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短歌行》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

文档属性

名称 7.1《短歌行》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6 19:4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短歌行》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曹操《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笔者认为,诗中的乌鹊当偏指乌鸦,《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乌”既与王业有关,曹操这里所慨叹的当指统一全国的王业未能成就。清代的王尧衢阐释这首诗说:“以”明明如月‘而恨不能拾取,遂忧之不忘,则其暗奸天位之心久矣。……月明则星稀,非乌鹊飞之时也,以故绕树三匝而无所依托,则英雄无用武之地矣。……孟德以倾汉为心,其借口周公,不异王莽。”(《三曹资料汇编》第28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这说明了曹操以乌鹊南飞而无所依托来比喻自己不能完全夺取占有汉家的王业。
苏轼《赤壁赋》有意引用《短歌行》的诗句并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舢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梨赋诗,故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受苏轼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便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的故事情节,并借小说中人物刘馥之口阐释这四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罗贯中显然以“乌鹊南飞”等句象征曹操南征失败,未能实现统一大业。毛宗岗对这一节加以评论道:“苏子瞻《赤壁赋》亦引此四句,以为孟德之困于周郎,盖南飞而无可依,正应其南征而无所得耳。”结合毛氏的评语可以看出罗贯中有意把“乌”意象与王业联系起来。再如清赵翼《赤壁》诗云:“乌鹊南飞无魏地,大去有周郎。”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短歌行》究竟写于何时,因乏史料佐证,目前难以确定。《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说它写于赤壁之战时,尽管是出于文学家的想像和推测,但他们都有将“乌鹊”与统一全国的王业联系起来的倾向,将“乌鹊南飞”等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就的征兆的意图是明显的。
1.上文议论的主要问题是 ( )
A.批驳历来对《短歌行》的错误理解。 B.《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和“乌鹊”一词的落实。
C.历代文学家引用《短歌行》的目的。 D.《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含义。
2.不属于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 )
A.历来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B.《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
C.古代文学中乌鸦的出现可以预示王业的归属。
D.王尧衢、苏轼、罗贯中和赵翼对这几句诗的阐释和引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把《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定为赤壁之战时,这是文学家的想像和推测。
B.毛宗岗的评论旨在揭示《赤壁赋》中引用《短歌行》的意图和罗贯中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这一情节的目的。
C.作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与苏轼、罗贯中、赵翼的观点完全一致。
D.在本文中,作者不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阐明“乌”作为王业的意象由来已久。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藉《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文”与“笔”的区分,刘勰强调“文”需有韵,萧绎强调“文”之抒情并且注重语言形式美。
B.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C.“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的独特性,是文学性明确与丰富的表现。
D.魏晋时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并未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朝时文学有了新的地位,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萧绎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
B.“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也呈现出创作者不同的审美追求。
C.文学自觉扩大了文学的内容,创作者开始关注物象描摹,表现自然景物的感发,强调人生悲欢离合。
D.“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的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借此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
6.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 )
A.《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列。
B.蔡邕《独断》等作品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C.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D.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是自然如此。
7.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8.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体现了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相关论述,从上述三篇作品中任选一篇分析其对文学自觉的体现。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各题。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9.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七言诗有着独特艺术风格,语言浅显,清丽自然,没有雕琢的痕迹;笔致委婉,感情细腻,有千回百转的缠绵。
B.全诗不断变换抒情角度,运用赋、比、兴名种表现手法,综合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等方法,反复渲染思妇的情绪。
C.短歌,调类名,汉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一般来说,长歌多表现慷慨激昂的情怀,短歌多表现低回哀伤的思绪。
D.李白有诗云“蓬莱文章建安骨”建安时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 曹丕作为此时期的代表人物,以作品风骨遒劲而著称,被后来人尊为典范。
10.这首诗是如何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却东西门行
