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市书生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暑假作业检查试卷(含九上第1章内容)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请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1.(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红磷P B.氦气He2 C.氧化铁FeO D.硝酸银HgNO3
2.(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填充灯泡作保护气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加剧,属于空气污染物
3.(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花生又称“落花生”,是因为它开花受精后子房柄会迅速伸长并钻入土中,然后子房在土中发育成荚果。因此适于种植花生并能提高产量的土壤类型是( )
A.砂土类土壤 B.黏土类土壤 C.壤土类土壤 D.都可以
4.(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小天利用手中的条形磁体做了以下小实验,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
A.条形磁体能够吸引小铁钉
B.同名磁极相互吸引
C.将条形磁体用细线悬挂起来,当它在水平面静止时北极会指向地理南方
D.条形磁体与小磁针之间隔了一层薄玻璃后就不可能有相互作用了
5.(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下列诗句描述的自然现象跟所涉及到的物质变化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春风又绿江南岸”--包含了化学变化
B.“日照香炉生紫烟”--包含了化学变化
C.“北风卷地白草折”--包含了物理变化
D.“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前者包含了化学变化,后者包含了物理变化
6.(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溶液的碱性强弱跟溶液中OH-的数量有关。一定体积的溶液中OH-数量越多,则溶液碱性越强。100mL10%的NaOH溶液(密度为1.1g/cm3)与100mL10%的KOH溶液(密度也为1.1g/cm3)相比较,碱性更强的是( )版权所有
A.NaOH B.KOH C.一样强 D.无法比较
7.(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测定浓硫酸吸水性的有关数据,绘制成如图的函数图象,其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可以表示:①溶质的质量分数;②溶液的质量;③溶液的体积;④溶液中所含水的质量。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如图所示,条形磁铁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用沿水平方向的拉力F把重为G的小铁块从条形磁铁的N极匀速拉到S极,对此过程中拉力F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始终不变 B.由大变小
C.由小变大 D.先变小再变大
9.(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在A+3B=2C+2D的反应中,14克A完全反应生成44克C和18克D,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16 B.32 C.64 D.96
10.(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如图表示向一定量CaCl2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的变化过程,x表示Na2CO3溶液的质量,则y可能表示( )
A.气体的体积 B.沉淀的质量
C.NaCl的质量 D.混合溶液的pH
11.(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生石灰样品变质情况,同学们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分析和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该样品已完全变质
B.液体丙呈红色或无色
C.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
D.白色固体甲可能为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
12.(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如图所示,分别向四支试管中加入饱和石灰水,使其与试管内溶液充分反应。无论加入多少量的饱和石灰水,反应后试管内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如图为叶片结构示意图,据图判断对相关结构和功能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③为输导组织,起运输养料的作用
B.②④为营养组织,能制造营养物质
C.⑥为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
D.①⑤为上皮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14.(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如图是小锴同学家中的部分电路,开始时各部分工作正常,将电饭煲的插头插入三孔插座后,正发光的台灯突然不能工作,但其它电灯仍能正常发光。拔出电饭煲的插头,台灯仍不能工作,把测电笔分别插入三孔插座的左、右孔,氖管均能发光,则电路的故障是( )
A.AC间断路 B.BD间断路 C.FH间断路 D.DG间断路
15.(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如图所示,电磁铁的右下方有一铁块,在弹簧测力计作用下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铁块从电磁铁的右下方运动到正下方的过程中,滑片P逐渐向a端滑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电磁铁的磁性逐渐减弱 B.电磁铁的上端为S极
C.铁块对地面的压强逐渐变大 D.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变大
16.(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因与二氧化碳反应而部分变质,要除去氢氧化钠中混有的杂质,应加入的适量物质是( )
A.HCl溶液 B.KOH溶液
C.Ca(OH)2溶液 D.NaCl溶液
17.(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图像来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量的相互关系。现一烧杯中含有HCl和CuCl2的混合液,将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混合液中直至过量(CuCl2溶液看成中性),则反应中各个量的图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甲、乙 C.乙、丙 D.甲、丙
18.(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若一个分子的质量为n千克,一个分子的质量为m千克,若以一个硫原子质量的1/32作为标准,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 B. C. D.
19.(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如图为生物常见的物质交换模型,以下说法不合理的是( )
A.若X为组织细胞,Y为毛细血管,则②可表示为营养物质和氧气
B.若X为肺泡,Y为毛细血管,则血液流经Y后,含氧量增加
C.若X为叶肉细胞,①为有机物.则Y为叶脉中的导管
D.若X为根毛细胞,①为水,则Y可表示输导组织
20.(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小金分别向含有Ba(NO3)2、Na2CO3溶液的甲乙两支试管滴加稀硫酸,并将两只支试管反应后的物质倒入干净的烧杯中,对烧杯内的物质处理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杯中无色滤液b一定呈中性 B.白色沉淀a为硫酸钡沉淀
C.反应后的甲试管硫酸溶液过量 D.反应后的乙试管硫酸溶液过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4分)
21.(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如图实验装置,放射源发出的α粒子“轰击”金箔,并对散射的α粒子进行统计。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都能沿直线穿过金箔,有少数发生很大的偏转,极少数甚至被弹回。这就是著名的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
(1)卢瑟福在实验基础上建立了原子的 模型。
(2)实验时,若将显微镜分别放在位置1、2、3,则能观察到粒子数量最多的是位置 。
22.(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某同学设计的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可用于探究物质的性质。
(1)当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Ⅰ、Ⅱ装置可进行的实验是 (填字母序号)。
A.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并收集氧气
B.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并收集氢气
(2)根据(1)的选择,检验气体集满的方法是 。
(3)当打开K2、关闭K1时,利用Ⅰ、Ⅲ装置可以制得并检验二氧化碳,装置Ⅲ中应加入的试剂为 。
23.(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将某绿色植物的叶片放在特定装置中,研究在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图中的勒克斯是光照强度的单位)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测得数据如图所示。
(1)从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写一点即可):
(2)该叶片在20℃时的呼吸速率是10℃呼吸吸速率的 倍;
(3)20℃、2万勒克斯光照时,叶片每小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毫克。
24.(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喷嚏、胸闷、全身乏力等症状。
(1)“咳嗽”是由于异物侵入呼吸道或呼吸器官发生炎症而引起的保护性生理活动。咳嗽时,肺内气压 外界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喷嚏”是指鼻黏膜受刺激时,人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的现象。如图曲线,符合打喷嚏时肺容量随时间变化的是 (选填“甲”或“乙”)。
(3)肺泡内的氧气通过 作用,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25.(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下列框图中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B属于氧化物,右上图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物质的化学式 。
(2)得到F溶液的操作I的名称为 。
(3)若I是红褐色沉淀,请写出G+F→I的化学方程式 。
26.(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归纳总结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小明同学用图甲总结了NaOH的四条化学性质(即NaOH与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变化)。
(1)依据反应②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会变质,其化学方程式为 。
(2)小明用微观示意图(如图乙)来说明反应③的发生,在反应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离子是 ;
(3)为了验证反应④能够发生,你选择的物质是 (填序号)。
A.Na2CO3 B.HCl C.CuSO4 D.NaCl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4小题,共32分)
27.(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氧气:
(1)请写出以下实验器材的名称:a ,b 。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制取干燥的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 (填序号)。
(2)将产生的氧气分别通入G、H装置,通过实验现象说明可燃物的燃烧必备的一个条件是 。
(3)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它们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H4Cl+Ca(OH)2CaCl2+2NH3↑+2H2O。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根据以上信息,请你判断制取并收集氨气时应选择的装置是 (填序号)。
28.(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生物小组同学利用“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实验原理,开展了“叶片作画”实践活动。操作如下:
a.如图所示,选择彩色照片,制作为黑白照片,再处理为反相照片,打印在透明贴纸上,贴到大野芋叶面上;
b.自然光照3天后,除去贴纸,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
c.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盘中。向叶片滴加碘液(淡棕色);
d.5分钟后用清水漂洗,观察颜色变化。
请回答问题:
(1)反相照片中黑色深浅不一,贴到叶片上能控制特定部位 的强弱。
(2)光照前,应对叶片进行的操作是 ,可以消耗叶片中原有储存的淀粉。
(3)把叶片脱色、清晰、滴加碘液后,没有贴图片部分的叶片颜色变为蓝色。 贴图部分呈现出深浅不一的颜色变化形成图象,这是因为 。
29.(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为了证明Ca(OH)2溶液与稀盐酸、NaOH溶液与CO2能发生化学反应。小乐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弹簧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和如下实验步骤:
步骤1:打开活塞①,逐滴滴加稀盐酸直至过量后关闭活塞①;同时打开K1,鼓入N2(起搅拌作用,使反应充分进行)。
步骤2:关闭K1,打开活塞②,将足量NaOH溶液注入锥形瓶后立即关闭活塞②。
步骤3:一段时间后,打开K2。
(1)在步骤1中,能证明Ca(OH)2溶液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
(2)在步骤3中,观察到的现象为:A中溶液倒吸进入B,B中产生白色沉淀,且溶液呈红色。仅凭“A中溶液倒吸进入B”这一现象,能否证明NaOH溶液与CO2发生化学反应。判断并说明理由 ;写出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30.(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酸碱盐的相关性质”时,做了如图一所示的两个实验,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如图所示),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为确认最终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Na2SO4溶液、NaCl溶液呈中性。
(1)【提出猜想】猜想1:Na2SO4、NaCl;
猜想2:Na2SO4、NaCl和 ;
猜想3:Na2SO4、NaCl和H2SO4;
猜想4:Na2SO4、NaCl、H2SO4和Na2CO3。
(2)【交流讨论】小强同学认为猜想4一定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进行实验】小明同学设计如下两个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① 猜想3正确
方案二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铁粉 ②
请写出方案二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③ 。
四、解答题(共5题,31题6分,32题8分,33题10分,34题10分,共34分)
31.(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经常使用医用酒精进行杀菌消毒。医用酒精是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溶液,乙醇分子的模型如图所示。请回答:
(1)乙醇由 种元素组成;
(2)乙醇的化学式为 ;
(3)46克乙醇中氧元素的质量是多少克?
