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教材生物高考专题复习--专题15神经调节(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新教材生物高考专题复习--专题15神经调节(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29 14:0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新教材生物高考专题复习
专题15 神经调节
五年高考
考点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基本方式及特点
1.(2023山东,9,2分)脊髓、脑干和大脑皮层中都有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其中只有脊髓呼吸中枢直接支配呼吸运动的呼吸肌,且只有脑干呼吸中枢具有自主节律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只要脑干功能正常, 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就能正常进行
B.大脑可通过传出神经支配呼吸肌
C.睡眠时呼吸运动能自主进行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D.体液中CO2浓度的变化可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
答案 A 
2.(2023全国甲,3,6分)中枢神经系统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B.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和脊髓中含有大量的神经元
C.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通常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
D.人体脊髓完整而脑部受到损伤时,不能完成膝跳反射
答案 D 
3.(2022辽宁,5,2分)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H区病变的人,不能看懂文字
B.手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下部的调控
C.条件反射的消退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紧张、焦虑等可能抑制成人脑中的神经发生
答案 D 
4.(2022湖南,4,2分)情绪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调控,常伴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此外,学习和记忆也与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剧痛、恐惧时,人表现为警觉性下降,反应迟钝
B.边听课边做笔记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C.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D.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
答案 A 
5.(2022山东,7,2分)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
B.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D.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
答案 A 
6.(2022重庆,13,2分)如图表示人动脉血压维持相对稳定的一种反射过程。动脉血压正常时,过高过紧的衣领会直接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引起后续的反射过程,使人头晕甚至晕厥,即“衣领综合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窦神经受损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仍可产生兴奋
B.动脉血压的波动可通过神经调节快速恢复正常
C.“衣领综合征”是反射启动后引起血压升高所致
D.动脉血压维持相对稳定的过程体现了负反馈调节作用
答案 C 
7.(2021重庆,15,2分)学生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关于锻炼和劳动具有的生理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利于增强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B.有助于机体进行反射活动
C.有利于突触释放递质进行兴奋的双向传递
D.有益于学习和记忆活动
答案 C 
8.(2021河北,11改编,2分)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
B.主动运输维持着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这是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C.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
D.谷氨酸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
答案 C 
9.(2021山东,7,2分)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经肝脏代谢转变为尿素,此过程发生障碍时,大量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含量增加可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患者会出现昏迷、膝跳反射明显增强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
B.患者膝跳反射增强的原因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
C.静脉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可有效减轻脑组织水肿
D.患者能进食后,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
答案 C 
10.(2022河北,21,10分)皮肤上的痒觉、触觉、痛觉感受器均能将刺激引发的信号经背根神经节(DRG)的感觉神经元传入脊髓,整合、上传,产生相应感觉。组胺刺激使小鼠产生痒觉,引起抓挠行为。研究发现,小鼠DRG神经元中的PTEN蛋白参与痒觉信号传递。为探究PTEN蛋白的作用,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机体在    产生痒觉的过程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
(2)抓挠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    ,有效    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
