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现代文阅读经典题型-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①在朝着阳光的堤(dī tī)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nèn nèng)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②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zì zhì),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cào zào),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画掉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2.文章画线部分是 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是
3.蟋蟀不吃洞口那丛草的原因是( )
A.那丛草不好吃 B.那丛草可以遮阳 C.那从草可以遮蔽洞的出口
4.这两段文字的观察顺序是( )
A.从外到内 B.从左到右 C.从远到近
5.选文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的 和 两个部分。
课内阅读。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6.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拂过( ) 均匀( )
7.给下面句子中的“一”选择正确的意思,只填写序号。
A.数量 B.一律,没有例外 C.满、全 D.表示最少
(1)叶尖一顺儿朝下。( ) (2)不留一点儿空隙。( )
(3)一阵风拂过。( ) (4)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 )
8.这段话选自叶圣陶爷爷写的《 》。这段话写了爬山虎叶子的颜色从 变成 ,最后 ,可见作者是经过了连续细致观察的。
看图,联系生活实际,完成练习。
9.标准对数视力表的主要用途是 。
10.医学上认为视力低于5.0为近视,状状只能看清表中圈起来的以上部分的“E”,这一现象说明他的眼睛可能已经 了。
11.下列可能会造成状状出现第2小题中这种情况的行为有( )(多选)
A.在强光下看书 B.长时间玩电子产品
C.挑食,营养不均衡 D.看书、写字姿势不正确
12.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眼睛呢?请你设计一条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处处留心皆学问
我心中铭记着这样一句话:“处处留心皆学问。”在我们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就能从一些细小的地方、平常的事情中获得知识,日积月累,这些知识就如粒粒沙子,堆成了小沙丘。当你遇到问题时,你从自己的积累中找出相关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正因为我信奉这句话,所以受益匪浅。
一次自然课上,老师对我们进行一次小测验。老师别出心载地出了一道课外题,问鱼有什么内脏。同学们都给难住了,有的傻愣愣地瞪着黑板,有的皱着眉头咬笔杆……而我呢,略加思考,便胸有成竹地在试卷上列出:肝、鳔、胆、肠……一鼓作气写了出来。几天后,考试结果出来了,我拿了个100分。同桌半开玩笑地说:“石蕾,你是不是在考试之前解剖过鱼呀?要不怎么对它的内脏了如指掌?”我神秘地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上个星期天,我看奶奶剖鱼,鱼的内脏刚被掏出来,我就像个“小问号”似的缠住奶奶,问它们叫什么名字。奶奶没法
子,只好依次报了出来。我认真地听着,用心地记着。也不知什么缘故,我记得特别牢,一个个都好像在脑海里扎了根似的。谁知这“留心”而来的“学问”,竟在这次考试中用上了。啊,我这个100分可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送给我的啊!
“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使我不但在学习上尝到了甜头,而且在生活中也受益匪浅。一天,我无意中看到姐姐在一篇作文中写道:“一串红在这美丽的春天里绽开了笑脸。”我猛然想起,我们学校的花坛里也有几盆一串红,可是全都是秋天开的呀!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姐姐,姐姐拍着我的头说:“小蕾,真谢谢你,我把映山红和一串红给混起来了,这篇文章我还想投到《扬子晚报》呢!若被登出来,岂不是闹了个大笑话!”我心里喜滋滋的,更感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妙处。
是啊,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留心生活,我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丰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13.请找出文中的六个成语,并选择其中一个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你觉得“处处留心皆学问”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用“﹏﹏﹏”画出文中的一个过渡句。
16.你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是什么?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蚂蚁的趣闻
蚂蚁经常到离巢很远的地方找食物。他找到食物,要是吃不了,又拖不回去,就急忙奔向巢去“搬兵”,把别的蚂蚁领来。它们或是把食物分成小块,各自衔一块带回去,或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把食物运回巢去。
蚂蚁是靠什么来把消息通知同伴呢?它招呼同伴就靠头上那对触角,它们用触角互相碰撞来传递信号。如果食物又大又可口,触角就摆动得特别猛烈。
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它认路主要靠眼睛,能凭借陆地上和天空中的景物辨别方向。还可以根据气味认路,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面上留下一种气味,回来的时候就根据这种气味确定路线。
17.这篇短文饶有趣味地介绍了蚂蚁哪几方面的知识?(多选题)( )
A.蚂蚁经常到离巢很远的地方找食物。
B.蚂蚁靠触角传递信号。
C.蚂蚁不喜欢和大家分享食物。
D.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
18.画线部分的意思可用一个成语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蚂蚁是靠什么来把消息通知同伴呢?它招呼同伴就靠头上那对触角,它们用触角互相碰撞来传递信号。”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仿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达尔文是著名的生物学家。他曾发现凡是猫多的地方,红三叶草就长得特别茂盛。二者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可这是什么道理呢?
