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23九上·云枫开学考) 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
A.诸侯争霸局面 B.社会动荡的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竞相改革的局面
2.(2023七上·河南开学考)“战争十分激烈,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导致风雨大作,难辨方向……黄帝命部下制造了指南车,终于打败了蚩尤。”对于以上文字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上文字描述的是阪泉大战
B.战争双方是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
C.以上文字描述的是真实的历史情景
D.战争阻碍了华夏族的形成
3.(2023七上·河南开学考)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等。这说明甲骨文( )
A.反映了书法发展历程 B.反映了汉字演变进程
C.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D.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
4.(2023七上·河南开学考)某校研学活动以“寻找人类足迹”为主题,组织学生到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所在地参观,他们要( )
A.云南元谋 B.北京周口店 C.西安半坡 D.浙江余姚
5.(2023七上·河南开学考)史书记载,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6.(2023七上·河南开学考)《诗经 卫风 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此密切相关的史实是( )
A.春秋争霸 B.商鞅变法 C.战国兼并 D.楚汉之争
7.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这有利于( )
A.齐桓公成为霸主 B.商鞅推行新法
C.秦完成统一大业 D.夏朝巩固统治
8.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这说明( )
A.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9.(2023·镇江)春秋后期,面对社会动荡不安,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此他提倡“仁”,主张以德治国。“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10.(2023七上·榆树开学考)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住半地穴式房屋
C.以捕鱼狩猎为生 D.懂得人工种植水稻
11.(2023七上·榆树开学考)“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是对史前时期的一次推论,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B.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C.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因素
D.北京人的外貌全是靠我们的想象和猜测
12.(2023·前郭尔罗斯五模)考古学者在元谋人遗址中发掘出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据此推断,元谋人掌握的技能有( )
A.制作工具,使用火 B.缝制衣服,会捕鱼
C.种植粟,制作彩陶 D.钻孔技术,人工取火
13.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经研究证实,在河南省荥阳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丝织物距今5300至5500年,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丝织品。这表明( )
A.螺祖会缫丝纺织的传说被证实 B.当时已掌握缫丝纺织技术
C.缫丝纺织技术最早出现在中国 D.中原地区是缫丝纺织中心
14.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仅六七万人。战国时期,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人们踊跃参军作战 B.作战方式发生改变
C.战争破坏越来越大 D.统一成为必然趋势
15.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里,常年展示着一件“国之重器”——宜侯夨簋(如图),年代为距今3 000多年的西周初期,它的出土在中国青铜器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划时代意义。它镌刻的铭文记载了西周康王分封夨为宜侯。下列哪项是宜侯不需要向康王尽的义务( )
A.镇守疆土 B.向周王贡献财宝和特产
C.服从周王调遣参加作战 D.参加周王举行的考试
16.“秦国之强,起于献公而成于孝公……孝公之立,在公元前361年,是进入战国的一百二十年了。”认为秦国之强成于孝公的主要原因是( )
A.一入战国,秦即最强 B.秦献公时奠定的基础
C.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D.秦孝公时统一了六国
17.(2023七下·桐柏期末)西周时期,天子传世,父死子继,先嫡后庶,以长不以贤。但天子往往以“贤者不绝于世”的名义,选拔一些贤人之后辅助天子,“王者即位,先封贤者,忧民之急也”。这一做法( )
A.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B.破坏了分封制度的原则
C.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D.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基础
18.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如图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王室衰微 B.春秋争霸 C.百家争鸣 D.民族交融
19.假如要在西江苗寨上演一场“武林春秋”争霸赛,展现激情动荡的春秋时代。在这场演出中,下列哪一历史人物不能出场(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周厉王
20.作家余秋雨曾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的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着涓涓清流。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
A.郑国渠 B.三峡 C.灵渠 D.都江堰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
得分
21.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和图二中的人物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过程中有何重要地位?图三所指的人物有什么事迹流传后世?这个传说反映了什么?
(2)这三位人物的共同点有哪些呢?
(3)当时实行的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图三有关,这种制度叫什么?
22.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生动地诠释了这一规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 许倬云(历史学家)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它们的推广促进了哪个阶级的兴起?
