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6 18:3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七上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1.通过回顾已学朝代和对比春秋战国的形势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基本情况,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
2.通过图片、文献、表格、视频等,了解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并对兼并战争做出评价,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形成论从史出和评价历史现象要辩证分析的思维方式。
3.通过文献、视频,理解商鞅变法对秦国强大的重大意义,学会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通过学习商鞅的改革创新精神,认识到改革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4.通过观看图片,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知道都江堰对农业发展的意义,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培养爱国情怀。
本课重点
学习目标
壹·大国形势之变
——战国七雄
壹·大国形势之变——战国七雄
1.背景:
对比春秋后期与战国初期的形势图,你能看出什么变化呢?
①诸侯国数量减少,统一趋势愈加明显。
②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田氏代齐
壹·大国形势之变——战国七雄
2.战国七雄:
秒学巧记: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要求:记住战国七雄
及其地理位置!!!
壹·大国形势之变——战国七雄
3.著名战役:
①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这是孙膑采取的避实击虚的方针,置魏军于被动地位。魏国内部空虚,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军,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打得大败,生擒魏将庞涓,不久被放回国,再度为将。孙膑妙计,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成功。围魏救赵之役从此成为经典的战例,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研究,借鉴和传颂。
围魏救赵
壹·大国形势之变——战国七雄
减灶计
②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国又发生了马陵之战。齐国仍以孙膑为军师,魏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 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追到马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孙膑名扬天下。
3.著名战役:
壹·大国形势之变——战国七雄
纸上谈兵
③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山西东南部古地名),前261年秦攻赵。廉颇拒不出战。秦反间计成功易帅赵括。秦诱敌深入,合围赵军。被困46天后,赵括突围时被射杀,赵军投降。秦坑杀降军40万。秦见赵国固守不战,便散布廉颇投降谣言扬言秦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奢(曾大败秦国)之子赵括。于是赵王起用赵括代替廉颇。秦国暗中任命名将白起为统帅,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3.著名战役:
壹·大国形势之变——战国七雄
材料一: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
材料二:战国时期三场经典战役
战役 交战双方 持续时间 参战人数 影响 典故
桂陵之战 魏——赵、齐 不详 齐国8万 魏国10万 魏国元气大伤 齐国逐渐强大 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魏——齐 不详 齐国10万 魏国10万 增兵减灶
长平之战 秦——赵 2年 秦国45万 赵国60万 赵国元气大伤 东方各国无力抵御 秦国进攻 纸上谈兵
规模大
参战兵力多
交战区域广
持续时间长
伤亡大
如果你是诸侯国的统治者,面对如此频繁的兼并战争,要怎样才能保证自己不被别国消灭?
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的战争的特点?
贰·大国求强之变
——商鞅变法
贰·大国求强之变——商鞅变法
1.背景:
一位奴隶主的烦恼:
铁犁牛耕的推广,大量开垦荒地,我的私田越来越多,可得让这些奴隶抓紧干活。可是他们经常怠工、逃跑、还砸坏我的铁农具,虽然我也杀了几个,可是没什么效果,这严重影响了我的收入,怎么能让他们有生产的积极性呢?
放宽对奴隶的人身自由限制、出租土地,定期收取地租
奴隶主
将大量新开发田地成私产并出租
封建地主
租种地主土地的人
农民
奴隶
贰·大国求强之变——商鞅变法
2.概况: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渴望获得政治权利
各诸侯国统治者
渴望在兼并
战争中获胜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变法改革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①变法的根本原因:
②变法的目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贰·大国求强之变——商鞅变法
燕国乐毅改革
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秦国商鞅变法
齐国邹忌变法
魏国李悝变法
韩国申不害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变法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2.概况:
贰·大国求强之变——商鞅变法
2.概况:
商鞅出生于卫国,原名公孙鞅,又称卫鞅,他“少好刑名之学”,熟悉变法理论和实践,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于是他发奋图强,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始推行变法。期间率军大破魏军,因功受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
商鞅其人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贰·大国求强之变——商鞅变法
3.内容: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 影响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有利于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权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以法令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有利于军事强兵
加强中央集权
富国
强兵
提高劳动积极性,经济发展
方便税收和商贸
贰·大国求强之变——商鞅变法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废井田开阡陌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井田
符合
符合地主阶级利益
最能体现变法性质: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战国
商鞅
3.内容:
贰·大国求强之变——商鞅变法
赐田(顷) 赐宅(亩)
20 180
19 171
18 162
17 153
16 144
15 135
14 126
13 117
12 108
11 99
二十级:彻侯(爵位和待遇与三公相同)
十九级:关内侯
十八级:大庶长
十七级:驷车庶长
十六级:大上造
十五级:少上造
十四级:右更
爵位级别
民爵
官爵
赐田(顷) 赐宅(亩)
10 90
9 81
8 72
7 63
6 54
5 45
4 36
3 27
2 18
1 9
十三级:中更
十二级:左更
十一级:右庶长
十级:左庶长
九级:五大夫
八级:公乘
七级:公大夫
六级:官大夫
五级:大夫
对旧贵族打击最大:
奖励军功
3.内容:
贰·大国求强之变——商鞅变法
4.影响:
十年 “行法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百年 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前260年)
百三十年 “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阿旁宫赋》
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贰·大国求强之变——商鞅变法
5.评价:
材料一:《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材料二:(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变法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并联系当前改革,你有什么启发?
判断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最终虽被处死,但秦国的变法并没有被废除,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为增强,变法获得了成功。
贰·大国求强之变——商鞅变法
6.启示:
“商鞅虽死,秦法未亡”,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秦国国情;
(2)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坚决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
(3)商鞅取信于民,公正无私,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1、改革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创新精神;
2、改革的道路是曲折,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叁·农田水利之变
——都江堰
叁·农田水利之变——都江堰
观看视频,结合课本P36,指出都江堰的主体工程及其功能
叁·农田水利之变——都江堰
1.背景:
战国后期,秦国注重兴修水利
2.时间:
3.地点:
4.修建者:
5.构 成:
6.影 响:
公元前256年
成都附近的岷江上
李冰
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构成
鱼嘴: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
飞沙堰:在洪水期用于泄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宝瓶口:灌溉农田
叁·农田水利之变——都江堰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2000年11月29日,在联合国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 《史记》
今天的都江堰还在为四川8个市、42个县的3000多万人提供着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灌溉面积达1010万亩。
课堂小结
战国时期的社会
变化
七雄局面形成
战国时期社会状况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齐、楚、秦、燕、赵、魏、韩
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
七国相互之间展开征战
概况: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
构造原理: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
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成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顺应历史趋势、商鞅执法公正、
秦孝公支持、措施全面、制度合理
背景:社会生产力提高、各国变法、秦孝公求贤
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影响:秦国国力大大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取得成功原因
内容及作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富国强兵)
随堂训练
1.《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
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
2.下图所示的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该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通惠河
D
A
随堂训练
3.《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统一度量衡 B.奖励耕织 C.废除井田制 D.按功授爵
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
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宗室(国君家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列入家族名册)。”材料反映的是( )
A.奖励耕战 B.重农抑商
C.轻徭薄赋 D.以农养战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