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光华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光华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7 07:04:06

文档简介

昆明市官渡区光华学校 2023—2024 学年上学期 9 月月考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
积极的”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的“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是说老子学派所
说的无为“有积极的”,但不能说“完全是积极的”。故选 B。
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最早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
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内容分析,班固虽指出儒、道两家思想
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但并没有说是“最早”论述这一观点。B.“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
期……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错误。结合“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
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分析,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地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
复苏,是针对汉初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的。D.“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错误。强
加因果关系。结合“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
“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
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等分析,选项中“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
调”与“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之间无因果关系。故选 C。
3.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意思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
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阐述的是单纯的儒家有为的思
想,没有揭示和无为的关系。B.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三皇五帝尧的圣
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改变。主要讲遵守自身规律,且规律不会改变。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
截然排斥无为的”。C.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讲宇宙不停,属于自然
规律;人应该效法天地,即人的做法。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D.意思是唯
有天最高最大,只有尧能效法于上天。强调“天大”“效法”,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
无为的”。故选 A。
4.材料一按总分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先提出观点,指出儒、道两家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
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与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然后重点论述道家的无为并非与儒家的有为
截然不相容,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最后简单论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
为的。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开头第一段首先提出观点,指出道家和儒家的思想
核心,然后点明“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
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段讲人们片面认识道家的无为,然后点明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
说。分别以道家的庄子学派和老子学派为代表。第三段讲韩非的观点,即“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
臣道是应当有为的”,明确观点“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段讲汉初黄
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第五段得出结论“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
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这五段
主要讲道家的无为不是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第六段讲
“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
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论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道两家也有一致
认同的思想观点。
5.“兼济天下”是儒家的有为,“独善其身”是道家的无为,二者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相互补充、
相互吸收的,可以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时追求的侧重点不同。
示例一:陶渊明早期有兼济天下的壮志雄心,曾多次出仕为官,但经历了东晋政治的酷虐和官场的
黑暗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独善其身,表现出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逍遥无为思想。
示例二:苏轼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他为官的每一任都留
1
{#{QQABKAQY4AgogAgAABABAAQhhCUQQQUGSACCkkEMQQkkBAEGAACAIoOhEFAMMIAAAAAAQAAQNFAABBCCAA==}}##}}
下了斐然的政绩。另一方面他又透过无限的时空来思考人生,观照自然,物我两忘,表现出“独善其身”
