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 1.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2.知道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国人暴动等史实。3.知道分封制的内容,理解分封制的作用。4.通过学习夏、商、西周,分析归纳导致朝代兴亡的主要原因,得出明君兴国,暴君亡国的历史结论。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聚焦: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主要功能和主要特点。
1.概况
(1)出现:我国在黄河流域的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
(2)发展: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2.特点: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3.高超工艺
(1)铸造成分: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2)铸造技术:采用“ 泥范铸造法”。
4.典型代表:商朝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四羊方尊、利簋、三星堆青铜面具等。
【知识拓展】
根据人们使用工具的不同,可以将古代社会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是指主要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文明,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青铜文明指的是夏商周时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各行业的发展。它不仅仅指夏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发展情况。
二、甲骨文记事
★学习聚焦:知道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1.含义: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5.影响: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知识拓展】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并不是说我国最早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但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学习聚焦:了解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方法:使用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甲骨文中约占40%)、指事、会意、形声(最为进步,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等造字方法。
2.与汉字的关系: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司母戊鼎 【常考点】1.朝代:商朝。2.地位: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3.功能:祭祀用礼器。4.意义:反映了商朝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
刻有文字的甲骨 【常考点】1.甲骨文的发现者:清代的王懿荣。2.甲骨文的载体:龟甲和牛、羊等兽骨。3.记载的内容: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4.甲骨文的历史地位: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5.甲骨文的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
1.简述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主要功能和主要特点。
提示:(1)青铜器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逐渐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2.讲述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的表现。
提示:(1)工匠已准确地掌握铜、锡、铅的比例,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
(2)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3.讲述甲骨文的历史地位。
提示:(1)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包括祭祀、战争、农业、狩猎、畜牧业、数字、地理、官制、刑法、医药、气象、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内容,为我们了解商代生活,提供了宝贵资料,它的发现意义重大。
(2)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 500个,已识1 500余字,公认千余字。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首先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朝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后世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又是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古代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简述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提示:(1)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2)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今天的文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
一、单项选择题
1.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
A.利簋 B.司母戊鼎 C.四羊方尊 D.三星堆青铜面具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铸造这样硕大的器物,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很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B项正确;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四羊方尊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三星堆青铜面具是目前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件形制最为完整、体量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青铜面具。三项均不是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排除ACD项。故选B项。
2.下图展示的是中国古代两件著名的青铜器。它们都铸造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B
【详解】题干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分别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就是该时期的代表,B项正确;A、C、D三项不是这两件青铜器的铸造时间,排除。故选B项。
3.春秋战国《考工记》记载:钟鼎的配方为“六分其金而锡居一”;刀剑之类的兵器配方为“参分其金而锡居一”;铜镜的配方为“金,锡半”。这反映了青铜器( )
A.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B.制作工艺的科学性
C.铸造程序的繁琐性 D.原料来源的奇特性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钟鼎的配方为‘六分其金而锡居一’;刀剑之类的兵器配方为‘参分其金而锡居一’;铜镜的配方为‘金,锡半’”可知,这反映了青铜器制作有严格的金属配比,体现了工艺的科学性,B项正确;艺术形式、铸造程序和原料来源并未在题干信息中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4.近年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不断发现重要考古成果。最新发现的六个“祭祀坑”中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巨型青铜面具、玉器等500余件文物,部分玉器与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和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玉器极度相似。这些考古发现( )
A.证明了中国境内早期文明起源 B.动摇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地位
C.印证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D.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答案】D