32.(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用沉淀法可测定食用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取11g食用碱样品(有少量的杂质氯化钠),加水完全溶解制成100g溶液,逐次滴加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氯化钙溶液,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加入CaCl2溶液的质量/g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g 118.0 136.0 154.0 M 191.0 211.0
请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解答下列问题:
(1)表中数据M的值为 。
(2)请画出生成沉淀的质量随滴加氯化钙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图(标明恰好反应时点的坐标)。
(3)计算该食用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1%)
33.(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2022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碳中和”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实现碳中和,一是要减排即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要发展增汇
技术即二氧化碳的吸收技术。
资料一:浙江大学研发了“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用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实现固碳。
资料二:2020年1月,李灿院士领衔的全球首套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在兰州试车成功。
(1)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该技术,本质是利用微藻的 作用实现固碳。自然界中的淀粉一般也是通过绿色植物的该生理活动合成,请写出该生理活动的文字表达式: 。
(2)“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简单流程如图,甲醇(CH3OH)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据图回答:
①写出在光和催化剂条件下分解水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
②甲醇合成时,利用氢能合成甲醇的反应物为 。该技术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
34.(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纯电动汽车是一种采用蓄电池作为唯一动力源的汽车,电池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对其温度的控制上,当某组电池温度过高时,立即启动制冷系统进行降温,图甲是小滨设计的模拟控温装置示意图,电磁继电器与热敏电阻Rt、滑动变阻器RP串联接在电压为6V的电源两端。当电磁铁线圈(电阻不计)中的电流I大于或等于25mA时,衔铁被吸合,热敏电阻置于温度监测区域,其阻值Rt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200Ω。
(1)图甲中应将b端与 端相连;
(2)若设置电池温度为60℃时启动制冷系统,则滑动变阻器阻值应为多少?
(3)若要提高启动温度,RP接入电路的阻值应该怎么调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式利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先读后写,后读先写;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解答】A.红磷由原子直接构成物质,化学式利用元素符号表示,即P,符合题意;
B. 氦气由原子直接构成物质,化学式利用元素符号表示,即He ,不符合题意;
C. 氧化铁中铁元素化合价为+3,氧为-2,氧化铁化学式为Fe2O3 ,不符合题意;
D. 硝酸银化学式为AgNO3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空气污染与保护;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分析;
(2)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分析;
(3)根据空气质量报告的内容分析;
(4)根据空气污染物的定义分析。
【解答】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但它自己不能燃烧,只能支持燃烧,故A错误;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填充灯泡作保护气,故B正确;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差,故C错误;
D. 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空气污染物C)、硫氧化物和颗粒物(PM)等,不包括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 砂土是指土壤颗粒组成中砂粒含量较高的土壤,其通透性好;
黏土是含沙粒很少、有黏性的土壤,其通透性差;
壤土是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颗粒大小在0.2mm至0.02mm之间。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
【解答】花生又称“落花生”,是因为它开花受精后子房柄会迅速伸长并钻入土中,想要让子房柄能顺利钻入土中,需要土壤的通透性好,因此需要沙土类土壤,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4.【答案】A
【知识点】磁体、磁极、磁化
【解析】【分析】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磁体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玻璃不能隔离磁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场的磁感线是从地球南极附近发出回到北极附近。
【解答】A、条形磁体周围存在磁场,能够吸引小铁钉;故A正确;
B、根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知: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故B错误;
C、将条形磁体用线悬挂起来,让磁体自由转动,磁体静止时,北极会指向地理的北极,地磁的南极;故C错误;
D、玻璃不能隔离磁场,条形磁体与小磁针之间隔了一层薄玻璃后仍有互相作用;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5.【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解答】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是指春风吹来,植物迅速生长,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质子有机物,产生了新物质,因此是化学变化,A正确
B. 日照香炉生紫烟是指香炉在太阳照耀下升起了紫色是烟,这个过程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B错误
C. 北风卷地白草折是指北方把草吹折断了,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C正确
D. 草枯鹰眼疾,草枯萎是消耗了自身的有机物,产生无机物,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雪尽是雪融化了,从固态变成液态,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D正确
故答案为:B
6.【答案】A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相等质量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粒子个数越小分析。
【解答】 100mL10%的NaOH溶液(密度为1.1g/cm3)与100mL10%的KOH溶液(密度也为1.1g/cm3)中,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质量相等,氢氧化钠相对分子质量为40,氢氧化钾相对分子质量为56,则相等质量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中氢氧根离子个数氢氧化钠大于氢氧化钾,则氢氧化钠碱性更强;
故答案为:A。
7.【答案】C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浓硫酸吸水时溶剂质量增加,溶质质量不变分析。
【解答】浓硫酸吸水时,随时间的变化溶剂质量增加,溶质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溶液的质量增加,溶液的体积增加,溶液中所含水的质量增加;
故选C。
8.【答案】D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磁体、磁极、磁化
【解析】【分析】根据条形磁铁磁场强弱的分布规律,结合平衡力的知识分析压力的变化,最后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分析摩擦力变化即可。
【解答】条形磁铁两端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则小铁块从N极拉动到S极时,它受到的吸引力先变小后变大。根据F=G+F吸可知,小铁块对磁铁的压力先减小后增大,那么它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先变小后变大。而拉力与摩擦力相互平衡,因此拉力先变小后变大。
故选D。
9.【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物质质量比为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比分析。
【解答】 在A+3B=2C+2D的反应中,14克A完全反应生成44克C和18克D,由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相等可知,反应的B的质量为44g+18g-14g=48g,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设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则28:3x=14g:48g,x=32.
故答案为:B.
