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百树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宜春市百树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7 07:28:42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1.C 2.A 3.C 4.①全文结构层次安排逻辑严密。文章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篇,引出下文;然后分别从“挑选食物”和“解毒能力”两个角度引出对长颈鹿、树袋熊的介绍和对马铃薯甲虫解毒能力的介绍。②巧妙运用一系列衔接性词语,使前后衔接更加紧密。“当然有”“还有”“但是”等词语的使用,使文段衔接紧密,段落内部层次清晰。 5.①学会挑选食物,尽量选择毒素含量少的植物;②减少有毒植物的摄入量,延长进食时间;③有效利用体内拥有的高效解毒体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根据原文意思,应该是食用的桉树叶较少,因而提供的能量不足以进行剧烈运动,这就决定了考拉需要选择慢吞吞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而不是“考拉选择慢吞吞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以减少食用桉树叶的数量”。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说法绝对,原文是指“过量的单宁”,并非只要单宁进入动物的消化系统就会出现不好的结果。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张冠李戴,文中只提到树袋熊稀释毒素,并没有说长颈鹿也是这样。
B.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信息提到桉树释放桉叶素目的是抵御侵害。
D.说法绝对,原文“对多种农药”,并非“各种农药”。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的能力。
①全文结构层次安排逻辑严密。“在动物世界里有没有相应的解毒办法呢 当然有”文章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篇,引出下文;然后“长颈鹿并不会在一棵树上吃太久,很快它们就会移动到下一棵金合欢树”“说到挑选食物,还有一个出名的例子,那就是在澳洲的桉树林中生活的动物,可能你已经猜到了,这个动物就是树袋熊(考拉)”“要说到解毒能力,马铃薯甲虫必然是能数得着的狠角色”分别从“挑选食物”和“解毒能力”两个角度引出对长颈鹿、树袋熊的介绍和对马铃薯甲虫解毒能力的介绍。
②巧妙运用一系列衔接性词语,使前后衔接更加紧密。有“当然有”“只要……就”“因为”“接着”“还有”“但是”“更重要的是”等词语的使用,使文段衔接紧密,段落内部层次清晰。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长颈鹿并不会在一棵树上吃太久,很快它们就会移动到下一棵金合欢树”“并非是棵桉树,考拉都会吃。在澳大利亚分布着约 300 种桉树,但是考拉仅仅热衷于吃其中的三种桉树的叶子,分别是小帽桉、细叶桉和赤桉”可知,学会挑选食物,尽量选择毒素含量少的植物;
结合“为了应对这种高毒性低热量的食物,考拉的应对策略就是少吃多消化”可知,减少有毒植物的摄入量,延长进食时间;
结合“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马铃薯甲虫体内拥有高效的解毒体系”可知,有效利用体内拥有的高效解毒体系。
6.B 7.C 8.①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故事的真实性。②以“我”的视角观察生活,有利于塑造作品的主要人物爷爷和安叔的形象。③“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者,由于“我”的存在,故事情节得以贯通和发展。 9.“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这一牌匾是先祖的医术精进、深明大义的写照。自开设“惠仁堂”以来,国家太平之日,他们便谨守医风,爱中医药事业,救治乡邻无数,并发扬中医传统,辛勤学习药理,认识中药材等。然而,倭寇入侵之际,他们亦不曾退缩,“悬壶济世”,将一切“用之于民”,采药于蒙山,奔走至临沂,只为给敌占区的战士们以及时的帮助。“ 支前模范”的奖章是对他们的嘉奖,更是对他们拳拳爱国之心的赞颂。这块牌匾不仅见先辈爱中医之心,更可见先辈传承红色精神之坚定。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B.“可见他早就有悬壶济世的愿望和支援前线的打算”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内容可知,爷爷是在安叔的影响下才暗中运送药材支援在临沂的共产党部队的。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C.“用桂圆的甜来暗示抗战时的日子也是甜的”错,文中用“桂圆甜”衬托往后的“日子甜”,表达了安叔对孩子们幸福生活的期盼,也表现了他对国家美好未来的憧憬与信心。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
由“那时我还小,跟在大人屁股后头,左顾右盼,看看风景”“每年冬天,爷爷都让我跟他睡。让我背诵古诗词和稀奇古怪的药材书”等内容可知,文章是以“我”作为叙述人称来讲述故事的,以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增强读者的代人感和故事的真实性。
由文中“我好奇地跟过去,母亲拽住我,我不情愿地跟着母亲回了前院”“安叔要回乡了,我跑进后院。他笑吟吟地拉着我。安叔,你别走!小子,总要说再见的,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了”等句子可知,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观察生活的,这有利于塑造作品的主要人物爷爷和安叔的形象。
由文中“那时我还小,跟在大人屁股后头,左顾右盼,看看风景”“我顾不上那些事,药匣子太诱人了。我瞄着药房没人,溜进去直奔药匣子”等内容可知,“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由文中“我像不安分的鲤鱼,……穿过漆黑的前院,悄悄溜进后院。伙计拿着火把,后院灯火通明”等内容可以看出,由于“我”的存在,故事情节得以贯通和发展,所以“我”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者。
