己的气味信息来标记领地,这属于   信息。
②该食物网中,鼠兔粪便中的能量属于   (填生物名称)同化量中的一部分。雪豹同化的能量的流向与牦牛的区别是   。
(2)2020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的主题是“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红树林享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等美誉,是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是珍稀濒危水禽重要的栖息地。为减少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红树林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选择其中三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 ) 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 )
浮水植物a 2.34 1.17
浮水植物b 28.51 0.27
沉水植物c 14.16 9.02
①结合表中数据可知,投放   两种植物可以达到降低该湿地中N、P含量的最佳效果。
②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属于   价值。
③当红树林水体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   ,很快消除污染,其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
30.(2022·北京)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5)题。
蚜虫的适应策略:蚜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昆虫。春季蚜虫从受精卵开始发育,迁飞到取食宿主上度过夏季,其间行孤雌生殖,经卵胎生产生大量幼蚜;秋季蚜虫迁飞回产卵宿主,行有性生殖,以受精卵越冬。蚜虫周围生活着很多生物,体内还有布氏菌等多种微生物,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蚜虫以植物为食。植物通过筛管将以糖类为主的光合产物不断运至根、茎等器官。组成筛管的筛管细胞之间通过筛板上的筛孔互通。筛管受损会引起筛管汁液中Ca2+浓度升高,导致筛管中P蛋白从结晶态变为非结晶态而堵塞筛孔,以阻止营养物质外泄。蚜虫取食时,将口器刺入植物组织,寻找到筛管,持续吸食筛管汁液,但刺吸的损伤并不引起筛孔堵塞。体外实验表明,筛管P蛋白在Ca2+浓度低时呈现结晶态,Ca2+浓度提高后P蛋白溶解,加入蚜虫唾液后P蛋白重新结晶。蚜虫仅以筛管汁液为食,其体内的布氏菌从蚜虫获取全部营养元素。筛管汁液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糖类,所含氮元素极少。这些氮元素绝大部分以氨基酸形式存在,但无法完全满足蚜虫的需求。蚜虫不能合成的氨基酸来源如下表。
氨基酸 组氨酸 异亮氨酸 亮氨酸 赖氨酸 甲硫氨酸 苯丙氨酸 苏氨酸 色氨酸 缬氨酸
植物提供 + - - - - - - \ -
布氏菌合成 - + + + + + + \ +
注:“-”代表低于蚜虫需求的量,“+”代表高于蚜虫需求的量,“\”代表难以检出。
蚜虫大量吸食筛管汁液,同时排出大量蜜露。蜜露以糖为主要成分,为蚂蚁等多种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
蚜虫利用这些策略应对各种环境压力,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1)蚜虫生活环境中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   。从生态系统功能角度分析,图中实线单箭头代表了   的方向。
(2)蚜虫为布氏菌提供其不能合成的氨基酸,而在蚜虫不能合成的氨基酸中,布氏菌来源的氨基酸与从植物中获取的氨基酸   。
(3)蚜虫能够持续吸食植物筛管汁液,而不引起筛孔堵塞,可能是因为蚜虫唾液中有   的物质。
(4)从文中可知,蚜虫获取足量的氮元素并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对策是   。
(5)从物质与能量以及进化与适应的角度,分析蚜虫在冬季所采取的生殖方式对于种群延续和进化的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解答】A、化石燃料大量燃烧,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不利于碳中和、碳达标,A错误;
B、开发并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B正确;
C、火力发电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造成温室效应,所以火力发电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C错误;
D、柴油发电机发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碳中和、碳达标,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 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2.【答案】C
【解析】【解答】A、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A正确;
B、该种植模式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中的整体、协调和自生等原理,B正确;
C、药用植物需要特定的生境,因此可进行就地保护,也可通过人为模拟特定环境,建立植物园进行易地保护,C错误;
D、植物的药用价值为直接价值,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工程原理:自生原理、循环原理、协调原理和整体原理。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昰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答案】C
【解析】【解答】A、红火蚁既是消费者也是分解者,可以构成捕食食物链的一个消费级别,A错误;
B、因红火蚁活动能力强且个体较小,一般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对其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B错误;
C、生物量就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C正确;
D、决定红火蚁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是影响红火蚁种群数量的间接因素,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基本特征。①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②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③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的种群特征是年龄组成。
4.【答案】B
【解析】【解答】解:A、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的高低与营养级数量无关, A错误;
B、净生产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生物量实际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所以,呼吸消耗量在同化量中所占比例越少,生物量增加就越多,B正确;
C、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量越大,各级消费者的体型不一定越大,C错误;
D、食物链越长,在能量流动中损失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营养级所处的位置越高,该营养级所具有的总能量就越少,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2、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3、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4、过程: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三个去路:呼吸作用散失、被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5、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答案】C
