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教材生物高考专题复习--专题17免疫调节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新教材生物高考专题复习--专题17免疫调节检测(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29 14:0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新教材生物高考专题复习
专题17 免疫调节
专题过关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H7N9是一种能感染人的流感病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7N9流感康复者产生的抗体可以消灭H7N9
B.H7N9突破人体两道防线后引发特异性免疫
C.呼吸道黏膜的清扫作用有利于抵御H7N9的入侵
D.与正常人相比,器官移植受体通常更易感染H7N9
答案 A 
2.辅助性T细胞(Th)表面具有接受调控细胞活化所需的信号分子,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Th细胞膜的必要组分,如CD28分子,主要为Th识别抗原后的活化提供必需的第二信号,以完成Th的增殖和分化;第二类只在活化后的Th表面表达,如CTLA-4和PD-1,通过与相应信号分子结合向Th发出抑制信号,阻断活化Th的增殖、分化及发挥免疫效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PC摄取处理病原体,将抗原呈递在细胞表面并传递给Th使其活化
B.CD28分子等第二信号缺失或功能障碍,将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
C.CD28、CTLA-4分子在细胞表面出现时间有差异,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癌细胞可通过PD-1抑制Th活化,降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而形成肿瘤
答案 D 
3.B细胞分化成各种浆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几个相隔较远的基因片段会有规律地连接成有活性的特定免疫球蛋白基因,该现象称为基因重排,该机制有利于人体对抗各种病原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B细胞分化过程中DNA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
B.不同抗原会诱导不同的基因重排
C.与未分化的B细胞相比,浆细胞的内膜系统更加复杂
D.基因重排说明一种浆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答案 D 
4.在使用化妆品时,其中的乳化剂可在某些人体内转化为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导致脸部出现红肿、水疱等症状。如图为由乳化剂转化而来的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机制。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通过信号分子的传递完成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间的全部信息交流
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致敏肥大细胞结合后即可引起该细胞释放组胺
C.致敏肥大细胞表面的抗体与B细胞膜上的受体能识别同一种过敏原
D.组胺引起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出现红肿、水疱属于激素调节
答案 C 
5.抗原是诱发体液免疫的关键因素。根据是否依赖T细胞的辅助,可以将抗原分为胸腺依赖型与非依赖型两大类。胸腺非依赖型抗原分为两类:Ⅰ型胸腺非依赖型抗原往往是常见的病原体固有成分,能够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Ⅱ型胸腺非依赖型抗原只能激活成熟的B细胞,成熟B细胞的数量与年龄有关,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胸腺依赖型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既可以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又可以释放细胞因子
B.在缺乏辅助性T细胞的情况下,胸腺非依赖型抗原仍能激发体液免疫
C.H7N9病毒和炭疽杆菌表面的抗原属于Ⅰ型胸腺非依赖型抗原,在一定范围内,浓度越高引发体液免疫的能力越强
D.新生儿能够有效地产生针对Ⅱ型胸腺非依赖型抗原的抗体,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抗体的数量逐渐增多
答案 D 
6.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病。研究人员分别测定了多名健康志愿者和RA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如图1所示。有些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促进免疫炎症反应;而另一类细胞因子则抑制免疫炎症反应。糖皮质激素(GC)是治疗RA的药物之一,其分泌的调节途径如图2所示,CRH和ACTH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RA与花粉过敏、艾滋病的发病机理都不同
B.INF-α和IL-6是促进RA患者免疫炎症的细胞因子
C.GC通过抑制IL-4和IL-10的产生而治疗RA
D.垂体细胞既有CRH受体,也有GC受体
答案 C 
7.瘦素是一种抑制食欲的激素,某实验室发现了两种食欲旺盛、体型肥胖的小鼠,分别起名为ob鼠和db鼠。研究人员将ob鼠与正常小鼠的部分皮肤通过手术连接在一起,使两种小鼠的体液实现少部分的交换,实验后ob鼠食欲减退,逐渐恢复到正常体型,正常小鼠无明显变化;将db鼠与正常小鼠重复上述实验,实验后db鼠无明显变化,正常小鼠食欲不振,逐渐消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本实验需使用组织相容性抗原高度相似的小鼠进行实验