的无为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兼济天下”,同时救济各个方面。使天下民众、万物都受到恩惠和帮助。是儒家的有为。
“独善其身”,原指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后指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事哲
学。是道家的无为。
“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结合“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
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
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分析,“儒
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
从古至今,就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说法,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
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可以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追求的侧重点
不同。
如陶渊明,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但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最终选择了辞
官归隐,独善其身,表现出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逍遥无为思想。
如苏轼,苏轼在政治上奋发有为、希望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时,曾经批判过释、道思想,但
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在他处于逆境时,即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而个人又遭受
到排斥打击时,则又更多地接受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思想,在释、道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寄托。表现为
“独善其身”的无为思想。
6.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
格”错,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不是浪漫主义风格,而是现实主义风格。故选 D。
7.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B.“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
错,作者对营长这一人物没有运用心理描写。“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
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是他的动作描写,“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是他的语
言描写,“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是他的动作和神态描写。故选 B。
8.①第一次呼告是在“我”听房东大嫂陈述丈夫被敌人杀害时,“我”急需一支枪来手刃仇敌,表
达一名战士对战斗的渴望和对敌人的仇恨;②第二、三次呼告是在屋外敌机轰鸣时,“我”急需一支枪
来保护怀中的孩子,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期盼。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
了一个寒噤,问道:‘他?……’‘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
个。’……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
说:‘在这里,上铡刀铡的。’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
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支枪吧”分析,第一次呼告是在“我”听房东大嫂陈述丈夫被敌人杀害时,“我”
急需一支枪来手刃仇敌,表达一名战士对战斗的渴望和对敌人的仇恨;
根据“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支枪吧!哪怕是一支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
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支枪吧”分析,文章最后一段
中的第二、三次呼告,是在屋外敌机轰鸣时,“我”急需一支枪来保护怀中的孩子,表达对和平生活的
期盼。
9.①事件选材独特:本文主要写了大嫂给战士炒黄豆、战士喂孩子吃黄豆的小事,避开宏大事件,
另辟蹊径;②人物选择独特: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小战士、大嫂、孩子,均为小人物,在战争小说中显得
独特。③语言风格独特:本文细致描写了孩子吃黄豆的样子,细腻感人,语言平实真挚;④主题呈现方
式独特:本文通过写“我”关于枪对战士意义的思考呈现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军民鱼水情的宏大主题,
切口独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分析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的独特风格,从以下方面进行:
2
{#{QQABAKQY4AgogAgAABABAAQhhCUQQQUGSACCkkEMQQkkBAEGAACAIoOhEFAMMIAAAAAAQAAQNFAABBCCAA==}}##}}
(1)选择材料方面
根据“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
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
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
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出
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分析,本文主要写了
大嫂给战士炒黄豆、战士喂孩子吃黄豆的小事,避开宏大事件,另辟蹊径;
(2)选择人物方面
根据“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
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
们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法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
的房东大嫂。不用说,这任务当然是我的”分析,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小战士“我”、大嫂和她两岁光景
的孩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均为小人物,在战争小说中显得独特。
(3)语言风格方面
根据“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的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