【解析】【解答】A、雌蛾能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尾,属于化学信息;
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属于化学信息;
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找到雌蚊,属于物理信息;
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属于化学信息。
因此,信息传递类型不同于其它三个选项的是C。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6.【答案】B
【解析】【解答】A、“无废弃物农业”生产模式,遵循循环原理、整体等基本原理,A错误;
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通过多层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中的物质,既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因此途径②、③优于④,B正确;
C、有别于自然生态系统,“无废化生态社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C错误;
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之一——整体原则,即遵从自然 生态系统 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 。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对能量的 多级利用 ,从而提高能量的 利用率 ;帮助人们合理地 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使能量 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
7.【答案】D
【解析】【解答】据题意分析,龙血树有重要的直接价值,其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掠夺式采伐和对环境的破坏,故可建立龙血树自然保护区保护龙血树,并对龙血树进行合理的利用,而不是完全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和利用。
【分析】 关于生物多样性:
1、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2、内容: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价值(1) 潜在价值 :目前不清楚的价值;(2)间接价值:生态系统区别调节功能;(3)直接价值:食用、药用 、工业用 价值,旅游观赏 价值,科研 价值,文学艺术价值等。
4、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 最后的生存机会;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4)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制定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展开多样性的保护研究;
(5)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做好宣传和教育。
8.【答案】A
【解析】【解答】A、分析题意可知,林区动物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因此可推测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A正确;
B、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该林区红松、小型鼠和革蜱三种生物不是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B错误;
C、通过化学药物喷洒防治革蜱不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
D、如果革蜱的数量减少,对于小型鼠的影响减少,小型鼠数量增加,则对于红松果实的采食增加,红松果实数量减少,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分析题意,小型鼠与红松果实之间是捕食关系;革蜱与红松果实之间是寄生关系。
9.【答案】D
【解析】【解答】解:A、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故与浮游动物具有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滤食浮游藻类,故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关系,A正确;
B、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时属于第三营养级,滤食浮游藻类时属于第二营养级,故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B正确;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
D、标志重捕法是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方法,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10.【答案】C
【解析】【解答】A、种群不是个体的累加,而是个体有机结合成的整体,A错误;
B、水平结构是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种群没有水平结构。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垂直结构与食物及栖息条件有关,B错误;
C、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C正确;
D、由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及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种群:一定时间内,一定区域空间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群落:一定时间内一定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2.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落在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群落中体现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
11.【答案】B
【解析】【解答】解:定性分析是研究对象质方面的分析,常常是解决研究对象有没有、是不是的问题。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得出了存在某种转化因子就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会涉及到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的分析,如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赛达伯格湖能量沿营养级流动研究和通过数学计算讨论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变化。综上,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定性实验是判断研究对象具有哪些性质,并判断某种物质的成分、结构或鉴别某种因素是否存在以及某些因素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一种实验方法。其特点是回答“有没有”或者“是不是”等问题。
2、 定量实验是研究观察对象的性质、组成和影响因素之间数量关系的实验。据此答题。
12.【答案】D
【解析】【解答】A、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
B、莹蚊幼虫本身就存在抗药性突变,DDD只是对抗药性突变起选择作用,B错误;
