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永乐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永乐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7 15:26:55

文档简介

贵阳市南明区永乐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3月开学测试答案
一、书写水平(5分)
1.根据作文的汉字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倾听能力(6分)
2.(1)写出你所听到的材料中的三个成语。(2分)
答案:(示例)一塌糊涂、前仰后合、自告奋勇。
(2)下列动物中,小男孩自告奋勇要求出演的是(2分)( C )
A.狗 B.兔子 C.猫 D.猩猩
3.摘录出最能表达本则故事主旨的一句话。(2分)
答案:有时候,可能我们什么都不缺,却唯独缺少大声说一句“让我试试”的勇气。
三、基础积累(14分)
4.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4分)
  读书是跨越时空的邂逅,在书中,你可以和苏东坡共享jiǎo jié皎洁的明月,领略乐观旷达的情怀,还可以和刘成章一起欣赏那使人tàn wéi guān zhǐ叹为观止的安塞腰鼓,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
A.成长是一个怠慢的过程,但有些时候命运会揠苗助长,对我们骤然出手。
B.每次考试他总要写很多无用的话,让原本简洁明了的作文显得冗杂累赘。
C.在这片劫后重生的土地上,人人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满怀信心地创造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D.我们经历的一些挫折,其实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关于人情世故的宝贵的教训。
解析:A A项,“怠慢”是指冷淡。在语境中被错误理解为“缓慢”。
6.默写。(6分)
(1)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式微》)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贺敬之《回延安》)
(4)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
(5)《回延安》中用比兴手法写出了自己与延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诗句是: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
A.《社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记录了鲁迅的童年生活。
B.《回延安》的作者是贺敬之,他以“信天游”的形式创作了本首
诗歌。
C.信天游是陕北民歌形式的代表,讲究押韵,运用比兴的手法,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D.《灯笼》的作者是吴伯箫,原名熙成,散文家、教育家。
解析:A  《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是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成的。
四、阅读能力(30分)
(一)名著阅读
8.下面文段中的“他”是《经典常谈》中描写的哪个人物 (2分)(C)
他是个富于感情的人,那一腔遏抑不住的悲愤,随着他的笔奔迸出来。“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只是一片一段的,没有篇章可言。这和人在疲倦或苦痛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叫叫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甚么组织的。
A.孔子 B.班固
C.屈原 D.墨子
解析:C 文段中的“他”是屈原。
(二)现代文阅读
暖 年
韩浩月
①北方的冬天冷且漫长,但奇怪的是,每每想到过年那几天,印象里、感觉中,都是暖和的。
②童年时的春节,前后几天总是会下雪,屋顶的雪被中午的太阳融化了,顺着屋檐滑下来就成了冰凌。孩子们会把冰凌掰下来吃,平时冻手冻脚怕冷的小孩,吃起冰凌就像现在的小孩子在暖气房里吃冰激凌,并不觉腮帮子冷或胃里冷。
