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新教材生物高考专题复习
专题19 种群及其动态
五年高考
考点 种群及其动态
1.(2023新课标,4,6分)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
答案 D
2.(2023山东,11,2分)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
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
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
答案 D
3.(2022辽宁,11,2分)人工草坪物种比较单一,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杂草化。双子叶植物欧亚蔊菜是常见的草坪杂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坪中欧亚蔊菜的种群密度时,随机取样是关键
B.喷施高浓度的2,4-D可以杀死草坪中的欧亚蔊菜
C.欧亚蔊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
D.与自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坪自我维持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较低
答案 C
4.(2022全国甲,5,6分)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答案 D
5.(2022山东,12,2分)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 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
A.2×104条 B.4×104条 C.6×104条 D.8×104条
答案 A
6.(2022河北,13,2分)20世纪70年代褐家鼠由外地进入新疆,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研究发现,新疆某地褐家鼠种群的周限增长率为1.247(t+1年与t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种群年龄组成(年龄结构)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老年个体占比较低,属于衰退型种群
B.依据其年龄组成(年龄结构)和周限增长率推测,该种群很难被去除
C.该种群扩大过程中,当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提高,食物网更复杂
D.作为近缘物种,褐家鼠与当地的鼠类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能力
答案 B
7.(2022重庆,14,2分)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组成)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Ⅰ和Ⅱ为幼年期,Ⅲ和Ⅳ为成年期,Ⅴ和Ⅵ为老年期
A.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
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低
C.甲、乙两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稳定型和衰退型
D.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型(形)
答案 B
8.(2021湖北,14,2分)20 世纪末,野生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和小相岭等6大山系。全国已建立熊猫自然保护区40余个,野生熊猫栖息地面积大幅增长。在秦岭,栖息地已被分割成5个主要活动区域;在岷山,熊猫被分割成10多个小种群;小相岭山系熊猫栖息地最为破碎,各隔离种群熊猫数量极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
B.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C.隔离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
D.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提高熊猫的种群数
答案 D
9.(2021福建,10,2分)生境破碎指因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生物的生存环境被隔断成碎片。隔断后的碎片称为生境碎片。为研究生境破碎对濒危植物景东翅子树种群数量的影响,2019年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类型生境碎片进行了相关调查,设置的样地总面积均为15 000 m2,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生境碎片类型 植株数(株)
幼树 小树 成树 合计
5公顷碎片 21 9 3 33
15公顷碎片 57 8 17 82
连续森林 39 22 26 87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5 000 m2应是设置的多块调查样地面积之和
B.生境碎片的面积与其维持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C.生境破碎有利于景东翅子树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D.不同树龄植株的数量比例反映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年龄结构)
答案 C
10.(2020山东,11,2分)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形)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答案 B
11.(2023山东,19,3分)(不定项)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Allee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
B.初始密度介于a~c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
D.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b点左移
答案 AC
12.(2021河北,18,3分)(多选)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历程,成功建立野生种群。2020年,我国麋鹿分布点已从最初的2处发展至81处,数量超过8 000只,基本覆盖麋鹿野外灭绝前的栖息地,展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