曹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1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没有华丽的词句,也少有愁苦类的主观色彩的词语,但朴实之语,也收到了动人心魄的效果。
B.“鸿雁”万里远征,形单影只,不管是“食南稻”还是“复北翔”,都只能依从节令的变化。
C.“转蓬”即飞蓬,诗中的“转蓬”经历“万岁”却不能归于故土,其时间的漫长感非常强烈。
D.诗歌虽充满悲凉的情调,但悲凉中不会显得过于柔绵,“故乡安可忘”回荡着沉郁刚健之气。
1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分析。
四、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 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 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 ,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就在这 ,连对坐争辩都得规避俗事、政事以避祸的“清谈时代”,玄学家何晏带着一剂名为“五石散”的药方华丽登场,(     )。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明哲保身 与生俱来 处心积虑 人人自危
B.全身而退 与生俱来 殚精竭虑 人人自危
C.全身而退 天赋异禀 处心积虑 提心吊胆
D.明哲保身 天赋异禀 殚精竭虑 提心吊胆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和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B.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C.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几乎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D.朝不保夕的苦闷和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强烈危机感,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从而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逃避现实和自我麻痹的新风尚
B.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就此开启了
C.由此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
D.六朝名士依靠药物逃避现实和自我麻痹的新风尚因而开启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过后,考生和家长又围绕着志愿填报忙碌起来。面对那么多学校和专业,该如何选择,很多考生和家长开始犯难。在这种情况下,帮助考生填报志愿的辅导市场__________________—“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专家一对一咨询”等志愿填报服务__________________,要价数千到数万。天价志愿咨询的最大卖点,就是大数据。据调查发现,很多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事实上,全国还没有哪家单位或企业建立起真正的高考志愿填报“大数据库”。所谓数据,真实的情况是,高校网站、媒体每年都会公布一些录取信息,还有一些其他公开渠道的数据,商业机构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进行整合,冒充来自特殊渠道的大数据。
众所周知,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划定,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某一区域内的高校招生计划、当地考生的志愿填报情况、高考试卷的难易程度等都有可能让分数线出现变化。拿往年的“大数据”来套用今年的分数线,无异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于商家倾力推销的“专家”,也未必靠谱。
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情是整顿市场乱象。从媒体调查的情况来看,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市场,不是傻子太多、骗子太猖狂,( )。有关部门应及时出手,不能任由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市场野蛮生长。此外,也应尽力拓展渠道,为考生提供正规、科学的志愿填报辅导服务。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炙手可热 五花八门 刻舟求剑 当务之急
B.应运而生 五花八门 刻舟求剑 迫在眉睫
C.应运而生 琳琅满目 固步自封 迫在眉睫
D.炙手可热 琳琅满目 固步自封 当务之急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调查发现,很多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
B.据调查,很多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
C.据调查发现,很多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所否认。
D.据调查发现,很多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相关部门予以否认。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且监管部门在这块灰色地带基本处于不作为状态
B.而是监管部门在这块灰色地带基本处于不作为状态
C.而是考生和家长确实从这块灰色地带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
D.而是监管部门对这块灰色地带监督管理不到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2.A 3.C
【解析】1.本文前半部分谈作者对《短歌行》中四句诗的理解,后半部分分析了《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有将“乌鹊南飞”等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就的征兆的意图,所以D恰当。
2.“历来多认为……”一句指明历来多数人的观点,并不是作者立论的依据。
3.“完全一致”误。作者的观点在文中以“曹操这里所慨叹的……”一句显示,苏轼等人的观点在文末以“他们都有……是明显的”一句表明,只能说基本相同。
4.B 5.B 6.D 7.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
②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中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有力。
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接近”“已经”“还不能算是”等词句。 8.《短歌行》:
①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寓理于情,以情感人。
②通过宴会的歌唱,抒了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是曹操独特的生命体验的体现。
③继承了《诗经》写实的特点,但情感内涵更个性化,在诗歌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归去来兮辞》:
①多用借物喻人、对偶等手法,以六字句为主,朗朗上口,韵律悠扬,体现了对文学审美性的追求。
②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理想与生命体验。
③这篇辞赋自然率真,改变了汉大赋不见个人情性的状况。
《兰亭集序》:
①注重文学审美性的体现,情景交融,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借代、夸张等手法。
②作者感慨时光飞逝、人生短促,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是作者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的表现。