(3)用组胺刺激正常小鼠和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皮肤,结果如图。据图推测PTEN蛋白的作用是    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已知PTEN基因敲除后,小鼠DRG中的TRPV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用组胺刺激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据图中结果推测TRPV1蛋白对痒觉的影响是        。
答案 (1)大脑皮层 不属于 电信号(神经冲动)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兴奋 抑制 (3)减弱 促进痒觉的产生
考点2 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1.(2023海南,9,3分)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癫痫。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神经递质可从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出来
B.该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C.药物W阻断了突触前膜对该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而增强抑制作用
D.药物W可用于治疗因脑内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疾病
答案 C 
2.(2022北京,8,2分)神经组织局部电镜照片如图。下列有关突触的结构及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冲动传导至轴突末梢,可引起1与突触前膜融合
B.1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后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C.2所示的细胞器可以为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供能
D.2所在的神经元只接受1所在的神经元传来的信息
答案 D 
3.(2022全国乙,3,6分)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答案 B 
4.(2022广东,15,4分)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B.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
D.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答案 B 
5.(2022山东,9,2分)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
B.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正反馈
C.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D.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答案 B 
6.(2021湖北,17,2分)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 mmol·L-1,细胞外液约为4 mmol·L-1。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呈正相关。当细胞膜电位绝对值降低到一定值(阈值)时,神经细胞兴奋。离体培养条件下,改变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Cl浓度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K+浓度为4 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难以兴奋
B.当K+浓度为150 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容易兴奋
C.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 mmol·L-1),K+外流增加,导致细胞兴奋
D.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 mmol·L-1),K+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
答案 D 
7.(2021江苏,6,2分)在脊髓中央灰质区,神经元a、b、c通过两个突触传递信息,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兴奋则会引起b、c兴奋 B.b兴奋使c内Na+快速外流产生动作电位
C.a和b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D.失去脑的调控作用,脊髓反射活动无法完成
答案 C 
8.(2023山东,16,3分)(不定项)神经细胞的离子跨膜运输除受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影响外,还受膜内外电位差的影响。已知神经细胞膜外的Cl-浓度比膜内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息电位状态下,膜内外电位差一定阻止K+的外流
B.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后,膜内外电位差一定增大
C.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始终促进Na+的内流
D.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过程中,不会出现膜内外电位差为0的情况
答案 A 
9.(2021辽宁,16,3分)(不定项)短期记忆与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有关,如图表示相关结构。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下列有关此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①
B.M处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时,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
C.N处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答案 ACD 
10.(2023全国乙,30,9分)人体心脏和肾上腺所受神经支配的方式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元未兴奋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可测得静息电位。静息电位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是       。
(2)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将信息由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通过通路A和通路B使心跳加快。在上述反射活动中,效应器有             。通路A中,神经末梢释放的可作用于效应器并使其兴奋的神经递质是      。
(3)经过通路B调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方式有        。