10.【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向一定量CaCl2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Na2CO3溶液先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当盐酸全部反应时Na2CO3再与CaCl2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
【解答】A:由图可知,y在反应前就已经存在,而气体的体积是从加入Na2CO3溶液后开始出现,并不断上升最终趋于平衡的过程,故A错误;
B:由图可知,y在反应前就已经存在,而沉淀的质量是在加入的Na2CO3溶液与盐酸完全反应后才出现的,故B错误;
C:由图可知,y在反应前就已经存在,而在加入Na2CO3之前溶液中不存在钠离子,即在x=0时不存在NaCl,而NaCl的质量是在加入的Na2CO3溶液与盐酸完全反应后才出现的,故C错误;
D:混合溶液中含有盐酸溶液,所以pH值小于 7,但随着Na2CO3溶液的加入,溶液的碱性不断增加,所以pH值不断增加,当盐酸反应完全时,溶液显中性,即pH值为7,此时CaCl2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当CaCl2反应完全后,随着Na2CO3溶液的不断增加,溶液显碱性,其pH值也逐渐增大(pH>7),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1.【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能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分析。
【解答】A.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白色固体甲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说明白色固体中含碳酸钙,液体乙加入酚酞未指明现象,实验只能证明样品变质,无法证明样品完全变质,符合题意;
B.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若液体乙中含氢氧化钙,则滴入酚酞呈红色,若不含氢氧化钙,滴入酚酞呈无色,即液体丙呈红色或无色 ,不符合题意;
C. 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 ,不符合题意;
D.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白色固体甲可能为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盐酸、硫酸、碳酸钠、氯化铁与氢氧化钙反应的生成物分析,由此确定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
【解答】 ①中加入石灰水后,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若加入石灰水少量,则溶液呈酸性或中性,②中加入石灰水后,硫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若加入石灰水少量,则溶液呈酸性或中性,③中加入石灰水后,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无论加石灰水量多量少,反应后溶液中都会有呈碱性的氢氧化钠生成,④中加入石灰水后,氯化铁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钙,若加入石灰水少量,则反应后溶液呈中性;
故选C。
13.【答案】D
【知识点】叶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叶片结构图如下:
【解答】A、③是叶脉,它的作用是运输养料,A不符合题意;
B、②④是叶肉,属于营养组织,里面含有叶绿体,而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从而制造有机物,B不符合题意;
C、⑥为气孔,叶片的气孔作用比如蒸腾作用时能将体内的水分散失到大气中,C不符合题意;
D、①⑤为保护组织,作用是保护植物的内部结构,而上皮组织是动物的组织,不是植物的组织,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4.【答案】B
【知识点】家庭电路的故障分析;测电笔的使用
【解析】【分析】测电笔与火线接触时,氖管会发光,与零线和地线接触时氖管不发光
【解答】 A. AC间断路,测电笔插入三孔插座时未与火线接触,氖管是不会发光的,A错误
B. BD间断路,台灯不能工作,把测电笔分别插入三孔插座的左、右孔,氖管相当于与火线接触了,氖管均能发光,B正确
C. FH间断路,台灯能形成回路,台灯能工作,C错误
D. DG间断路,台灯不能工作,但测电笔插入左孔时与零线接触,氖管不发光,D错误
故答案为:B
15.【答案】B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右手螺旋定则;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解析】【分析】电磁铁的磁性与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有关。
【解答】A. 滑片P逐渐向a端滑动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在变小,电流变大,电磁铁的磁性增强,A错误
B. 根据右手定则,如下图所示
四指表示电流方向,大拇指指向为N极,由此可以判断出电磁铁的上端为S极,B正确
C. 电磁铁磁性增强,对铁块向上的吸引力增大,铁块对地面的压力减小,压强减小,C错误
D. 铁块对地面的压力减小,铁块受到的摩擦力减小,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D错误
故答案为:B
16.【答案】C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及除杂原则分析,除杂时要注意不能改变原物质,不能引入新杂质。
【解答】A. 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部分变质,要除去氢氧化钠中混有的碳酸钠,需除去碳酸钠,且不引入新杂质,加入盐酸,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会反应,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钾与碳酸钠不反应,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可除去杂质,符合题意;
D.氯化钠和碳酸钠不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7.【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向含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至过量,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所以溶液pH会从小于7上升,至等于7时,保持不变,然后再增加至大于7,甲错误;沉淀质量在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之后开始增加,至氯化铜反应结束时保持不变,乙正确;氯化铜的质量在盐酸反应后开始减小,至完全反应,丙正确;
故选C。
18.【答案】C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分子中相差一个氧原子,由两物质质量计算出一个氧原子质量,再由二氧化硫质量计算出一个硫原子质量,由此按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计算二氧化硫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解答】 若一个分子的质量为n千克,一个分子的质量为m千克,则一个氧原子质量为m-n千克,一个硫原子质量为n-2(m-n)=3n-2m,若以一个硫原子质量的1/32作为标准,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故答案为:C
19.【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如图中表示人体中某种物质含量的变化,X处的物质①运输到Y处,Y处的物质②进入X.根据ABCD选项的内容逐一判断解答.
【解答】解:A、当血液流经全身的毛细血管的时,由于组织细胞中氧的浓度比血液中氧浓度低.血红蛋白与氧迅速分离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通过组织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同时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代谢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进入血液由血液运走,A正确.
B、肺泡中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因此若X为肺泡,Y为毛细血管,则血液流经Y后,含氧量增加,B正确.
C、若X为叶肉细胞,①为有机物.运输有机物的结构是筛管,则Y为叶脉中的筛管而不是导管,C错误.
D、当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一定方式进入根部的导管,然后植物就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把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D正确.
故选:C
20.【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钡能溶于硝酸,硫酸钡不能溶于硝酸,硫酸与碳酸钡不能共存及硫酸与钡离子的溶液能产生沉淀,与碳酸根离子反应能产生气体分析。
【解答】烧杯中混合物过滤出白色沉淀a,a加入过量稀硝酸部分溶解,说明含有硫酸钡和碳酸钡,无色滤液b加过量稀硫酸,无气体、溶液产生,说明不含钡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则一定含硝酸钠,可能含硫酸钠,a中有碳酸钡,碳酸钡与硫酸不能共存,所以b中一定无硫酸。
A、烧杯中无色滤液b一定呈中性 ,符合题意;
B、 白色沉淀a为硫酸钡和碳酸钡沉淀 ,不符合题意;
C、 两试管中物质混合产生碳酸钡,则乙中碳酸钠过量,甲中硝酸钡过量,所以反应后的甲试管硫酸溶液一定不是过量 ,不符合题意;
D、乙试管中碳酸钠有剩余,则硫酸不足,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1.【答案】(1)原子核式结构
(2)3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1)根据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分析解答;
(2)显微镜的镜头离物体越近,则放大倍数越大,但是视野内看到物体的数量减少,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卢瑟福在实验基础上建立了原子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2)根据图片可知,显微镜在位置3时离物体最远,此时放大倍数最小,而看到粒子数量最多。
22.【答案】(1)A
(2)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II中右侧导管口,若复燃,则是氧气
(3)氢氧化钙溶液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1)根据所给装置为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分析;
(2)根据氧气的验满方法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利用澄清石灰水检验分析。
【解答】(1) 当打开K1、关闭K2时, 该装置为固液常温制气装置,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可用于 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并收集氧气,氢气密度小于空气,该收集方法不能用于 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并收集氢气 ,A正确;
(2)该装置制取氧气,验满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II中右侧导管口,若复燃,则是氧气 。
(3) 当打开K2、关闭K1时,利用Ⅰ、Ⅲ装置可以制得并检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利用澄清石灰水检验,即装置Ⅲ中应加入的试剂为澄清石灰水或氢氧化钙溶液 。
故答案为:(1)A;(2) 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II中右侧导管口,若复燃,则是氧气 ;
23.【答案】(1)(在一定范围内) 呼吸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光合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光合速率随光照增强而加快
(2)3
(3)7.5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表达式:
光合作用表达式:
【解答】(1)从左图可以看出20℃时氧气吸收量比10℃时要高,说明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快;从右图可以看出当光照强度相同时,温度越高,氧气的释放量越大,光合作用越强;当温度一定时,光照强度越强,氧气释放量越大,光合作用越强。故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在一定范围内) 呼吸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光合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光合速率随光照增强而加快 。
(2)从左图可以看出20℃时的呼吸速率是10℃呼吸吸速率的3倍。
(3)光照时植物既在光合作用,也在呼吸作用,从右图可以看出20℃、2万勒克斯光照时,2小时内氧气的释放量为12毫克,每小时氧气的释放量为6毫克,从左图可以看出20℃时,2小时内呼吸作用氧气的吸收量为3毫克,每小时氧气的吸收量为1.5毫克,
氧气的释放量=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
故每小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氧气释放量+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6毫克+1.5毫克=7.5毫克
故答案为(1)(在一定范围内) 呼吸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光合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光合速率随光照增强而加快
