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3课时)
6 将相和
负荆请罪
快速阅读15-17自然段,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起因:
经过:
结果:
廉颇不服气,想找机会让蔺相如下不来台,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蔺相如处处回避,避让。
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
《将相和》有和就有不和的时候,从哪里感受到“将”与“相”的不和?用两分钟时间找一找,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了台!”
这是将相不和的原因。
不满、不服。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廉颇什么样的情绪?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了台!”
我从“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中感受到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没有真本领。
我在阅读中一眼就看到了“要让他下不来台”,从中感受到了廉颇心有不服,有心为难蔺相如。
蔺相如面对廉颇误解是怎么做的呢?原因又是什么?
蔺相如听说了,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蔺相如没有回击,一直避让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说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突出了廉颇、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同时也说出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这几句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言辞诚恳,顾全大局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
回顾三个故事,你对廉颇有什么新的认识?
重识廉颇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知错能改
秦国的大臣不甘心,继续发难,但蔺相如毫不示弱,直到会面结束,秦王也没占到便宜。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在渑池会见中,有没有感受到廉颇形象的语句?
英勇善战,威震朝野
廉颇
1.英勇善战,连秦王也惧他几分;
2.耿直爽快,当蔺相如职位比他高时,毫不遮掩怨气;
3.勇于改过,当得知蔺相如避而不见的原因后,登门请罪。
理解人物
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
廉颇: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想一想
将相和 “和”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将文中两位人物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
总结写法
提示: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和当时的场合等。
请你设计一段“负荆请罪”情节中廉颇和蔺相如的对话。
拓展延伸
《史记》作者:汉朝 司马迁 共130篇 涉及中国3000多
年历史 526500余字
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貌言华也,圣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目录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拓展阅读
词条推荐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