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梦游天姥吟留别》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1《梦游天姥吟留别》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7 09:3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1《梦游天姥吟留别》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白和杜甫历来被视为中国古代诗坛上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李杜”并称也成为惯常用语。然而这一并称的生成与定型过程却颇为复杂,并为聚讼千年的李杜优劣论埋下了隐患。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曰:“唐人一时齐名者,如苏李、燕许皆兼以文笔为称,其专以诗称有大历十才子、威通十哲等目。至李杜、王孟诸合称,则出自后人,非当日所定。”前者即所谓的“时称”“时议如此”,多数得到当事人认可。如苏顺与张说皆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称“燕许大手笔”。这种并称的双方或多方大都具备某种相似的特性,虽然也偶或引起个别作家的不满,但总体上比较稳定,后人的争论也较少。后者的出现很可能是因为一方身后的影响力较生前有了某种变化,具备了与另一方齐名的条件。基于这种原因形成的并称往往先天不足、争议不断,特别是后人对某一方的评价出现变动时,争议就更大,往往成为后人比较其优劣的根源所在。李杜并称就是如此。
李白早年即“大名寰宇满”,既与陈子昂并称“陈李”,亦位列“饮中八仙”。杜甫本人虽“自谓颇挺出”,却长期处于“碌碌饱饭行”的状态,他生前也并未取得堪与李白相当的影响力。李杜并称的最终确认与杜诗渐为他人接受,跟元稹、韩愈等人对杜甫的推尊有很大关系。贞元十年,元稹在《代曲江老人百韵》中用“李杜诗篇敌,苏张笔力匀”一句开启了李杜并称的先河,稍后为杜甫撰墓志铭时再度使用了这一称谓。元稹密友白居易也接受并使用了这一说法,韩愈更是多次将二人并举。从元和年间起,李杜并称开始频频出现在韩愈笔下,如元和元年《感春四首》云:“近怜李杜无检束,烂漫长醉多文辞。”元和二年《荐士》云:“勃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后来在《调张籍》中也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古人非常重视排序,在极为讲究品第的唐朝更是如此,“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即曾公开表示对“王杨卢骆”这一排序的不满。李杜并称的生成过程中就始终存在着排序之争。杜甫生前诗名远不如李白,中唐时期陡然出现李杜并称之说,自然免不了受到他人的攻讦。韩愈、元稹和白居易虽然使用了“李杜”这一称谓,但并不意味着他们都将李、杜二人的诗歌成就等量齐观,并称的背后也隐藏着作者们各自的偏好。具体而言,韩愈的李杜并称,有特意抬高杜甫地位之意;元稹的李杜并称,隐含着扬杜抑李;白居易的李杜并称,起初也与元稹一样扬杜抑李,但经过与韩愈论战后,修正了自己的看法,在《李白墓》中对李白的文学成就有了较高的评价,在《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中也对李、杜二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情形给予了较为公允的评述。贞元、元和之际,杜甫的地位仍处于上升态势,尊杜者甚至将李白和杜甫并称为“杜李”(见顾陶、《唐诗类选后序》)。此后杜甫的地位还在一路上升,北宋后期更是登峰造极。随着崇杜思潮的愈演愈烈,李白与杜甫的排序之争进一步促进了李杜优劣论的展开。
罗时进先生曾指出“唐代文学研究充满着争论,而争论的出发点往往即源于并称”(罗叶进《唐代作家并称的语言符号秩序与文学评论意义》,《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2期)。而并称中的排序问题也是争论的关键。实际上王安石早就发表过“唐人并称无关优劣”的议论“名姓先后之呼,岂足以优劣人?……当时甫、白复以能诗齐名,因亦语‘李杜’,取其称呼便耳。”(郭子章《豫章诗话》)若能参透此点,再从源头上探讨李杜并称的先天缺陷,方可走出因并称和排序而引发的优劣论怪圈,
(孟国栋《李杜并称与李杜优劣论的根源》,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胡震亨对作家并称情况的归纳,“大历十才子”形成于当事人生前,“李杜”形成于当事人身后。
B.考察中国诗歌史可知,形成于当事人生前的并称不会引起争议,形成于当事人身后的并称则争议不断。
C.杜甫生前诗名远逊李白,元稹“扬杜抑李”,首将李杜并称,这为后来的“李杜优劣”论埋下了隐患。
D.作家并称意味着他们在创作上产生的影响力相当,李杜并称的稳固性随着杜甫地位的提高而得以增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陈述了读者熟知的李杜并称这一事实,再提出本文讨论的核心话题与主要观点。
B.第三段在论述元、白、韩诸人的推崇对李杜并称定型的作用时,特别强调了韩愈的贡献。
C.杨炯不满“王杨卢骆”的排序,可见唐人讲究品第、重视排序,也证明并称中的排序暗示优劣。
D.大量引用古今学者观点并指明文献来源,突出了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写作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到当事人认可的并称总体较稳定,而出自后人的并称常被某一方影响力和评价的变化左右。
B.从元和年间起韩愈多次将李杜并称,这标志着李杜并称的完全形成并被文人集体认可与接受。
C.李杜并称形成过程漫长而复杂,反映了杜诗价值与艺术是逐渐被人们发现与认可的这一事实。
D.根据王安石关于“唐人并称无关优劣”的观点,尊杜者改“李杜”为“杜李”实在没有必要。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綮《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盛唐气象歌唱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人民力量的高涨,它属于人民,因而盛唐气象具有思想性。
B.盛唐气象之所以呈现出朝气蓬勃的特点,这与当时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C.盛唐气象在于形象飞动、想象丰富、情绪饱满,也就是说形象夸大且充沛饱满的作品才算是盛唐气象。
D.唐朝时期--大批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的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这批新人催生了盛唐气象。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二都谈到了盛唐气象与盛唐诗歌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评价一部作品是否有思想性,不应只看是否揭露黑暗,更应该看其是否属于人民。
C.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其他时期的诗歌都无法与盛唐诗歌相匹敌。
D.文化的融合交流,对盛唐气象形成起了积极作用,这为当下文化发展提供了思路。
6.下列选项,最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
A.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白居易《观游鱼》)
B.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杜甫《洗兵马》)