③觉得暖,多半是因为兴奋。年越近,早晨就越醒得早,在被窝里待不住,外面狗叫几声,或零星有鞭炮响,就忍不住心痒痒,要起床出去看看,生怕错过什么好玩的事情。人一兴奋,脸就会红,身体就会发热,小孩尤其如此,我在村里看到过,有的小孩身上穿着棉袄,却把扣子全解开了,任由寒风顺着胸膛上下窜,非但没给身体降温,反而头顶还冒着蒸腾的热气。
④胡乱跑,四处跑,也是不觉得冷的一个重要原因。满村子跑的,都是半大的孩子,以七八岁到十五六岁之间为主,以男孩为主,也有同龄的女孩参与。女孩跑得慢,紧跑几步就会累得喘气,靠路边喊:“你们能不能跑慢点 ”男孩子们不听,反而跑得更快了,累死狗,狗在后面都追不上。有慌不择路的小孩,一脚踏进被雪遮严实了的粪坑,他的爸妈赶过来,一边拎着耳朵往家里拖,一边拿着竹竿往身上打。
⑤准备过春节的那些天,锅灶里的火在白天都不会熄,蒸馒头,炸丸子,炒花生,烀猪头,大量的树枝、枯叶、稻草,塞进灶膛里,都变成了火、变成了热量。那些热量又被带到食物那里,刚蒸好的馒头又大又滚烫,孩子们拿在手里先当玩具,左右手不停地倒腾,又向天空抛起用手接住,玩杂耍一般,等到温度适宜了,又用力捏扁、捏结实了,三两口吞进肚子里,吃饱了,顾不上喝口水,转身到村里唯一的土路大道上继续跑。母亲或奶奶纳好的棉鞋,已经在床头的塑料袋里,挂了差不多一两个月,没到过年的时候不让穿,实在心急,也得等到小年这天才允许穿在脚上。厚厚的白棉花,被包裹在鞋帮里,鞋帮的里子是粗白布做的,不穿袜子,脚放进去也像是穿了袜子般暖和。棉鞋穿上之后,最好不要乱走动,要是穿着棉鞋跑,用不了半小时,脚在鞋子里面就会热出汗,此前被冻得很硬的冻疮,此刻也化开了,痒得难受,要去踹树、踹墙止痒,踹的次数多了,鞋踹脏了或踹坏了,难免又要挨顿揍。到了晚上,人睡了,棉鞋被放在炉子边烤着,到了天亮,又是一双暖烘烘的“新鞋”。
⑥也有安静下来的时候,那就是帮家里贴春联。贴春联需要点耐心,要先去找点面粉熬成糨糊,熬糨糊的过程里,要去把去年的旧春联撕掉,用笤帚把墙面扫干净,然后再把熬好的糨糊刷在墙面上。贴春联要分清上下联,把上下联贴错了,被人看出来,要被嘲笑一番。别看贴春联事小,一整套活全干完,也够忙活一大会儿。基本上到了腊月二十九的时候,家家户户的春联都贴好了,放眼望去,到处一片红,红红的春联看在眼里,也是一种“热量”,能带来暖意。
⑦现在想来,过年的意义是什么呢 一家人团团圆圆,把好吃的东西都吃个遍、吃个够,这是过年时看重的;另外就是把周边的环境,搞得暖暖和和的,让身边人都放松一些、舒适一些,不那么紧张。过去的农村人,一年大多数时间不知道怎么享受,只有过年的这段时间,不用教,都知道怎么把日子过得像样点。
⑧后来去了城里工作生活的农村人,到了过年的时候,总忍不住想要回老家,除了想念家人之外,恐怕也是想念记忆里的那种“暖”了吧。按理说,城里的家中有暖气,出门的交通工具也会开暖风,可是城里的“暖”和乡下的“暖”,还是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⑨乡下的暖,带着记忆带着欢乐,那是童年的光亮,会在人的心底一直“燃烧”。
9.北方的冬天冷且漫长,但是在作者的印象中到了过年就觉得暖和,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让作者感到“暖”的原因(2分)( D )
A.锅灶里的火不熄灭,天天有好吃的
B.穿着新做好的棉鞋
C.帮家里贴上红红的春联,带来暖意
D.收到了长辈的红包
解析:D 文章中提到的原因包括:①临近过年,感到兴奋,身体发热;②满村子胡乱跑、四处跑;③锅灶里的火不熄灭,天天有好吃的;④穿着新做好的棉鞋;⑤贴上红红的春联,带来暖意。D项内容文中没有
提及。
10.本文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请选择一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分)
  孩子们拿在手里先当玩具,左右手不停地倒腾,又向天空抛起用手接住,玩杂耍一般,等到温度适宜了,又用力捏扁、捏结实了,三两口吞进肚子里,吃饱了,顾不上喝口水,转身到村里唯一的土路大道上继续跑。
答案:运用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通过“拿”“倒腾”“抛”“捏”“吞”“跑”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吃到刚蒸好的馒头时的情态,表现了孩子们的活泼好动以及春节期间的兴奋和欢乐之情。
11.结合全文内容和关键词语,具体分析文章结尾一句所表达出的思想情感。(6分)
  乡下的暖,带着记忆带着欢乐,那是童年的光亮,会在人的心底一直“燃烧”。
答案:乡下的暖年,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生的美好回忆,让孩子们在物质生活不富裕的年代里,感受到兴奋、快乐、自由,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这些美好的经历会一直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不断给他们精神上的力量,让他们终生想念。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乡下纯朴生活的无限怀念和珍惜之情。
