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3.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3.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27 09:0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你知道地球上的“马纬度”吗?
为何北纬30度附近自然环境如此恶劣呢?
15世纪末期,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殖民者蜂拥而至,当他们发现美洲缺乏马匹后,便将大量的马匹从欧洲经大西洋运往美洲,当时的船只只能靠风力驱动,但当船队航行到北纬30度附近时,就遇到了严重的问题,
连续多日海面风平浪静,船队无法继续航行,加上高温少雨的天气,淡水和粮食已无法满足需求,人们只能宰杀马匹,同时也会有大量的马匹因饥饿和缺水而死,然后被投入大海,海面上漂浮着众多的马尸,于是人们便把这个纬度称为“马纬度”。
风的形成原因
地面
500米
高压
低压


高压
低压


太阳辐射的纬度不均,导致地面冷热不均。
引起空气的上升和下沉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怎样理解气压梯度
930
920
910
900
920
900
930
900
930
930
900
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越大,风速越大。
510
508
506
504
502
500
(百帕)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
高空风的形成
最终,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为零,在这两种力的共同作用下,北(南)半球向右(左)偏90o,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1010
1008
1006
1004
1002
1000
(百帕)
北半球
摩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高空风的形成
①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②北(南)半球向右(左)偏30o-45o,风向斜交等压线。
③最终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合力为零。
影响风的三种作用力
作用力 风向 大小 对风的影响 风速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始终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一般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强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 始终与风向垂直 随纬度升高和物体水平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大 不影响风速大小 使风向逐渐偏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南左北右)
影响风的三种作用力
作用力 风向 大小 对风的影响 风速 风向
摩擦力 始终与风向相反 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 使风速降低 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使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30°-50°)
①绘制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南北半球,确定地转偏向力的偏转方向
③近地面:画出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成30o-45o夹角的风向
③高空:画出与等压线平行的风向
1.①②③④四处,风力最大的是哪一处,并画出风向。
北半球某地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分布图
500
500
498
496
494




2.ABCD四处,风力最大的是哪一处,并画出风向。
1006
1008
1010
A
B
1:100000
1010
1018
1026
C
D
1:10000
北半球某地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大气环流
定义: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活动
60 N
30 N
0
90 S
60 S
30 S
90 N
假设:①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
②地球静止不动
③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1.描绘热力环流示意图
60 N
30 N
0
90 S
60 S
30 S
90 N
2.赤道与极地间的闭合环流能否维持?
不能,地球不是静止的,地球的表面也不是均匀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赤道低气压带
一圈环流
极地高气压带
热力因素
30 N
60 N
90 N
赤道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极 锋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热力原因
动力原因
三圈环流
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考虑高低纬间热力差异和地转偏向力。
30 N
60 N
90 N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0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北半球三圈环流知识整理
( )气压带
( )气压带
( )气压带
( )气压带
90 N
60 N
30 N
0
( )风带
( )风带
( )风带
( )风
( )风
( )风
( )气压
( )气压
( )气压
( )气压
( )环流
( )环流
( )环流
近地面
高空
( )收缩
暖气流在冷气流上( )上升
堆积( )
膨胀( )
赤道低
副热带高
副极地低
极地高
极地东
盛行西
东北信




东北
东北
西南
冷却
顶托
下沉
上升
高纬
中纬
低纬
判断南北半球并指出气压带、风带名称。
1
2
3
4
7
6
5
北半球
1.赤道低气压带
2.副热带高气压带
3.副极地低气压带
4.极地高气压带
5.低纬信风带
6.盛行西风带
7.极地东风带
判断气压带、风带名称
赤道低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N
M
70°
60°
40°
30°
下图为某半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1. 图中字母M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2)图示所示情况发生的日期可能是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3)下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N处风带风向的是
23°26 N
23°26 S
66°34 S
66°34 N

夏至日
二分日
冬至日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北半球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移动不同步: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晚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约1个月
(2)移动不同幅:
除极地高气压带外,各气压带、风带年移动幅度约10°。夏季向北半球偏移约5个纬度,冬季向南半球偏移约5个纬度,小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幅度。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北半球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带保留在海洋上,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1.南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北半球亚洲(印度)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使高压带保留在海洋上,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副热带高气压带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2.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
副热带高气压带
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为何夏冬季节陆地海洋高低压中心分布情况不同?
季风环流
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变化的现象。
1.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夏季风的成因?
2.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夏季风的成因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夏季风的成因是否相同?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明显,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不同。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为西南风。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低温干燥 高温高湿
风力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
本等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
西南部等
等压线分布图
(1)此图为 (1或7)月气压分布状况图。
(2)A气压中心的名称是 形成原因
是 ,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地盛行 风,B地盛行 风。
(4)北半球夏季,B地盛行风 ,形成原因是 。
1月
亚洲高压
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
副极地低气压带
西北
东北
西南风
夏季,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成西南风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赤道与极地之间形成闭合环流
太阳直射赤道
地球表面均匀
地球静止不动
假设条件
考虑地球自转(否定假设条件之一)
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考虑太阳直射点移动(否定假设条件之二)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形成季风环流
考虑海陆分布(否定假设条件之三)
北半球的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成带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