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6 18:3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学习目标
1、通过史料解读,概括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的影响,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结合史料,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通过史料解读,知道都江堰修建的基本情况和意义,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一、战国七雄
1、起止时间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战国七雄
材料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遍野。
——刘向《战国策》
三家分晋:赵、魏、韩(公元前403年)
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结合材料,概括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并分析诸侯之间战争的性质。
过程
性质
兼并战争
东 南 西 北 到 中 间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一、战国七雄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逐渐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一、战国七雄
3、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
减灶诱敌
围魏救赵
结合视频,叙述战国著名战役
特点:规模大、兵力多、区域广、时间长,伤亡重
材料二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一、战国七雄
4、影响
材料三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据材料,分析诸侯兼并战争的影响
材料一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结合下列地图,分析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
诸侯数量减少
兼并战争;局部统一
北方少数民族数量减少
融入华夏,民族交融
战争激烈
民族交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交融为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
出现长城
一、战国七雄
3、影响
积极:由分裂走向统一;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消极: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二、商鞅变法
材料 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昔日以等级分封制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根本原因)
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
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目的)
结合材料,概括列国变法的背景。
1、背景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五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结合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
二、商鞅变法
2、内容
内容 影响
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利于新兴地主掌权
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
利于法律推行、社会稳定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利于发展生产和商品流通
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军功途径参政,壮大秦国军事力量
二、商鞅变法
材料一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论衡》
材料二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人富强,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 ——贾谊《治安策》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
结合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影响。
3、影响
二、商鞅变法
4、成功的原因
材料一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
——《战国策 秦策》
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史记 商君列传》
结合材料,概括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 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② 取信于民
③ 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
④ 严厉执法、公平无私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
时间
地点
人物
公元前256年
岷江流域
李冰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2、结构
(1)渠首:①鱼嘴: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灌溉,外江分洪。②宝瓶口:在内江下游,引水灌溉农田。③飞沙堰: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2)灌溉网。
结合视频,指出都江堰的结构及其功能。
材料 都江堰修建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秦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国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李彬彬《李冰对中国统一事业的贡献》
结合材料,概括都江堰建成后发挥的作用。
①发挥 防洪 、灌溉 、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②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为秦国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③2 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3、作用
1.“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段话主要蕴含了(  )
A.赏罚分明的理念 B.无为而治的观念
C.为政以德的思想 D.变革进取的精神
2.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够直接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是(  )
A.鼓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确立县制 D.废除井田制
D
B
课堂检测
3.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在一系列变法措施中,与“平斗桶权衡丈尺”相关的是(  )
A.确立县制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军功 D.废除井田制
4.如图所示的古文字是(  )
A.甲骨文 B.隶书 C.金文 D.小篆
古文字
现代文字 采 刃 焚 休 日
B
A
课堂检测
5.《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商君治秦,“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商鞅此举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确立封建的官僚制度
C.提高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D.推动秦国的经济发展
6.2023年4月13日晚,三星堆和金沙古蜀文明全球巡展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开幕。展览以来自这两大古蜀遗址出土文物的3D打印文物复制品、VR作品、全景式多媒体影像等呈现方式,让法国观众身临其境地了解灿烂辉煌的古蜀文明。这主要得益于(  )
A.新材料发明应用 B.数字技术的创新
C.生物工程的突破 D.空间科技的进步
B
C
课堂检测
7.史料记载,战国时期在秦国:“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这反映出秦国治国遵循的原则是(  )
A.民贵君轻 B.以德治国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
8.有人说战争是“乱”,有人说战争是“变”。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对该历史时期“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
A.封建经济出现飞跃,生产工具革新
B.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封建制度形成
D.人民蒙受深重灾难,起义不断爆发
D
C
课堂检测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编自《史记 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
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课堂检测
材料二 大夫(桑弘羊)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chì,整顿)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摘编自桓宽《盐铁论 非鞅第七》
(2)根据材料二,概括桑弘羊、文学对于“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不同?(不得摘抄原文)对同一历史事件,二人为什么有着不同的评价?你认为如何正确认识历史事件?
课堂检测
(2)根据材料二,概括桑弘羊、文学对于“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不同?(不得摘抄原文)对同一历史事件,二人为什么有着不同的评价?你认为如何正确认识历史事件?
桑弘羊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文学认为“商鞅变法”实行重刑峭法,为秦朝灭亡埋下了隐患;
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
应该全面、客观、一分为二的评价等。
课堂检测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当时,蜀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不仅从物力和财力上,而且从人力上也不可能完成大型的水利工程。秦通过实行商鞅变法,迅速成为“兵革大强”的封建国家。秦并巴蜀……在政治上实行一系列封建改革,在经济上修筑栈道,移民巴蜀,增加人口,垦荒种田,兴修水利。于是,都江堰应运而生。
——吴金钟《都江堰兴建史学术讨论会综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都江堰水利工程“应运而生”的原因。
秦通过商鞅变法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秦并巴蜀,推行改革,兴修水利,移民巴蜀。
课堂检测
材料二 都江堰修建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秦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国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李彬彬《李冰对中国统一事业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都江堰建成后发挥的作用。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为秦国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课堂检测
课堂小结
战国时期社会变化
战国七雄 战国一雄
各国变法——商鞅变法
生产力
的发展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水利工程的兴修(都江堰)
改革
政治
发展经济
长平之战
推动
促进
课程结束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