9.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
注意要用“惠仁堂”传人的口吻来写,要结合文章内容概述先祖事迹,揭示精神品格。
首先概括“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这一牌匾是先祖的医术精进、深明大义的写照。
由“太爷爷从祖上接手‘惠仁堂’中医大药房。从先祖到爷爷这辈,都思想开明,医术精进,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惠仁堂’的名号,在十里八乡叫得响”“每年冬天,爷爷都让我跟他睡,让我背诵古诗词和稀奇古怪的药材书,记得有《药性赋》《汤头歌诀》等。我最犯怵他脱掉我的棉袄掐着我的骨头问,这块儿骨头叫啥?”,可概括为:自开设“惠仁堂”以来,国家太平之日,他们便谨守医风,爱中医药事业,救治乡邻无数,并发扬中医传统,辛勤学习药理,认识中药材等。
由“每年春秋两季,爷爷都带着家族男丁,到十几里外的蒙山采药……爷爷站在山顶,捋着花白的胡子说,蒙山四季分明,有山有水,是中药材的生长宝地。这里中药材有1005种之多,是天然的药材库啊,咱要用之于民……”“每次,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回来,药房就来一队马车。爷爷和安叔老远把车队迎进大院”“安叔跟伙计赶着马车回来了。爷爷说,安叔去蒙山采药材,再送到临沂”,可概括为:然而,倭寇入侵之际,他们亦不曾退缩,“悬壶济世”,将一切“用之于民”,采药于蒙山,奔走至临沂,只为给敌占区的战士们以及时的帮助。
由“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政府召开隆重的表彰会,授予爷爷一块‘岐黄传薪火 悬壶济苍生’的牌匾和一枚‘支前模范’奖章。颁奖人竟是安叔”,可概括为:“支前模范”的奖章是对他们的嘉奖,更是对他们拳拳爱国之心的赞颂。
最后总结:这块牌匾不仅见先辈爱中医之心,更可见先辈传承红色精神之坚定。
10.C 11.C 12.B 13.(1)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
(2)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像成了被遗弃的废物。 14.①文本一 写“莲”为“花中君子”,写“莲”的生长环境是“出淤泥而不染”,其外形是“中通外直”,气质仪态是“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味道“香远益清”等,侧重赞美的是“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傲岸的内在品格;
②文本二 则紧扣芙蓉“可人”的特点,侧重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的角度来写它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犹似未开之花”中“未开之花”是偏正结构,意为未开的花,可知“之”与“花”不能断开,由此可排除BD;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中“言”与“其可目者也”是动宾结构,由此推断中间不能停顿,据此排除A。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爱,动词,喜爱。句意: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爱,动词,爱护。句意:吴广向来爱护士兵。
B.错误。而,连词,却,表转折。句意: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而,连词,表并列。句意: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
C.正确。秋,名词,时候。句意: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
秋,名词,时候。句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候。
D.错误。谢,动词,凋谢。句意:等到花朵凋谢。
谢,动词,道歉。句意: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盖大叶骇人,故谓之荷”句意为:因为叶子大所以叫“荷”。“荷”,指荷叶;“自荷钱出水之日”,句意为:自从荷叶长出水面的那一天。古代荷叶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称谓。萌芽后,初生叶不伸出水面,称为“钱叶”。故两者相同,均指荷叶。
B.“莲,芙蕖之实也”,句意为:莲是芙蕖的子实。故此处“莲”是指莲子。而“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句意为: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起摆上餐桌。故此处“莲”指芙蕖。两者所指不同。
C.“菡也,实为菡萏,未发为菡萏”,句意为:菡,实指菡萏,是函和未开的荷花。“迨至菡萏成花”, 句意为:等到花苞开花。故两者相同,均指荷花花苞。
D.“芙蓉之含敷蒲也”, 句意为:芙蓉开放铺展。“敷布容艳之意”, 句意为:(芙蓉)是开放美艳的意思。故两者相同,均指芙蓉花的艳丽。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濯”,洗涤;“清涟”,名词作状语,用清水;“中通”,内空;“蔓”“枝”,名词作动词,生蔓,生枝;“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2)“败”,枯萎;“零落”,脱落;“难堪”,不好看;“弃物”,被遗弃的废物。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本一:称赞“莲”为“花中君子”,写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出淤泥而不染”是生长环境,“中通外直”是其形,“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是其挺拔秀丽的芳姿和清灵悠远的气质,“香远益清”表现其气味的芬芳和内韵的清远,侧重赞美的是“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逸超群的不凡气质和高洁傲岸、不可侮慢的内在品格;