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
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分析,本文细致描写了孩子吃黄豆的样子,细腻感人,语言平实真
挚;
(4)主题呈现方式方面
根据“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在这里,上铡刀
铡的。’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支
枪吧”“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
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支枪吧!哪怕是一支短枪也好,
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支
枪吧”分析,本文通过写“我”关于枪对战士意义的思考,呈现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军民鱼水情的宏大
主题,切口独特。
10.BDF【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种兢的)吏卒捶击呵斥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
“吏椎呼之”中,“之”是代词,指代前文的“固奴”,本句结构完整,主谓宾齐全,“之”后的 B
处断开;“奴”是名词,“醉”修饰“骂”,“奴”作“醉骂”的主语,“骂”后的 D 处应断开;“兢”是“大
怒”和“畏”的主语,应在“怒”后的 F 处断开。故选 BDF。
11.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的能
力。C.“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和诸侯传记”分析错误,“本纪”只是帝王传记;记述王侯将
相的是“世家”。故选 C。
1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班固因未到达迎接地点完成任务而免职”错误。
原文“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可见是因为受到窦宪的牵连而免官的。故选 D。
13.(1)窦宪上书派遣班固代理中郎将的事务,率数百骑兵与匈奴使者一起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
(2)班固不教诲他的儿子们,他的儿子大多不遵守法度,让官吏很以之为苦。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行……事”,代理……事务;“将”,率领;“虏使”,匈奴使者。(2)“教学”,教诲;
“苦”,意动用法,以……为苦。
14.①他的弟弟班超疾驰上京,面见皇帝,说明情况;②皇帝看了班固的书,被其文思折服,故而
任命他为兰台令史。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可知,一是有班超
“驰诣阙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疾驰上京向皇帝说明情况;
3
{#{QQABAKQ4YAgogAgAABABAAQhhCUQQQUGSACCkkEMQQkkBAEGAACAIoOhEFAMMIAAAAAAQAAQNFAABBCCAA==}}##}}
二是因为“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即皇帝读到他写的书,为他的文采折服。“召诣校书部,
除兰台令史”,皇上才召他到校书部,任命为兰台令史。
参考译文:
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作文章诵诗作赋,长大后,便博览古籍。他所掌握的学问不是固定老师的
单一学派,不拘泥于篇章字句的解释,了解文章大意就行了。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凭借皇帝至亲的身
份担任骠骑将军的职务辅佐朝政,招致贤才,广纳英雄。当时班固才二十多岁,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
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等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父亲班彪去世后,班固回到故乡。班固
认为班彪续写的前代历史不详细,就专心钻研,想完成班彪的事业。不久有人给显宗上书,控告班固私
自改撰国史,天子下诏给班固所在郡的郡守,将班固收捕到京兆狱中,将他家的书全部取走。班固的弟
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吏拷问,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急驰赶到朝廷上书,详细说明班固著书的意图,而
(这时)郡府也把班固所写之书呈上。显宗(阅后)认为他是个奇才,便下诏让他到校书部,任命为兰
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同完成《世祖本纪》。升迁为郎官。班固又创
作了列传和载记二十八篇,献给皇帝。皇帝就让他继续完成以前所写的书。班固认为汉朝承继帝尧的天
命,以此建立帝王功业直至六代,司马迁追述他们的功德,私下里撰写本纪,编在百王的最后,排在秦
始皇、项羽之列。太初之后,就空缺不再记录,班固因而探寻史料撰写前记,汇集听说的内容,编撰了
《汉书》。班固自永平中开始接受诏令,潜心钻研二十多年,至建初年间才完成。当时人非常推崇此书,
学者们没有不朗读背诵它的。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任命班固为中护军,参与军务。北单于
听说汉军出动,派遣使者到居延塞(进行通好),想效仿呼韩邪单于的旧例,朝见天子,请派大使。窦
宪上书派遣班固代理中郎将的事务,率数百骑兵与匈奴使者一起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正赶上南匈奴攻
破北匈奴所在地,班固到达私渠海,听到匈奴内乱的消息,便带兵返回。等到窦宪叛乱的阴谋败露后,
班固由于受到牵连被第一批论罪罢官。班固不教诲他的儿子们,他的儿子大多不遵守法度,让官吏很以
之为苦。有一次,洛阳令种兢出行,班固的奴仆冒犯种兢的车马,(种兢的)吏卒捶击呵斥了奴仆,奴
仆醉酒谩骂,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心中记下(对班固的)仇恨。等到窦氏门客都被逮
捕拷问之时,洛阳令种兢趁此机会逮捕关押了班固,班固于是死在狱中。时年六十一岁。天子下诏谴责
种兢,把主办这件事的小吏治了罪。
1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诗人多用正面描写的手法”错,结合
诗句可知,诗人多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助带有感彩的事物来抒情。故选 D。
16.本诗通过“试衫”“开镜”“妆洗”“入梦”“掩扉”等动作描写和春日景物描写,表达女主人公
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境孤寂冷清;而《春江花月夜》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在对月下奇景
的描绘中融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抒写游子的离情别绪和亲人的相思之苦,意境空灵曼妙。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代答闺梦还》描写了春闺女子的
相思离愁。前两句写的是女子和丈夫的分别,后面的内容为借景抒情。“暖气”“春晖”“燕入”“蜂来”
“桃李艳”等词语点明这是个春意盎然、万物欢欣的季节。“试衫”“开镜”描绘出女子纤柔的情态举止;
“罗幕”“画衣”描绘女子的生活环境与装束打扮。“关塞”“楼台”“别望”“相待”等词语表明,本诗