7.材料一的议论深入浅出,请简要分析。
8.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盛唐时代与盛唐气象的关系。
三、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奇离惝恍,似无门径可寻。细玩之,起首入梦不突,后幅出梦不竭,极恣肆幻化之中,又极经营惨淡之苦,若只貌其右句字面,则失之远矣。一起淡淡引入,至“我欲因之梦吴越”句,乘势即入,使笔如风,所谓缓则按辔徐行,急则(①)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在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人生对诗人的几多失意和深奥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地添加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②)之人的心声。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③)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9.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病句:“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人生对诗人的几多失意和深奥的感慨。
正确句子: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可以改写成“梦醒后,人从梦中回到枕席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和海河传媒中心共同摄制的百集纪录片《小楼春秋》于4月8日在天津卫视首播。该系列纪录片从天津( )的历史风貌建筑中,( )出一百栋小洋楼制作成片,每集8分钟,短小精致,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历史性。
从一栋楼走进历史,( )其中,可阅读百年故事:漫步政协俱乐部,会想起童话剧《图兰朵》在中国的首演、“元曲欧化”的《琵琶记》、德文演唱的李白诗歌;探访曹禺故居,在古朴雅致的氛围中感受浓郁的戏剧文化和深刻的人生思索;走进( )的起士林餐厅,品尝张爱玲笔下的“天津”味道,品味西餐百年的发展史;伫立天津电报总局旧址,见证天津乃至近代中国电报通信的辉煌……《小楼春秋》的制作与播出,见事、见人、见情,成为天津城市的意象世界和第二语言。通过“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使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和认知度。
4月的津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愿大家趁春光正好,重走天津,品味小楼,感悟春秋。
12.依次填入选文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具匠心 遴选 徜徉 路人皆知
B.独树一帜 挑选 徘徊 路人皆知
C.独树一帜 遴选 徘徊 家喻户晓
D.独具匠心 挑选 徜徉 家喻户晓
13.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B.“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使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C.“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使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D.通过“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使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14.下列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元杂剧的代表作。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为“李杜”,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
C.曹禺,原名万家宝,剧作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茶馆》等,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D.“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语出《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字逸少,西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2.C 3.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形成于当事人生前的并称不会引起争议,形成于当事人身后的并称则争议不断”错。原文说的是“前者即所谓的‘时称’‘时议如此’,多数得到当事人认可……后人的争论也较少”“后者的出现……并称往往先天不足、争议不断”,选项说法太绝对化。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证明并称中的排序暗示优劣”错。由原文“韩愈、元稹和白居易虽然使用了‘李杜’这一称谓,但并不意味着他们都将李、杜二人的诗歌成就等量齐观,并称的背后也隐藏着作者们各自的偏好”可知,并称中的排序不一定暗示优劣,有时并称的背后也隐藏着作者们各自的偏好。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这标志着李杜并称的完全形成并被文人集体认可与接受”错。由原文“元稹密友白居易也接受并使用了这一说法,韩愈更是多次将二人并举”可知,元稹、白居易和韩愈接受并使用了李杜这一说法,并不能说明李杜并称的完全形成并被文人集体认可与接受。
故选B。
4.C 5.C 6.D 7.①选取我们熟悉的诗人、诗歌为例来阐明盛唐气象的内涵与特点,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将抽象的概念讲得生动具体。
②语言通俗易懂,语气平易亲切,如: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 8.①朝气蓬勃的盛唐时代孕育了朝气蓬勃的盛唐气象。
②具有盛唐气象的诗歌作品生动记录与反映了盛唐时代之特点。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也就是说形象夸大且充沛饱满的作品才算是盛唐气象”错。根据材料一第四段“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可知,不是只有“形象夸大”的作品才算盛唐气象。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其他时期的诗歌都无法与盛唐诗歌相匹敌”,表述绝对化,无中生有。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盛唐气象的特点是诗中的形象充沛、饱满、蓬勃、浑厚。
A.“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绕着池塘,踱着方步,悠闲地观赏鱼游,风悠悠、水悠悠,心悠悠、神悠悠,鱼儿也悠悠。描绘了一幅平淡普通的生活场景,池畔观鱼,有儿童在垂钩钓鱼,不符合盛唐气象的特点。