(2)3 (3)7.5
24.【答案】(1)大于
(2)甲
(3)气体扩散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扩散是指物质从高浓度的地方跑到低浓度的地方的过程; 当人体吸气时,膈肌和肋间肌收缩,胸廓 扩张,膈顶下降,胸腔内负压减小,外界富含氧气的 新鲜空气 经气道进入肺泡内,氧气透过肺泡壁进入毛细血管内,而毛细血管内由组织新陈代谢而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到肺泡内。
【解答】(1)咳嗽时,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所以异物会被咳出;
(2) “喷嚏”是指鼻黏膜受刺激时,人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的现象。如图曲线,吸气时,肺内气压增大,所以符合打喷嚏时肺容量随时间变化的是甲;
(3) 肺泡内的氧气通过气体扩散作用,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故答案为:(1)大于(2)甲(3)气体扩散
25.【答案】(1)CO2
(2)过滤
(3)3NaOH+FeCl=Fe(OH)3↓+3NaCl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先由题中信息及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推导出各物质,再由二氧化碳化学式书写、过滤原理及氢氧化铁为红褐色沉淀进行解答。
【解答】 A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高温分解生成无色气体C和D,A为碳酸钙,C为二氧化碳,D为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E,E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F溶液,则F为氢氧化钠,B属于氧化物,与盐酸反应形成G有色溶液,G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I有色沉淀,则B可以是氧化铁或氧化铜,G为氯化铁或氯化铜,I为氢氧化铁或氢氧化铜。
(1)C的化学式为 CO2 。
(2) 得到F溶液的操作I的名称为过滤。
(3) 若I是红褐色沉淀,则G+F为氯化铁和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钠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3NaOH+FeCl=Fe(OH)3↓+3NaCl 。
故答案为:(1) CO2 ;(2)过滤;(3) 3NaOH+FeCl=Fe(OH)3↓+3NaCl 。
26.【答案】(1)2NaOH+CO2=Na2CO3+H2O
(2)Na+、硫酸根离子
(3)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不发生变化分析;
(3)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及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分析。
【解答】(1) 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与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碳酸钠变质,反应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
(2) 反应③为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该反应过程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不发生变化。
(3)碳酸钠与氢氧化钠不反应,A错误;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但盐酸属于酸,B错误;硫酸铜属于盐,且能与氢氧化钠反应,C正确;氯化钠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D错误。
故答案为:(1) 2NaOH+CO2=Na2CO3+H2O;(2)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3)C。
27.【答案】(1)铁架台;长颈漏斗;BE
(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AD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3)根据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由气体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分析。
【解答】(1) a 为铁架台,b为长颈漏斗。 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制取干燥的氧气时,可选用B作发生,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中,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得较干燥,故收集装置选择E。
(2) 将产生的氧气分别通入G、H装置,G中白磷燃烧,H中白磷不燃烧,通过实验现象说明可燃物的燃烧必备的一个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 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 则需选择A作发生装置, 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则需选择D作收集装置。
故答案为:(1)铁架台;长颈漏斗;BE;(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AD。
28.【答案】(1)光照(或光线)
(2)暗处理
(3)不同部位黑色深浅不同,导致透光程度不同,颜色深透光少,产生的淀粉少染色后蓝色浅,颜色浅透光多,产生的淀粉多,染色后蓝色深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条件是光照,场所是叶绿体,产物是淀粉等有机物和氧气;
【解答】(1) 反相照片中黑色深浅不一,贴到叶片上能控制特定部位光照的强弱。
(2)光照前,应对叶片进行的操作是暗处理,可以消耗叶片中原有储存的淀粉。
(3)把叶片脱色、清晰、滴加碘液后,没有贴图片部分的叶片颜色变为蓝色。 贴图部分呈现出深浅不一的颜色变化形成图象,这是因为不同部位黑色深浅不同,导致透光程度不同,颜色深透光少,产生的淀粉少染色后蓝色浅,颜色浅透光多,产生的淀粉多,染色后蓝色深;
故答案为:(1) 光照(或光线) (2)暗处理(3) 不同部位黑色深浅不同,导致透光程度不同,颜色深透光少,产生的淀粉少染色后蓝色浅,颜色浅透光多,产生的淀粉多,染色后蓝色深
29.【答案】(1)A中酚酞试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2)不能,也有可能是CO2溶解于NaOH溶液的水中,导致气压减小,A中溶液倒吸进入B;CaCl2+Na2CO3=2NaCl+CaCO3↓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分析;(2)根据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分析。
【解答】(1) 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在步骤1中,能证明Ca(OH)2溶液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是A中酚酞试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2) CO2溶解于NaOH溶液的水中,也会导致气压减小,所以仅凭“A中溶液倒吸进入B”这一现象, 不能判断NaOH溶液与CO2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是氯化钙与碳酸钠的反应,方程式为 CaCl2+Na2CO3=2NaCl+CaCO3↓ 。
故答案为:(1) A中酚酞试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2) 不能,也有可能是CO2溶解于NaOH溶液的水中,导致气压减小,A中溶液倒吸进入B ; CaCl2+Na2CO3=2NaCl+CaCO3↓ 。
30.【答案】(1)Na2CO3
(2)
(3)溶液变成红色;铁粉逐渐消失,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钠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由此确定两试管中溶液成分,再按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生成物,反应物可能剩余确定反应后溶液溶质,结合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1)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左侧试管中溶液成分为碳酸钠和氯化钠,右侧试管中成分为硫酸和硫酸钠,混合之间硫酸和碳酸钠继续反应产生气泡,烧杯内溶液一定有氯化钠和硫酸钠,硫酸、碳酸钠可能剩余一种,猜想2为Na2SO4、NaCl和Na2CO3;
(2)碳酸钠和硫酸能发生反应,不能共存,猜想4一定是错误的;
(3)猜想3正确,则加入石蕊试液后,因溶液呈酸性,石蕊试液会变红色,加入铁粉,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会观察到铁粉逐渐消失,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故答案为:(1)Na2CO3 ;(2) ;(3)溶液变成红色; 铁粉逐渐消失,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 。
31.【答案】(1)3
(2)C2H6O
(3)乙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
46克乙醇中氧元素的质量:46克×8/23=16克
答: 46 克乙醇中氧元素的质量是16克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一种符号代表一种元素;
(2)根据模型图确定组成乙醇分子的原子种类和个数,然后写出对应的化学式;
(3)首先用计算出乙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再乘以乙醇的质量计算出其中氧元素的质量。
【解答】(1)根据乙醇分子的模型图可知,乙醇分子由C、O和H三种原子构成,则乙醇由三种元素组成;
(2)根据模型图可知,每个乙醇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化学式为:C2H6O。
32.【答案】(1)172
(2)
(3)解: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
x=9.54g,
故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100%≈86.7%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由表中数据分析,每加20克氯化钙溶液完全反应生成沉淀质量2.0克,当加入90克氯化钙溶液时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产生9.0克碳酸钙,由碳酸钙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碳酸钠质量及质量分数。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每加20克氯化钙溶液完全反应生成沉淀质量为100+20-118.0=2.0g,则M=154.0+20.0-2.0=172;
(2)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每加20克氯化钙溶液完全反应生成沉淀质量为2.0g,当加入90克氯化钙溶液时,产生9克碳酸钙,碳酸钠完全反应,即图像起点(0,0),转折点为(90.0,9.0),利用描点绘制出图像即可。
故答案为:(1)172;(2);(3)86.7%。
33.【答案】(1)光合;二氧化碳+水→(条件 光 叶绿体)氧气+淀粉
(2)2H2O 2H2↑+O2↑;氢气和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碳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光合作用原理分析;
(2)根据水在光和催化剂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合成甲醇和水及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分析。
【解答】(1) 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该技术,本质是利用微藻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实现固碳, 自然界中的淀粉一般也是通过绿色植物的该生理活动合成, 同时生成氧气,该反应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条件 光 叶绿体)氧气+淀粉 。
(2) ①水在光和催化剂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H2O 2H2↑+O2↑ ; ②由图示可知,甲醇合成时,利用氢能合成甲醇的反应物为氢气和二氧化碳。 该过程中水和二氧化碳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循环利用。
故答案为:(1)光合; 二氧化碳+水→(条件 光 叶绿体)氧气+淀粉 ;(2) 2H2O 2H2↑+O2↑ ;氢气和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碳。
34.【答案】(1)c
(2)解:衔铁被吸合时,控制电路的总电阻
由图乙可知当温度为60℃时, ,则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 ;
(3)解:当电磁铁线圈中的电流等于25mA时,控制电路电压不变,则控制电路总电阻不变;由图乙得温度升高,热敏电阻阻值减小,即滑动变阻器阻值应该增大。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磁铁的其他应用
【解析】【分析】(1)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根据图乙确定热敏电阻的阻值变化,进而确定电流变化,明确衔铁的位置以及接通的电路,最后根据电路的工作状态确定接线方法即可。
(2)首先根据 计算出衔铁吸合时的总电阻,再根据图乙确定60℃时热敏电阻的阻值,最后根据R变=R总-Rt计算滑动变阻器接入的阻值。
(3)电磁铁吸合时的电流大小不变,则总电阻不变。根据图乙确定温度升高时热敏电阻的阻值变化,再根据R总=Rp+Rt分析变阻器的阻值变化即可。