(三)古代诗文阅读
  范蠡事①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②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
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注]①事:侍奉。②会稽:古地名,春秋时期吴国、越国故地。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
A.范蠡尽心竭力侍奉越王勾践,最终灭了吴国,被封为上将军。
B.勾践称霸以后,范蠡写信辞别,请求死罪,是明智保身之举。
C.范蠡认为勾践在会稽受辱时,自己免于一死,是因为有幸逃脱。
D.勾践把会稽山作为范蠡的封邑,是对他的表彰。
解析:C 文中并未提到“范蠡认为勾践在会稽受辱时,自己免于一死,是因为有幸逃脱”这一点。
13.请概括选文中范蠡形象的主要特点。(4分)
答案:①能够和国君共渡难关,劳苦功高;②做事深谋远虑,辞官不成,果断逃走,功成身退,最终保全性命。
14.下面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
A.还反国/终不反
B.以尊周室/以君之力
C.为此事也/为宫室、器皿、人物
D.不然,将加诛于子/ 若听茶声然
解析:A A项,都是“动词,同‘返’,返回”;B项,连词,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介词,凭、靠;C项,介词,为了/动词,做,这里指雕刻;D项,代词,这样/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可译为“……的样子”。
参考译文:范蠡侍奉越王勾践,已经尽心竭力,与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于灭了吴国,洗雪了会稽的耻辱。越军向北渡过淮河,兵临齐、晋边境,号令中原各国,来尊崇周室,勾践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
回国后,范蠡认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况且勾践的为人,可与(他)同患难,难与(他)同安乐,(范蠡)写信辞别勾践说:“我听说,君主忧愁臣子就劳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死。过去您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没死,是为了报仇雪恨。现在已经雪耻,我请求您给予我君主在会稽受辱的死罪。”勾践说:“我要把国家分开和你共同管理。不这样,就杀了你。”范蠡说:“君主依靠命令行事,我依靠意趣行事。”于是打包了他的细软珠玉,跟自己的随从从海上乘船离开了,最终没有回来。于是勾践为表彰范蠡,把会稽山作为他的封邑。
[甲]晚出寻人   
[唐]白居易
篮舆[注]不乘乘晚凉,相寻不遇亦无妨。
轻衣稳马槐阴下,自要闲行一两坊。
[乙]渔家傲·访华雪严   
[元]许有壬
水落寒林山骨瘦,湘江风细波纹皱。何处携琴何处酒,惆怅久,乱鸦啼断烟中柳。  茅屋萧萧连瓮牖,半檐寒旭闲清昼。归路梅花香满袖,诗未就,青山笑我云回首。
[注]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
15.请根据所写内容补全两首诗歌的标题,下面选项中最贴切的一项是(2分)( C )
A.偶遇 B.闲行 C.不遇 D.小聚
解析:C [甲]诗在“相寻不遇亦无妨”中点明了“不遇”,[乙]词从“茅屋萧萧连瓮牖,半檐寒旭闲清昼”中可读出作者寻友不遇。
16.[甲]诗和[乙]词的作者写了相似的经历,但心境却不相同,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答案:[甲]诗从“无妨”“轻衣稳马”“闲行”等词可以读出作者晚出乘凉寻友不遇时,依然悠闲自得的心境;[乙]词从“寒林”“山骨瘦”“乱鸦”等词可以读出作者访友不遇,饮酒弹琴赋诗的愿望落空时惆怅失落的心境。
五、语言运用(5分)
17.下面是关于民俗文化的介绍,其中有两处语言表达不准确,请找出并提出修改建议。(5分)