③本文具有玄理的意味,但又不是虚妄空谈,逻辑性强,叙事写景和抒情议论融合,是序言文体的楷模。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曹丕《典论 论文》……是文体辨析开始”错误。原文为“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 艺文志》”,由此可知,曹丕《典论 论文》不是文体辨析的开始。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B.“也呈现出创作者不同的审美追求”错误。由原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可知,“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只是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而“也呈现出创作者不同的审美追求”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而是自然如此”不能体现文学自觉,郭象的观点属于魏晋玄学的范畴,不在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之列。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从论证结构看,文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二、三、四段以并列的关系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述文学自觉的标志: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
从论证方法看,文章论证方法多样。“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为例证法;“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为引证法。论证有力。
从论证语言看,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接近”“已经”“还不能算是”等词句,表述严谨明晰。
8.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首先把握文学自觉的特征:作品具有文学性,文体特征鲜明,思想活跃,重视人的价值,呈现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自觉的追求;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等。作品是文学自觉漫长过程中的一环。按照这些特征学生选取熟悉的作品进行分析即可。
比如《短歌行》:
从体裁特征及审美角度看,作者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等,寓理于情,以情感人。
从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角度分析,“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等内容通过对宴会的歌唱,抒了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是曹操独特的生命体验的体现。
《短歌行》继承了《诗经》写实的特点,通过对自己心情的描述和对贤才的渴望表达自己的理想,但情感内涵更个性化,在诗歌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分析《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从体裁特征及审美角度看,作者大量运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典型句子就是“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松”“菊”“云”“鸟”表现了作者傲岸高洁的操守和归隐田园的心愿。作者还追求语言的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
从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角度分析,《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自由意志、高尚情趣、独立人格的充分体现。
《归去来兮辞》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辞赋自然率真,改变了汉大赋不见个人情性的状况,也开创了田园诗的风格流派,后世很多山水田园诗人都受其影响。
分析《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从体裁特征及审美角度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整散结合,错落有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对偶工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短促。作者大量运用了整散结合、对偶、借代、夸张等手法,使文章具有文学性。
从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角度分析,《兰亭集序》感慨时光飞逝、人生短促,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是作者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的表现。
《兰亭集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有玄理又空谈,逻辑性强,是序言文体的楷模。
9.B 10.①借景抒情。这萧条的景色牵出思妇的怀人之情,映照出她内心的寂寞;最后几句以清冷的月色来渲染深闺的寂寞。②对写。女主角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乡的情景。③直抒胸臆。“念君客游思断肠,忧来思君不敢忘”写出了自己孤苦寂寞和对丈夫的牵挂。④用典。运用了牛郎织女的传说,表达了思妇的哀怒,对丈夫的思念。⑤“不觉泪下沾衣裳”是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泪”是思的外在表现,“泪下”而“不觉”,正是动情之处“沾衣裳”则突出了相思之苦,忧愁之深。
【分析】9.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B项,“全诗不断变换抒情角度,运用……肖像描写”赏析有误。诗中没有“肖像描写”。故选B项。
10.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抒情方式分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一类叫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结句写景又叫以景结情。表现手法,包括动静相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结合,以虚衬实,想象,联想,用典,对比,烘托,细节描写,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手法。先点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答题前先通读诗歌,整体理解把握诗歌所写的内容,所抒发的情感。考生对诗歌中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要熟知,并能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判断和赏析。诗中“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清冷的月色来渲染深闺的寂寞,借景抒情。“慊慊思归恋故乡”,从对方入笔,设想对方如何思念自己思念家乡,更能表达思妇对丈夫的牵挂。“忧来思君不敢忘”,直抒胸臆,抒发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牵牛织女遥相望”,用典,表达思妇的哀怒,对丈夫的思念。“不觉泪下沾衣裳”,运用细节描写,因思念丈夫而不觉“泪下”,这一细节描写突出了相思之苦,忧愁之深。