文本二:准确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紧扣芙蓉“可人”这个中心,侧重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的角度来写它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如作者重点描述了芙蕖的观赏价值(可目):“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接着又写芙蕖的清香(可鼻):“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然后又写其食用价值(可口):“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最后写其实用价值(可用):“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既条理清晰,又不落俗套,把“莲”写得鲜明动人,富有韵味。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文本二:
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像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一年又一年用来裹东西。我夏天视它为生命,是因为芙蕖有它恰如人意的地方。
15.B 16.①科举不第的落寞。落第后门前“寂寂”,每天独来独往,心中苦闷无处排解。②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作者深感自己在京无望,意欲离开却又不舍与友人分别。③回归故园的无奈。面对无人引荐、仕进无望的现实,只得回乡归隐,独守寂寞。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内容、语言的能力。
B.“颔联中诗人为与故人心意不合而深感惋惜”错误,“惜与故人违”意思是“本打算归隐山林寻找佳境,又因与故友离别深感惋惜”,“违”是“分离”之意,应是为与故友离别而深感惋惜,体现二人友情的深厚,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这是他‘欲寻芳草去’的原因”错误,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应该是他矛盾纠结的原因。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首联“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是写自己落第后的景象体现科举不第的落寞: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又有谁来理睬,又有谁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
颔联“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抒写惜别之情:孟浩然用“芳草”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考虑归隐,而“惜与故人违”是说归隐就要和友人王维别离,为此诗人感到惋惜,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而“欲”和“惜”字则体现出诗人思想上矛盾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颈联“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意思是“身居高位者谁能保荐我呢?可惜世上知音人稀若晨星”,以此说明归去的原因,体现回归故园的无奈: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因为无人举荐提携,所以最终“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只能回乡归隐,独守寂寞了
17.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呦、苹、暧、墟、摧、颜。
18.①脱颖而出;②失之交臂;③了如指掌 19.在不久后的单项考核中,聂海胜考出了满分,这在整个考核中是难得一见的,他也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舟六号乘组。 20.聂海胜用二十余载成就了三度飞天的壮举,成为首位在轨100天的中国航天员,兑现了他“一心只为飞天,一生只为飞天”的庄严承诺!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该句说聂海胜参加航天员选拔,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被选中。从千余人中被选出,根据这一意思可联想到成语“脱颖而出”。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
第②空,该句说聂海胜虽位列首飞梯队,很有可能被选中,却没有被选上。有很大机会却错过,根据这一意思可联想到成语“失之交臂”。失之交臂:指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
第③空,该句说聂海胜艰苦训练,熟练掌握各种数据、飞行程序、操作规程。根据这一意思可联想到成语“了如指掌”。了如指掌: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先找出主干,即聂海胜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舟六号乘组。然后把句中的其他成分提取出来,如状语“在不久后的单项考核中”、定语“考出了整个考核中难得一见的满分”。最后根据句意改写句子。
故改为:在不久后的单项考核中,聂海胜考出了满分,这在整个考核中是难得一见的,他也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舟六号乘组。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首位”应放在“成为”后;
二是搭配不当,“实行”不能和“承诺”搭配,应将“实行”改为“兑现”。
故改为:聂海胜用二十余载成就了三度飞天的壮举,成为首位在轨100天的中国航天员,兑现了他“一心只为飞天,一生只为飞天”的庄严承诺!