【详解】由材料信息“四川三星堆……出土金面具残片、巨型青铜面具等500余件文物、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和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极度相似”可知、山东、山西的遗址均是中华文明的构成部分,又有着相似之处,D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强调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未说明中国境内早期文明起源,排除A项;题干材料主要强调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未体现中原文化的传统地位,排除B项;题干材料主要强调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未涉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5.如图文物出土于二里头遗址,这体现了夏朝( )
A.手工业水平较高 B.青铜工艺精美
C.分封制度已出现 D.社会动荡不安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中“青铜爵、玉刀、玉 ”可知,夏朝时期,手工制品精美,形式多样,说明手工业水平较高,A项正确;玉刀、玉 不属于青铜器,排除B项;分封制度形成于西周,排除C项;仅从题干图片无法得出社会动荡不安,排除D项。故选A项。
6.林语堂在《如何理解中国人》中说:“中华民族有三座长城,第一座长城是从秦始皇开始修建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第二座长城是指汉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黄帝时期,仓颉造字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盛行占卜。记录占卜的文字被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甲骨文主要对于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作用,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B项正确;夏朝时期还没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排除A项;秦朝时期全国通用的文字是小篆,排除C项;黄帝时期,仓颉造字,不是我国文字可考历史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
7.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下图汉字“马”的演变过程体现出中华文明的( )
A.多样性 B.凝聚性 C.吸纳性 D.连续性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字“马”的演变是由形象到抽象,由繁到简,既表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也说明了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不断创新,因此体现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D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通过汉字“马”的演变过程,体现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并非说明其多样性、凝聚性或吸纳性,排除ABC项。故选D项。
8.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由甲骨文到金文,再到今天的楷书,据此可知( )
A.汉字发展一脉相承 B.汉字演变由简到繁
C.汉字传承发生异变 D.唯一方式象形造字
【答案】A
【详解】从甲骨文到楷书,中国古代的文字都是在前代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说明汉字的发展一脉相传,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汉字演变由简到繁,排除B项;题干没有强调汉字传承发生异变,排除C项;象形造字不是唯一的造字方法,排除D项。故选A项。
二、材料分析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字的演变
材料二 青铜器的最高制作成就全部表现在礼器上(祭器也是一种礼器)。礼器所显示的正是一种神秘的权力,以及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因而所有的青铜礼器,它的美丽与精致都是狞厉的、恐怖的,它暗示着战争的酷烈、权力的慑人,象征着力量、控制、压迫、威严……权力、祭祀和青铜的神秘结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观念: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青铜是“永恒”的象征,这种物质材料难以轻易销蚀的物理特性,用于象征权力与压迫的永恒性,正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摘自周时奋《中国历史十一讲》
材料三 中华民族无论有多少种方言,但是汉字是唯一的,说各种方言的中国人,都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依然活跃的最古老的文字,汉字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艺术,成为世界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只有方形汉字才能派生出篆刻艺术,把玉玺(xǐ)视为国家的权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是由于方块的形式,又派生出了印刷艺术。所以,只要汉字不消失,中国不会分裂,永远是统一的。
——摘编自张宝明《汉字在世界的威望汉字让中国人自豪》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字书写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概述青铜“礼器”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汉字的价值。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答案】
(1)由繁到简;由象形到抽象。
(2)礼器显示神秘的权力,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青铜器象征着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3)汉字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汉字繁衍了众多门类的艺术。
(4)连续性:中国文字演变经历了甲骨文、篆书、楷书等形式,演变过程中相当部分文字形态变化不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本土性: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态,中国文字因其保存下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本土。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汉字的演变可以得出,汉字书写由繁到简;由象形到抽象。
(2)根据材料二“礼器所显示的正是一种神秘的权力,以及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可得出作用是礼器显示神秘的权力,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根据材料二“权力、祭祀和青铜的神秘结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观念: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可得出作用是青铜器象征着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3)根据材料三“都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只要汉字不消失,中国不会分裂,永远是统一的。”可得出汉字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根据材料三“汉字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可得出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根据材料三“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只有方形汉字才能派生出篆刻艺术”、“又派生出了印刷艺术”可得出汉字繁衍了众多门类的艺术。
(4)根据材料一“汉字的演变”可得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是连续性,中国文字演变经历了甲骨文、篆书、楷书等形式,演变过程中相当部分文字形态变化不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根据材料三“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艺术”可得出特点是本土性,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态,中国文字因其保存下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本土。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三星堆青铜大面具发布亮相(材料一),这是目前已知全世界最大的青铜面具,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文物讲述人说:“根据考古研究,青铜大面具的分铸技术和合金比例与安阳殷墟属于同一系统,反映了中原文化对三星堆文化的深刻影响……”
材料三:三星堆出土的圆尊纹饰:兽面有粗壮的向外卷的双角,巨眼凸睛……与流行于殷墟一期的兽面纹十分相似。
——摘编自陈公柔、张长寿《殷墟青铜容器上兽面纹的断代研究》
(1)文物讲述人得出的“中原文化对三星堆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一观点引起了小赵同学的兴趣,他和同学们来到上海博物馆探究。以下正在展出的展览中,他们可以选择的有______、______
A.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
B.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展
C.上海博物馆古代青铜馆展览
D.“海上生民乐——上海博物馆建馆70周年文物民乐展演”
(2)观展中,同学们发现了出土于中原地区的青铜面具(材料二)。对比中原地区的面具和三星堆青铜大面具,能得出什么结论?