(2)依据材料二,借助表格内容提示,概括战国“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
时期内容 春秋及以前 战国
治理国家 分权治理 ①
官员产生 贵族世袭 ②
地方管理 分封诸侯 ③设置郡县
(3)材料三记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中“商君”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4)历史上把材料四所述的现象称为什么?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什么影响?
23.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而建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有关制度的问题。
材料一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卿。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三
——人教版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制度?
(2)材料二中的“天下为家”的该局面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当时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实行的目的。
(4)材料四,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状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诸侯争霸局面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政局混乱”,与材料信息“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不符,排除A项。
B项:根据题干信息“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没有反映社会动荡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
C项:根据题干信息“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术思想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故选C项。
D项:根据题干信息“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没有反映竞相改革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2.【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战争十分激烈,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导致风雨大作,难辨方向……黄帝命部下制造了指南车,终于打败了蚩尤。”可知,这是反映的传说中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的故事。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B项正确;
阪泉大战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题干描述的神话传说,排除C;
战争加速了华夏族的形成,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的传说。难度适中,理解材料,结合选项分析题干,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等”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说明甲骨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多个方面,因此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史料,C符合题意;
题干只涉及甲骨文,不能说明说法的发展历程,排除A;
题干信息无法反映了汉字演变进程,排除B;
题干未体现甲骨文的艺术价值,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 生活在云南元谋县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符合题意;
北京周口店的是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排除B;
西安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年,排除C;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居民,距今约7000年,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难适中,掌握元谋人的评价即可作答。同时对北京人、半坡人、河姆渡人的基本史实要有所掌握。
5.【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等,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B符合题意;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公平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不符合题干中的"西周",排除C;
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西周分封制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6.【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齐桓公”“尊王攘夷”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A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与齐桓公无关,排除B;
战国兼并与题干反映的春秋无关,排除C;
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朝灭亡后,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春秋争霸的基本史实及齐桓公为春秋第一霸主即可作答。
7.【答案】C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公元前256年”“都江堰修建的作用”,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昭王时修建,齐桓公是春秋时期成为霸主,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新法,明显早于都江堰的修建,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促进了秦国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夏朝统治时期是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与题干时代不同,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都江堰的相关历史知识。
8.【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由此可说明“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反映了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意义,故选C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主要说明历史传说与考古意义的关系,并未体现“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这一信息,排除A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主要说明历史传说与考古意义的关系,并未证明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开创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与题干信息没有关系,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历史传说与考古学意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远古传说的相关史实。
9.【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春秋后期”“提倡‘仁’”“以德治国”,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故选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黑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不合题意,排除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孔子。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的相关历史知识。
10.【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已从事农业生产。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A项正确;
住半地穴式房屋未体现,排除B项;
以捕鱼狩猎为生未体现,排除C项;
懂得人工种植水稻未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半坡人的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可知,通过化石我们可以推断出北京人的外貌等特征,说明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B项正确;
我们无法得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排除A项;
我们无法得出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因素,排除C项;
北京人的外貌有化石作为依据,不是全靠我们的想象和猜测,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粗糙的石器”可知元谋人会制造石器,“炭屑和烧骨”可知元谋人会使用火,A项符合题意;
B:“粗糙的石器”、“炭屑和烧骨”不能推断元谋人会缝制衣服,捕鱼,B项不符合题意;
C:元谋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还没有农业,半坡居民会种植粟,制作彩陶,C项不符合题意;
D: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准确记忆。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粗糙的石器”、“炭屑和烧骨”,拿它来分析备选项,这就需要学生准确记忆课本知识。
13.【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材料“ 在河南省荥阳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丝织物 ”说明当时已会缫丝纺织,B正确;
A、根据题干材料“ 在河南省荥阳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丝织物 ”不能判断嫘祖会缫丝,A错误;
C、题干中并没有中外开始出现纺织技术时间的对比因此不能判断纺织技术最早出现在中国,C错误;