21.B 22.①宜多食温热食物 ②应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 ③临睡前用热水浴足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结合语段,可知陈述对象是“小寒”,A、C两项的陈述对象分别是“人们”和“春意”,排除AC。
D.“最冷”和“看到春意正在萌动”之间应该是转折关系,递进关系不当,排除D。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以抵御寒冷对人体的侵袭”可见此处要写的是抵御寒冷侵袭的方法;再从“严寒是进补的好时节”,足见,方法是进补,即吃一些能抵御寒冷温热性食物,故可填写“宜多食温热食物”。
②从“早睡晚起,必待日光”“克服在闲散中熬夜的毛病”可见,出此处强调的是要养成早睡早起不熬夜的起居作息规律,故可填写“应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作息规律”。
③从“解除疲劳,促进睡眠”“浴足后”可以推测,前文所写的方法就是睡前用热水浴足,故可填写“临睡前用热水浴足”。宜春市百树学校高一年级9月开学试卷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动物世界里有没有相应的解毒办法呢 当然有。学会挑选食物,是对抗植物毒素的有效做法。只要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长颈鹿并不会在一棵树上吃太久,很快它们就会移动到下一棵金合欢树。因为,如果只吃一棵金合欢树的叶子,很容易引起中毒。因为金合欢会“通风报信”。
金合欢含有特殊的化学武器——单宁。在通常情况下,树叶中的单宁含量并不高,毕竟合成单宁也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长颈鹿在啃食树叶时,会释放出大量的乙烯,这些乙烯被金合欢感应到,接着金合欢就会提高叶片中的单宁含量。过量的单宁会影响到长颈鹿的消化系统,降低它们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
说到挑选食物,还有一个出名的例子,那就是在澳洲的桉树林中生活的动物,可能你已经猜到了,这个动物就是树袋熊(考拉)。桉树叶子是考拉的主要食物,但是并非是棵桉树,考拉都会吃。在澳大利亚分布着约300种桉树,但是考拉仅仅热衷于吃其中的三种桉树的叶子,分别是小帽桉、细叶桉和赤桉。
考拉如此挑选食物是有原因的。桉树可以说是将化学防御这件事玩到极致的植物之一。中国南方大片的桉树林根本不需要喷洒农药控制虫害,因为几乎没有动物能够解除桉树的防御武器。桉树叶片中含有大量的桉叶油,桉叶油中的主要成分桉叶素有着特别的刺激性气味。虽然稀释过后的桉叶油也可以作为香精添加到人类的食品当中,但在高剂量下,桉叶油仍然有毒。对于食草动物而言,桉树叶是种“只可远观”的能源宝库。
但是,桉树毕竟是桉树,即便是桉叶油含量稍低,但是终归是有中毒风险的。为了应对这种高毒性低热量的食物,考拉的应对策略就是少吃多消化。一只成年考拉每天最多会吃下约400克的桉树叶。
考拉会细嚼慢咽,考拉的进餐时间通常为4~6小时。考拉吃下去的桉树叶,进入胃肠道之后,其中活跃的微生物不仅能将叶片中的纤维素转化为考拉可以吸收的营养,更可以分解其中的毒素,避免中毒。而考拉的这种做法显然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节能”,毕竟所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依赖于这半斤八两的桉树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考拉总是懒洋洋的样子,因为它们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能量进行剧烈运动,只能选择慢吞吞地生活。
要说到解毒能力,马铃薯甲虫必然是能数得着的狠角色。1824年,科学家首次在美国落基山脉东坡发现了这种甲虫,谁也没想到这种生活在野生杂草刺萼龙葵上的小小甲虫,最终变成了人类农业生产的“噩梦”。这种虫子也被称为“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目前,马铃薯甲虫几乎遍布整个北半球的主要马铃薯产区,成为农田一霸。
对于绝大多数动物来说,马铃薯的茎叶绝对不是什么好食物,因为其中富含以龙葵素为主的生物碱。说这些物质可以让动物闻风丧胆一点都不为过。首先,龙葵素可以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引起中毒反应。胆碱酯酶被抑制失活后,乙酰胆碱大量累积,以致胆碱能神经兴奋增强,引起胃肠肌肉痉挛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一系列中毒症状。再者,龙葵素还能与生物膜上的甾醇类物质结合,导致生物膜穿孔,引起膜结构破裂。当龙葵素被吸收进入体内后,就会随着血液循环破坏胃肠道、肝脏等体内脏器的细胞结构。高剂量的龙葵素由于其表面活性作用可能会导致红细胞破裂,产生溶血。
但是,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马铃薯甲虫体内拥有高效的解毒体系。在马铃薯甲虫体内活跃的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统,这类特殊的蛋白质可以促使氧气与有机物结合,从而改变有机物的性质和活性。