B.“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意思是这份美好的感情,原本是值得回忆追念的;只是当时身历其境,毫不在意,如今想起来,只留下一份惆怅与迷茫,不符合盛唐气象的特点。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不符合盛唐气象的特点。
D.“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意思是怎么能得到一位膂力过人的人,把银河里的水引下来,洗净兵器,永远不再动用!后用来表达一种制止战争、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诗中的形象充沛、饱满、蓬勃、浑厚,符合盛唐气象的特点。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和论证手法的能力。
①选取我们熟悉的诗人、诗歌为例来阐明盛唐气象的内涵与特点,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将抽象的概念讲得生动具体。如:“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运用举例论证,列举屈原的《离骚》,证明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运用对比论证,将李煜《虞美人》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进行对比,说明它们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运用引用论证,引用李白《将进酒)、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等诗歌证明盛唐气象形象的充沛饱满;“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运用比喻论证,把盛唐气象比作一朵小小的蒲公英,形象说明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
②语言通俗易懂,语气平易亲切,如:“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等处可知,朝气蓬勃的盛唐时代孕育了朝气蓬勃的盛唐气象。
②由原文“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等处可知,具有盛唐气象的诗歌作品生动记录与反映了盛唐时代之特点。
9.示例:①快马加鞭/短兵相接 ②怀才不遇 ③至高无上 10.示例:“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 11.①梦境不仅仅是梦,还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和期待,所以用“梦境破灭”更形象。②梦中的翱翔和梦醒之后的沉甸甸对比,突出了现实的残酷。③轻飘飘和沉甸甸运用叠词,更突出了梦中的快乐和与现实的落差。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结合前文“一起淡淡引入,至“我欲因之梦吴越”句,乘势即入,使笔如风,所谓缓则按辔徐行”可知,此处所填内容应照应“使笔如风”与“按辔徐行”相对,故此处可填“快马加鞭/短兵相接”。快马加鞭:给快跑的马再加上几鞭,使马跑得更快。比喻加快速度,快上加快。也比喻不断努力进取,高效率高速度。短兵相接:用刀剑等短兵器逼近拼杀。比喻面对面进行针锋相对的激烈斗争。
第②空,结合前文“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有才之士不得志的心声,故此处可填“怀才不遇”。怀才不遇:胸怀才学得不到施展的机会或得不到赏识任用。多指有才能的人屈居微贱地位而不得志。
第③空,结合前文“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以及此处强调用来修饰提升地位可知,此处应填“至高无上”。至高无上:高至极点,没有更高的了。
1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
一是不合逻辑,应将“人生对诗人”改为“诗人对人生”;
二是搭配不当,应把“深奥”改为“深沉”。
故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修改为:“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
1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此处梦境不仅仅是梦,还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和期待,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所以用“梦境破灭”更形象。
②“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原句将梦中的翱翔和梦醒之后的沉甸甸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现实的丑恶和残酷,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写出了诗人憎恨现实,追求自由的理想。
③“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运用叠词“轻飘飘”和“沉甸甸”,更突出了梦中的快乐和与现实的落差,表现了作者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使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形象更加丰满。
12.D 13.C 14.A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独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构思上有创造性;“独树一帜”比喻创造出独特的风格、主张,自成一家。第一空根据句意可知,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具有自己的特色、富有创造性,故填“独具匠心”。
第二空,“遴选”指选拔人才或挑选单位;“挑选”指从较多的人或事物中选出符合要求的。第二空根据句意可知,应该是从众多的建筑中选出一百栋最适合的,故填“挑选”。
第三空,“徜徉”指安闲自在地徘徊;“徘徊”比喻犹豫、拿不定主意。第三空根据句意可知,应是在小楼中悠闲自在地漫步,故填“徜徉”。
第四空,“路人皆知”多指一些人的罪恶、不良用心和隐秘之事等人人皆知;“家喻户晓”指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第四空根据句意可知,该餐厅在张爱玲作品中出现,大家都知道,故填“家喻户晓”。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三:
一是成分残缺,“通过”和“使”连用,句子缺少主语,删去“通过”;“人物、事件”改为“人物事件的融合”;
二是搭配不当,“彰显”不能和“认知度”搭配,删去“和认知度”;
三是语序不当,应该是先“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再“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题中全都修改正确的选项为C。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现实主义诗人”错。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
C.“代表作有……《茶馆》等”错。《茶馆》是老舍的代表作,不是曹禺的作品。
D.“西晋时期”错。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故选A。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