  ①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大约起源于周代,至今已有超过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②它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仍受到中华儿女的普遍推崇。③它之所以具有如此魅力,是因为它具有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广泛深刻的社会。④它承载着中华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记录着中华民族共祖同宗上百代的文明信息,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理性情怀,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
第①句,修改:删掉“超过”或“多”。
第③句,修改:在“社会”后面加上“影响”或“影响力”。
六、写作能力(40分)
生活中,总有一些问题需要面对。
…………
一句话,一本书,一次独处,一番欢聚,一个物件,一曲音乐,一个眼神,一处风景……往往能带来令人欣喜的改变。
18.请以《    挺管用》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提示与要求:①分析材料,明确生活中的“问题”是什么;
②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③文体自选;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⑤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⑥不少于600字。
【听力材料】
19世纪末的一天,伦敦的一个剧场内正在进行着一场演出,突然,台上的演员刚唱两句就唱不出来了,台下乱得一塌糊涂。许多观众一哄而起,嚷嚷着要退票。剧场老板一看势头不好,只能找人来救场,谁知找了一圈儿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这时,一个5岁的小男孩站了
出来。
“老板,让我试试,行吗 ”
老板看着小家伙自信的眼神,便同意让他试一试。结果,他在台上又唱又跳,把观众逗得前仰后合,歌唱了一半,好多观众便向台上扔硬币。小家伙一边滑稽地捡钱,一边唱得更起劲儿了。在观众的欢呼声中,他一口气唱了好几首歌。
又过了几年,法国著名的丑角明星马塞林来到一个儿童剧团和大家同台演出。当时,马塞林的节目中需要一个演员演一只猫。由于马塞林的名气太大,许多优秀的演员都不敢接受这个角色,那个小男孩又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谁知他和马塞林配合得非常默契。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名扬世界的幽默大师——卓别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渴望获得一展才华的机会,早日找到人生的梦想舞台。然而,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顾及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犹豫不决,踌躇不前,以至于错失了一个又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最终留下一连串的遗憾。有时候,可能我们什么都不缺,却唯独缺少大声说一句“让我试试”的勇气。贵阳市南明区永乐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开学测试
八年级语文
一、书写水平(5分)
1.根据作文的汉字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倾听能力(6分)
2.(1)写出你所听到的材料中的三个成语。(2分)
(2)下列动物中,小男孩自告奋勇要求出演的是(2分)(   )
A.狗 B.兔子 C.猫 D.猩猩
3.摘录出最能表达本则故事主旨的一句话。(2分)
三、基础积累(14分)
4.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4分)
  读书是跨越时空的邂逅,在书中,你可以和苏东坡共享jiǎo jié 的明月,领略乐观旷达的情怀,还可以和刘成章一起欣赏那使人tàn wéi guān zhǐ 的安塞腰鼓,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成长是一个怠慢的过程,但有些时候命运会揠苗助长,对我们骤然出手。
B.每次考试他总要写很多无用的话,让原本简洁明了的作文显得冗杂累赘。
C.在这片劫后重生的土地上,人人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满怀信心地创造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D.我们经历的一些挫折,其实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关于人情世故的宝贵的教训。