B.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
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斗(竞)争最小
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答案 AB
13.(2021辽宁,19,3分)(不定项)灰鹤是大型迁徙鸟类,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者对某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灰鹤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灰鹤种群通常在同一地点集群夜宿,经调查,该灰鹤种群数量为245只,初次随亲鸟从繁殖地迁徙到越冬地的幼鹤为26只。通过粪便分析,发现越冬灰鹤以保护区内农田收割后遗留的玉米为最主要的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统计保护区内灰鹤种群数量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B.可由上述调查数据计算出灰鹤种群当年的出生率
C.为保护灰鹤,保护区内应当禁止人类的生产活动
D.越冬灰鹤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
答案 AD
14.(2023湖南,20节选,9分)濒危植物云南红豆杉(以下称红豆杉)是喜阳喜湿高大乔木,郁闭度对其生长有重要影响。研究人员对某区域无人为干扰生境和人为干扰生境的红豆杉野生种群开展了调查研究。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但尚余主要上层乔木,保持原有生境特点。无人为干扰生境下红豆杉野生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红豆杉野生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最合适的是 (填“1”“20”或“400”)m2,理由是 。由图可知,无人为干扰生境中红豆杉种群年龄结构类型为 。
(2)调查发现人为干扰生境中,树龄≤5年幼苗的比例低于无人为干扰生境,可能的原因是 。分析表明,人为干扰生境中6~25年树龄红豆杉的比例比无人为干扰生境高11%,可能的原因是 。选择性采伐与红豆杉生态位重叠度 (填“高”或“低”)的部分植物,有利于红豆杉野生种群的自然更新。
答案 (1)400 红豆杉个体数量较少,单株占地面积较大 增长型 (2)人为干扰生境中的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使树龄≤5年幼苗的死亡率较高 红豆杉是喜阳乔木,人为干扰生境中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郁闭度较低,更适合6~25年树龄红豆杉生存 高
15.(2022全国甲,31,9分)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 。
(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3)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
(4)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 (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 (答出2点即可)。
答案 (1)与成年个体数相比,幼年个体数较多,老年个体数较少 (2)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3)物种丰富度 (4)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为动物提供氧气 为植物提供光合作用暗反应所需的CO2、排泄的粪便被微生物分解为植物提供无机盐(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16.(2022全国乙,31,8分)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 (答出3点即可)。
(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 。
(3)与标志(记)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 (答出2点即可)。
答案 (1)随机选取样方、样方大小一致、样方数量适宜 (2)S·n/m (3)对动物的干扰小,简便快捷
三年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
1.(2023湖北十堰二模,10)非洲大蜗牛(雌雄同体),是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成体壳长一般为7~8 cm,喜欢高温高湿的环境,一般仅在雨后及夜间活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非洲大蜗牛进入我国后将持续呈现“J”形曲线增长
B.非洲大蜗牛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
C.非洲大蜗牛的种群密度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预测
D.调查非洲大蜗牛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进行
答案 D
2.(2023辽宁丹东二模,14)某湿地每年秋冬季节越来越多的候鸟来此长时间停栖,其中甚至有非常珍稀的鸟类——震旦鸦雀,这些鸟类的食物主要是湿地中的底栖动物(线虫类、贝壳类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影响该湿地某种候鸟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B.将人工繁殖的震旦鸦雀放生到该湿地,能提高震旦鸦雀的环境容纳量
C.若震旦鸦雀种群数量过少,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而衰退、消亡
D.可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土壤来调查该湿地地下线虫类群的丰富度
答案 B
3.(2023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二模,8)在过去的两千年时间里,世界上约四分之一的鸟类物种灭绝。调查鸟类种群数量及其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是鸟类保护最重要的基础研究。传统的标记重捕法对于生性隐秘、不易捕捉和观察的濒危鸟类而言调查难度大。我国科学家发展出的鸣叫计数法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先用专业的数字录音机记录某种树莺的鸣唱,然后对每只个体的鸣唱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能精准地确定每只个体独特的鸣唱特点,并在野外较大种群(139只)中实现了基于鸣唱辨别个体的实验。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