【解答】(1)根据图乙可知,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热敏电阻阻值减小,总电阻减小而总电流增大,那么电磁铁磁场增强,将衔铁吸下来接通触点c。此时制冷系统启动,因此b端应该与c端相连。
1 / 1浙江省台州市市书生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暑假作业检查试卷(含九上第1章内容)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请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1.(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红磷P B.氦气He2 C.氧化铁FeO D.硝酸银HgNO3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式利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先读后写,后读先写;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解答】A.红磷由原子直接构成物质,化学式利用元素符号表示,即P,符合题意;
B. 氦气由原子直接构成物质,化学式利用元素符号表示,即He ,不符合题意;
C. 氧化铁中铁元素化合价为+3,氧为-2,氧化铁化学式为Fe2O3 ,不符合题意;
D. 硝酸银化学式为AgNO3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填充灯泡作保护气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加剧,属于空气污染物
【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空气污染与保护;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分析;
(2)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分析;
(3)根据空气质量报告的内容分析;
(4)根据空气污染物的定义分析。
【解答】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但它自己不能燃烧,只能支持燃烧,故A错误;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填充灯泡作保护气,故B正确;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差,故C错误;
D. 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空气污染物C)、硫氧化物和颗粒物(PM)等,不包括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B。
3.(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花生又称“落花生”,是因为它开花受精后子房柄会迅速伸长并钻入土中,然后子房在土中发育成荚果。因此适于种植花生并能提高产量的土壤类型是( )
A.砂土类土壤 B.黏土类土壤 C.壤土类土壤 D.都可以
【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 砂土是指土壤颗粒组成中砂粒含量较高的土壤,其通透性好;
黏土是含沙粒很少、有黏性的土壤,其通透性差;
壤土是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颗粒大小在0.2mm至0.02mm之间。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
【解答】花生又称“落花生”,是因为它开花受精后子房柄会迅速伸长并钻入土中,想要让子房柄能顺利钻入土中,需要土壤的通透性好,因此需要沙土类土壤,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4.(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小天利用手中的条形磁体做了以下小实验,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
A.条形磁体能够吸引小铁钉
B.同名磁极相互吸引
C.将条形磁体用细线悬挂起来,当它在水平面静止时北极会指向地理南方
D.条形磁体与小磁针之间隔了一层薄玻璃后就不可能有相互作用了
【答案】A
【知识点】磁体、磁极、磁化
【解析】【分析】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磁体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玻璃不能隔离磁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场的磁感线是从地球南极附近发出回到北极附近。
【解答】A、条形磁体周围存在磁场,能够吸引小铁钉;故A正确;
B、根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知: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故B错误;
C、将条形磁体用线悬挂起来,让磁体自由转动,磁体静止时,北极会指向地理的北极,地磁的南极;故C错误;
D、玻璃不能隔离磁场,条形磁体与小磁针之间隔了一层薄玻璃后仍有互相作用;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5.(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下列诗句描述的自然现象跟所涉及到的物质变化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春风又绿江南岸”--包含了化学变化
B.“日照香炉生紫烟”--包含了化学变化
C.“北风卷地白草折”--包含了物理变化
D.“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前者包含了化学变化,后者包含了物理变化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解答】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是指春风吹来,植物迅速生长,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质子有机物,产生了新物质,因此是化学变化,A正确
B. 日照香炉生紫烟是指香炉在太阳照耀下升起了紫色是烟,这个过程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B错误
C. 北风卷地白草折是指北方把草吹折断了,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C正确
D. 草枯鹰眼疾,草枯萎是消耗了自身的有机物,产生无机物,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雪尽是雪融化了,从固态变成液态,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D正确
故答案为:B
6.(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溶液的碱性强弱跟溶液中OH-的数量有关。一定体积的溶液中OH-数量越多,则溶液碱性越强。100mL10%的NaOH溶液(密度为1.1g/cm3)与100mL10%的KOH溶液(密度也为1.1g/cm3)相比较,碱性更强的是( )版权所有
A.NaOH B.KOH C.一样强 D.无法比较
【答案】A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相等质量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粒子个数越小分析。
【解答】 100mL10%的NaOH溶液(密度为1.1g/cm3)与100mL10%的KOH溶液(密度也为1.1g/cm3)中,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质量相等,氢氧化钠相对分子质量为40,氢氧化钾相对分子质量为56,则相等质量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中氢氧根离子个数氢氧化钠大于氢氧化钾,则氢氧化钠碱性更强;
故答案为:A。
7.(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测定浓硫酸吸水性的有关数据,绘制成如图的函数图象,其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可以表示:①溶质的质量分数;②溶液的质量;③溶液的体积;④溶液中所含水的质量。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浓硫酸吸水时溶剂质量增加,溶质质量不变分析。
【解答】浓硫酸吸水时,随时间的变化溶剂质量增加,溶质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溶液的质量增加,溶液的体积增加,溶液中所含水的质量增加;
故选C。
8.(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如图所示,条形磁铁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用沿水平方向的拉力F把重为G的小铁块从条形磁铁的N极匀速拉到S极,对此过程中拉力F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始终不变 B.由大变小
C.由小变大 D.先变小再变大
【答案】D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磁体、磁极、磁化
【解析】【分析】根据条形磁铁磁场强弱的分布规律,结合平衡力的知识分析压力的变化,最后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分析摩擦力变化即可。
【解答】条形磁铁两端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则小铁块从N极拉动到S极时,它受到的吸引力先变小后变大。根据F=G+F吸可知,小铁块对磁铁的压力先减小后增大,那么它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先变小后变大。而拉力与摩擦力相互平衡,因此拉力先变小后变大。
故选D。
9.(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在A+3B=2C+2D的反应中,14克A完全反应生成44克C和18克D,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16 B.32 C.64 D.96
【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物质质量比为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比分析。
【解答】 在A+3B=2C+2D的反应中,14克A完全反应生成44克C和18克D,由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相等可知,反应的B的质量为44g+18g-14g=48g,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设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则28:3x=14g:48g,x=32.
故答案为:B.
10.(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如图表示向一定量CaCl2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的变化过程,x表示Na2CO3溶液的质量,则y可能表示( )
A.气体的体积 B.沉淀的质量
C.NaCl的质量 D.混合溶液的pH
【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向一定量CaCl2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Na2CO3溶液先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当盐酸全部反应时Na2CO3再与CaCl2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
【解答】A:由图可知,y在反应前就已经存在,而气体的体积是从加入Na2CO3溶液后开始出现,并不断上升最终趋于平衡的过程,故A错误;
B:由图可知,y在反应前就已经存在,而沉淀的质量是在加入的Na2CO3溶液与盐酸完全反应后才出现的,故B错误;
C:由图可知,y在反应前就已经存在,而在加入Na2CO3之前溶液中不存在钠离子,即在x=0时不存在NaCl,而NaCl的质量是在加入的Na2CO3溶液与盐酸完全反应后才出现的,故C错误;
D:混合溶液中含有盐酸溶液,所以pH值小于 7,但随着Na2CO3溶液的加入,溶液的碱性不断增加,所以pH值不断增加,当盐酸反应完全时,溶液显中性,即pH值为7,此时CaCl2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当CaCl2反应完全后,随着Na2CO3溶液的不断增加,溶液显碱性,其pH值也逐渐增大(pH>7),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1.(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生石灰样品变质情况,同学们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分析和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该样品已完全变质
B.液体丙呈红色或无色
C.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
D.白色固体甲可能为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
【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能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分析。
【解答】A.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白色固体甲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说明白色固体中含碳酸钙,液体乙加入酚酞未指明现象,实验只能证明样品变质,无法证明样品完全变质,符合题意;
B.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若液体乙中含氢氧化钙,则滴入酚酞呈红色,若不含氢氧化钙,滴入酚酞呈无色,即液体丙呈红色或无色 ,不符合题意;
C. 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 ,不符合题意;