C、由于DDD很难分解,因此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逐渐在最高营养级积累增加,B含有DDD的量最多,可能是最高营养级,C错误;
D、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体内不断积累,且这种有害物质会随着生物的转移而出现全球性,因此DDD存在生物富集现象且该现象具有全球性,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
13.【答案】C
【解析】【解答】A、乙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图中a为乙的同化量,为乙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所以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a—b, A错误;
B、若甲是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错误;
C、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乙的摄入量,是乙没有消化、吸收的能量,因此不是乙的同化量而是甲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故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c中,C正确;
D、甲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0%~20%会被乙营养级同化而不是捕食,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
2、能量的来源: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某一营养级生物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3、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4、能量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100%,一般为 10%~20% 。
14.【答案】D
【解析】【解答】A、该图中A(生产者)、B1(消费者)、B2(消费者)、B3(消费者)、C(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不是同一个种群,A错误;
B、人工投放的饲料中的能量作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流入了消费者体内,是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B错误;
C、②是CO2,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的CO2(③)才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③不是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雾霾的形成与汽车尾气、工业污染等碳的不良排放有关,C错误;
D、自然生态系统没有人工补充的能量,能量唯一的来源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由于能量单向传递、逐级递减,因此消费者得到的能量小于生产者的能量,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种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源头:太阳能。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3)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图中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③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
15.【答案】A
【解析】【解答】A、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是10%—20%,A→B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随着B的摄入量增大而增大,一般能量得利用率可以想方法提高,目前全球还没有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得方法,A错误;
B、若B未消化利用的比例增大,根据公式同化量 = 摄入量—粪便量可得,B营养级的同化量减少,A营养级同化量不变,则A→B的能量传递效率减小,B正确;
C、根据同化量 =呼吸作用散失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量可得,若B呼吸的能量比例增大,不改变A→B的能量传递效率,则B营养级的同化量不变,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量减少,那么B的生长效率(生长量/同化量)减小,C正确;
D、若该生态系统为海洋生态系统,由于环境特殊,部分消费者排放的代谢废物,漂浮在水中,这时大概率的会被其它消费者摄入并利用,总体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比例通常会小于陆地生态系统,D正确。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其流动过程具有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某一营养级得同化量 = 摄入量—粪便量=呼吸作用散失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量能量传递效率=(本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
16.【答案】A
【解析】【解答】A、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主要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或人类持续排污有关,A错误;
B、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而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会变小,B正确;
C、环境由差变好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体现,所以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
D、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其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过量燃烧,排放过多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所致,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 1、水质恶化导致鱼类和贝类等大量死亡,导致水质进一步恶化;调节结果促进调节因素,使平衡偏离,属于正反馈调节。
2、生态系统退化导致生产者数量减少,不利于动物的生存。
3、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自我调节能力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
4、气候变暖主要由于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导致,极端恶劣天气出现和绿色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
17.【答案】C
【解析】【解答】A、被生态系统固定的能量为464.6J cm-2 a-1,太阳辐射总量为497693.2464.6J cm-2 a-1,太阳能被生态系统固定的效率为464.6/497693.2464.6约等于0.09%,小于0.1%,A正确;
B、生产者所固定下来的太阳能,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因此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464.6J cm-2 a-1,B正确;