是在写两地相思之情。在诗中,作者用乐景写哀情,春天的热闹反衬了女子的孤独期盼、相思离愁。《春
江花月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核心意象,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
色,感叹自然的恒久与个体生命的短暂,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使之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空灵曼妙的意境。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在明明德,在亲民
(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8.①喝果汁等于吃水果吗
②营养价值会略有降低
③糖分都游离到细胞外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结合回答“二者并不等同”可推知此处问二者是
相等的吗,应填“喝果汁等于吃水果吗”。②结合后文榨果汁后维生素减少了可知,水果被榨成果汁以
4
{#{QQABKAQ4YAgogAgAABABAAQhhCUQQQUGSACCkkEMQQkkBAEGAACAIoOhEFAMMIAAAAAAQAAQNFAABBCCAA==}}##}}
后营养价值变小了,应填“营养价值会略有降低”。③此处对应“糖都存在于细胞内”,细胞壁被破坏后,
糖会出来,应填“糖分都游离到细胞外了”。
19.经常用喝果汁来代替吃水果,会导致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这不利于控糖和控体重,还会
增加得龋齿的风险。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处是“诱导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
高”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导致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一处是“增加风险得龋齿”语序不当,
可改为“增加得龋齿的风险”。
20.D【解析】本题考查准确理解词义的能力。“阿……Q哥,像我们这样的穷朋友是不要紧的”的
“像”,表示举例。A.是比喻手法的比喻词。B.意为似乎、好像。C.表示相似、类似。D.表示举例。故
选 D。
21.①“忘掉!”单独成句,且用了叹号,表现出孙少平内心的坚决。②三个“忘掉”构成排比,
语言整齐,富有节奏和气势,更能体现必须直面残酷现实的勇气。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与改句相比,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区别是多了最开
始的一个“忘掉!”这一词语单独成句,且用了叹号,起到强调的作用,这表现出孙少平对于“忘掉”
的内心的坚决。
第二个区别是原句在“温暖、温柔、享乐”前分别加上动词“忘掉”,而且最后还强调是“一切享
乐”。三个相同的动词“忘掉”,使得句子形成排比句式。这一句式语言整齐,富有节奏和气势,表达了
主人公孙少平面对困难时决意忘掉,勇敢奋斗的态度。与原句平淡的表述相比,更能体现必须直面残酷
现实的勇气。
22.①使用“他”,有利于表现孙少平思量时的冷静、理性,便于作者叙写和评论。②使用“你”,
营造对话语境,更能真切描写出孙少平内心的坚定,感情更强烈。③人称转换自然,使表达更加灵活,
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第三段中,“孙少平尽量使自己的精神振作起来。他
必须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而现在是和平年月,他充其量吃些苦罢了,总不会有死的威胁”“是的,
他现在只能和一种更艰难的生活比较……而把饥饿、寒冷、受辱、受苦当作自己的正常生活……”使用
第三人称“他”。这些部分,是对孙少平进行思考时的客观描写。这里从上帝视角展现孙少平思量时的
冷静、理性,以及总体的前后变化,便于作者叙写和评论。
“想想看,比起死亡来说,此刻你安然立在这桥头,并且还准备劳动和生活,难道这不是一种幸福
吗?你知道,幸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勇敢地去战胜困难……”运用了第二人称“你”,是对孙少
平思考内容的具体描写。这里,作者营造对话语境,模拟孙少平内心自我对话的激烈场景,并最终得出
“勇敢地去战胜困难”的结论,更能真切描写出孙少平内心的坚定。同时,对话体的表现方式,也可以
使语句感情更强烈。
交替使用“他”和“你”两种人称,转换自然,使表达更加灵活,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23.【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的关键词是“执念”。所谓“执念”是指因执着而产生的强烈的、
不可动摇的念头,可形容因为对某事物的极度执着而产生了坚定不移的向往、追求的念头。材料只有一
句话,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执念”的定义,由此可联想产生执念的对象,可以是自己、他人、
社会、生命;第二部分是“执念”的意义,“执念可能成就人”肯定“执念”的价值,“也可能束缚人”
指出“执念”的弊端。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角度进行立意,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展开
论述。
写作时,可以首先由某些对象的执着引出话题“什么是执念”;然后以名人为例论证对执念的坚守,
由此谈谈“为什么执念可能成就人,也可能束缚人”,比如,认可执念则可将之转换为坚持、毅力等概
念,批判执念则应抓住极端、不知变通等因素加以说明。最后提出“怎么对待心中的执念”,总结观点。
立意:
(1)执念是坚决而不动摇的态度。
5
{#{QQABKAQ4YAgogAgAABABAAQhhCUQQQUGSACCkkEMQQkkBAEGAACAIoOhEFAMMIAAAAAAQAAQNFAABBCCAA==}}##}}
(2)坚持自己的执念,成就未来。
(3)心存执念,突破自我。
(4)不要让执念成为束缚自己的短板。
(5)执念,双刃。
例文:
执其念,行其道,成其人
古人云:“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是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既如此,岂可
将这宝贵的生命浪费于随波逐流之中,岂可将那澄澈的梦想撒手于世俗尘埃之中?生命或许都会走向一
个注定的结局,然而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对得起这一个过程,更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终点拥有一颗充盈着幸
福与梦想的心。我们只要“不恨天涯行役苦”地执着于我们的梦想,总会在前行的道路上看到一片盎然
春色,甚至能在心里永驻一个绚丽的春天。
这个世界已经有太多把心底炽热的火焰丢弃到黑暗角落的人了,他们坚持不住自己的梦想,就如古
来那些享尽荣华富贵的高官显贵用清誉换取功名利禄。可历史记住的是那个临刑于东市而不改神色、作
《广陵散》而流传千古的嵇康,记住他用远离尘世的决心坚守着一副魏晋风骨而受到世人尊敬;历史记
住的是因执着梦想终得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记住他那傲岸的心,并馈赠他世人皆无法想象的美丽菊花;
历史记住的还有身受宫刑不移志、坚定于著成《史记》以遗后世的司马迁。他们执自己所念,行自己之
道,成就自己的人生。虽然会经历漫长的岁月,但是那一份坚守所赢得的赞誉终会到来,还会更加深刻
辉煌地被铭记。
坚守梦想,执其念,行其道,有人做到了,也有人没做到。梦想的实现或许要承受他乡的瑟瑟秋风、
古道夕阳,还要经受千夫指万夫责的刺骨寒冬。你能否坚守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谱写出一曲完美的乐章,
能否在无光的世界里书写人生,能否尝尽卧薪之痛尝胆之苦,能否周游列国来诉说你自己的道?