D.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白色固体甲可能为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如图所示,分别向四支试管中加入饱和石灰水,使其与试管内溶液充分反应。无论加入多少量的饱和石灰水,反应后试管内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盐酸、硫酸、碳酸钠、氯化铁与氢氧化钙反应的生成物分析,由此确定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
【解答】 ①中加入石灰水后,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若加入石灰水少量,则溶液呈酸性或中性,②中加入石灰水后,硫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若加入石灰水少量,则溶液呈酸性或中性,③中加入石灰水后,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无论加石灰水量多量少,反应后溶液中都会有呈碱性的氢氧化钠生成,④中加入石灰水后,氯化铁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钙,若加入石灰水少量,则反应后溶液呈中性;
故选C。
13.(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如图为叶片结构示意图,据图判断对相关结构和功能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③为输导组织,起运输养料的作用
B.②④为营养组织,能制造营养物质
C.⑥为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
D.①⑤为上皮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答案】D
【知识点】叶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叶片结构图如下:
【解答】A、③是叶脉,它的作用是运输养料,A不符合题意;
B、②④是叶肉,属于营养组织,里面含有叶绿体,而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从而制造有机物,B不符合题意;
C、⑥为气孔,叶片的气孔作用比如蒸腾作用时能将体内的水分散失到大气中,C不符合题意;
D、①⑤为保护组织,作用是保护植物的内部结构,而上皮组织是动物的组织,不是植物的组织,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4.(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如图是小锴同学家中的部分电路,开始时各部分工作正常,将电饭煲的插头插入三孔插座后,正发光的台灯突然不能工作,但其它电灯仍能正常发光。拔出电饭煲的插头,台灯仍不能工作,把测电笔分别插入三孔插座的左、右孔,氖管均能发光,则电路的故障是( )
A.AC间断路 B.BD间断路 C.FH间断路 D.DG间断路
【答案】B
【知识点】家庭电路的故障分析;测电笔的使用
【解析】【分析】测电笔与火线接触时,氖管会发光,与零线和地线接触时氖管不发光
【解答】 A. AC间断路,测电笔插入三孔插座时未与火线接触,氖管是不会发光的,A错误
B. BD间断路,台灯不能工作,把测电笔分别插入三孔插座的左、右孔,氖管相当于与火线接触了,氖管均能发光,B正确
C. FH间断路,台灯能形成回路,台灯能工作,C错误
D. DG间断路,台灯不能工作,但测电笔插入左孔时与零线接触,氖管不发光,D错误
故答案为:B
15.(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如图所示,电磁铁的右下方有一铁块,在弹簧测力计作用下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铁块从电磁铁的右下方运动到正下方的过程中,滑片P逐渐向a端滑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电磁铁的磁性逐渐减弱 B.电磁铁的上端为S极
C.铁块对地面的压强逐渐变大 D.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变大
【答案】B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右手螺旋定则;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解析】【分析】电磁铁的磁性与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有关。
【解答】A. 滑片P逐渐向a端滑动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在变小,电流变大,电磁铁的磁性增强,A错误
B. 根据右手定则,如下图所示
四指表示电流方向,大拇指指向为N极,由此可以判断出电磁铁的上端为S极,B正确
C. 电磁铁磁性增强,对铁块向上的吸引力增大,铁块对地面的压力减小,压强减小,C错误
D. 铁块对地面的压力减小,铁块受到的摩擦力减小,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D错误
故答案为:B
16.(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因与二氧化碳反应而部分变质,要除去氢氧化钠中混有的杂质,应加入的适量物质是( )
A.HCl溶液 B.KOH溶液
C.Ca(OH)2溶液 D.NaCl溶液
【答案】C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及除杂原则分析,除杂时要注意不能改变原物质,不能引入新杂质。
【解答】A. 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部分变质,要除去氢氧化钠中混有的碳酸钠,需除去碳酸钠,且不引入新杂质,加入盐酸,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会反应,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钾与碳酸钠不反应,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可除去杂质,符合题意;
D.氯化钠和碳酸钠不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7.(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图像来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量的相互关系。现一烧杯中含有HCl和CuCl2的混合液,将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混合液中直至过量(CuCl2溶液看成中性),则反应中各个量的图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甲、乙 C.乙、丙 D.甲、丙
【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向含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至过量,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所以溶液pH会从小于7上升,至等于7时,保持不变,然后再增加至大于7,甲错误;沉淀质量在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之后开始增加,至氯化铜反应结束时保持不变,乙正确;氯化铜的质量在盐酸反应后开始减小,至完全反应,丙正确;
故选C。
18.(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若一个分子的质量为n千克,一个分子的质量为m千克,若以一个硫原子质量的1/32作为标准,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分子中相差一个氧原子,由两物质质量计算出一个氧原子质量,再由二氧化硫质量计算出一个硫原子质量,由此按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计算二氧化硫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解答】 若一个分子的质量为n千克,一个分子的质量为m千克,则一个氧原子质量为m-n千克,一个硫原子质量为n-2(m-n)=3n-2m,若以一个硫原子质量的1/32作为标准,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故答案为:C
19.(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如图为生物常见的物质交换模型,以下说法不合理的是( )
A.若X为组织细胞,Y为毛细血管,则②可表示为营养物质和氧气
B.若X为肺泡,Y为毛细血管,则血液流经Y后,含氧量增加
C.若X为叶肉细胞,①为有机物.则Y为叶脉中的导管
D.若X为根毛细胞,①为水,则Y可表示输导组织
【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如图中表示人体中某种物质含量的变化,X处的物质①运输到Y处,Y处的物质②进入X.根据ABCD选项的内容逐一判断解答.
【解答】解:A、当血液流经全身的毛细血管的时,由于组织细胞中氧的浓度比血液中氧浓度低.血红蛋白与氧迅速分离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通过组织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同时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代谢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进入血液由血液运走,A正确.
B、肺泡中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因此若X为肺泡,Y为毛细血管,则血液流经Y后,含氧量增加,B正确.
C、若X为叶肉细胞,①为有机物.运输有机物的结构是筛管,则Y为叶脉中的筛管而不是导管,C错误.
D、当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一定方式进入根部的导管,然后植物就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把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D正确.
故选:C
20.(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小金分别向含有Ba(NO3)2、Na2CO3溶液的甲乙两支试管滴加稀硫酸,并将两只支试管反应后的物质倒入干净的烧杯中,对烧杯内的物质处理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杯中无色滤液b一定呈中性 B.白色沉淀a为硫酸钡沉淀
C.反应后的甲试管硫酸溶液过量 D.反应后的乙试管硫酸溶液过量
【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钡能溶于硝酸,硫酸钡不能溶于硝酸,硫酸与碳酸钡不能共存及硫酸与钡离子的溶液能产生沉淀,与碳酸根离子反应能产生气体分析。
【解答】烧杯中混合物过滤出白色沉淀a,a加入过量稀硝酸部分溶解,说明含有硫酸钡和碳酸钡,无色滤液b加过量稀硫酸,无气体、溶液产生,说明不含钡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则一定含硝酸钠,可能含硫酸钠,a中有碳酸钡,碳酸钡与硫酸不能共存,所以b中一定无硫酸。
A、烧杯中无色滤液b一定呈中性 ,符合题意;
B、 白色沉淀a为硫酸钡和碳酸钡沉淀 ,不符合题意;
C、 两试管中物质混合产生碳酸钡,则乙中碳酸钠过量,甲中硝酸钡过量,所以反应后的甲试管硫酸溶液一定不是过量 ,不符合题意;
D、乙试管中碳酸钠有剩余,则硫酸不足,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4分)
21.(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如图实验装置,放射源发出的α粒子“轰击”金箔,并对散射的α粒子进行统计。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都能沿直线穿过金箔,有少数发生很大的偏转,极少数甚至被弹回。这就是著名的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
(1)卢瑟福在实验基础上建立了原子的 模型。
(2)实验时,若将显微镜分别放在位置1、2、3,则能观察到粒子数量最多的是位置 。
【答案】(1)原子核式结构
(2)3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1)根据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分析解答;
(2)显微镜的镜头离物体越近,则放大倍数越大,但是视野内看到物体的数量减少,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卢瑟福在实验基础上建立了原子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2)根据图片可知,显微镜在位置3时离物体最远,此时放大倍数最小,而看到粒子数量最多。
22.(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某同学设计的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可用于探究物质的性质。
(1)当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Ⅰ、Ⅱ装置可进行的实验是 (填字母序号)。
A.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并收集氧气
B.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并收集氢气
(2)根据(1)的选择,检验气体集满的方法是 。
(3)当打开K2、关闭K1时,利用Ⅰ、Ⅲ装置可以制得并检验二氧化碳,装置Ⅲ中应加入的试剂为 。
【答案】(1)A
(2)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II中右侧导管口,若复燃,则是氧气
(3)氢氧化钙溶液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1)根据所给装置为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分析;
(2)根据氧气的验满方法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利用澄清石灰水检验分析。
【解答】(1) 当打开K1、关闭K2时, 该装置为固液常温制气装置,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可用于 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并收集氧气,氢气密度小于空气,该收集方法不能用于 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并收集氢气 ,A正确;