C、第一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96.3/464.6约等于20.7%,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为18.8/62.8=29.9%,第三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为7.5/12.6=59.5%,则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随营养级的提高而提高,C错误;
D、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12.6/62.8≈20%,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流经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
18.【答案】C
【解析】【解答】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关键作用的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故该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关键作用的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A错误;
分解者分解凋落物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被其他营养级的生物利用,少量储存在分解者体内,用于分解者自身的生命活动,凋落物中的能量经分解者分解释放后不可被生产者利用,B错误;
温度影响细胞呼吸相关酶的活性,土壤表层的覆盖物提高土壤呼吸速率的原因可能与提高温度有关,C正确;
土壤呼吸的产生不仅与生产者和分解者有关,还与消费者等有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生产者 消费者 分 解者
营养方式 自养 异养 异养
主要生物 绿色植物 动物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地位 生态系统的基石 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作用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分解有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2、 据坐标图中曲线数据变化分析,Rs-凋>Rs-裸,说明土壤表层的凋落物覆盖可提高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可能的原因是凋落物提高了土壤表层的温度,所以呼吸速率提高。
19.【答案】A
【解析】【解答】A、图中甲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其同化的能量大于所有食肉动物同化的能量,A正确;
B、图中的食草动物、食肉动物1、食肉动物2,分别代表一大类动物,里面不止一条食物链,B错误;
C、能量是单向流动的,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有利也有弊,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和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通过营养或食物传递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
(2)生态系统各种组成成分之间的营养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实现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食物链往往是相互交叉的,形成复杂的摄食关系网,称为食物网。一般来说,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愈复杂,该系统的稳定性程度愈大。
20.【答案】B
【解析】【解答】A、由图示可知,1961-1967年的生态盈余的面积在逐渐减少,说明这个期间生态盈余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A正确;
B、由图示可知,当生态足迹总量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时,就会出现生态赤字,B错误;
C、汽车尾气为造成环境污染,会增大生态足迹,因此绿色出现减少生态足迹,C正确;
D、与蔬菜相比,肉类的生产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吸纳此过程所衍生的废物,因此食用肉类更能增大生态足迹,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 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容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它显示在现有技术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具备多少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
21.【答案】C
【解析】【解答】A、P是浮游植物,当浮游植物中某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时,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其种群密度依然在增大,A错误;
B、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量,则在摄入量不变的情况下,粪便量越大,IV同化的能量就会越少,因此Ⅳ同化的能量极少,与其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无关,B错误;
C、V是该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动物,其不同物种在湖泊中不同的水层分布,与食物的分布、栖息条件有关,C正确;
D、图中后一个营养级与前一个营养级是捕食关系,根据捕食者收割理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本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中一些以遗体残骸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如果该营养级被下一营养级捕食,能量就流入了下一营养级。
22.【答案】D
【解析】【解答】(1) 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投放的饲料,是流入改生态系统的能量,A错误;
B、生态金字塔代表的是种群的数量,形成的金字塔不一定是上窄下宽的,B错误;
C、 甲种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 a和e, 乙种鱼粪便属于c和f,C错误;
D、乙种鱼如果没有被人类捕获,最终死亡,死亡后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并利用,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 (1)流入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人工投入的能量 。
(2)各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不等于其同化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3) 各级消费者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23.【答案】D
【解析】【解答】A、人吃玉米时,处于第二营养级,人吃牛肉时,处于第三营养级,因为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不一定是相同的,所以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不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A错误;
B、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不会随营养级的变化而变化,B错误;
C、甲和乙中玉米的数量相同,能量传递效率为10%,若甲能养活10000人,则乙能养活1000人,C错误;
D、DDT等有害物质在沿食物链流动时,会生物富积现象,也就是营养级越高,体内积累的DDT越多,乙中人所处的营养级高于甲,因此甲中的人比乙中的人体内DDT浓度低,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一般来说,在输入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也就是说,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24.【答案】C