6.默写。(6分)
(1) ,胡为乎泥中 (《式微》)
(2)坐观垂钓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贺敬之《回延安》)
(4)蒹葭萋萋, 。(《蒹葭》)
(5)《回延安》中用比兴手法写出了自己与延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诗句是: , 。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社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记录了鲁迅的童年生活。
B.《回延安》的作者是贺敬之,他以“信天游”的形式创作了本首
诗歌。
C.信天游是陕北民歌形式的代表,讲究押韵,运用比兴的手法,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D.《灯笼》的作者是吴伯箫,原名熙成,散文家、教育家。
四、阅读能力(30分)
(一)名著阅读
8.下面文段中的“他”是《经典常谈》中描写的哪个人物 (2分)( )
他是个富于感情的人,那一腔遏抑不住的悲愤,随着他的笔奔迸出来。“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只是一片一段的,没有篇章可言。这和人在疲倦或苦痛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叫叫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甚么组织的。
A.孔子 B.班固 C.屈原 D.墨子
(二)现代文阅读
暖 年
韩浩月
①北方的冬天冷且漫长,但奇怪的是,每每想到过年那几天,印象里、感觉中,都是暖和的。
②童年时的春节,前后几天总是会下雪,屋顶的雪被中午的太阳融化了,顺着屋檐滑下来就成了冰凌。孩子们会把冰凌掰下来吃,平时冻手冻脚怕冷的小孩,吃起冰凌就像现在的小孩子在暖气房里吃冰激凌,并不觉腮帮子冷或胃里冷。
③觉得暖,多半是因为兴奋。年越近,早晨就越醒得早,在被窝里待不住,外面狗叫几声,或零星有鞭炮响,就忍不住心痒痒,要起床出去看看,生怕错过什么好玩的事情。人一兴奋,脸就会红,身体就会发热,小孩尤其如此,我在村里看到过,有的小孩身上穿着棉袄,却把扣子全解开了,任由寒风顺着胸膛上下窜,非但没给身体降温,反而头顶还冒着蒸腾的热气。
④胡乱跑,四处跑,也是不觉得冷的一个重要原因。满村子跑的,都是半大的孩子,以七八岁到十五六岁之间为主,以男孩为主,也有同龄的女孩参与。女孩跑得慢,紧跑几步就会累得喘气,靠路边喊:“你们能不能跑慢点 ”男孩子们不听,反而跑得更快了,累死狗,狗在后面都追不上。有慌不择路的小孩,一脚踏进被雪遮严实了的粪坑,他的爸妈赶过来,一边拎着耳朵往家里拖,一边拿着竹竿往身上打。
⑤准备过春节的那些天,锅灶里的火在白天都不会熄,蒸馒头,炸丸子,炒花生,烀猪头,大量的树枝、枯叶、稻草,塞进灶膛里,都变成了火、变成了热量。那些热量又被带到食物那里,刚蒸好的馒头又大又滚烫,孩子们拿在手里先当玩具,左右手不停地倒腾,又向天空抛起用手接住,玩杂耍一般,等到温度适宜了,又用力捏扁、捏结实了,三两口吞进肚子里,吃饱了,顾不上喝口水,转身到村里唯一的土路大道上继续跑。母亲或奶奶纳好的棉鞋,已经在床头的塑料袋里,挂了差不多一两个月,没到过年的时候不让穿,实在心急,也得等到小年这天才允许穿在脚上。厚厚的白棉花,被包裹在鞋帮里,鞋帮的里子是粗白布做的,不穿袜子,脚放进去也像是穿了袜子般暖和。棉鞋穿上之后,最好不要乱走动,要是穿着棉鞋跑,用不了半小时,脚在鞋子里面就会热出汗,此前被冻得很硬的冻疮,此刻也化开了,痒得难受,要去踹树、踹墙止痒,踹的次数多了,鞋踹脏了或踹坏了,难免又要挨顿揍。到了晚上,人睡了,棉鞋被放在炉子边烤着,到了天亮,又是一双暖烘烘的“新鞋”。
⑥也有安静下来的时候,那就是帮家里贴春联。贴春联需要点耐心,要先去找点面粉熬成糨糊,熬糨糊的过程里,要去把去年的旧春联撕掉,用笤帚把墙面扫干净,然后再把熬好的糨糊刷在墙面上。贴春联要分清上下联,把上下联贴错了,被人看出来,要被嘲笑一番。别看贴春联事小,一整套活全干完,也够忙活一大会儿。基本上到了腊月二十九的时候,家家户户的春联都贴好了,放眼望去,到处一片红,红红的春联看在眼里,也是一种“热量”,能带来暖意。
⑦现在想来,过年的意义是什么呢 一家人团团圆圆,把好吃的东西都吃个遍、吃个够,这是过年时看重的;另外就是把周边的环境,搞得暖暖和和的,让身边人都放松一些、舒适一些,不那么紧张。过去的农村人,一年大多数时间不知道怎么享受,只有过年的这段时间,不用教,都知道怎么把日子过得像样点。
⑧后来去了城里工作生活的农村人,到了过年的时候,总忍不住想要回老家,除了想念家人之外,恐怕也是想念记忆里的那种“暖”了吧。按理说,城里的家中有暖气,出门的交通工具也会开暖风,可是城里的“暖”和乡下的“暖”,还是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⑨乡下的暖,带着记忆带着欢乐,那是童年的光亮,会在人的心底一直“燃烧”。
