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三章综合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做完广播体操后,来到餐厅,妈妈为你端上香喷喷的早餐。关于人能闻到食物的香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一种扩散现象 B.是由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C.温度越高,香味越浓 D.温度越高,香味越淡
2.夏季来临,瓶装水迎来销售旺季,大量废弃的塑料瓶污染环境。三位英国大学生用海藻提取物制成可食用薄膜,将水封装在薄膜中做成“水球”—Ooho,可直接吞服解渴,如图所示。图中薄膜没有破裂是因为( )
A.薄膜的分子间有引力 B.薄膜的分子间有斥力
C.薄膜的分子静止不动 D.薄膜的分子间没有空隙
3.下列现象中,利用热传递使物体的内能减小的是( )
A.来回弯折的铁丝温度会升高
B.冬季用热水袋取暖
C.冬天手接触冰块会觉得很冷
D.自行车轮胎放气时,气门嘴处温度会降低
4.下列实例中,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
A.弯折铁丝发烫 B.臀部摩擦发热
C.蒸汽顶起壶盖 D.压缩点燃棉花
5.小册在家煮汤圆,有关煮汤圆过程中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刚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速冻汤圆没有内能
B.汤圆内能增大是通过热传递方式来实现的
C.汤圆在煮的过程中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
D.汤圆煮熟关火后水不再沸腾是因为水分子停止运动
6.根据表中的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一些物质的比热容[J/(kg·℃)]
水 4.2×103 干泥土 约0.84×103
冰 2.1×103 铜 0.39×103
沙石 约0.92×103 铝 0. 88×103
A.阳光照射下,干泥土比湿泥土升温慢
B.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
C.同种物质状态改变,比热容不变
D.质量相同的铝块和铜块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块吸收的热量多
7.夏季,混凝土护栏被太阳晒得很热,池塘中太阳下的水却不很热,主要原因是[c混凝土=0.84×103J/(kg·°C),c水=4.2×103J/(kg ·°C)]( )
A.水不吸热 B.混凝土初温高 C.水的比热容大 D.混凝土放热
8.对下列成语或俗语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描述正确的是( )
A.近墨者黑——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B.炙手可热——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C.酒香不怕巷子深一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D.早穿皮袄午穿纱——沙漠地区多沙石,沙石的比热容较大
9.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B.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C.物体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少
D.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10.如图所示是根据“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实验数据绘制的a、b物质的温度一时间图象,实验中两种物质的质量相同,初温度相同,选用的加热器相同,由图象可知( )
A.加热相同时间,a物质吸收热量多,比热容小
B.加热时间相同,a物质的末温度高,比热容大
C.吸收热量相同,b物质温度升高慢,比热容小
D.吸收热量相同,b物质的末温度低,比热容大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
11.佩香囊、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人们闻到香囊和粽子的清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 的运动,这种扩散现象是有益的。请写出一个扩散现象有害的实例: 。
12.装修房屋时,如果选用不环保的材料会闻到对人体有害的刺激性气味。材料散发出刺激性气味是 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现象在夏天特别明显,原因是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 ,所以我们要选用优质环保的材料进行装修。
13.大多数汽车防冻冷却液是以水和乙二醇为原料混合而成的,其中主要成分是水,这是利用了水的
的特点。配制防冻冷却液时将乙二醇加入水中,二者混合后实际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乙二醇的总体积,这说明分子是运动的,同时也说明分子之间有 。
14.亲身体验并深入思考是我们获得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将一根铁丝快速反复弯折,弯折处发热,可认识到 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用注射器取水后封住前端,用力推活塞,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 。
15.如图是加热烤肠的情景,增加烤肠内能的方法是 ;为了让烤肠不致被烤焦且均匀受热,店主将烤肠放在石子上烤而不直接放在铁锅内烤,是因为石头的比热容比铁 。
16.下表格中的数据为水和煤油的比热容,这两种液体中 适合作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若要使壶中质量为2kg的水升高20℃,水需吸收 热量。