【解析】【解答】A、当P中某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时,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的话,种群密度依然增大,A错误;
B、在摄入量不变的情况下,因为同化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量,所以粪便量越大,Ⅳ同化的能量就会越少,同化量也等于呼吸量加上用于个体生长、发育等的量,因此同化量极少与呼吸消耗量无关,B错误;
C、Ⅴ是该生态系统的最高营养级,该营养级的生物不同物种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与食物的分布、栖息条件有关,C正确;
D、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较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因此后一个营养级是前一个营养级的捕食者,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能量随着食物链逐级递减、单向流动;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
25.【答案】B
【解析】【解答】设C的能量为x,则当食物比例为A∶B=1∶1时,消耗A的能量为x/2×10+x/2×10×10=55x,而当食物比例为A∶B=2∶1时,消耗A的能量为2x/3×10+x/3×10×10=40x,所以调整比例后生态系统承载C的数量为原来的55/40=1.375(倍)。
【分析】 若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 C捕食A的数量增加,由于A→C食物链比A→B→C短,导致C直接从A获取能量增加,C数量将增加。可以设C的能量为x,分别计算出食物链调整前后消耗A的能量为多少,再算出调整比例后生态系统承载C的数量为原来的多少倍。
26.【答案】(1)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入分解者(流入重寄生蜂中)
(2)蚜虫数量和僵蚜数量
(3)A、C、E;
(4)间作枣树棉田中,初级寄生蜂种类多,重寄生蜂只寄生在初级寄生蜂F中,初级寄生蜂G和H 在此营养结构中无天敌,有足够数量的初级寄生蜂来捕食蚜虫
【解析】【解答】(1)同化量包括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和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重寄生蜂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2)随机取样之后统计蚜虫的数量从而计算出蚜虫种群密度,统计僵蚜的数量,计算出被寄生率。
(3)要用多对引物一次鉴定出多种生物,那么每种生物要有对应的引物与其配对,引物之间不能互补配对,扩增的产物长度要有所不同,以便在电泳时可以区分出不同生物的片段,故答案为:ACE。从电泳图可知,僵蚜1是蚜虫B,僵蚜2是蚜虫C,而僵蚜1中检测出初级寄生蜂F,说明初级寄生蜂F寄生在蚜虫B中,则能量从蚜虫B流向初级寄生蜂F,同理可知,蚜虫C的能量流向了初级寄生蜂F和G。最后一个电泳中,僵蚜1中存在重寄生蜂I和K,则证明初级寄生蜂F的能量流向了重寄生蜂I和K,而僵蚜2中存在重寄生蜂I的DNA,则证明初级寄生蜂F和G的能量流向了重寄生蜂I,那么营养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
(4)间作枣树棉田中初级寄生蜂种类数量较多所以可以捕食较多的蚜虫,其次重寄生蜂只寄生在初级寄生蜂F中,只会使初级寄生蜂F的数量有所减少,而初级寄生蜂G和H不会减少,依旧捕食蚜虫间作枣树棉田中,重寄生蜂只寄生在初级寄生蜂F中,初级寄生蜂G和H在此营养结构中无天敌,有足够数量的初级寄生蜂来捕食蚜虫
【分析】1、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2、样方法注意事项: (1)随机取样;(2)样方大小适中;(3)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4)计数样方的个体数量时,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27.【答案】(1)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禽畜、鱼粪便和农作物废弃物、浮游生物残体中的化学能以及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循环、自生;整体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的功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由图可知,。“农基鱼塘”中流入“鱼塘”的能量包括。“农基鱼塘”中流入“鱼塘”的能量包括禽畜、鱼粪便和农作物废弃物、浮游生物残体中的化学能以及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故填: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禽畜、鱼粪便和农作物废弃物、浮游生物残体中的化学能以及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由题意可知,禽畜和鱼的粪便、农作物的废弃物和浮游生物的残体,可以为水产养殖提供饵料,还可以通过蚯蚓、微生物等的分解作用转化为农作物的肥料,实现了物质的自给自足和物质循环,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循环、自生原理;该区域自实行“农基鱼塘”工程以来,不仅使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既考虑了自然环境,又考虑了社会经济,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整体。
故填:循环、自生;整体。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I 自生原理
遵循的原则包括:①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这是该系统或工程能否形成自组织能力的基础条件;②要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生长、发育、繁殖以及他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例如及时清除对生物有害的物质等。
II 循环原理
遵循的原则包括:实现物质不断循环,使前一个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个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III 协调原理
遵循的原则包括:①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②考虑环境容纳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否则会引起系统的失衡与破坏。
IV 整体原理
遵循的原则:①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②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28.【答案】(1)B
(2)N+R;2460
(3)信息传递
(4)次生
【解析】【解答】(1)图1中D是生产者,A是无机环境,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图2中的动物属于消费者,对应图1中的B。
(2)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即R+N。若杂食性动物的食物中草占1/5,则其体重增加30kg,则消耗草的量301/510%+304/510%10%=2460 kg。
(3)植物的形状、颜色属于物理信息,气味属于化学信息,植食性动物据此判断是否进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
(4)发生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分析】1、分析图1:“三步法”判断碳循环模式图中的组成成分:
“一找”双箭头:双箭头两端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环境中的CO2。
“二看”均指向:除D外,各成分均指向A,则A为非生物环境中的CO2,D为生产者。
“三判”分解者:除A外,各成分均指向C,则C为分解者,B为消费者.
