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教材生物高考专题复习--专题17免疫调节(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新教材生物高考专题复习--专题17免疫调节(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29 14:0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新教材生物高考专题复习
专题17 免疫调节
五年高考
考点1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2023新课标,3,6分)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
②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呈递抗原
③辅助性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④体液免疫可产生记忆B细胞,细胞免疫可产生记忆T细胞
⑤某些致病细菌感染人体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 B 
2.(2023海南,12,3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10(IL-10),促进TAM转变成可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的调节性T细胞,并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节性T细胞参与调节机体的特异性免疫
B.树突状细胞可抑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C.TAM使肿瘤细胞容易遭受免疫系统的攻击
D.IL-10是免疫活性物质,可通过TAM间接促进T细胞活化和增殖
答案 A 
3.(2022北京,10,2分)人体皮肤损伤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侵入伤口并引起感染。清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过程中,免疫系统发挥的基本功能属于(  )
A.免疫防御 B.免疫自稳
C.免疫监视、免疫自稳 D.免疫防御、免疫监视
答案 A 
4.(2022辽宁,7,2分)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T细胞能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
B.首次感染新的病原体时,B细胞在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下才能被活化
C.若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机体会有持续的病毒感染或肿瘤发生
D.“预防”胜于“治疗”,保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对抵抗疾病非常重要
答案 A 
5.(2022河北,11,2分)气管黏膜由黏膜上皮和固有层组成。在抗原刺激下,分泌型抗体IgA(sIgA)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甲为浆细胞,内质网发达,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
B.sIgA通过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发挥抗感染作用
C.黏膜及其分泌物参与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防御)、监控和清除(监视、自稳)功能
答案 D 
6.(2022湖南,11,2分)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B.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
C.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
D.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答案 D 
7.(2021湖北,20,2分)T细胞的受体蛋白PD-1 (程序死亡蛋白-1)信号途径调控T细胞的增殖、活化和细胞免疫等功能。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引起的一种作用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D-L1抗体和PD-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
B.PD-L1蛋白可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
C.PD-L1与PD-1的结合增强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
D.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可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
答案 C 
8.(2021重庆,17,2分)研究发现,登革病毒在某些情况下会引发抗体依赖增强效应,即病毒再次感染人体时,体内已有的抗体不能抑制反而增强病毒的感染能力,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过程①,抗体与病毒结合依赖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
B.过程②,病毒利用吞噬细胞进行增殖
C.过程③释放的病毒具有感染能力
D.抗体依赖增强效应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 D 
9.(2021山东,18,3分)(不定项)吞噬细胞内相应核酸受体能识别病毒的核酸组分,引起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B.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效应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
C.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吞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速度明显加快
D.上述过程中吞噬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 ABC 
10.(2022全国甲,30,9分)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    ;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是    。
(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病毒最终被清除的方式是  。
(3)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如图所示),此时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