【点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11.B 12.借景抒情、比喻、用典、比兴(起兴)。(答到其中2种手法即可)
①借景抒情:借“鸿雁”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严冬南飞食稻,阳春则北翔重回的辛劳困苦之景抒发作者对东征西战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借“转蓬”随风飘荡,无所归止的景象抒发作者对有家不能回的无奈与愁苦之情;
②比喻:以“鸿雁”万里远征、南来北往和“转蓬”的随风飘荡、无所归止喻指征夫背井离乡,辗转远征;以“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狐狸”死后头朝故土的各有定所,各遂其愿的状态喻指(反比)征夫对回归家乡的执念;表达了作者对家的思念之情及有家归不得的无奈愁苦。
③用典:用屈原《哀郢》中“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典故(或用“狐死首丘”的典故),写狐狸死后头朝自己的窟穴,表达狐狸不忘故乡,此处用来反比征夫们的流离辗转,有家不能归,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
④比兴(起兴):以“鸿雁”万里远征、南来北往和“转蓬”的随风飘荡、无所归止起兴,引出征夫出征之遥、之苦和返还无期;以“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狐”死后头朝故土,引出征夫的乡关之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能力。
B.“形单影只”错误,从诗中来看,“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鸿雁万里远征,与同类结伴而行,相濡以沫,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鸿雁只是在“无人乡”,但它们“自成行”,是一个群体,并非“形单影只”。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技巧能力。
诗歌的前六句采用比兴手法。一开头,诗人略一勾勒,便写出了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征。“塞北”、“无人乡”强调其孤寂寥落,“万里余”则突出路途之遥。鸿雁万里远征,与同类结伴而行,相濡以沫,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它们只能服从节令的安排,严冬则南飞而食稻,阳春则北翔而重回,其辛劳困苦不言而喻。
同时诗人借这一景物表达了自己有家不能回的无奈和愁苦。“田中有转蓬”写蓬草随风飘荡,无所归止,也永远无法回归故土。“相当”意为与故根相遇。“鸿雁”与“转蓬”这两个艺术形象极不相同,鸿雁有信,依节侯岁岁而回;转蓬无节,随轻风飘荡不止。
“神龙藏深泉”四句为诗歌最后一层,诗人于描写正题后又将笔墨宕开,连用神龙、猛兽、狐狸等数个比喻。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各有定所,各遂其愿,可是征夫却有家难回,这令有家归不得的征夫羡慕不已。
“狐死归首丘”典出《礼记 檀弓》:“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屈原《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动物至死尚且不忘故土,远离家乡的征夫们更不能忘。用典充实诗文内涵的同时,表达情感含蓄委婉,为间接抒情,诗人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的情感。
13.B 14.B 15.C
【解析】13.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解答技巧:(1)看词义,抓住近义成语中不同的语素或整个成语的含义,分析各自的侧重点、范围的大小、词义的轻重。(2)看对象,近义成语适用对象不同,有的适用于人,有的适用于物。(3)看褒贬近义成语感彩有不同,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4)看语体,有的成语用于书面,有的用于口语。(5)看功能,近义成语语法功能不同,不可乱用。
“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在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全身而退”指为了保全自己,主动地退出曾经与自己有关的事件,并且在离开的时候能够毫无牵挂。语境是指隐士的退出,所以用“全身而退”较为恰当;
“与生俱来”表示人一生下来就有;天生。“天赋异禀”形容一个人有异于别人的奇特的天赋或特长,用在此处不恰当。语境是指财富的原有,所以用“与生俱来”;
“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语境指为自己的处境担忧,所以用“殚精竭虑”;
“人人自危”指每个人都感到危险,不安全。“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这里说的是群体,因此用“人人自危”。
故选B。
14.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A项,没有辨明逻辑关系,“患病”是“危机感”和“苦闷”使然,缺谓语;
C项,副词“几乎”应该修饰限定动词“使”;
D项,语序不当,“朝不保夕”对应“强烈危机感”,“囿于现实”对应“苦闷”。
故选B。
15.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联系前文和补出的文字可以看出,“五石散”有“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作用,并且这种风尚是从何晏开始的,因此可以判定句首要用“从而”或“由此”,“由此”相较“从而”,在时间起始点上更明确所以排除B\D选项;
且A项中语序不当,自我麻痹的目的是逃避现实。
故选C。
【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和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
16.B 17.A 18.B
【解析】16.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
A,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根据语境很多家长和学生不知如何选择,故各种辅导市场“应运而生”;
B,五花八门: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根据语境,主语为“志愿填报服务”,故应选用“五花八门”;
C,刻舟求剑: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固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根据语境“拿往年的“大数据”来套用今年的分数线”,应选用“刻舟求剑”;
D,当务之急:当前急切应办的事。迫在眉睫:形容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当务之急”与后面的“事情”语意重复,应选用“迫在眉睫”。故选B。
17.本题考查辨析病的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比如双面词语、关联词语或者典型介词等,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看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再看分支部分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等问题。本题中,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①句式杂糅,“据调查发现”应改为“据调查”或“调查发现”;②成分赘余,去掉“来自”中的“于”。故选A。
18.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本题中,括号前语句中有 “不是”,“不是.....而且.....”搭配不当,应是“不是.....而是.....”。排除A选项;C,根据主语一致的原则,"考生和家长.....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与后文的有关部门文意上不能衔接,排除C;D,由后面的“任由.....野蛮生长”可知,“不到位”表述不准确,排除D。故选B。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