D、题干材料不能判断中原地区是缫丝纺织中心,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根据所给材料逐个判断。
14.【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巨大,参加的兵力多,这就使得割据政权越来越少,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人们踊跃参军作战 ,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B. 作战方式发生改变 ,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 战争破坏越来越大 ,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带来的影响回答。
15.【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显示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被分封的诸侯镇守疆土, 向周王贡献财宝和特产 , 服从周王调遣参加作战 等,但是不需要参加周王举行的考试,当时也没有出现考试,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镇守疆土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 向周王贡献财宝和特产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服从周王调遣参加作战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分封制,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分析识记来分析题肢回答。
16.【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材料认为秦国的强盛最终形成于秦孝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秦孝公任用商鞅,支持商鞅进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变得国富兵强,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一入战国 , 秦即最强 ,不符合史实;
B. 秦献公时奠定的基础 ,不符合题意;
D. 秦孝公时统一了六国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7.【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西周时期王位继承实行宗法制,同时选拔贤人之后辅助天子,有利于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等级秩序和内部的团结,稳定了统治秩序,故A正确;
以贤士辅助天子的做法是以宗法分封为前提的,并未破坏该原则,排除B项;
君主专制制度是秦朝创立的,排除C;
选用奴隶主贵族中的贤士之后,不能扩大西周的统治基础,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做法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18.【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提取题干信息“墨子、孟子、庄子、韩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四位人物是战国时期诸子学派的思想代表,由此可知,四幅图片蕴含的历史信息是百家争鸣,故C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不能反映“王室衰微”,排除A项。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不能反映“春秋争霸”,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不能反映“民族交融”,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19.【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春秋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周分两段,即春秋和战国时期,周历王生活在西周时期,故选项D符合题意;
A.齐桓公,春秋时期首先争霸,不符合题意;
B.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不符合题意;
C.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春秋时代”,拿它来分析备选项,这就是要求学生知道这些人物出现的朝代。
20.【答案】D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组织人力在岷江修建了都江堰,消除了水患,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历经数千年,至今仍在防洪、灌溉上发挥重要作用,故选项D符合题意;
A.郑国渠,不符合题意;
B.三峡,不符合题意;
C.灵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隐藏的时间、地点等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识记回答。
21.【答案】(1)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大禹治水。反映了远古民众与大自然灾难作斗争的伟大事迹。
(2)传说中的人物;生活在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的爱戴及后人敬仰。(任意3点即可)
(3)禅让制。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禅让制;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禹因为治水流传后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禹治水 反映了远古民众与大自然灾难作斗争的伟大事迹 ;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帝、黄帝和大禹,都是传说中的人物;生活在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的爱戴及后人敬仰;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当时实行的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称为禅让制,即部落联盟首领将位置传给贤德之人;
故答案为:(1)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大禹治水。反映了远古民众与大自然灾难作斗争的伟大事迹。
(2)传说中的人物;生活在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的爱戴及后人敬仰。(任意3点即可)
(3)禅让制
【点评】(1)本题的第二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看出人物,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记忆回答;最后一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在前一问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抓住其中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2.【答案】(1)铁农具和牛耕。地主阶级。
(2)①实行集权统治 ②任命官员
(3)商鞅变法。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耕织、垦荒;③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秦国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4)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显示的是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它们的推广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地主阶级的兴起;
(2)依据材料二信息和表格内容提示,可以看出,战国“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是,战国时期,治理国家实行集权统治;官员的产生,变为任命官员;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显示的是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内容有: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耕织、垦荒;③奖励军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秦国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4)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信息出现的现象,被称为百家争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1) 铁农具和牛耕 ;地主阶级
(2)①实行集权统治 ②任命官员
(3)商鞅变法。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耕织、垦荒;③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秦国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4)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看懂图片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给的表格内容,分析理解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理解其含义,再结合对课本的基础知识分析回答;后面的两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
23.【答案】(1)反映的制度是禅让制
(2)夏启继承了王位
(3)制度:分封制;目的:为了稳定周初形势,巩固疆土(或拱卫王室,加强统治)
(4)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剖据状态。(或国家处于动荡不安、分裂割据状态)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春秋争霸;禅让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尧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舜,这就是禅让制;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其父亲的王位,家天下代替公天下,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周朝时期,分封了诸多诸侯国,这就是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实行的目的是: 为了稳定周初形势 ,巩固疆土;
(4)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 ,整个国家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割据状态;