当人们随波逐流时,坚守梦想的人在干什么?不汲汲于名利,不碌碌于富贵,李白乘舟下三峡行千
里而至蜀地,写尽沿途风光,于是他的诗篇成为唐诗中最绚丽的篇章;三毛放弃舒适的生活奔向撒哈拉
沙漠寻梦,她的经历成为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旅程;曾落魄无名的艺术家们不舍创作,最后他们的名字与
作品被永远镌刻在艺术的殿堂……
因此,千万要坚守住那一份来之不易的执念。不求结果也要坚持不放手的才叫梦想,执其念,行其
道,心如常在阳春烟景,坐花醉月。
6
{#{QQABKAQ4YAgogAgAABABAAQhhCUQQQUGSACCkkEMQQkkBAEGAACAIoOhEFAMMIAAAAAAQAAQNFAABBCCAA==}}##}}昆明市官渡区光华学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 9月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
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
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
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
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
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
(《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
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
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
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 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 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
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
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
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
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
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
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
以其言莫从己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
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
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
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
第1页
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又说:“无为而
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
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
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
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
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
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
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 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
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
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
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
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
“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
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
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
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
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
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
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历史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都是显而易见的。
B.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 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
C.韩非和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但与有为并不是截然不相容,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 为。
D.荀子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庄子则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二者既对立又协调,促进中 国艺术的不断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最早指出了儒、道两家
第2页
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
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
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化美
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
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
演化而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D.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请从中国古代文人中任举一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句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给我一支枪 茹志鹃
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支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
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
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
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
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
炕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可
是总不开口,似乎没有其他地区的老乡那样亲热。弄好了铺,我便和通信员商量:我们放倒头睡了,不
吃东西不要紧;但是营长,他还要工作呢!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商
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法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
这任务当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没有她的影子,炕上那个孩子倒醒了,
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不用说,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不到一盏茶的工夫,
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但不等我开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个手电筒。我把
电筒交给她,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只招
第3页
手要我跟她走。
“大嫂,咱们上哪里?”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部队,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
“大嫂,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攀谈攀谈。
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呶了呶。这时,东方已经露白,可望见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人
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
“什么时候?”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
“在这里,上铡刀铡的。”
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支枪吧! “没有枪!”大嫂的脸仍是呆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有枪!没
有,手榴弹也没有……”
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拾了有
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一边呆呆地睨着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喷香,大嫂把它
盛进我们的茶缸,孩子微微张着嘴,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就用两个手指取出两颗豆子,放
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
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
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
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她吐出一颗
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嘴里那一颗。
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小红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软软的,就