更重要的是,马铃薯甲虫对多种农药都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到今天人类手中的大多数农药已经无法对抗来势汹汹的甲虫大军。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用量最多的农药之一,但是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农药几乎已经变成了饮料。就连新型的Bt蛋白(苏云金芽孢杆菌蛋白)类农药在对付马铃薯甲虫的时候也显现出了颓势。
(摘编自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风报信”在文中指金合欢在感受到大量乙烯后,就会主动提高叶片中的单宁含量。
B.“只可远观”在文中指食草动物因桉叶油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一般不敢食用桉树叶。
C.“节能”在文中指考拉选择慢吞吞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以减少食用桉树叶的数量。
D.“噩梦”在文中指马铃薯甲虫因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广和抗药能力强对农业影响很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物中含有的单宁一旦进入动物的消化系统,就会降低动物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
B.考拉采用少吃多消化的进食方式,成功地稀释分解了桉树叶中含有的有毒成分,避免中毒。
C.马铃薯的茎叶中富含以龙葵素为主的生物碱,这种物质能够保护它不被大多数动物啃食。
D.马铃薯甲虫体内的解毒体系,能促使氧气与有机物结合,从而改变有机物的性质和活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长颈鹿、树袋熊等动物采用挑选食物的方式来对抗植物毒素,都能通过稀释毒素来降低中毒的风险。
B.桉树分泌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桉叶素来抵御动物的侵害,很多动物都难以解除桉树的这一防御武器。
C.龙葵素既可以引起胃肠肌肉痉挛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中毒症状出现,也能引起生物膜结构破裂。
D.马铃薯甲虫对各种农药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即使新型的Bt蛋白类农药也难以将它彻底杀灭。
4.科普文和科学论文一样,也同样讲求严密的逻辑性,这篇文章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5.动物世界的解毒办法究竟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圆
李春华
家乡的北边是蒙山,东边是沂河,距离临沂有30公里。村里有条古道,老辈人说是古驿站。就凭大街两边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店铺,便知昔日的繁华。
太爷爷从祖上接手“惠仁堂”中医大药房。从先祖到爷爷这辈,都思想开明,医术精进,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惠仁堂”的名号,在十里八乡叫得响。谁承想,倭寇入侵,战火燃遍齐鲁大地,接着又是内战起硝烟。好在家乡有蒙山做屏障,深居深山,兵家不愿光顾。
每年春秋两季,爷爷都带着家族男丁,到十几里外的蒙山采药。蒙山雾气迷蒙,像迷魂阵,让人猜不透到底藏着多少玄机。爷爷站在山顶,捋着花白的胡子说,蒙山四季分明,有山有水,是中药材的生长宝地。这里中药材有1005种之多,是天然的药材库啊,①咱要用之于民……
每年冬天,爷爷都让我跟他睡,让我背诵古诗词和稀奇古怪的药材书,记得有《药性赋》《汤头歌诀》等。我最犯怵他脱掉我的棉袄掐着我的骨头问,这块儿骨头叫啥?哎哟喂,皮肉是滋溜滋溜地疼呀。他那架势,是想把中医栽进我的骨头里。我在心里叫苦,嘴上可不敢吭声。
我有事没事就去中药房,翻腾一层层的方格药匣子,摩挲圆圆的拉手。管家安叔人和善,笑眼眯成一条缝,透着暖意。我淘得满头大汗,他拿毛巾给我擦汗,又拉开中药匣子,摸出几颗土褐色、圆圆的干果。孩子,拿着,桂圆好吃哪。桂圆?我眨巴眨巴眼睛,迟疑一下。他点点头,示意我尝尝。我三下五除二,剥了果皮,把褐黑色的桂圆肉扔进嘴里。呀!薄薄的果肉,真甜哪!我来回嚼着已是光溜溜的果核。嘻嘻,敢情药房也有好吃的。
每次,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回来,药房就来一队马车。爷爷和安叔老远把车队迎进大院。安叔探出头,四下打量,“咣当”关上大门,跟着一溜小跑进了后院。
我顾不上那些事,药匣子太诱人了。我瞄着药房没人,溜进去直奔药匣子。拉开抽屉,抓一把桂圆,觉得不解渴。四下瞅瞅,又抓一大把塞进兜里,直到衣兜鼓鼓囊囊的,才跑出院子。我分给早就巴望着的小伙伴。我们嚼着桂圆肉,用桂圆籽砸着对方,桂圆籽撒了一地。我像个猎人,伺机瞅着药房,抽屉里的桂圆,成了我的猎物。逮着机会就装满衣兜,跟几个伙伴共享桂圆肉。我暗自得意,安叔没发现。我的胃口也大了,拿的数量也成倍增加。蹊跷的是,药匣子像个魔法盒,总有满满的桂圆。
安叔跟伙计赶着马车回来了。爷爷说,安叔去蒙山采药材,再送到临沂。当然,爷爷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就麻溜去了后院。安叔沉着脸跟爷爷小声嘀咕。我好奇地跟过去,母亲拽住我,我不情愿地跟着母亲回了前院。