故答案为:(1)禅让制;
(2)夏启继承了王位;
(3)制度:分封制;目的:为了稳定周初形势,巩固疆土(或拱卫王室,加强统治)
(4)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剖据状态。(或国家处于动荡不安、分裂割据状态)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地图,看懂地图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行概括回答;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进行分析回答,注意一定要理解材料含义,这是解题的关键。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23九上·云枫开学考) 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
A.诸侯争霸局面 B.社会动荡的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竞相改革的局面
【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诸侯争霸局面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政局混乱”,与材料信息“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不符,排除A项。
B项:根据题干信息“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没有反映社会动荡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
C项:根据题干信息“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术思想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故选C项。
D项:根据题干信息“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没有反映竞相改革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2.(2023七上·河南开学考)“战争十分激烈,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导致风雨大作,难辨方向……黄帝命部下制造了指南车,终于打败了蚩尤。”对于以上文字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上文字描述的是阪泉大战
B.战争双方是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
C.以上文字描述的是真实的历史情景
D.战争阻碍了华夏族的形成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战争十分激烈,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导致风雨大作,难辨方向……黄帝命部下制造了指南车,终于打败了蚩尤。”可知,这是反映的传说中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的故事。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B项正确;
阪泉大战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题干描述的神话传说,排除C;
战争加速了华夏族的形成,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的传说。难度适中,理解材料,结合选项分析题干,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2023七上·河南开学考)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等。这说明甲骨文( )
A.反映了书法发展历程 B.反映了汉字演变进程
C.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D.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
【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等”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说明甲骨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多个方面,因此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史料,C符合题意;
题干只涉及甲骨文,不能说明说法的发展历程,排除A;
题干信息无法反映了汉字演变进程,排除B;
题干未体现甲骨文的艺术价值,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2023七上·河南开学考)某校研学活动以“寻找人类足迹”为主题,组织学生到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所在地参观,他们要( )
A.云南元谋 B.北京周口店 C.西安半坡 D.浙江余姚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 生活在云南元谋县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符合题意;
北京周口店的是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排除B;
西安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年,排除C;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居民,距今约7000年,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难适中,掌握元谋人的评价即可作答。同时对北京人、半坡人、河姆渡人的基本史实要有所掌握。
5.(2023七上·河南开学考)史书记载,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等,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B符合题意;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公平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不符合题干中的"西周",排除C;
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西周分封制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6.(2023七上·河南开学考)《诗经 卫风 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此密切相关的史实是( )
A.春秋争霸 B.商鞅变法 C.战国兼并 D.楚汉之争
【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齐桓公”“尊王攘夷”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A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与齐桓公无关,排除B;
战国兼并与题干反映的春秋无关,排除C;
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朝灭亡后,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春秋争霸的基本史实及齐桓公为春秋第一霸主即可作答。
7.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这有利于( )
A.齐桓公成为霸主 B.商鞅推行新法
C.秦完成统一大业 D.夏朝巩固统治
【答案】C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公元前256年”“都江堰修建的作用”,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昭王时修建,齐桓公是春秋时期成为霸主,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新法,明显早于都江堰的修建,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促进了秦国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夏朝统治时期是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与题干时代不同,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都江堰的相关历史知识。
8.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这说明( )
A.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由此可说明“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反映了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意义,故选C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主要说明历史传说与考古意义的关系,并未体现“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这一信息,排除A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主要说明历史传说与考古意义的关系,并未证明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开创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与题干信息没有关系,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历史传说与考古学意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远古传说的相关史实。
9.(2023·镇江)春秋后期,面对社会动荡不安,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此他提倡“仁”,主张以德治国。“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春秋后期”“提倡‘仁’”“以德治国”,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故选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黑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不合题意,排除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孔子。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的相关历史知识。
10.(2023七上·榆树开学考)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住半地穴式房屋
C.以捕鱼狩猎为生 D.懂得人工种植水稻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已从事农业生产。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A项正确;
住半地穴式房屋未体现,排除B项;
以捕鱼狩猎为生未体现,排除C项;