  。
(4)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 

答案 (1)胸腺 浆细胞 (2)形成沉淀,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3)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4)初次接种疫苗后,一段时间再次接种该疫苗(或答:隔时间多次接种该疫苗)
考点2 免疫失调与免疫学应用
1.(2023湖南,11,2分)某少年意外被锈钉扎出一较深伤口,经查体内无抗破伤风的抗体。医生建议使用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和破伤风抗毒素(抗体)以预防破伤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伤口清理后,须尽快密闭包扎,以防止感染
B.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防御
C.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后激活的记忆细胞能产生抗体
D.有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体的保护时间长于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答案 B 
2.(2023浙江1月选考,17,2分)某人的左眼球严重损伤,医生建议立即摘除左眼球,若不及时摘除,右眼会因自身免疫而受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人体发育过程中,眼球内部的抗原性物质已被完全清除
B.正常情况下,人体内不存在能识别眼球内部抗原的免疫细胞
C.眼球损伤后,眼球内部的某些物质释放出来引发特异性免疫
D.左眼球损伤后释放的抗原性物质运送至右眼球引发自身免疫
答案 C 
3.(2022湖北,16,2分)某肾病患者需进行肾脏移植手术。针对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
B.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C.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
D.进行肾脏移植前,无需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是否相同
答案 D 
4.(2021辽宁,10,2分)如图表示人体过敏反应发生的基本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包含细胞免疫过程和体液免疫过程
B.细胞①和细胞②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
C.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指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D.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
答案 D 
5.(2021重庆,16,2分)如图为用三种不同品系的小鼠进行皮肤移植实验的示意图。下列关于小鼠①、②、③对移植物发生排斥反应速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1)获取皮肤移植物
(2)皮肤移植实验
A.①最迅速      B.②最迅速
C.③最迅速      D.②与③相近
答案 B 
6.(2022重庆,21,8分)人体内的蛋白可发生瓜氨酸化,部分人的B细胞对其异常敏感,而将其识别为抗原,产生特异性抗体ACPA,攻击人体细胞,导致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
(1)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免疫系统的   功能异常所致。
(2)如图①所示,CD20是所有B细胞膜上共有的受体,人工制备的CD20抗体通过结合CD20,破坏B细胞。推测这种疗法可以  (填“缓解”或“根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其可能的副作用是 
 。
(3)患者体内部分B细胞的膜上存在蛋白X(图②)。为了专一破坏该类B细胞,研究人员设计了携带有SCP和药物的复合物。SCP是人工合成的瓜氨酸化蛋白的类似物,推测X应为    。为检测SCP的作用,研究人员对健康小鼠注射了SCP,小鼠出现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原因可能是            。
答案 (1)免疫自稳 (2)根治 体液免疫反应能力降低,抵抗病原体侵染能力减弱 (3)抗体 B细胞识别并接受SCP刺激,产生了ACPA,攻击人体细胞
7.(2021河北,21,10分)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临床特征为全身出现丘疹、水疱。接种VZV减毒活疫苗(VarV)是预防水痘流行的有效方法。2019年,研究者对某地2007~2015年出生儿童的VarV接种率及水痘发病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初期患者皮肤表面形成透明的水疱,其中的液体主要来自内环境中的    。
(2)呼吸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原因是              。VZV感染引发机体的  
  (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被感染的细胞统称为    。
(3)水痘临床诊断时,须注意与荨麻疹相区分。与水痘的发病机理不同,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属于机体的  
   反应,是免疫系统的    功能过强的表现。
(4)图中统计结果显示,随VarV接种率的提高,水痘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接种VarV后,B淋巴细胞的作用是
          。
(5)2014年、2015年出生儿童的接种率与发病率数据提示,应及时接种第二剂VarV,原因是第一剂疫苗接种一段时间后                             。
答案 (1)组织液 (2)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受损 特异性 靶细胞 (3)过敏 防御 (4)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 (5)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都比较少,若人感染VZV,仍可能患病
三年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
1.(2022 T8联考,13)自然杀伤细胞是一类天然免疫细胞,其不需要抗原的预先刺激,直接通过细胞毒性和释放细胞因子等方式来抵抗病原体或裂解肿瘤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自然杀伤细胞具有免疫监视功能
B.自然杀伤细胞在第二道防线起作用
C.自然杀伤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D.自然杀伤细胞是一种细胞毒性T细胞