B.ob鼠食欲旺盛、体型肥胖可能是因为无法产生瘦素或产生量少
C.db鼠食欲旺盛体型肥胖可能是因为缺乏瘦素受体或瘦素受体不敏感
D.将ob鼠和db鼠皮肤相连,ob鼠无明显变化,db鼠会逐渐消瘦
答案 D 
8.科研人员构建了靶向膜蛋白H的抗体—药物偶联物(简称DS,携带DNA抑制剂),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将药物定向作用于特定对象。当DS与癌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进入细胞被溶酶体中的多种酶降解,进一步杀死癌细胞或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将其消灭。研究表明,DS在乳腺癌治疗中疗效很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DS靶向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属于细胞免疫过程
B.膜蛋白H基因可能在乳腺癌细胞中表达量很高
C.DS又称“生物导弹”,它能与膜蛋白H特异结合靶向作用于癌细胞
D.DS进入癌细胞后,降解释放DNA抑制剂进而使癌细胞死亡
答案 A 
二、不定项或多项选择题
9.急性肺损伤在临床上表现为胸闷气短、呼吸不畅,其实质是机体对病原体感染产生的肺部炎症。如图为病毒感染后在肺泡腔局部诱导肺部炎症的机制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被感染的AMs通过细胞膜表面分子的变化被CTL识别
B.图中的CTL在内环境中识别并杀伤被病毒感染的AMs
C.被感染的AMs被CTL特异性识别并杀伤后发生细胞凋亡
D.机体对侵入病毒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答案 B 
10.糖皮质激素(GC)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类固醇激素,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炎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如图是GC影响T细胞功能的一种机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GC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T细胞后与GR特异性结合
B.GC与GR结合后可能与相关基因的启动子结合驱动转录
C.细胞因子IL-2、IL-10对免疫应答分别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D.临床上可使用GC来治疗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病
答案 ABC 
三、非选择题
11.恶性肿瘤往往先向淋巴结初始转移形成淋巴结转移瘤,再经淋巴结实现远端转移。科学家开展实验探索肿瘤初始转移的机制以及淋巴结转移对远端转移的影响。
(1)正常情况下,原位瘤细胞转移至淋巴结会激活NK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前者非特异性杀伤瘤细胞,后者则在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     的作用下,经     过程产生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瘤细胞。
(2)将原位瘤细胞F0和淋巴结转移的瘤细胞LN6等量接种于同一健康小鼠体内进行研究,过程如图1。
①已知F0和LN6的增殖能力无显著差异,图1结果说明   向淋巴结转移的能力更强。
②为排除红绿荧光蛋白可能存在的检测差异干扰实验结果,需增设一组实验,大致思路为                               。
(3)为探究原位瘤细胞初始转移的机制,科研人员又开展了如下实验:
①将F0中编码MHC-1分子关键蛋白的基因敲除,再将其接种于小鼠体内,发现其向淋巴结转移的能力降低,但去除该小鼠的NK细胞后其转移能力恢复。说明NK细胞通过识别     (高表达/低表达)的MHC-1杀伤瘤细胞。
②PD-L1可与T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结合,抑制其杀伤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原位瘤细胞通过调节MHC-1分子和PD-L1的表达量,抑制NK和T细胞的杀伤作用,以增强转移能力。请在表格中填写“高”或“低”,将支持上述结论的实验结果补充完整。
肿瘤细胞的类型 MHC-1分子 表达量 PD-L1分子 表达量
来自正常小鼠的淋巴结转移瘤        
来自T细胞缺失小鼠的淋巴结转移瘤     低
来自T和NK细胞缺失小鼠的淋巴结转移瘤 低    
(4)细胞因子TGF-β能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增殖,从而加强后者对辅助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科研人员将F0和LN6接种在野生型小鼠体内,检测该小鼠血清中的TGF-β浓度和瘤细胞远端转移率(图2);又将不同类型的瘤细胞混合DT毒素(可清除调节性T细胞)接种于小鼠体内,检测瘤细胞的远端转移率(图3)。
综合上述相关信息和免疫学相关知识可知,淋巴结转移可    (促进/抑制)远端转移,其可能的机制是                            。
答案 (1)细胞因子 分裂(增殖)分化 (2)①LN6 ②对F0转入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对LN6转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重复上述实验 (3)①低表达

肿瘤细胞的类型 MHC-1分子 表达量 PD-L1分子 表达量
来自正常小鼠的淋巴结转移瘤 高 高
来自T细胞缺失小鼠的淋巴结转移瘤 高 低(给出)
来自T和NK细胞缺失小鼠的淋巴结转移瘤 低(给出) 低
(4)促进 原位瘤细胞发生淋巴结转移后诱导机体释放的TGF-β增多,TGF-β促进调节性T细胞增殖,后者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抑制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从而促进瘤细胞的远端转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