我像不安分的鲤鱼,在炕上来回打挺。干脆蹬上裤子,披上褂子,刺溜下炕,穿过漆黑的前院,悄悄溜进后院。伙计举着火把,后院灯火通明。安叔正吩咐伙计装药材,马车上摞起了小山包。安叔带着几个伙计上了马车,马蹄敲打得青石板嗒嗒响,不一会儿,马车消失在黑漆漆的夜里。爷爷说,②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
安叔他们回来时,碰上了国民党的散兵,要征用马车回乡。安叔和伙计哪肯,那帮兵痞举起枪托对他们一阵乱砸。幸好来了武工队,缴了散兵的武器,安叔和伙计才得以脱身。安叔鼻青脸肿的,胳膊也用纱布缠着,渗出斑斑血迹。我问,疼吗?安叔说,不疼,药材送到救急了,俺这不算啥!
安叔要回乡了,我跑进后院。他笑吟吟地拉着我。安叔,你别走!孩子,总要说再见的,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了!他说的话,我似懂非懂。
安叔说:天不早了,回吧!明儿一早,俺就走了。我边回头边迈过门槛。
③桂圆甜吧?安叔神秘地笑了,在我头上轻抚了一下说,④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我做个鬼脸,吐吐舌头,笑着跑出后院。
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政府召开隆重的表彰会,授予爷爷一块“岐黄①传薪火 悬壶济苍生”的牌匾和一枚“支前模范”奖章。⑤颁奖人竟是安叔。
(选自《青岛文学》2022年第1期,有删改)
[注]①岐黄:岐伯和黄帝,相传为中医之祖。后以“岐黄”为中医医术的代称。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交代爷爷思想开明,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打响了“惠仁堂”的名号,为他后来获得牌匾埋下伏笔。
B.爷爷站在山顶说,蒙山是天然的药材库,“咱要用之于民”,可见他早就有悬壶济世的愿望和支援前线的打算。
C.“安叔沉着脸,跟爷爷小声嘀咕”,是怕泄密,影响给部队送药材,还担心会因此惹祸,体现安叔的谨慎小心。
D.深秋的一天,安叔打扫落叶时动作明显缓慢,表现他“回乡”之前对药房的留恋,对爷爷与“我”的不舍。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是伏笔,与句子②相互照应,“伏”“应”前后连贯自然,使文章结构紧凑连贯。
B.句子③是安叔所说,原意是指桂圆本身的甜味,也体现了安叔对“我”的疼爱、关切。
C.句子④暗示等到国家成立后,老百姓的生活会好起来,故用桂圆的甜来暗示抗战时的日子也是甜的。
D.句子⑤与前文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对“我”说“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了”相照应,细想又在情理之中。
8.“我”在作品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电视台拟制作主题为“讲好中医故事,传承红色精神”的节目,向社会征集相关素材。“岐黄传薪火 悬壶济苍生”牌匾的历史内涵切合节目主题。请你代“惠仁堂”的传人写一段话,向电视台推荐这块牌匾。(要求:结合选文内容,紧扣节目主题。)(6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本二:
群葩①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②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予夏季倚此为命者,其可人也。
【注释】①葩:花。②芙蕖(qú):即荷花,又称菡萏(hàn dàn)、芙蓉、莲花等。③迨(dài):及,等到。
10.对文本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B.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C.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D.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与“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中的“爱”含义相同。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中的“而”用法相同。
C.“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秋”含义相同。
D.“及花之既谢”与“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中的“谢”含义相同。
12.古代汉字意蕴丰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文解字注》“盖大叶骇人,故谓之荷”与“自荷钱出水之日”中“荷”的意思相同。
B.《说文解字》“莲,芙蕖之实也”与“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中“莲”的所指相同。
C.《说文解字》“菡也,实为菡萏,未发为菡萏”与“迨至菡萏成花”中的“菡萏”意思相同。
D.《尔雅》:“芙蓉之含敷蒲也。”李时珍也说芙蓉是“敷布容艳之意”,所以常用“出水芙蓉”来形容天然艳丽的年轻女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4分)
(2)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4分)