物质 比热容c/[J/(kg·℃)]
水 4.2×103
煤油 2.1×103
17.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第6min时的内能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8min时的内能;该物质在CD段的比热容是AB段比热容的 倍(被加热物质的质量和吸、放热功率不变)。
三、简答题(共3分)
18.建筑工人用钻孔机钻孔时钻头会发热,要不断给钻头浇水降温以保护钻头。请用学过的热学知识解释钻孔时钻头发热和浇水能给钻头降温的原因。
四、实验探究题(第19小题8分,第20小题8分,第21小题12分,共28分)
19.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实验中:
(1)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通过比较
来判断吸收热量的多少。
(2)加热10min后,测得水的温度如图所示,该示数为 ℃。
(3)多次实验后得到的数据如下表,分析可得: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水比沙子吸收更 的热量。
(4)根据实验结论推理: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内陆地区更 (选填“大”或“小”)。
升高的温度/℃ 5 10 15 20
加热水的时间/min 2.5 5 7.5 10
加热沙子的时间/min 1 2 3 4
20.在探究“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与吸热关系”实验中,取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装入相同烧杯中,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如图A所示。
(1)图B为某时刻的温度,其示数为 ℃。
(2)分析图C可知,吸收相同热量, 液体升温更高; 液体更适合作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均选填“甲”或“乙”)
(3)若甲、乙液体从图C所示的初温分别升高到40℃和35℃,吸收热量之比为2:1,则甲、乙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 .
21.在探究热现象的实验中,小明将质量相等的冰和石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并放在一个装有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如图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两试管放在同一个装有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目的是 .
(2)由图乙可知, (选填“A”或“B”)是冰,该物质在第4分钟时的状态为 ,冰在熔化过程中 (选填“分子动能”或“分子势能”)增大。当冰全部熔化后,继续加热使烧杯中的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发现试管中的水始终不会沸腾,其原因可能是 。
(3)加热1分钟,冰、石蜡均为固态,由图乙可知,此时 (选填“冰”或“石蜡”)的比热容较大。
五、计算题(第22小题5分,第23小题6分,共11分)
22.小明需用温度为40℃的水泡脚,便把90℃的热水与10kg、20℃的水混合,设混合过程没有热量损失,问:需要多少90℃的热水?
23.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沙子和水谁的吸热本领大”时,选用了两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质量都是200g的沙子和水加热。他们绘制出沙子和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a)(b)所示。已知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求:
(1)加热2min时,水吸收了多少热量?
(2)沙子的比热容。
参考答案
1.D 2.A 3.C 4.C 5.B 6.D 7.C 8.C 9.C 10.D
11.无规则 煤气泄漏;公共场所有人吸烟等 12.扩散 剧烈
13.比热容大 间隙 14.做功 斥力 15.热传递 大 16.水 1.68×105
17.小于 2
18.建筑及装修工程中经常需要用钻孔机钻孔,钻头和墙相互摩擦,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钻头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故钻头会发烫;在钻孔过程中不断地往钻头上浇水,水汽化可以吸收热量,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来减少钻头的内能。
19.(1)加热时间 (2)48 (3)多 (4)小
20.(1)39 (2)乙 甲 (3)3:2
21.(1)均匀受热;减缓实验速度,便于观察记录;相同时间,物质吸收热量相同(上述三种答案,任答一种即可)
(2)A 固液共存态 分子势能 达到沸点,不能持续吸热(没有温度差,不能吸收热量)。
(3)石蜡
22.解:冷水吸收的热量:Q吸=c水m t=4.2×103J/(kg·C)×10 kg×(40°C -20°C)=8.4×105 J,
热水放出的热量等于冷水吸收的热量;Q放=Q吸=8.4×105J,则需要90℃热水的质量:
23.解:(1)由图(b)可知,加热2 min,水的温度从20℃上升到70℃,故水吸收的热量:
Q水吸=c水 m水 t水 = 4.2×103J/(kg·℃)× 0.2 kg×(70℃ -20℃) =4.2×104 J;
(2)相同时间内酒精灯燃烧放出的热量相同,在2min的时间内Q沙吸 =Q水吸 =4.2×104J,又因为加热2 min,沙子的温度从 20℃上升到250℃,即
Δt= 250℃- 20℃=230°C,
m沙=200g=0.2kg,
故c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