A.此方法对于鸟类是一种非损伤、低干扰的标记方法
B.此方法需要基于鸟类鸣唱具有显著个体内稳定性的特点
C.此方法需要基于鸟类鸣唱具有显著个体间差异性的特点
D.鸟类通过鸣唱吸引异性属于动物行为信息的传递
答案 D
4.(2023河北衡水中学一调,12)某草场总面积为2 hm2,研究机构利用标记重捕法对该草场的野兔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项目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A.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雄∶雌=8∶9
B.该草原野兔种群的密度为134只/hm2
C.若一部分被标记的野兔被狼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的估算值偏大
D.性别比例决定种群密度
答案 C
5.(2022福建八地市二模,6)珍稀植物鹅掌楸是一种多年生的高大落叶乔木,高度可达40米,胸径1米以上。为探究鹅掌楸种群的数量特征,对某地区鹅掌楸种群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地区鹅掌楸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未来种群数量可能会增加
B.第Ⅷ龄级的鹅掌楸死亡率急剧上升可能是人类活动干扰造成的,应加强保护
C.大龄级鹅掌楸的个体数少是其对资源的竞争能力下降造成的
D.提高鹅掌楸种子萌发率与幼苗存活率是促进种群数量增长的有效措施
答案 C
6.(2023河北衡水中学一调,11)科学家曾指出,没有一个自然种群能无限制地增长,必然有许多因素使种群数量减少。图中1、2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随种群密度的改变对种群死亡率的影响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1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如自然灾害和气温等
B.图中的2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和传染病等
C.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通过密度制约因素来调节
答案 D
7.(2023湖北七市州一模,16)已知香烟中的焦油能诱发细胞癌变,某科研小组设计了烟草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影响的实验。取香烟中的烟叶,称重后与蒸馏水混合、煮沸,制成烟草液。实验分为浓烟草液组、稀烟草液组、对照组,每组均加入等量葡萄糖。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含量减少,使得癌细胞容易扩散并无限增殖
B.三个曲线中各自的斜率分别代表该曲线对应种群的增长率
C.对照组开始加入酵母菌过多,使其快速达到K值后数量下降
D.浓烟草液组后期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烟草对酵母菌产生毒害作用
答案 C
8.(2022河北石家庄二模,13)科学家研究了某种群数量与种群瞬时增长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种群瞬时增长量大于0时,种群数量将上升
B.该种群数量为40万时,种群瞬时增长量最大
C.该种群数量大于80万后呈现下降趋势
D.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内竞争最剧烈
答案 D
二、不定项或多项选择题
9.(2023河北石家庄一模,17)(多选)为了更好地保护东北虎,我国建立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和生态廊道,打破其栖息地破碎化的局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我国境内东北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记重捕法
B.建立生态廊道有利于增加东北虎的数量和遗传多样性
C.国家公园的面积及公园中食物数量影响东北虎种群的K值
D.若要预测东北虎种群数量的变化应调查其年龄结构
答案 BCD
10.(2023湘鄂名校大联考,15)(不定项)鳄蜥被誉为蜥蜴界的熊猫,每条鳄蜥腹部和尾部花纹具有个体差异性。研究者采用去除取样法对鳄蜥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其原理是: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用同样的方法连续捕捉被调查动物,随着捕捉次数增加,导致种群内未被捕获的个体数逐渐减少,每次新捕获数逐次递减,但捕获的总累积数逐渐增加,当单次新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就等于该种群的总个体数。如图为调查过程中得到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曲线与横轴的交点为鳄蜥的总数量,约为490条
B.可以用单反相机拍下鳄蜥腹部和尾部花纹作为个体识别依据
C.若每次标记并放回,下次统计时只需统计未标记个体数
D.采用黑光灯诱捕法不可以估算种群密度
答案 ABC
三、非选择题
11.(2022辽宁锦州一模,23)汉密尔顿法则认为:在生态系统的动物彼此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中,亲缘关系越近的动物,表现越强烈;反之,表现越弱。这一建立在以“亲缘选择”理论为基础的种间关系会对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在生态系统中,林鸽种群密度小时,鹰攻击的成功率大;林鸽种群密度大时,鹰攻击的成功率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决定林鸽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林鸽种群密度时,被标记个体中有部分个体的标记物脱落,会导致估算值比真实值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林鸽种群密度大时,鹰攻击的成功率小,从汉密尔顿法则角度分析,原因是 。
(3)栖息地破碎化是指在自然干扰或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栖息地被分隔成小面积不连续的栖息地斑块的过程。有些捕食者总是沿着被捕食者栖息地的边界觅食,并可深入某一固定深度(如图所示)。结合以上信息分析,栖息地破碎后,林鸽种群受到天敌捕食的压力会 (填“增大”或“减小”),原因是 。栖息地破碎化还导致林鸽形成不同种群,产生 隔离,从而影响基因交流,导致 (填“遗传”或“物种”)多样性下降。
答案 (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偏大 (2)鸽群内的个体属于同一物种,亲缘关系很近,种群密度越大,参与报警、站哨等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的个体越多,鹰攻击的成功率越低 (3)增大 捕食者边界觅食深度相对变大 地理 遗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