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教材生物高考专题复习--专题20群落及其演替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新教材生物高考专题复习--专题20群落及其演替检测(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29 14:1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新教材生物高考专题复习
专题20 群落及其演替
专题过关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表为不同环境中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A、B相互作用(甲、乙、丙)对彼此所造成的影响,其中“+”表示正面影响,“-”表示负面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相互作用类别 生物A 生物B
甲 + +
乙 - -
丙 + -
A.甲可能表示原始合作或互利共生
B.发生乙类别相互作用的两种生物生态位相似程度较低
C.人体肠道内的某些细菌和人的相互作用类别可能属于甲或丙
D.自然状态下,甲、乙、丙三种相互作用类别均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
答案 B 
2.研究人员为探讨不同放牧强度对草群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在某马场划出一个实验区,设置4个大小均为650 m×120 m的处理区,用不同数量的马群(其他条件相同)放牧一段时间后,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处理区 草群丰富度(种) 草群高度(cm) 草群密度(株/m2)
不放牧区 22 14.1 305.4
轻度放牧区 23 9.6 324.8
中度放牧区 25 9.3 329.1
重度放牧区 18 7.2 254.5
A.统计处理区的草群丰富度可能使用的是目测估计法
B.与不放牧区相比较,中度放牧区草群的再生能力更强
C.重度放牧使下层草群获得更多的光照,有利于提高草群的密度
D.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草群对光能的利用能力逐渐提高
答案 B 
3.引领世界的“麦草方格”固沙方法(如图)在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穿越腾格里沙漠的治沙过程中建立起绿色屏障。“麦草方格”固沙方法用干麦草、稻草等扎成方格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内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有助于固沙植物生长
B.微生物可以分解干麦草进而改善土壤条件
C.该过程不能改变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
D.该固沙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答案 C 
4.在一个群落中,当一个早到物种耗尽系统资源,从而抑制了晚到物种在该群落的建立,这种情况称为“抢占生态位”;当一个早到物种改变环境,使另一个晚到物种受益的情况称为“促进生态位”;当一个早到物种改变了环境状况(而不是资源水平),以减缓或阻止晚到物种在该系统的建立,这种情况称为“抑制生态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要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等
B.“抢占生态位”可通过营养竞争、空间竞争等形式发生
C.在小鼠肠道中,较早到达的拟杆菌渗透并占满结肠深部隐窝,迫使后续到达的细菌只能占据可以被免疫系统清除的位置,这属于抑制生态位
D.在植物叶际,微生物聚集物产生了减少脱水压力的细胞外多糖,因此到达的菌株在多细胞微生物聚集物中有更高的存活概率,这属于促进生态位
答案 C 
5.紫茎泽兰是我国常见的外来入侵植物,会释放强烈的化感物质,并改变入侵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尤其是土壤丛枝菌根真菌可以显著促进紫茎泽兰的竞争力,而假地豆可能是对紫茎泽兰具有竞争力的潜在目标植物。为了防止紫茎泽兰的过度蔓延,生态学家提出利用有生态效益或经济价值的植物取代入侵植物的生物替代控制方法,并设计了相关实验,探究添加活性炭(AC)或杀真菌剂(FC)是否可以影响紫茎泽兰与假地豆的竞争力,从而促进本地植物的生长,所得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替代控制方法的原理是利用种间竞争
B.紫茎泽兰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过程发生了次生演替
C.假地豆与紫茎泽兰混种时,假地豆处于劣势地位
D.混种时,添加AC或FC可以提升假地豆的竞争力
答案 C 
6.为了研究不同岛屿移除某种植物类群对不同种类地下线虫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如图为部分实验数据,与该实验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注:-T表示移除乔木,-S表示移除灌木,-M表示移除苔藓。
A.通常使用抽样检测法来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B.该实验有三个自变量,实验设计不严谨,缺少对照组
C.不同岛屿上植物类群的移除均会降低线虫的生物量,且岛屿越大,影响越明显
D.移除不同种类的植物对同一线虫的影响可能相同
答案 D 
7.由于气候变化和不合理的放牧管理,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发生了严重退化。为修复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从2001年开始采取了围封禁牧措施。不同禁牧年限植物群落的各项指标如表所示,其中关键种指从群落中消失会使群落结构发生严重改变,可能导致物种的灭绝和多度剧烈变化的物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与持续放牧组结构 相似度 物种丰富度 群落结构复杂程度 关键种
持续放牧 9 2.3 多裂委陵菜
禁牧三年 + 10 4.2 多裂委陵菜
禁牧五年 - 9 4.6 高山嵩草
禁牧七年 -- 10 6.4 矮生嵩草
禁牧九年 ++ 9 2.9 肉果草
注:“+”代表相似,“+”越多相似度越大;“-”代表差异,“-”越多差异越大。
A.鉴别关键种可进行干扰实验,即把关键种从样地中去除
B.围封禁牧后这里发生了次生演替,主要动力是捕食
C.不同禁牧年限草甸植物物种丰富度未发生明显变化
D.综合分析可知,围封禁牧的最佳年限为七年左右
答案 B 
二、不定项或多项选择题
8.春季蚜虫从受精卵开始发育,迁飞到取食宿主上度过夏季,其间行孤雌生殖,经卵胎生产生大量幼蚜;秋季蚜虫迁飞回产卵宿主,行有性生殖,以受精卵越冬。蚜虫周围生活着很多生物,其中蚜虫大量吸食筛管汁液,同时排出大量蜜露,为蚂蚁等多种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蚂蚁可以为蚜虫赶走一些天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蚜虫生活环境中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群落
B.孤雌生殖有利于蚜虫适应多变的环境
C.蚜虫以受精卵形式越冬,可以降低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
D.蚜虫与蚂蚁的种间关系是原始合作
答案 ACD 
9.高原鼢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挖掘类啮齿动物,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会在草甸中形成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土丘,土丘需6年左右才能逐步恢复。图1中CK、A、B、C、D表示土丘密度不同的5个区域(“·”表示土丘)。图2表示演替至第6年时各区域的生物量和植物丰富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B、C、D四个区域土丘密度的不同体现了鼢鼠种群水平结构的镶嵌分布
B.土丘经过6年的恢复增加了生物量和植物丰富度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C.草甸中鼢鼠数量较多时,恢复后植物丰富度也较高,可能与其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促进植物生长有关
D.由题可知,过度捕杀鼢鼠会使群落丰富度下降,不利于草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 BCD 
三、非选择题
10.当土地停止耕种时,演替便开始了,最早入侵耕地的植物称为先锋植物。随着演替的发展,生态学家对某种群增长倍率(λ)和不同时期群落的丰富度指数进行了统计,如图甲和乙所示。
 
(1)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常用标记重捕法,该方法适用于调查          的动物。若经捕获后的田鼠更难被捕获,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   (填“大”“小”或“不变”)。
(2)由图甲可知,所调查种群在第   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该数值的含义是    。
(3)土地在经数年精耕细作之后,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不仅适于作物,还适于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生长,所以最早入侵弃耕土地的植物是        。随着演替的发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在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4)经研究调查发现,群落中有一部分植物能在自然条件下无性繁殖,属于克隆植物。在群落演替的中后期,这些克隆植物占据优势地位,与大部分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能通过分株之间的连接物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克隆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这种现象叫生理整合,请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的原因:   。
答案 (1)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大 (2)30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3)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或一年生杂草) 取样器取样 (4)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克隆植物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使得该地区物种丰富度降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