答案 D 
2.(2023河北张家口期末,10)健康人的子宫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可能引发宫颈癌。HPV入侵机体感染细胞a后,机体作出免疫应答。如图细胞b与细胞a结合,细胞b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颗粒酶通过细胞膜上的孔道进入细胞a,引起染色质浓缩、DNA被切割,最终使细胞a裂解释放病毒颗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感染HPV的细胞a,其表面某些分子发生的变化可被B淋巴细胞识别
B.细胞b是细胞毒性T细胞,来源于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
C.颗粒酶进入细胞a后可能会启动某些基因表达,使细胞凋亡
D.细胞b的产生过程需要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不需要抗原呈递细胞的参与
答案 C 
3.(2023辽宁阜新二模,51)某研究小组取生理状况相同的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甲、乙、丙、丁四组进行实验:向甲、乙两组注射抗原①,向丙、丁两组注射抗原②后,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向甲、乙、丙、丁分别注射抗原①、抗原②、抗原①、抗原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注射抗原后,辅助性T细胞与浆细胞结合,促进浆细胞分泌抗体
B.初次注射抗原和再次注射抗原,均只有甲组和丁组产生了记忆细胞
C.再次注射抗原后,产生抗体的速度是甲组>乙组、丙组<丁组
D.甲组小鼠产生的抗体可以分布于血浆中,与抗原结合后不需要被细胞消化
答案 C 
4.(2023辽宁沈阳二模,8)研究表明,树突状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体内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树突状细胞表现为对患者自身抗原异常呈递,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另一方面,树突状细胞能产生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酶IDO,IDO能导致T细胞凋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RA属于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导致的自身免疫病
B.树突状细胞将自身的抗原直接呈递给浆细胞
C.RA患者的T细胞中IDO基因表达导致T细胞凋亡
D.可通过使用免疫增强疗法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答案 A 
5.(2023山东临沂一模,10)科研人员构建了靶向膜蛋白H的抗体—药物偶联物(简称DS,携带DNA抑制剂),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使药物定向作用于特定对象。当DS与癌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进入细胞被溶酶体中的多种酶降解,进一步杀死癌细胞或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将其消灭。研究表明,DS在乳腺癌治疗中疗效很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DS靶向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属于细胞免疫过程
B.膜蛋白H基因可能在乳腺癌细胞中表达量很高
C.DS又称“生物导弹”,它能与膜蛋白H特异结合靶向作用于癌细胞
D.DS进入癌细胞后,降解释放DNA抑制剂进而使癌细胞死亡
答案 A 
6.(2023辽宁鞍山二模,3)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宫颈癌都与人乳头瘤病毒(HPV)密切相关。HPV疫苗是世界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制备的HPV疫苗必须包含完整的HPV颗粒
B.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被HPV感染的宫颈细胞膜表面分子的变化
C.注射的HPV疫苗可作为体液免疫中激活B细胞的第一信号
D.对于已经感染HPV导致宫颈癌的女性再注射HPV疫苗不能起治疗作用
答案 A 
7.(2023湖北师大附中三模,15)神经氨酸酶是病毒表面的一种糖蛋白,使被感染细胞破裂释放子代病毒。药物“磷酸奥司他韦”一般用于预防和治疗甲型流感,口服用药后肝脏可将其转化为奥司他韦羧酸盐(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奥司他韦羧酸盐可以抑制甲型流感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
B.甲型流感病毒突破了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二道防线
C.患者通过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共同消灭甲型流感病毒
D.流感病毒利用宿主细胞内的氨基酸合成神经氨酸酶
答案 A 
8.(2023辽宁丹东一模,8)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简称流感病毒(RNA病毒),其表面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两种类型的抗原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有18个亚型,NA有11个亚型,HA和NA可以随机组合,如H1N1、H1N9。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型流感病毒的增殖过程需要宿主细胞提供氨基酸、核糖核苷酸等原料
B.免疫系统可通过识别流感病毒的HA和NA,从而引起机体免疫反应
C.机体针对流感病毒H1N1进行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对H1N9也会有一定的抵抗力
D.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B淋巴细胞在流感病毒的刺激下产生相应的抗体
答案 D 
9.(2023河南安阳二模,1)某病毒的灭活疫苗需要接种两针剂,首剂接种与第二剂接种后机体产生抗体的情况如图所示,图中的IgG和IgM是机体产生的两类重要抗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二次免疫的发生与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记忆细胞有关
B.检测血清中该病毒的特异性IgM,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C.若某人的特异性IgG呈阴性,则说明机体一定未感染过该病毒
D.第二剂不宜在首剂接种后第20天接种,与此时体内相应总抗体量高有关
答案 C 
二、不定项或多项选择题