答案  (1)K+外流 (2)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心脏和肾上腺 去甲肾上腺素 (3)神经—体液调节
11.(2023北京,17,12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密切相关。科学家以哺乳动物骨骼肌细胞为材料,研究了静息电位形成的机制。
(1)骨骼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膜的基本支架是      。
(2)假设初始状态下,膜两侧正负电荷均相等,且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在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当膜仅对K+具有通透性时,K+顺浓度梯度向膜外流动,膜外正电荷和膜内负电荷数量逐步增加,对K+进一步外流起阻碍作用,最终K+跨膜流动达到平衡,形成稳定的跨膜静电场,此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是         。K+静电场强度只能通过公式“K+静电场强度(mV)=60×lg”计算得出。
(3)骨骼肌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实验测得膜的静息电位为-90 mV,膜内、外K+浓度依次为155 mmol/L和4 mmol/L(lg=-1.59),此时没有K+跨膜净流动。
①静息状态下,K+静电场强度为   mV,与静息电位实测值接近,推测K+外流形成的静电场可能是构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因素。
②为证明①中的推测,研究者梯度增加细胞外K+浓度并测量静息电位。如果所测静息电位的值    ,则可验证此假设。
答案 (1)脂质和蛋白质 磷脂双分子层 (2)外正内负 (3)①-95.4 ②变小
12.(2023湖南,18,12分)长时程增强(LTP)是突触前纤维受到高频刺激后,突触传递强度增强且能持续数小时至几天的电现象,与人的长时记忆有关。下图是海马区某侧支LTP产生机制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以上机制示意图,LTP的发生属于    (填“正”或“负”)反馈调节。
(2)若阻断NMDA受体作用,再高频刺激突触前膜,未诱发LTP,但出现了突触后膜电现象。据图推断,该电现象与    内流有关。
(3)为了探讨L蛋白的自身磷酸化位点(图中α位和β位)对L蛋白自我激活的影响,研究人员构建了四种突变小鼠甲、乙、丙和丁,并开展了相关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结果项目 正常 小鼠 甲 乙 丙 丁
α位突变为缬氨酸,该位点不发生自身磷酸化 α位突变为天冬氨酸,阻断Ca2+/钙调蛋白复合体与L蛋白结合 β位突变为丙氨酸,该位点不发生自身磷酸化 L蛋白编码基因缺失
L蛋白活性 + ++++ ++++ + -
高频刺激 有LTP 有LTP 无LTP 无LTP
注:“+”多少表示活性强弱,“-”表示无活性
据此分析:
①小鼠乙在高频刺激后    (填“有”或“无”)LTP现象,原因是                。
②α位的自身磷酸化可能对L蛋白活性具有    作用。
③在甲、乙和丁实验组中,无L蛋白β位自身磷酸化的组是    。
答案  (1)正 (2)Na+ (3)①无 小鼠丙与正常小鼠的L蛋白活性相同,但无LTP发生,说明β位的自身磷酸化是LTP发生的必要条件。而乙组α位的突变阻断了Ca2+/钙调蛋白复合体与L蛋白的结合,使α位和β位均不能发生自身磷酸化,故LTP不能发生 ②抑制 ③乙、丁
13.(2021湖北,23,14分)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功能与发育的基本单元。神经环路(开环或闭环)由多个神经元组成,是感受刺激、传递神经信号、对神经信号进行分析与整合的功能单位。动物的生理功能与行为调控主要取决于神经环路而非单个的神经元。
秀丽短杆线虫在不同食物供给条件下吞咽运动调节的一个神经环路作用机制如图所示。图中A是食物感觉神经元,B、D是中间神经元,C是运动神经元。由A、B和C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环路中,A的活动对吞咽运动的调节作用是减弱C对吞咽运动的抑制,该信号处理方式为去抑制。由A、B和D神经元形成的反馈神经环路中,神经信号处理方式为去兴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秀丽短杆线虫吞咽运动    (填“增强”“减弱”或“不变”);在食物充足条件下,吞咽运动    (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2)由A、B和D神经元形成的反馈神经环路中,信号处理方式为去兴奋,其机制是
  。
(3)由A、B和D神经元形成的反馈神经环路中,去兴奋对A神经元调节的作用是    。
(4)根据该神经环路的活动规律,   (填“能”或“不能”)推断B神经元在这两种条件下都有活动,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的活动增强。
答案 (1)减弱 增强 (2)A神经元的活动对B神经元有抑制作用,使D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进而使A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 (3)抑制 (4)能
三年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
1.(2023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二模,12)人体内有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许多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而神经系统的功能与组成它的细胞是密切相关的,下列关于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系统中神经元数目多于神经胶质细胞
B.每个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外周都包有髓鞘
C.动作电位到峰值后,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低于膜外
D.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神经细胞的突触后膜
答案 C 
2.(2023湖北八市一模,11)节拍器以每分钟60次的速度发出敲击声后,立即给狗喂食,重复此方式若干次。再用节拍器以每分钟40次的速度发出敲击声后,不给该狗喂食,重复此方式若干次。一段时间后,该狗仍可以在较快的节奏下分泌唾液,而在较慢的节奏下不分泌唾液。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训练的狗可以分辨这两个不同节奏的节拍
B.训练的狗在较快的节奏刺激下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
C.训练的狗在较慢的节奏刺激下无神经递质的分泌
D.训练的狗通过若干次的学习建立了长时记忆
答案 C 
3.(2023河北衡水中学一调,9)据调查统计,节食减肥的中学生出现了明显的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计算力下降,过度节食还会诱发骨质疏松、贫血、低血钾、内分泌失调、情绪低落等多种症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度节食导致营养不良时,将会出现全身组织水肿
B.低血钾可能使人体内醛固酮分泌增加