懂得人工种植水稻未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半坡人的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3七上·榆树开学考)“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是对史前时期的一次推论,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B.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C.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因素
D.北京人的外貌全是靠我们的想象和猜测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可知,通过化石我们可以推断出北京人的外貌等特征,说明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B项正确;
我们无法得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排除A项;
我们无法得出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因素,排除C项;
北京人的外貌有化石作为依据,不是全靠我们的想象和猜测,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3·前郭尔罗斯五模)考古学者在元谋人遗址中发掘出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据此推断,元谋人掌握的技能有( )
A.制作工具,使用火 B.缝制衣服,会捕鱼
C.种植粟,制作彩陶 D.钻孔技术,人工取火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粗糙的石器”可知元谋人会制造石器,“炭屑和烧骨”可知元谋人会使用火,A项符合题意;
B:“粗糙的石器”、“炭屑和烧骨”不能推断元谋人会缝制衣服,捕鱼,B项不符合题意;
C:元谋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还没有农业,半坡居民会种植粟,制作彩陶,C项不符合题意;
D: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准确记忆。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粗糙的石器”、“炭屑和烧骨”,拿它来分析备选项,这就需要学生准确记忆课本知识。
13.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经研究证实,在河南省荥阳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丝织物距今5300至5500年,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丝织品。这表明( )
A.螺祖会缫丝纺织的传说被证实 B.当时已掌握缫丝纺织技术
C.缫丝纺织技术最早出现在中国 D.中原地区是缫丝纺织中心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材料“ 在河南省荥阳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丝织物 ”说明当时已会缫丝纺织,B正确;
A、根据题干材料“ 在河南省荥阳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丝织物 ”不能判断嫘祖会缫丝,A错误;
C、题干中并没有中外开始出现纺织技术时间的对比因此不能判断纺织技术最早出现在中国,C错误;
D、题干材料不能判断中原地区是缫丝纺织中心,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根据所给材料逐个判断。
14.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仅六七万人。战国时期,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人们踊跃参军作战 B.作战方式发生改变
C.战争破坏越来越大 D.统一成为必然趋势
【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巨大,参加的兵力多,这就使得割据政权越来越少,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人们踊跃参军作战 ,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B. 作战方式发生改变 ,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 战争破坏越来越大 ,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带来的影响回答。
15.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里,常年展示着一件“国之重器”——宜侯夨簋(如图),年代为距今3 000多年的西周初期,它的出土在中国青铜器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划时代意义。它镌刻的铭文记载了西周康王分封夨为宜侯。下列哪项是宜侯不需要向康王尽的义务( )
A.镇守疆土 B.向周王贡献财宝和特产
C.服从周王调遣参加作战 D.参加周王举行的考试
【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显示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被分封的诸侯镇守疆土, 向周王贡献财宝和特产 , 服从周王调遣参加作战 等,但是不需要参加周王举行的考试,当时也没有出现考试,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镇守疆土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 向周王贡献财宝和特产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服从周王调遣参加作战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分封制,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分析识记来分析题肢回答。
16.“秦国之强,起于献公而成于孝公……孝公之立,在公元前361年,是进入战国的一百二十年了。”认为秦国之强成于孝公的主要原因是( )
A.一入战国,秦即最强 B.秦献公时奠定的基础
C.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D.秦孝公时统一了六国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材料认为秦国的强盛最终形成于秦孝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秦孝公任用商鞅,支持商鞅进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变得国富兵强,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一入战国 , 秦即最强 ,不符合史实;
B. 秦献公时奠定的基础 ,不符合题意;
D. 秦孝公时统一了六国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7.(2023七下·桐柏期末)西周时期,天子传世,父死子继,先嫡后庶,以长不以贤。但天子往往以“贤者不绝于世”的名义,选拔一些贤人之后辅助天子,“王者即位,先封贤者,忧民之急也”。这一做法( )
A.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B.破坏了分封制度的原则
C.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D.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基础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西周时期王位继承实行宗法制,同时选拔贤人之后辅助天子,有利于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等级秩序和内部的团结,稳定了统治秩序,故A正确;
以贤士辅助天子的做法是以宗法分封为前提的,并未破坏该原则,排除B项;
君主专制制度是秦朝创立的,排除C;
选用奴隶主贵族中的贤士之后,不能扩大西周的统治基础,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做法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18.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如图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王室衰微 B.春秋争霸 C.百家争鸣 D.民族交融
【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提取题干信息“墨子、孟子、庄子、韩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四位人物是战国时期诸子学派的思想代表,由此可知,四幅图片蕴含的历史信息是百家争鸣,故C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不能反映“王室衰微”,排除A项。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不能反映“春秋争霸”,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不能反映“民族交融”,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19.假如要在西江苗寨上演一场“武林春秋”争霸赛,展现激情动荡的春秋时代。在这场演出中,下列哪一历史人物不能出场(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周厉王
【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春秋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周分两段,即春秋和战国时期,周历王生活在西周时期,故选项D符合题意;
A.齐桓公,春秋时期首先争霸,不符合题意;
B.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不符合题意;
C.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春秋时代”,拿它来分析备选项,这就是要求学生知道这些人物出现的朝代。
20.作家余秋雨曾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的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着涓涓清流。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
A.郑国渠 B.三峡 C.灵渠 D.都江堰
【答案】D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组织人力在岷江修建了都江堰,消除了水患,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历经数千年,至今仍在防洪、灌溉上发挥重要作用,故选项D符合题意;
A.郑国渠,不符合题意;
B.三峡,不符合题意;
C.灵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隐藏的时间、地点等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识记回答。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
得分
21.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和图二中的人物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过程中有何重要地位?图三所指的人物有什么事迹流传后世?这个传说反映了什么?