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样细软无力。咬一颗豆,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营长拿
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豆,还没塞进孩子的嘴,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敌人的
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村里的部队迅速地作了防空准备,能进屋的都进屋,不能进屋的马匹、物资,
全部密密的插上树枝。
黄豆是黄豆,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就在前面,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
们头顶上,他们有炸弹、机枪,有坦克、大炮,还有……铡刀。
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将卜壳枪转到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枪,跟在后面。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
在挪啊挪的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
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敌机在上空盘旋,
寻找着目标。
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支枪吧!哪怕是一支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
第4页
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支枪吧!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呆板”“不露笑脸”等神态表现了大嫂丧夫后的情绪,表面的麻木呆滞下凸显的是其内心的哀 痛。
B.孩子等待炒黄豆的场景与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凸显出战争时期条件的艰苦和军民间的鱼水 情。
C.作者以黄豆为“小道具”,围绕找黄豆、炒黄豆、吃黄豆展开情节,这让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D.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抒情性,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
7.关于文中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营长把黄豆“摆成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细节,契合人物身份和战争背 景。
B.作者对营长进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细腻真实,极富感染力。C.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啃黄豆仿佛是另一场“战争”,作者以孩子天真的形象反衬现实战争的残酷。D.该场景与下文空袭警报响起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强烈感受到和平安宁的珍贵。
8.文中三次呼告“给我一支枪吧”,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内心活动。(4分)
9.茅盾先生曾评价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具有独特风格,请就本文的“独特性”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永
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
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
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
书,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
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固又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
前所著书。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
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
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
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
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
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
第5页
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 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节选自《后汉书 班固传》,有删改)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吏椎 A 呼之 B 奴 C 醉骂 D 兢大 E 怒 F 畏宪 G 不 H 敢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编辑,编撰,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意思不同。
B.阙,古代宫殿、祠庙门前两边可供瞭望的楼台,常借指皇帝所居之处、朝廷。
C.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和诸侯传记,始于司马迁《史记》。
D.闻,听到,听说,与《桃花源记》中“村中闻有此人”的“闻”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固聪颖多才,年轻有为。他刚成年,就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向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B.班固勤奋好学,他广泛阅读大量古籍,等成年后发现父亲先前续写的史书还不够详尽时,想继承父亲的事业。
C.班固经历磨难,矢志修史。他被人举报私修国史而遭遇了牢狱之灾,在班超营救澄清冤情后,被皇帝召到校书部继续著书。
D.班固以中护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窦宪派遣班固迎接北单于的使臣,班固因未到达迎接地点完成任务而免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
(2)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
14.班固因私修国史下狱,为什么最终反被任命为兰台令史?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第6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年轻夫妇分别的场景,男子与妻子分别,戍守边关。
B.画衣上绣的花能将蜜蜂引来,说明绣花逼真生动,同时也表现了思妇装扮的用心。
C.诗中女主人公幻想着丈夫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来,于是盛装打扮,等待着远征的离人。
D.诗人多用正面描写的手法。诗中对于人物心理描写可谓别具一格,句句写的都是心境。
16.这首诗与《春江花月夜》相比,在思想情感和意境方面有什么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
自勉。
(2)作为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名著,《礼记·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
的宗旨是“ , ”,最终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悲叹人生短暂,人生易老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问: ① ?
答:喝果汁和吃水果,实际上二者并不等同。
首先,水果被榨成果汁以后 ② ,就比如大家关心的维生素C含量,猕猴桃榨汁后维生
素C保留率为88%,草莓榨汁后维生素C保留率为71.11%,橙子榨汁后维生素C保留率为67.24%。
如果榨汁后还把残渣丢弃了,会进一步损失膳食纤维。
其次,果汁中的糖都是游离糖,原本新鲜水果中的糖都存在于细胞内,叫做“内源性糖”,而
被榨汁后细胞壁被破坏, ③ ,就成了游离糖,游离糖对血糖的影响更大,更容易升高血糖。
再说了,果汁很容易喝下肚,饱腹感也不强,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下去两大杯都没问题。比如,直接
吃两个大苹果很难吃完,但如果是喝两个大苹果榨的果汁却很容易。如此看来,经常用喝果汁来代
替吃水果,会诱导血糖升高快、热量摄入高,这不利于控糖和控体重,还会增加风险得龋齿。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第7页
刚从寂静的山庄来到这里,城市千奇百怪的噪音听起来像洪水一般喧嚣。尽管满眼都是人群,
但他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里。一种孤单和恐慌使他忍不住把眼睛闭起来。现实的
景象消失了。他通过心灵的视觉,却看见了炊烟袅袅的双水村;看见夕阳染红的东拉河边,饮饱水
的黄牛抬起头来,静静地凝视着远方的山峦……
“唔……”他像呻吟般地发出一声叹息。
孙少平尽量使自己的精神振作起来。他必须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他思量,过去战争年代,像
他这样的青年,多少人每天都面临着死亡呢!而现在是和平年月,他充其量吃些苦罢了,总不会有死的威胁。想想看,比起死亡来说,此刻你安然立在这桥头,并且还准备劳动和生活,难道这不是一种幸福吗?你知道,幸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勇敢地去战胜困难……是的,他现在只能和一种更艰难的生活比较,而把眼前大街上幸福和幸运的人们忘掉。忘掉!忘掉温暖,忘掉温柔,忘掉一切享乐,而把饥饿、寒冷、受辱、受苦当作自己的正常生活……
20.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和“阿……Q哥,像我们这样的穷朋友是不要紧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城市千奇百怪的噪音听起来像洪水一般喧嚣。
B.但他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里。
C.他像呻吟般地发出一声叹息。
D.像他这样的青年,多少人每天都面临着死亡呢!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忘掉温暖、温柔、享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
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2.文中第三段,交替使用“他”和“你”两种人称,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作者的用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执念是强烈的、不可动摇的念头。执念可能成就人,也可能束缚人。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