达尔文经过反复观察研究,发现了这个秘密。原来红三叶草靠土蜂传粉;田鼠偷吃土蜂酿的蜂蜜并破坏蜂巢;而田鼠的天敌是猫。猫多了,田鼠少了,土蜂就多了,红三叶草传粉的机会也就多了。四者正好构成一个相互连接的食物链。就是这一条条的“食物链”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生命之网。
达尔文就是这样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进化论的概念。1859年出版的震惊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成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明之一。
20.写出达尔文发现的食物链:
红三叶草——( )——( )——( )
21.“生命之网”指的是( )
A.生命的渔网。
B.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
22.达尔文是如何提出生物进化论的概念,并出版了《物种起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你根据短文内容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tí nèng zì cào 2. 表示假设的句子 点明中心 3.C 4.A 5. 外部 内部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堤岸[dī àn]:防治河水漫溢的挡水工程。
嫩草[nèn cǎo]:乔木和灌木的幼苗。
布置[bù zhì]:安排,放置。
干燥[gān zào]: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从“假使”可知,此句是表示假设的句子。第②段主要写了蟋蟀的工具简单、柔弱,但是它的住宅却是舒适耐用,表达了对蟋蟀的赞美。故结尾句“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点明中心。
3.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可知,那丛草可以遮蔽洞的出口,所以蟋蟀不去吃它。
故选C。
4.本题考查作者的观察顺序。
结合文段内容可知第①自然段写了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第②自然段写了蟋蟀住宅的内部构造,是从外到内的观察顺序。
故选A。
5.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句子“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可知,介绍了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向阳、隐蔽、干燥。
结合第②自然段句子“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可知,介绍了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光滑、简朴、清洁、干燥。
6. 吹过 匀称 7. B D A C 8. 爬山虎的脚 嫩红 嫩绿 绿得那么新鲜
【解析】6.本题考查近义词。
拂过:形容微风轻轻吹过的样子。近义词:吹过、掠过。
均匀:指事物各部分数量分布相同;大小粗细时间的间隔相等。近义词:平均、匀称、均衡。
7.本题考查多义字。
(1)一顺儿:同一个方向或顺序。一:一律,没有例外。
(2)一点儿:形容体积极小,或数量极少。一:表示最少。
(3)一阵:量词,表示数量,用于一段时间的事物、现象、动作等。一:数量一。
(4)一墙:整面墙。一:满,全。
8.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和概括段落层意。
这段话选自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
从“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可以知道爬山虎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最后绿得那么新鲜。
9.检测视力 10.近视 11.ABCD 12.亲近大自然,你能看到更美丽的世界。
【解析】9.本题是对文化常识的考查。
标准对数视力表的主要用途是用来检查视力。标准对数视力表为12行大小不同,开口方向各异的“E”字所组成,被检者的视线要距离视力表5米,如果室内距离不够5米长时,则应在2.5米处放置平面镜来反射视力表。如视力在0.8-0.9之间,没有出现视物模糊的现象,可以定期观察,不必过度矫正。若视力存在远视或弱视时,需要及时戴镜矫正和进行弱视训练,定期复查和更换眼镜。平时要端正坐姿看书,不要长时间看手机、电脑,也不要在灯光较暗的情况下看东西,以免视力明显下降。
10.本题考查对图片信息解读的能力。
在正常的视觉发育阶段,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正常视力不同,3岁儿童正常视力为0.5,4-5岁儿童正常视力为0.6,6-7岁儿童正常视力为0.8,13-14岁以上儿童到成人正常视力为1.0。题干中“圈起来的以上部分的“E”,看图片,“圈起来的以上部分的“E”小数记录是0.2。根据正常视力标准,0.2以下属于近视。
11.本题对常识知识的考查。
如果出现近视,常考虑以下几种原因:①遗传因素:高度近视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高度近视的双亲家庭,下一代近视的发病率会更高。②用眼方式不当:青少年近视以长期近距离用眼所引起为主,长期过近看东西会导致眼睛调节过度,造成睫状肌痉挛,形成假性近视,不加以改正,则会进一步形成真性近视。同时近视预防的关键期在6-12岁的青少年时期,有些青少年已经合并真性近视,因为没有去医院定期验光或者家长不愿意让孩子配戴合适度数的眼镜,也可以导致近视过快的发展。③用眼光线不适宜:例如在阳光下阅读或在暗环境中长期用眼或在移动的物体上阅读等,也可以导致近视加速。可以知道四个选项都正确。
12.本题考查标语的拟定。
标语是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所以我们拟定的标语不仅要简洁还要有鼓动性。注意围绕“保护眼睛”进行叙述。例如:用眼有度,光明之路;科学用眼,美好无限。