(2)这三位人物的共同点有哪些呢?
(3)当时实行的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图三有关,这种制度叫什么?
【答案】(1)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大禹治水。反映了远古民众与大自然灾难作斗争的伟大事迹。
(2)传说中的人物;生活在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的爱戴及后人敬仰。(任意3点即可)
(3)禅让制。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禅让制;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禹因为治水流传后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禹治水 反映了远古民众与大自然灾难作斗争的伟大事迹 ;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帝、黄帝和大禹,都是传说中的人物;生活在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的爱戴及后人敬仰;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当时实行的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称为禅让制,即部落联盟首领将位置传给贤德之人;
故答案为:(1)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大禹治水。反映了远古民众与大自然灾难作斗争的伟大事迹。
(2)传说中的人物;生活在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的爱戴及后人敬仰。(任意3点即可)
(3)禅让制
【点评】(1)本题的第二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看出人物,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记忆回答;最后一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在前一问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抓住其中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2.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生动地诠释了这一规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 许倬云(历史学家)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它们的推广促进了哪个阶级的兴起?
(2)依据材料二,借助表格内容提示,概括战国“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
时期内容 春秋及以前 战国
治理国家 分权治理 ①
官员产生 贵族世袭 ②
地方管理 分封诸侯 ③设置郡县
(3)材料三记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中“商君”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4)历史上把材料四所述的现象称为什么?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什么影响?
【答案】(1)铁农具和牛耕。地主阶级。
(2)①实行集权统治 ②任命官员
(3)商鞅变法。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耕织、垦荒;③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秦国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4)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显示的是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它们的推广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地主阶级的兴起;
(2)依据材料二信息和表格内容提示,可以看出,战国“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是,战国时期,治理国家实行集权统治;官员的产生,变为任命官员;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显示的是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内容有: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耕织、垦荒;③奖励军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秦国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4)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信息出现的现象,被称为百家争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1) 铁农具和牛耕 ;地主阶级
(2)①实行集权统治 ②任命官员
(3)商鞅变法。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耕织、垦荒;③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秦国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4)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看懂图片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给的表格内容,分析理解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理解其含义,再结合对课本的基础知识分析回答;后面的两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
23.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而建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有关制度的问题。
材料一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卿。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三
——人教版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制度?
(2)材料二中的“天下为家”的该局面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当时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实行的目的。
(4)材料四,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状态?
【答案】(1)反映的制度是禅让制
(2)夏启继承了王位
(3)制度:分封制;目的:为了稳定周初形势,巩固疆土(或拱卫王室,加强统治)
(4)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剖据状态。(或国家处于动荡不安、分裂割据状态)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春秋争霸;禅让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尧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舜,这就是禅让制;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其父亲的王位,家天下代替公天下,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周朝时期,分封了诸多诸侯国,这就是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实行的目的是: 为了稳定周初形势 ,巩固疆土;
(4)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 ,整个国家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割据状态;
故答案为:(1)禅让制;
(2)夏启继承了王位;
(3)制度:分封制;目的:为了稳定周初形势,巩固疆土(或拱卫王室,加强统治)
(4)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剖据状态。(或国家处于动荡不安、分裂割据状态)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地图,看懂地图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行概括回答;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进行分析回答,注意一定要理解材料含义,这是解题的关键。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