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桥》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出生,祖籍河北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作家、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长篇小说19部,中短篇小说千余篇,计有1500余万字。部分作品被译成法、日、英等文字介绍到国外。现任河北作家协会副主席。
学习目标
1. 会写“咆、哮”等 8 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 13 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初步了解小说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3. 找出写老支书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感受老支书的形象特征。
4. 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说说文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5. 讨论这篇小说在构思上的巧妙之处。
páo xiào
sǎnɡ
nínɡ
yǎ
tǎnɡ
咆 哮
嗓 子
狞 笑
流 淌
沙 哑
废 话
揪 出
呻 吟
搀 扶
祭 奠
jiū
shēn
fèi
chān
diàn
字词认读
咆 哮
山 洪
山区骤发性的洪水。具有坡陡流急、泥沙俱下、来势凶猛和暴涨暴落的特点。
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文中指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páo xiào
shān hóng
咆哮 惊慌 跌跌撞撞
呻吟 搀扶
这几个词语在组成上有什么特点?
偏旁相同
折
打折
折腾
shé
没
没落
没有
mò
méi
zhē
折本
zhé
多音字
【咆哮】 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文中是指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惊慌】 害怕慌张。
【狞笑】凶恶地笑。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
词语解释
咆哮——
怒吼
惊慌——
惶恐
拥戴——
拥护
放肆——
放纵
近义词:
黎明——
黄昏
惊慌——
镇静
沙哑——
清脆
放肆——
约束
反义词:
句段感知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4):黎明时分,村庄突然遭遇洪灾。
第二部分(5-13):面对死亡时,老汉组织村民撤离。
第三部分(14-23):老支书和儿子壮烈牺牲。
第四部分(24-27):老太太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
朗读课文,结合预习思考: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支书?
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沉着镇定、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句段感知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像泼。像倒。”短短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写出了雨水之大和来势之猛,为下文山洪爆发做了铺垫。
点明了时间
雨由小变大十分迅猛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比喻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咆哮的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的气势。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以上词语写出人们的慌乱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在洪水中的表现
老汉的镇定果断、心系群众、舍己为人的精神
这句话中你体会到老汉的什么精神?哪个标点引起你的注意?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三个感叹号,坚定有力,表明情况危急,必须有序。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
这是对老支书的语言描写,这句话是在提醒党员,要时刻坚持党的原则,不然,就不配做一名党员。
“党员排在后边!”那排在前面的是谁?
群众。说明老支书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看出老支书先人后己、舍己为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为文章最后的结尾埋下伏笔。
对雨、洪水和桥的描写都属于环境描写,作用是:渲染洪水暴发时极度危急的气氛,衬托出老支书的临危不乱,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风亮节。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在生死存亡之际,儿子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父亲爱儿子 儿子爱父亲
结果如何?
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群众得救
小伙子和老汉牺牲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老汉想要说的话很多,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作为一个父亲,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活下来。洪水吞没了老汉的身躯,但是却永远吞没不了那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的精神。
句段感知
五天之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老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揭开悬念:
小伙子和老汉的关系——父子
篇末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联系前文看却又在情理之中。这样构思目的是塑造老支书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高大形象。
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
这篇小说写了一位临危不乱、心系群众、先人后己、不徇私情的老支书,同时他还是一位父爱如山的好父亲。
本文写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桥梁的事,赞扬了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桥
洪水——老汉——桥
凶猛
忠于职守 镇定如山
坚定果断 铁面如山
舍己为人 父爱如山
环境烘托——形象鲜明——情节曲折
生命桥
拓展延伸
1998年洪水,包括长江、嫩江、松花江等。长江洪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两次洪水后,20世纪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之一;嫩江、松花江洪水同样是150年来最严重的全流域特大洪水。
据初步统计,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3.18亿亩,成灾面积1.96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