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导入
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成语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4 天净沙 秋思
学习目标
1
2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意境。
阅读目标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三及积累拓展五、六
感悟诗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
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三、四及积累拓展五
重点
品格素养
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马致远(约1251—1321 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著有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散曲
散曲,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它由宋词俗化而来,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诗体,主要有小令和散套两种基本形式,在元代兴盛。
文言知识积累
重点字
枯藤( )
ténɡ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文言知识积累
名句积累
虚实
景与情
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映衬手法的?
映衬
预习思考问题
导思
关键词:豪言壮志
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初读感知
读法指导
①本课四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各不相同,所以朗读的感情表达也要有所区别。如《观沧海》要音调铿锵,读出这首诗质朴刚健的特点。
②律诗、绝句、散曲的体裁不同,要在把握全诗主旨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
③朗读时,要读出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天净沙·秋思》通过描绘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达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板书设计
写景
天净沙·秋思
抒情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凄凉、冷清
游子之思
羁旅之思
课文细读品味
“断肠”一词对全曲有什么作用?
“断肠”一词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的心境,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1.[重难点]《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前三句运用白描手法共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藤、道、马等景物名称之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景物带上了鲜明的个性。一系列名词组合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的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这些景物极力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之人的惆怅之情和内心的悲戚之感。
课文全篇探究
2.[重难点]如何理解这四首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1)各首诗歌景物描写的特点不同,决定了所表达情感的特点也不相同。例如《观沧海》是以宏观视角观看天地、大海的,写的都是大景象,因此场面宏大,体现出一种壮阔、宏伟的气象,表达出一种壮美、豪迈的情感;又如《次北固山下》也有壮阔景象,例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就包含着开阔的胸怀、雄放的激情、博取功名的志气等( 当然还有其他诗句所传达的思乡之情)。
课文全篇探究
(2)关键词语传达出景中情。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提到“杨花”“子规”,点明了“龙标”“五溪” “夜郎”等,也写了“明月”,这些都是客体意象,那么情呢 “愁心”一词最关键,给这些客体意象涂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再如《天净沙·秋思》中景物描写所带的修饰词“枯” “老”“昏”“古”“瘦”等,本身就传达出一种衰落、颓败的感觉,再加上“断肠人”,痛苦、低落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情与景融洽无隙。
课文全篇探究
意象组合,意境感人。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连用了九个名词,这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构成了感人的意境。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