13.日积月累 迎刃而解 受益匪浅 别出心载 胸有成竹 了如指掌
造句:因为准备充分,李兵在比赛中显得胸有成竹。 14.意思是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是现实中,还是书的世界里,能够被我们发觉的知识到处都是,只要我们认真仔细地去寻找,我们就会明白处处留心皆学问。 15.“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使我不但在学习上尝到了甜头,而且在生活中也受益匪浅。 16.失败是成功之母。
【分析】13.本题主要考查对成语的积累。
日积月累:长时间地积累。
迎刃而解:比喻主要问题解决了。
受益匪浅:指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一般指意识形态方面。
别出心载: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胸有成竹:原意是画竹子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竹子的形象。
了如指掌:清楚得好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形容对事物的了解非常透彻。
了如指掌造句:老师对每个同学的情况了如指掌,思想工作得心应手。
14.考查了句子的理解。
“处处留心皆学问” 意思是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阅读文章可知,生活中处处藏着学问,只要我们留心去发现,就可以学到许多知识,是我们时时刻刻受益匪浅。例如:通过观察知道花开的时间;通过观察知道下雨时动物的反应。因此注意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小事,会让我们学习到很多知识。
15.考查了过渡句,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句子:“处处留心皆学问”使我不但在学习上尝到甜头,而且在生活中也收获不小。可知答案。
16.本题主要考查对名言的积累,注意不写错别字。
名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失败是成功之母:意思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后取得胜利。
17.ABD 18.同心协力 19. 设问 万里长城是靠什么建成的呢?万里长城的建成靠的是古人的智慧和血汗。
【分析】17.考查文章内容。
首先通读全文,可以发现文章主要介绍了蚂蚁经常到离巢很远的地方找食物,还可以领来伙伴,用触角互相碰撞来传递信号以及它认路主要靠眼睛,能凭借陆地上和天空中的景物辨别方向和用气味确定路线。
综上,这篇短文饶有趣味地介绍了蚂蚁常到离巢很远的地方找食物;靠触角传递信号;认路的本领很强。
18.考查成语运用。
在解答本题时要结合自身积累和相关语句,进行解答。
同心协力:为了共同的目的或为取得一致的效果而统一思想、共同努力。此处也可以用齐心协力。
19.考查修辞手法和仿写句子。
结合“蚂蚁是靠什么来把消息通知同伴呢?它招呼同伴就靠头上那对触角”,可知此处作者先问后答,所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在仿写时注意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注意使用对象的恰当。
例如: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燃烧的青春一片光芒,很绚丽很辉煌。
20. 土蜂 田鼠 猫 21.B 22.达尔文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进化论的概念。1859年出版的震惊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 23.生命之网
【分析】2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概括作答。
结合文中第二段“原来红三叶草靠土蜂传粉;田鼠偷吃土蜂酿的蜂蜜并破坏蜂巢;而田鼠的天敌是猫。猫多了,田鼠少了,土蜂就多了,红三叶草传粉的机会也就多了。四者正好构成一个相互连接的食物链”可知,达尔文发现的食物链是这样的:红三叶草→土蜂→田鼠→猫。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作答。
结合文中语句“四者正好构成一个相互连接的食物链。就是这一条条的‘食物链’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生命之网。”可知,“生命之网”指的是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想准确的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抓住重点的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再回归整体的感知,如此文章的内容就能很好的理解。
结合文中最后一段“达尔文就是这样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进化论的概念。1859年出版的震惊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成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明之一。”可知,达尔文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进化论的概念。1859年出版的震惊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据此回答即可。
2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拟题能力。首先要了解标题的作用。常见作用为: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揭示主旨、交代主要人物、比喻义或象征义、设置悬念。
结合最后一句话“就是这一条条‘食物链’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生命之网。”可拟题为:《生命之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