2、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3、生态系统信息传递:
(1)种类:①物理信息: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②化学信息: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③行为信息:动物的各种动作。
(2)作用: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4、群落的演替类型:
(1)初生演替:在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9.【答案】(1)化学;华扁穗草和青藏苔草;雪豹同化的能量流动的去向缺少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2)浮水植物b、沉水植物;间接;微生物分解;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的信息有三种类型: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雪豹用尿液留下自己的气味信息来标记领地,这属于化学信息。
②该食物网中,鼠兔以华扁穗草和青藏苔草为食,鼠兔粪便中的能量未被鼠兔同化,故属于华扁穗草和青藏苔草同化量中的一部分。雪豹作为该食物网中的最高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流动的去向缺少流向下一个营养级。(2)①结合表中数据可知,浮水植物b吸收N的量最多,沉水植物c吸收P的量最多,故投放浮水植物b、沉水植物c两种植物可以达到降低该湿地中N、P含量的最佳效果。
②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生态功能,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属于间接价值。
③当红树林水体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很快消除污染,其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
【分析】1、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为太阳光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每一营养级中能量的去向为:呼吸作用散失、被下一营养级同化、被分解者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2、生态系统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30.【答案】(1)群落;能量流动
(2)相互补充
(3)抑制Ca2+对P蛋白作用
(4)通过吸食大量的筛管汁液获取氮元素,同时以蜜露形式排出多余的糖分
(5)蚜虫通过有性生殖,以受精卵形式越冬,降低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度过恶劣环境,保持种群延续;借助基因重组,增加遗传多样性,为选择提供原材料。
【解析】【解答】(1)蚜虫生活环境中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群落,从生态系统功能角度分析,图中实线箭头代表了能量流动的方向;
故填:群落;能量流动。
(2)蚜虫为布氏菌提供其不能合成的氨基酸,而在蚜虫不能合成的氨基酸中,右图示可以看出布氏菌来源的氨基酸与从植物中获取的氨基酸相互补充;
故填:相互补充。
(3) 蚜虫能够持续吸食植物筛管汁液,而不引起筛孔堵塞,可能是因为蚜虫唾液中有抑制Ca2+对P蛋白作用的物质;
故填:抑制Ca2+对P蛋白作用。
(4)从文中可知,蚜虫获取足量的氮元素并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对策是:通过吸食大量的筛管汁液获取氮元素,同时以蜜露形式排出多余的糖分 ;
故填: 通过吸食大量的筛管汁液获取氮元素,同时以蜜露形式排出多余的糖分 。
(5) 从物质与能量以及进化与适应的角度,分析蚜虫在冬季所采取的生殖方式对于种群延续和进化的意义: 蚜虫通过有性生殖,以受精卵形式越冬,降低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度过恶劣环境,保持种群延续;借助基因重组,增加遗传多样性,为选择提供原材料 ;
故填: 蚜虫通过有性生殖,以受精卵形式越冬,降低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度过恶劣环境,保持种群延续;借助基因重组,增加遗传多样性,为选择提供原材料 。
【分析】(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①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②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据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
③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的更好。
④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的现象。
(3)现代进化理论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遗传的基本单位,也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③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④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⑤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