9.北方的冬天冷且漫长,但是在作者的印象中到了过年就觉得暖和,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让作者感到“暖”的原因(2分)(   )
A.锅灶里的火不熄灭,天天有好吃的 B.穿着新做好的棉鞋
C.帮家里贴上红红的春联,带来暖意 D.收到了长辈的红包
10.本文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请选择一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分)
11.结合全文内容和关键词语,具体分析文章结尾一句所表达出的思想情感。(6分)
  乡下的暖,带着记忆带着欢乐,那是童年的光亮,会在人的心底一直“燃烧”。
(三)古代诗文阅读
  范蠡事①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②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
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注]①事:侍奉。②会稽:古地名,春秋时期吴国、越国故地。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范蠡尽心竭力侍奉越王勾践,最终灭了吴国,被封为上将军。
B.勾践称霸以后,范蠡写信辞别,请求死罪,是明智保身之举。
C.范蠡认为勾践在会稽受辱时,自己免于一死,是因为有幸逃脱。
D.勾践把会稽山作为范蠡的封邑,是对他的表彰。
13.请概括选文中范蠡形象的主要特点。(4分)
14.下面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还反国/终不反 B.以尊周室/以君之力
C.为此事也/为宫室、器皿、人物 D.不然,将加诛于子/ 若听茶声然
[甲]晚出寻人   
[唐]白居易
篮舆[注]不乘乘晚凉,相寻不遇亦无妨。
轻衣稳马槐阴下,自要闲行一两坊。
[乙]渔家傲·访华雪严   
[元]许有壬
水落寒林山骨瘦,湘江风细波纹皱。何处携琴何处酒,惆怅久,乱鸦啼断烟中柳。  茅屋萧萧连瓮牖,半檐寒旭闲清昼。归路梅花香满袖,诗未就,青山笑我云回首。
[注]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
15.请根据所写内容补全两首诗歌的标题,下面选项中最贴切的一项是(2分)(  )
A.偶遇 B.闲行 C.不遇 D.小聚
16.[甲]诗和[乙]词的作者写了相似的经历,但心境却不相同,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五、语言运用(5分)
17.下面是关于民俗文化的介绍,其中有两处语言表达不准确,请找出并提出修改建议。(5分)
  ①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大约起源于周代,至今已有超过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②它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仍受到中华儿女的普遍推崇。③它之所以具有如此魅力,是因为它具有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广泛深刻的社会。④它承载着中华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记录着中华民族共祖同宗上百代的文明信息,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理性情怀,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
第 句,修改:
第 句,修改:
六、写作能力(40分)
生活中,总有一些问题需要面对。
…………
一句话,一本书,一次独处,一番欢聚,一个物件,一曲音乐,一个眼神,一处风景……往往能带来令人欣喜的改变。
18.请以《    挺管用》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提示与要求:①分析材料,明确生活中的“问题”是什么;
②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③文体自选;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⑤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⑥不少于6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