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_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邹忌讽齐王纳谏_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1-13 07:5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时间 2.13 课时安排:3 备课人:方景春 万玉芳 审批: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3、探究从本课中学到的一些人生体会。
二、教学重难点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三、资料链接
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2、简介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 是位贤明的君王。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第一课时
四、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
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二)学习疏通课文
1、自主学习积累重点词(查字典或结合注释)
2、结合注释、重点词疏通课文。
第二课时
(三)内容研讨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文章写了邹忌与家人的几次对话,请找出来,并读一读。
班级 姓名
3、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四)探究课文
1、由于感情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彩。
2、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3、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了吗?采取了哪些措施?
4、从文中的人物言行中,可以体现人物怎样的品质?试简单评价一下文中的人物形象?
(五)拓展延伸
1、读此文,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
2、说话练习:(学学邹忌,用你机智说服别人)
星期天,你和朋友约好一起去玩耍,可你妈妈拦住你,一定要你补习功课,你会怎样说服妈妈让你去呢?(提示:语气要委婉,符合人物的身份。)
第三课时
中考链接 :
1.给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
皆朝于齐(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孰视之( )
窥镜自视( )谤讥于市朝( )期年之后( )邹忌( )间( )进
2、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
朝:1、朝服衣冠( ) 2、入朝见威王 ( )
3、谤议于市朝( ) 4、皆朝于齐( )
上:1、受上赏( ) 2、上书谏寡人( )
美:1、君美甚( ) 2、吾妻之美我者( )
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②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②③①
4.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A.①②/③④/⑤ B.①⑤/②③/④
C.①⑤/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5.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朝服衣冠:衣服 D.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6.对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以告,则杀之 ④皆以美于徐公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7.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忌不自信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又弗如远甚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8.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徐公何能及也!”——小妾急急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
9、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思考以下问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 景公披狐裘坐于堂,晏子入见。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臣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受教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1、解释下面的词语。
(1)王之蔽甚矣( )
(2)臣之妻私臣( )
(3)皆以美于徐公( )
(4)以与饥寒者( )
2、下面句中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 (1)四海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能谤讥于市朝
B:之 (1)饱而知人之饥 (2)面刺寡人之过者
C:以 (1)以与饥寒者 (2)皆以美于徐公
D:而 (1)时时而间进 (2)雨雪三日而不寒
3、翻译。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10、[甲]文,邹忌进谏的目的是为了劝齐王纳谏;[乙]文,晏子进谏的目的是为了劝景公       。[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类比的手法,现身说法说服了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了    方式,同样达到了目的。
3、阅读下面《召公谏厉王弭谤》,完成问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厖" 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选自《国语》)
1、解释加线的字。
弭谤   厉王虐   国人谤王   民不堪命矣     是障之也    
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    道路以目   
2、这篇短文中比喻说理的句子是:
                        
3、这篇短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相同点有: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