(3)观展后,同学们又在上海图书馆查阅到材料三,发现殷墟出土圆尊上的纹饰与三星堆圆尊上的纹饰十分相似。综合以上所有信息,请归纳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
【答案】
(1)A、C
(2)面具所示人物形象不同,体现中华文明的多元性
(3)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任意2点)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南夏商周三代的文明属于中原文明。对三星堆文化有着影响。A项正确;青铜馆展览对三星堆文化也有着影响,C项正确;塔拉萨属于海洋文明,不是中原文明,排除B项;三星堆文化是青铜文化,与民乐无关,排除D项。故选AC项。
(2)根据图片所给提示信息可知,中原地区的面具和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所示人物形象不同,这体现中华文明的多元性。
(3)根据材料“殷墟出土圆尊上的纹饰与三星堆圆尊上的纹饰十分相似”可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目标任务
02
预习导学
03
常考图片
04
体系构建
05
问答式记忆清单
0601
强化训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 1.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2.知道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国人暴动等史实。3.知道分封制的内容,理解分封制的作用。4.通过学习夏、商、西周,分析归纳导致朝代兴亡的主要原因,得出明君兴国,暴君亡国的历史结论。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聚焦: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主要功能和主要特点。
1.概况
(1)出现:我国在 流域的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 年的铜器。
(2)发展:_____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_____,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_________的象征。
2.特点: 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3.高超工艺
(1)铸造成分:准确地掌握了 、锡、铅的比例,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2)铸造技术:采用“ ___________ ”。
4.典型代表:商朝的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 的青铜器;四羊方尊、利簋、三星堆青铜面具等。
【知识拓展】
根据人们使用工具的不同,可以将古代社会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是指主要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文明,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青铜文明指的是夏商周时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各行业的发展。它不仅仅指夏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发展情况。
二、甲骨文记事
★学习聚焦:知道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1.含义: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 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1899年,清朝人 首次发现甲骨文。
3.内容:涉及 、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地位: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5.影响: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开始。
【知识拓展】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并不是说我国最早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但不是世界上最古老。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学习聚焦:了解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方法:使用 (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甲骨文中约占40%)、指事、 、形声(最为进步,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等造字方法。
2.与汉字的关系: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 ,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司母戊鼎 【常考点】1.朝代:商朝。2.地位: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3.功能:祭祀用礼器。4.意义:反映了商朝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
刻有文字的甲骨 【常考点】1.甲骨文的发现者:清代的王懿荣。2.甲骨文的载体:龟甲和牛、羊等兽骨。3.记载的内容: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4.甲骨文的历史地位: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5.甲骨文的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
1.简述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主要功能和主要特点。
提示:(1)青铜器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逐渐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2.讲述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的表现。
提示:(1)工匠已准确地掌握铜、锡、铅的比例,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
(2)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3.讲述甲骨文的历史地位。
提示:(1)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包括祭祀、战争、农业、狩猎、畜牧业、数字、地理、官制、刑法、医药、气象、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内容,为我们了解商代生活,提供了宝贵资料,它的发现意义重大。