14.两则文本都写了“莲”,但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留别王维①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②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旧唐书》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是诗人离开长安,赠别王维所作。②当路:当权的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运用叠词“寂寂”,既写环境又表心境,奠定了全诗惆怅悲凉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为与故人心意不合而深感惋惜,这是他“欲寻芳草去”的原因。
C.颈联承上启下,上承前文思归的内容,下启后文诗人最终所做的人生选择。
D.本诗不以华美典雅的辞藻取胜,语言浅明直率,尽显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 , ”,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表达了诗人渴求贤才的心情。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描绘田园风光远景的句子是: , 。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 ?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96年,聂海胜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报名参加航天员选拔,他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 ① ,于1998年光荣成为我国第一批航天员。二十多年来,他始终牢记“为祖国出征太空”的初心使命,始终保持“听从召唤任挑选”的军人本色,坚持刻苦训练,时刻准备,先后3次受命备份、3次领命出征,用遨游太空的壮丽航迹书写对党的无限忠诚。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聂海胜虽位列首飞梯队,却与飞天梦 ② 。面对提上日程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他暗下决心:继续努力,决不放弃!随后争分夺秒全身心地投入选拔训练,他几乎没有踏出过北京航天城,夜里12点前没有睡过觉,在模拟舱里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连周末和节假日都不放过。聂海胜历经无数次训练,对成千上万个数据 ③ ,熟练掌握了所有飞行程序及操作规程。在不久后的单项考核中考出了整个考核中难得一见的满分的聂海胜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舟六号乘组。聂海胜用二十余载成就了三度飞天的壮举,成为在轨100天的首位中国航天员,实行了他“一心只为飞天,一生只为飞天”的庄严承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七、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年公历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度时,“小寒”节气开始,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三个节气,冬季第五个节气,也是进入新一年的第一个节气。
在新的一年里,( )。“小寒”的三候为“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意思是说因感知到天地间的阳气回升,大雁开始北迁,喜鹊开始筑巢,雉鸡开始鸣叫。
“小寒”时节,公众该如何养生?养生专家的建议说,严寒是进补的好时节,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因此 ① ,以抵御寒冷对人体的侵袭,这就是民间常说的“三九补一冬”,但应注意有的放失,万不可盲目进补。
在寒暑交替的天时更迭中, ② ,如“早睡晚起,必待日光”,克服在闲散中熬夜的毛病。 ③ ,既能御寒保暖,又能解除疲劳,促进睡眠,浴足后进行足底按摩,还可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在最冷的“小寒”时节也能看到春意正在萌动
B.虽然“小寒”时节最冷,但人们也能看到春意正在萌动
C.正在萌动的春意在最冷的“小寒”时节也能被人们看到
D.不但“小寒”时节最冷,而且人们能看到春意正在萌动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话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歌曲《黎明前的黑夜》中有这样一段歌词:“……信仰年少的梦想/挫折不过梦一场/烧不尽的野火/勇敢面对生活/打破缚束枷锁/结果那么赤裸裸/路途坎坎又坷坷/打不倒的那么多/何必任由他诉说/受折磨/我们都是骄子……”
想要迎来黎明的曙光,必须经历黎明前的黑暗。大自然如此,人生亦是如此。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想?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