10.(2023河北邯郸期末,17)(多选)B细胞上的抗原识别分子叫作B细胞受体,其本质是一种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mIg和抗原信号转导分子Igα和Igβ组成B细胞受体复合物,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病原体和mIg上的抗原识别位点结合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
B.当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后mIg依然存在并发挥作用
C.mIg与抗原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D.B细胞受体复合物种类丰富,有利于识别已存在和新出现的各种抗原
答案 ACD 
11.(2023河北衡水中学二模,15)(多选)卡介苗通常用于儿童免疫接种,能预防致命的结核病,在中国是新生儿的“出生第一针”。卡介苗是由减毒牛型结核杆菌制成的活菌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卡介苗进入机体后可被体内的某些细胞摄取
B.注射卡介苗后产生的记忆T细胞可对含有结核杆菌的靶细胞进行攻击
C.注射卡介苗后产生免疫反应的过程中细胞因子不会发挥作用
D.无论儿童是否存在免疫缺陷都必须接种卡介苗
答案 BCD 
12.(2023湖南新高考教学联盟统考,15)(不定项)炎症状态下,损伤或濒死细胞可释放大量ATP到细胞外,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促进靶细胞产生并分泌细胞因子等物质,进而促进炎症反应。纳米抗体(一种相对分子质量极小、特异性强、亲和力高的抗体)可以阻断炎症反应并减轻疼痛,其作用机理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ATP作用的靶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
B.可利用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制备纳米抗体,纳米抗体可减少ATP与P2X7受体结合的机会
C.ATP在炎症状态下可进入细胞内发挥信息分子的作用
D.B细胞活化需要接受病原体和细胞因子双重信号的刺激
答案 ACD 
三、非选择题
13.(2023湖北七市州一模,22)党参多糖(CPPS)是党参发挥药用功效的重要成分,某科研小组欲研究党参多糖纳米乳(CPPS-NE)对免疫抑制小鼠(小鼠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建立免疫抑制模型)的免疫调节作用。将健康状况一致的小鼠分组后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检测项目 组别 胸腺指数 (mg/g) 脾脏指数 (mg/g) 吞噬 指数 TNF-α (ng/mL) IL-6 (ng/mL)
空白对照组 0.86 2.89 4.31 2.57 59.32
模型对照组 0.57 1.73 3.40 1.17 41.27
CPPS-NE-1 1.21 3.19 4.47 3.89 100.03
CPPS-NE-2 1.07 2.85 4.22 2.79 75.83
CPPS-NE-3 0.97 2.75 4.08 1.96 62.02
注:CPPS-NE-1、2、3分别表示对模型小鼠用CPPS-NE高、中、低剂量处理;TNF-α和IL-6是由活化的巨噬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
(1)动物体内常见的免疫活性物质,除细胞因子外还有      (答两项)。本实验选择测定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原因是                                  。
(2)若实验组均以0.2 mL CPPS-NE灌胃小鼠,则模型对照组的处理是           。
(3)上述实验结果说明                          。
(4)实验小组若要进一步验证CPPS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与CPPS-NE类似,写出简要实验思路。
实验思路:  。
答案 (1)抗体、溶菌酶 胸腺和脾脏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脾脏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强弱 (2)0.2 mL生理盐水灌胃 (3)适宜剂量的CPPS-NE可有效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 (4)相同实验条件下增设三组实验组,分别为CPPS-1、CPPS-2、CPPS-3,处理剂量及浓度分别与CPPS-NE-1、CPPS-NE-2、CPPS-NE-3相同,并检测相应指标
14.(2023辽宁丹东二模,22)研究表明,肿瘤细胞表面过量表达的PD-L1分子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PD-1分子特异性结合,会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帮助肿瘤细胞开启免疫逃逸。使用PD-1抗体可以阻断肿瘤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结合,打破PD-1抑制途径,重新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杀伤肿瘤。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中的原癌基因一旦突变或过量表达,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    (填“强”或“弱”),则可能引起细胞癌变。PD-L1分子与PD-1分子的特异性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功能。
(2)在免疫正常的机体内,    细胞会被肿瘤细胞抗原激活并分泌细胞因子。在细胞因子和肿瘤细胞的作用下,    细胞被活化,最终引发肿瘤细胞的裂解凋亡。该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    功能。
(3)科研人员获取了小鼠的PD-1抗体基因,将其导入A病毒基因组,构建成重组溶瘤病毒,并利用溶瘤病毒进行以下实验:
选择免疫系统健全的小鼠,皮下注射癌细胞,建立癌移植模型。将模型分为两组,分别注射等量PBS缓冲液和PBS配制的重组溶瘤病毒,检测肿瘤体积变化,结果如图。
①通过图中实验结果可知重组溶瘤病毒可以       。
②据结果推测,实验组的肿瘤体积小于对照组的原因,可能是病毒基因组指导合成的     抗体与T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阻断免疫抑制通路,增强了免疫系统对肿瘤的作用。
③实验者用等量的PBS配制的A病毒进行了一组补充实验,若该组实验结果肿瘤体积小于PBS组则说明                。
(4)据本题推测,要阻止PD-L1和PD-1的结合,阻断免疫抑制通路,研究思路还可以是          (答1点即可)。
答案  (1)强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辅助性T 细胞毒性T 免疫监视 (3)①抑制肿瘤体积增大 ②(T细胞表面的)PD-1分子 ③A病毒本身也能杀死肿瘤细胞 (4)减少T淋巴细胞表面的PD-1的量(或减少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分子含量或抑制其发挥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