C.过度节食可能对膜面积较大的神经细胞的更新影响较大
D.情绪低落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新突触的建立,影响人体记忆力
答案 B 
4.(2023湖湘名校联考三,7)抑制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轴突相比,树突的数量多,长度短
B.刺激甲处会逆转该神经元内外的Na+浓度差
C.乙处神经递质会被胞吞进PV神经元中
D.5-HT起作用后靶细胞膜上Na+通道开放
答案 A 
5.(2023辽宁沈阳二模,7)如图所示,某动物的突触小体内有大、小两种突触小泡,二者均能分泌去甲肾上腺素(NA),大突触小泡还能分泌神经肽Y(NPY)。NA可作用于心肌细胞,导致心率加快。NPY与受体结合会导致Ca2+通道关闭,抑制Ca2+内流,使突触前膜停止释放神经递质。刺激较小时,小突触小泡释放内容物,当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大突触小泡才释放内容物。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图中B为心肌细胞,则A为交感神经末梢
B.NA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能引起Na+内流
C.NPY的释放与A膜上的磷脂有关,与蛋白质无关
D.NPY能够抑制突触前膜释放NA,避免心率过快
答案 C 
6.(2023福建漳州三模,10)如图表示排尿反射的过程,该过程属于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脊髓对膀胱的扩大和缩小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膀胱内尿量<400 mL时,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
B.排尿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C.排尿反射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正反馈调节
D.没有高级中枢的调控,排尿反射可以进行,排尿也能完全
答案 D 
7.(2023辽宁大连二十四中一模,14)突触是两个神经元或神经元与肌肉细胞等相接近的部位。某科研小组在研究突触作用关系时,进行了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如图2、3。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给予轴突3足够强度的刺激,电流计上的指针没有反应
B.刺激轴突1后,神经元M有Na+内流,没有动作电位产生
C.轴突2通过影响轴突1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神经元M发生Cl-内流
D.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能改变轴突2和神经元M的离子通透性
答案 B 
二、不定项或多项选择题
8.(2023辽宁抚顺一模,18)(不定项)我们说话和唱歌时,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这属于随意呼吸运动。睡眠时不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人体仍进行有节律性的呼吸运动,这属于自主呼吸运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呼吸运动是通过反射来实现的,婴儿生下来就能呼吸,所以人体控制呼吸运动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B.如果破坏哺乳动物的脑干,或脑干和脊髓间的联系被切断,随意呼吸运动停止,但依然保留自主呼吸运动
C.如果环境中有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人们会有意识地屏住呼吸,防止吸入有害气体,可见随意呼吸运动比自主呼吸运动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D.大脑皮层受损的“植物人”仍可以自主呼吸,可见自主呼吸运动不受大脑皮层的调控
答案 AB 
9.(2023河北张家口期末,17)(多选)阿尔茨海默病(AD)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目前用于治疗AD的药物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和谷氨酸受体(NMDAR)拮抗剂。乙酰胆碱酯酶(AchE)能降解乙酰胆碱(Ach),NMDAR激活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膜电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D患者脑部突触间隙中Ach含量较低、谷氨酸含量较高
B.AD患者脑部神经细胞以主动运输方式释放大量谷氨酸
C.NMDAR拮抗剂能阻断突触处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
D.谷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能使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答案 BC 
三、非选择题
10.(2023河北唐山一模,21)海兔生活在海水中,常将背部的鳃伸出来呼吸,当水流喷射到海兔的喷水管皮肤时会引起鳃肌收缩,以保护鳃的安全,称为缩鳃反射,相关的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分布如图。
(1)水流刺激海兔的喷水管皮肤,运动神经元细胞膜内的电位将    ,神经元L29膜内的电位将           。
(2)当喷水管反复受到喷水刺激后,缩鳃反射逐渐变弱,即产生习惯化。科研人员连续刺激喷水管,发现感觉神经元电位变化持续发生,运动神经元电位变化逐渐减弱,鳃肌收缩程度逐渐减弱;连续短暂电流刺激运动神经元,若                          ,则说明习惯化是由兴奋在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突触的传递减弱导致的。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减弱一般与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减少、              、              有关。
(3)短时记忆可能与            有关。短暂强电击已产生习惯化的海兔头部后,几分钟内再刺激喷水管皮肤,感觉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比习惯化之前增多,并引起强缩鳃反射,即产生了“短时记忆”。若连续4天向海兔的头部多次施加强电击,强缩鳃反射可持续一周,并发现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间的突触数量发生改变,推测反复刺激下,L29可                    ,从而形成“长时记忆”。
答案 (1)由负转正 保持负电位 (2)运动神经元电位变化持续发生,鳃肌收缩程度与产生习惯化前相似 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升高(或突触前膜回收神经递质的速率加快) 突触后膜受体数量减少 (3)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 促进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突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