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选修三课件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修三课件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6 23:1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华文明的肇兴与奠基(先秦)
辽宁朝阳·红山文化
——女神像——
山东济南·龙山文化
——黑陶——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
——骨耜——
四川广汉·三星堆
——铜人头像——
甘肃秦安·仰韶文化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人面鱼纹彩陶盆——
浙江杭州·良渚文化
——玉琮——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华文明的肇兴与奠基(先秦)
华夏
北狄
东夷
南蛮
西戎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百家争鸣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华文明的肇兴与奠基(先秦)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礼记·乐记》
百家争鸣:
背景:社会上出现社会大变革;
经济: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形成;小农经济发展;
政治:宗法分封制崩溃,士阶层下移;中央集权制度正在形成;
文化:由学在官府转为百家争鸣;
(一)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
原始社会——特点:多元一体
先秦——百家争鸣
背景:社会上出现社会大变革;
经济: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形成;小农经济发展;
政治:宗法分封制崩溃,士阶层下移;中央集权制度正在形成;
文化:由学在官府转为百家争鸣;
内容:
儒家思想:(孔子)仁为核心,(孟子)仁政理念提出
道家思想:(老子)政治上无为而治;(庄子)齐物逍遥
墨家思想:(墨子)代表平民阶层利益,兼爱非攻
法家思想:(韩非)主张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意义: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也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庄子 孟子 韩非
文化起源→奠定基础
(一)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
春秋时期
孔子对西周的礼乐文明进行了阐述。
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孟子
荀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意义: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也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儒学主导→儒学危机
秦——推崇法家,思想专制,焚书坑儒
两汉
汉初:奉行黄老之学 (目的:恢复经济)
汉武帝: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作用:儒学成为主流)
五.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儒道佛三教并立变为三教合一(玄学、理学)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道教兴起
佛教兴起
习题练习
C
D
意义:积极: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消极;他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七、明清交替——反传统的新儒学出现
李贽:倡导个性自由;
黄宗羲:工商皆本;反对君主专制;
顾炎武:经世致用
王夫之:理在气先(朴素唯物主义 )
原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 政治: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社会:社会动荡、市民阶层崛起 思想:理学僵化、文化专制;西学东渐
李鸷
王夫之
黄宗羲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
曾起兵抗清图谋复明
黄宗羲(1610-1695)
明亡后拒不仕清
王夫之(1619-1692)
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3.中华文明的传承与转折(明清)
文字狱案量刑上多由皇帝核准,其家属也难逃刑罚,多受缘坐。以《清代文字狱档》内记载的85个案件为例:
处以死刑的占45.88%
处以流刑的占9.41%
处以徒刑和杖刑的占3.53%
处以戳尸的占9.41%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
(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
(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
(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5)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6)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7)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
(8)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思考点:
鸦片战争后
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开眼看世界
洋务运动
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新文化运动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渐趋中国化
影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五四运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物产风俗
三、社会生活里的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
建筑
歌曲
清明节------尊祖敬宗,家族、民族认同
端午节------忧国忧民
中秋节------团圆和睦
四合院------团圆,和谐有序
“家合万事兴”门匾------和
山西临汾尧庙、陕西西安黄帝陵------炎黄子孙,民族认同
山东曲阜孔庙------文化认同
北京社稷坛------农本、民本观念
《十五的月亮》------家国情怀,社会担当
《一封家书》------孝敬父母
《我的中国心》------爱国情
《七子之歌》------渴望国家统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
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天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张岱年《中华文化概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伦理观)
代表:周公:敬天保民,礼乐制度;孔子:仁者爱人,
2.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政治观)
孔子:统治者顺应民意,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管子:顺应民意;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意义: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特点
人本: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上》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 雍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政治上为民本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管子·牧民》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胞饱而身毙。——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
以人为本(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观)
(1)代表:
①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②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③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意义: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人类利用自然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逸周书 大聚解》
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是以鱼鳖归其渊,鸟兽归其林,孤寡辛苦,咸赖其生。”
——《逸周书 文传解》
材料三: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家国观)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爱国主义,家国情怀
材料四: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墨子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墨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翻译】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材料五:
材料六: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太史伯
【翻译】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平衡,才能产生新事物;反之则不继。
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和而不同
与时俱进、脚踏实地 、实事求是、求同存异 ……
义、礼、智、信、忠、诚、敬 、孝、廉、俭、耻、宽、正、勤、能……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
6
5
4
3
2
重视以人为本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崇尚天人合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追求家国情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主张和而不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强调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坚持崇德尚贤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材料一:巴比伦王国早已经消失在沙漠中了,曾经无比繁华的空中花园,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遗址;古埃及除了留给后人几座谜一样的金字塔和解不开的文字之外,再无任何曾经辉煌的文明的迹象了;古印度的代表“哈拉巴文化”经过异族的侵略和摧残之后,已经灭绝,现今的印度语言和古印度语言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印度的原生文明已经彻底消失。
中国几千年来,也和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一样,不断遭受异族文明摧毁。五胡乱华时期,北宋末期,中原地带的中华文明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元朝和清朝是中国两次最大的被异族统治的时期,但是一个被推翻,一个被中华文化同化。1840年到1945年是中国最危险的时刻,但是中国依然屹立不倒,没有消亡。本土性 连续性
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凝聚性。
材料三: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中国化。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包容性
材料四:诸子百家部分代表:
1.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2.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3.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4.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
5.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
6.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多样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
凝聚性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包容性
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多样性
起源与发展
本土性
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连续性
1.特点
举例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佛教的传入
西学东渐
炎黄子孙
“龙”图腾
汉字的发展
传统节日
多种地方戏剧
多元一体的起源
传统工艺
本土建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2.价值
(1)历史价值:
赵志裕、杨中芳等学者2000年在香港曾发表过一个关于中庸思维的研究成果。通过研究,他们得出三个因素来研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从目标上,中国人希望达到和谐;从认知和过程来看,中国人看问题从整体去把握;从行为表现上看,中国人处理问题采取折中方法。
——摘自侯玉波《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2)当代价值:
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仁:生命重于泰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义:团结一心,攻坚克难,患难与共,守望相助
礼:求同存异,信守约定,不卑不亢,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
信: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分享经验,取信于民
——摘自茹莉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特质探微》

课堂总结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中华文明的肇兴与奠基(先秦)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盛(秦汉至宋元)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转折(明清)
中华文明的衰落与复兴(近代)
重视以人为本
崇尚天人合一
追求家国情怀
坚持崇德尚贤
强调自强不息
主张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