(2)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 500个,已识1 500余字,公认千余字。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首先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朝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后世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又是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古代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简述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提示:(1)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2)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今天的文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
一、单项选择题
1.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
A.利簋 B.司母戊鼎 C.四羊方尊 D.三星堆青铜面具
2.下图展示的是中国古代两件著名的青铜器。它们都铸造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3.春秋战国《考工记》记载:钟鼎的配方为“六分其金而锡居一”;刀剑之类的兵器配方为“参分其金而锡居一”;铜镜的配方为“金,锡半”。这反映了青铜器( )
A.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B.制作工艺的科学性
C.铸造程序的繁琐性 D.原料来源的奇特性
4.近年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不断发现重要考古成果。最新发现的六个“祭祀坑”中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巨型青铜面具、玉器等500余件文物,部分玉器与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和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玉器极度相似。这些考古发现( )
A.证明了中国境内早期文明起源 B.动摇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地位
C.印证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D.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5.如图文物出土于二里头遗址,这体现了夏朝( )
A.手工业水平较高 B.青铜工艺精美
C.分封制度已出现 D.社会动荡不安
6.林语堂在《如何理解中国人》中说:“中华民族有三座长城,第一座长城是从秦始皇开始修建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第二座长城是指汉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黄帝时期,仓颉造字
7.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下图汉字“马”的演变过程体现出中华文明的( )
A.多样性 B.凝聚性 C.吸纳性 D.连续性
8.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由甲骨文到金文,再到今天的楷书,据此可知( )
A.汉字发展一脉相承 B.汉字演变由简到繁
C.汉字传承发生异变 D.唯一方式象形造字
二、材料分析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字的演变
材料二 青铜器的最高制作成就全部表现在礼器上(祭器也是一种礼器)。礼器所显示的正是一种神秘的权力,以及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因而所有的青铜礼器,它的美丽与精致都是狞厉的、恐怖的,它暗示着战争的酷烈、权力的慑人,象征着力量、控制、压迫、威严……权力、祭祀和青铜的神秘结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观念: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青铜是“永恒”的象征,这种物质材料难以轻易销蚀的物理特性,用于象征权力与压迫的永恒性,正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摘自周时奋《中国历史十一讲》
材料三 中华民族无论有多少种方言,但是汉字是唯一的,说各种方言的中国人,都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依然活跃的最古老的文字,汉字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艺术,成为世界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只有方形汉字才能派生出篆刻艺术,把玉玺(xǐ)视为国家的权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是由于方块的形式,又派生出了印刷艺术。所以,只要汉字不消失,中国不会分裂,永远是统一的。
——摘编自张宝明《汉字在世界的威望汉字让中国人自豪》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字书写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概述青铜“礼器”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汉字的价值。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三星堆青铜大面具发布亮相(材料一),这是目前已知全世界最大的青铜面具,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文物讲述人说:“根据考古研究,青铜大面具的分铸技术和合金比例与安阳殷墟属于同一系统,反映了中原文化对三星堆文化的深刻影响……”
材料三:三星堆出土的圆尊纹饰:兽面有粗壮的向外卷的双角,巨眼凸睛……与流行于殷墟一期的兽面纹十分相似。
——摘编自陈公柔、张长寿《殷墟青铜容器上兽面纹的断代研究》
(1)文物讲述人得出的“中原文化对三星堆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一观点引起了小赵同学的兴趣,他和同学们来到上海博物馆探究。以下正在展出的展览中,他们可以选择的有______、______
A.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
B.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展
C.上海博物馆古代青铜馆展览
D.“海上生民乐——上海博物馆建馆70周年文物民乐展演”
(2)观展中,同学们发现了出土于中原地区的青铜面具(材料二)。对比中原地区的面具和三星堆青铜大面具,能得出什么结论?
(3)观展后,同学们又在上海图书馆查阅到材料三,发现殷墟出土圆尊上的纹饰与三星堆圆尊上的纹饰十分相似。综合以上所有信息,请归纳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
01
目标任务
02
预习导学
03
常考图片
04
体系构建
05
问答式记忆清单
06
强化训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