(2)该装置制取氧气,验满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II中右侧导管口,若复燃,则是氧气 。
(3) 当打开K2、关闭K1时,利用Ⅰ、Ⅲ装置可以制得并检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利用澄清石灰水检验,即装置Ⅲ中应加入的试剂为澄清石灰水或氢氧化钙溶液 。
故答案为:(1)A;(2) 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II中右侧导管口,若复燃,则是氧气 ;
23.(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将某绿色植物的叶片放在特定装置中,研究在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图中的勒克斯是光照强度的单位)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测得数据如图所示。
(1)从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写一点即可):
(2)该叶片在20℃时的呼吸速率是10℃呼吸吸速率的 倍;
(3)20℃、2万勒克斯光照时,叶片每小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毫克。
【答案】(1)(在一定范围内) 呼吸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光合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光合速率随光照增强而加快
(2)3
(3)7.5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表达式:
光合作用表达式:
【解答】(1)从左图可以看出20℃时氧气吸收量比10℃时要高,说明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快;从右图可以看出当光照强度相同时,温度越高,氧气的释放量越大,光合作用越强;当温度一定时,光照强度越强,氧气释放量越大,光合作用越强。故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在一定范围内) 呼吸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光合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光合速率随光照增强而加快 。
(2)从左图可以看出20℃时的呼吸速率是10℃呼吸吸速率的3倍。
(3)光照时植物既在光合作用,也在呼吸作用,从右图可以看出20℃、2万勒克斯光照时,2小时内氧气的释放量为12毫克,每小时氧气的释放量为6毫克,从左图可以看出20℃时,2小时内呼吸作用氧气的吸收量为3毫克,每小时氧气的吸收量为1.5毫克,
氧气的释放量=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
故每小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氧气释放量+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6毫克+1.5毫克=7.5毫克
故答案为(1)(在一定范围内) 呼吸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光合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光合速率随光照增强而加快
(2)3 (3)7.5
24.(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喷嚏、胸闷、全身乏力等症状。
(1)“咳嗽”是由于异物侵入呼吸道或呼吸器官发生炎症而引起的保护性生理活动。咳嗽时,肺内气压 外界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喷嚏”是指鼻黏膜受刺激时,人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的现象。如图曲线,符合打喷嚏时肺容量随时间变化的是 (选填“甲”或“乙”)。
(3)肺泡内的氧气通过 作用,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答案】(1)大于
(2)甲
(3)气体扩散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扩散是指物质从高浓度的地方跑到低浓度的地方的过程; 当人体吸气时,膈肌和肋间肌收缩,胸廓 扩张,膈顶下降,胸腔内负压减小,外界富含氧气的 新鲜空气 经气道进入肺泡内,氧气透过肺泡壁进入毛细血管内,而毛细血管内由组织新陈代谢而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到肺泡内。
【解答】(1)咳嗽时,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所以异物会被咳出;
(2) “喷嚏”是指鼻黏膜受刺激时,人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的现象。如图曲线,吸气时,肺内气压增大,所以符合打喷嚏时肺容量随时间变化的是甲;
(3) 肺泡内的氧气通过气体扩散作用,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故答案为:(1)大于(2)甲(3)气体扩散
25.(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下列框图中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B属于氧化物,右上图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物质的化学式 。
(2)得到F溶液的操作I的名称为 。
(3)若I是红褐色沉淀,请写出G+F→I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CO2
(2)过滤
(3)3NaOH+FeCl=Fe(OH)3↓+3NaCl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先由题中信息及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推导出各物质,再由二氧化碳化学式书写、过滤原理及氢氧化铁为红褐色沉淀进行解答。
【解答】 A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高温分解生成无色气体C和D,A为碳酸钙,C为二氧化碳,D为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E,E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F溶液,则F为氢氧化钠,B属于氧化物,与盐酸反应形成G有色溶液,G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I有色沉淀,则B可以是氧化铁或氧化铜,G为氯化铁或氯化铜,I为氢氧化铁或氢氧化铜。
(1)C的化学式为 CO2 。
(2) 得到F溶液的操作I的名称为过滤。
(3) 若I是红褐色沉淀,则G+F为氯化铁和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钠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3NaOH+FeCl=Fe(OH)3↓+3NaCl 。
故答案为:(1) CO2 ;(2)过滤;(3) 3NaOH+FeCl=Fe(OH)3↓+3NaCl 。
26.(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归纳总结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小明同学用图甲总结了NaOH的四条化学性质(即NaOH与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变化)。
(1)依据反应②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会变质,其化学方程式为 。
(2)小明用微观示意图(如图乙)来说明反应③的发生,在反应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离子是 ;
(3)为了验证反应④能够发生,你选择的物质是 (填序号)。
A.Na2CO3 B.HCl C.CuSO4 D.NaCl
【答案】(1)2NaOH+CO2=Na2CO3+H2O
(2)Na+、硫酸根离子
(3)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不发生变化分析;
(3)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及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分析。
【解答】(1) 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与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碳酸钠变质,反应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
(2) 反应③为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该反应过程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不发生变化。
(3)碳酸钠与氢氧化钠不反应,A错误;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但盐酸属于酸,B错误;硫酸铜属于盐,且能与氢氧化钠反应,C正确;氯化钠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D错误。
故答案为:(1) 2NaOH+CO2=Na2CO3+H2O;(2)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3)C。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4小题,共32分)
27.(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氧气:
(1)请写出以下实验器材的名称:a ,b 。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制取干燥的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 (填序号)。
(2)将产生的氧气分别通入G、H装置,通过实验现象说明可燃物的燃烧必备的一个条件是 。
(3)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它们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H4Cl+Ca(OH)2CaCl2+2NH3↑+2H2O。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根据以上信息,请你判断制取并收集氨气时应选择的装置是 (填序号)。
【答案】(1)铁架台;长颈漏斗;BE
(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AD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3)根据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由气体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分析。
【解答】(1) a 为铁架台,b为长颈漏斗。 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制取干燥的氧气时,可选用B作发生,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中,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得较干燥,故收集装置选择E。
(2) 将产生的氧气分别通入G、H装置,G中白磷燃烧,H中白磷不燃烧,通过实验现象说明可燃物的燃烧必备的一个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 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 则需选择A作发生装置, 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则需选择D作收集装置。
故答案为:(1)铁架台;长颈漏斗;BE;(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AD。
28.(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生物小组同学利用“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实验原理,开展了“叶片作画”实践活动。操作如下:
a.如图所示,选择彩色照片,制作为黑白照片,再处理为反相照片,打印在透明贴纸上,贴到大野芋叶面上;
b.自然光照3天后,除去贴纸,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
c.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盘中。向叶片滴加碘液(淡棕色);
d.5分钟后用清水漂洗,观察颜色变化。
请回答问题:
(1)反相照片中黑色深浅不一,贴到叶片上能控制特定部位 的强弱。
(2)光照前,应对叶片进行的操作是 ,可以消耗叶片中原有储存的淀粉。
(3)把叶片脱色、清晰、滴加碘液后,没有贴图片部分的叶片颜色变为蓝色。 贴图部分呈现出深浅不一的颜色变化形成图象,这是因为 。
【答案】(1)光照(或光线)
(2)暗处理
(3)不同部位黑色深浅不同,导致透光程度不同,颜色深透光少,产生的淀粉少染色后蓝色浅,颜色浅透光多,产生的淀粉多,染色后蓝色深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条件是光照,场所是叶绿体,产物是淀粉等有机物和氧气;
【解答】(1) 反相照片中黑色深浅不一,贴到叶片上能控制特定部位光照的强弱。
(2)光照前,应对叶片进行的操作是暗处理,可以消耗叶片中原有储存的淀粉。
(3)把叶片脱色、清晰、滴加碘液后,没有贴图片部分的叶片颜色变为蓝色。 贴图部分呈现出深浅不一的颜色变化形成图象,这是因为不同部位黑色深浅不同,导致透光程度不同,颜色深透光少,产生的淀粉少染色后蓝色浅,颜色浅透光多,产生的淀粉多,染色后蓝色深;
故答案为:(1) 光照(或光线) (2)暗处理(3) 不同部位黑色深浅不同,导致透光程度不同,颜色深透光少,产生的淀粉少染色后蓝色浅,颜色浅透光多,产生的淀粉多,染色后蓝色深
29.(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为了证明Ca(OH)2溶液与稀盐酸、NaOH溶液与CO2能发生化学反应。小乐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弹簧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和如下实验步骤:
步骤1:打开活塞①,逐滴滴加稀盐酸直至过量后关闭活塞①;同时打开K1,鼓入N2(起搅拌作用,使反应充分进行)。
步骤2:关闭K1,打开活塞②,将足量NaOH溶液注入锥形瓶后立即关闭活塞②。
步骤3:一段时间后,打开K2。
(1)在步骤1中,能证明Ca(OH)2溶液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
(2)在步骤3中,观察到的现象为:A中溶液倒吸进入B,B中产生白色沉淀,且溶液呈红色。仅凭“A中溶液倒吸进入B”这一现象,能否证明NaOH溶液与CO2发生化学反应。判断并说明理由 ;写出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A中酚酞试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2)不能,也有可能是CO2溶解于NaOH溶液的水中,导致气压减小,A中溶液倒吸进入B;CaCl2+Na2CO3=2NaCl+CaCO3↓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分析;(2)根据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分析。
【解答】(1) 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在步骤1中,能证明Ca(OH)2溶液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是A中酚酞试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2) CO2溶解于NaOH溶液的水中,也会导致气压减小,所以仅凭“A中溶液倒吸进入B”这一现象, 不能判断NaOH溶液与CO2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是氯化钙与碳酸钠的反应,方程式为 CaCl2+Na2CO3=2NaCl+CaCO3↓ 。
故答案为:(1) A中酚酞试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2) 不能,也有可能是CO2溶解于NaOH溶液的水中,导致气压减小,A中溶液倒吸进入B ; CaCl2+Na2CO3=2NaCl+CaCO3↓ 。
30.(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酸碱盐的相关性质”时,做了如图一所示的两个实验,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如图所示),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为确认最终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Na2SO4溶液、NaCl溶液呈中性。
(1)【提出猜想】猜想1:Na2SO4、NaCl;
猜想2:Na2SO4、NaCl和 ;
猜想3:Na2SO4、NaCl和H2SO4;
猜想4:Na2SO4、NaCl、H2SO4和Na2CO3。
(2)【交流讨论】小强同学认为猜想4一定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进行实验】小明同学设计如下两个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① 猜想3正确
方案二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铁粉 ②
请写出方案二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③ 。
【答案】(1)Na2CO3
(2)
(3)溶液变成红色;铁粉逐渐消失,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钠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由此确定两试管中溶液成分,再按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生成物,反应物可能剩余确定反应后溶液溶质,结合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1)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左侧试管中溶液成分为碳酸钠和氯化钠,右侧试管中成分为硫酸和硫酸钠,混合之间硫酸和碳酸钠继续反应产生气泡,烧杯内溶液一定有氯化钠和硫酸钠,硫酸、碳酸钠可能剩余一种,猜想2为Na2SO4、NaCl和Na2CO3;
(2)碳酸钠和硫酸能发生反应,不能共存,猜想4一定是错误的;
(3)猜想3正确,则加入石蕊试液后,因溶液呈酸性,石蕊试液会变红色,加入铁粉,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会观察到铁粉逐渐消失,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故答案为:(1)Na2CO3 ;(2) ;(3)溶液变成红色; 铁粉逐渐消失,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 。
四、解答题(共5题,31题6分,32题8分,33题10分,34题10分,共34分)
31.(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经常使用医用酒精进行杀菌消毒。医用酒精是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溶液,乙醇分子的模型如图所示。请回答:
(1)乙醇由 种元素组成;
(2)乙醇的化学式为 ;
(3)46克乙醇中氧元素的质量是多少克?
【答案】(1)3
(2)C2H6O
(3)乙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
46克乙醇中氧元素的质量:46克×8/23=16克
答: 46 克乙醇中氧元素的质量是16克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一种符号代表一种元素;
(2)根据模型图确定组成乙醇分子的原子种类和个数,然后写出对应的化学式;
(3)首先用计算出乙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再乘以乙醇的质量计算出其中氧元素的质量。
【解答】(1)根据乙醇分子的模型图可知,乙醇分子由C、O和H三种原子构成,则乙醇由三种元素组成;
(2)根据模型图可知,每个乙醇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化学式为:C2H6O。
32.(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用沉淀法可测定食用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取11g食用碱样品(有少量的杂质氯化钠),加水完全溶解制成100g溶液,逐次滴加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氯化钙溶液,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加入CaCl2溶液的质量/g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g 118.0 136.0 154.0 M 191.0 211.0
请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解答下列问题:
(1)表中数据M的值为 。
(2)请画出生成沉淀的质量随滴加氯化钙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图(标明恰好反应时点的坐标)。
(3)计算该食用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1%)
【答案】(1)172
(2)
(3)解: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
x=9.54g,
故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100%≈86.7%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由表中数据分析,每加20克氯化钙溶液完全反应生成沉淀质量2.0克,当加入90克氯化钙溶液时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产生9.0克碳酸钙,由碳酸钙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碳酸钠质量及质量分数。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每加20克氯化钙溶液完全反应生成沉淀质量为100+20-118.0=2.0g,则M=154.0+20.0-2.0=172;
(2)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每加20克氯化钙溶液完全反应生成沉淀质量为2.0g,当加入90克氯化钙溶液时,产生9克碳酸钙,碳酸钠完全反应,即图像起点(0,0),转折点为(90.0,9.0),利用描点绘制出图像即可。
故答案为:(1)172;(2);(3)86.7%。
33.(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2022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碳中和”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实现碳中和,一是要减排即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要发展增汇
技术即二氧化碳的吸收技术。
资料一:浙江大学研发了“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用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实现固碳。
资料二:2020年1月,李灿院士领衔的全球首套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在兰州试车成功。
(1)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该技术,本质是利用微藻的 作用实现固碳。自然界中的淀粉一般也是通过绿色植物的该生理活动合成,请写出该生理活动的文字表达式: 。
(2)“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简单流程如图,甲醇(CH3OH)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据图回答:
①写出在光和催化剂条件下分解水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
②甲醇合成时,利用氢能合成甲醇的反应物为 。该技术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
【答案】(1)光合;二氧化碳+水→(条件 光 叶绿体)氧气+淀粉
(2)2H2O 2H2↑+O2↑;氢气和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碳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光合作用原理分析;
(2)根据水在光和催化剂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合成甲醇和水及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分析。
【解答】(1) 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该技术,本质是利用微藻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实现固碳, 自然界中的淀粉一般也是通过绿色植物的该生理活动合成, 同时生成氧气,该反应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条件 光 叶绿体)氧气+淀粉 。
(2) ①水在光和催化剂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H2O 2H2↑+O2↑ ; ②由图示可知,甲醇合成时,利用氢能合成甲醇的反应物为氢气和二氧化碳。 该过程中水和二氧化碳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循环利用。
故答案为:(1)光合; 二氧化碳+水→(条件 光 叶绿体)氧气+淀粉 ;(2) 2H2O 2H2↑+O2↑ ;氢气和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碳。
34.(2023九上·台州开学考)纯电动汽车是一种采用蓄电池作为唯一动力源的汽车,电池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对其温度的控制上,当某组电池温度过高时,立即启动制冷系统进行降温,图甲是小滨设计的模拟控温装置示意图,电磁继电器与热敏电阻Rt、滑动变阻器RP串联接在电压为6V的电源两端。当电磁铁线圈(电阻不计)中的电流I大于或等于25mA时,衔铁被吸合,热敏电阻置于温度监测区域,其阻值Rt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200Ω。
(1)图甲中应将b端与 端相连;
(2)若设置电池温度为60℃时启动制冷系统,则滑动变阻器阻值应为多少?
(3)若要提高启动温度,RP接入电路的阻值应该怎么调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c
(2)解:衔铁被吸合时,控制电路的总电阻
由图乙可知当温度为60℃时, ,则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 ;
(3)解:当电磁铁线圈中的电流等于25mA时,控制电路电压不变,则控制电路总电阻不变;由图乙得温度升高,热敏电阻阻值减小,即滑动变阻器阻值应该增大。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磁铁的其他应用
【解析】【分析】(1)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根据图乙确定热敏电阻的阻值变化,进而确定电流变化,明确衔铁的位置以及接通的电路,最后根据电路的工作状态确定接线方法即可。
(2)首先根据 计算出衔铁吸合时的总电阻,再根据图乙确定60℃时热敏电阻的阻值,最后根据R变=R总-Rt计算滑动变阻器接入的阻值。
(3)电磁铁吸合时的电流大小不变,则总电阻不变。根据图乙确定温度升高时热敏电阻的阻值变化,再根据R总=Rp+Rt分析变阻器的阻值变化即可。
【解答】(1)根据图乙可知,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热敏电阻阻值减小,总电阻减小而总电流增大,那么电磁铁磁场增强,将衔铁吸下来接通触点c。此时制冷系统启动,因此b端应该与c端相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