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7 09:18:58

文档简介

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山水”不再仅仅指涉“风景”,而是具有
了更丰富的内涵。山水与天道、仁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
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
②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而高山仰止,
为万民所瞻。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山水”融
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和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
极的概念。
③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
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行。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
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
④山水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孔子曾发出“吾
与点也”的喟叹:在春之三月,与诸子“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论语·先进》)。孔子高
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陶渊明同
样在山水田园中获得了精神的超越,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⑤山水也具有宜居、宜学的性质。人在日常劳作之余,还能仰望天空、俯瞰大地,置身于
山水之间体悟宇宙天道未显明的东西。王维描绘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等,
都展现了诗意栖居的美好意象。山水亦是人学习的对象,老子曰"道法自然”,庄子言圣人“原天
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⑥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山水文
明强调天人合一,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
⑦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山水
自然可作为人精神失序的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合理化,人的欲望的全面释放也
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法化,导致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
足。人们可以不时重返自然山水,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
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乐感,形成良好的
习性。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材料二: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论语·雍也》,孔子用“山”和“水”的形象来比喻智者和
仁者之所“乐”,间接地折射智者和仁者本身。“仁”跟“智”是孔子思想里的重要成分,仁是他
思想的核心,
智则是实现仁的前提,但是终究,孔子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乐山”“乐水”,
高一月考联考卷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P2023-2024 学年联考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l.B 解析:B 项,“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错,这并不是“配对”思维方式的展现,由
材料一第二段看,“配对”针对的是相反相对的两极概念。[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
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2.D 解析:D项,材料二无对比论证。[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推理判断及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
的能力。
3.C 解析:“阴山”只是一个地名,并未体现中国山水文明。A 项,可以表现“由山水可观天
道”的中国山水文明。B 项,可以表现“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属于中国山水文明。D项,
可以表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属于中国山水文明。[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根据语境分析
论点、使用论据的能力。
4.答案:应置于③段和④段之间;或者:应置于第三段和第四段之间。(2 分)
5. ①山水体现了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②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
山水文明的特质。③山水文明关乎人应该如何生活。或者:山水文明关乎人的生活方式。(答
出一点得 2 分,共 6 分)
6.D【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
明确题干的要求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 D 项,“意
在解释杜甫不应代宗补的深层原因”错误。由原文第③段“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
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一些风雅人士交往”和第④段“他曾瞻仰过武候祠,作《蜀相》诗,
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度的评价……”可知,作者引用这篇诗作是在举例说明“定居草
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览成都古述: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故选 D。
7.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A 项,“以至于无暇……”错误。原文
第 1 段只是说“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
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造过程”无中生有。B 项,在“曾
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错误。原文第②段写到“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
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
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 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可知
社甫对果木树的这种审美形成于草堂建成后。D项“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错误。
第⑤段写到了杜甫没有回京做官,“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
心……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可知杜甫没有赴任的原因只是作者的猜测,杜甫
不一定是因为“闲适生活”才没有赴任,“因此”的表述太过绝对。故选 D。
8.观点一:杜甫并没有陶醉忘却。(2 分)理由:①他欣赏、赞叹农舍之景,只是他心灵寻得
片刻宁静的表现,在并不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能够如此,正是杜甫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的
体现。(2 分)②从这一时期的杜诗中,读者看到的是杜甫平静心境后的报国无门的悲慨。(2
分)(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二:杜甫暂时陶醉忘却了。(2 分)理由:①草堂建成后,杜甫开始有滋有味欣赏草堂
风物,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2 分)②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
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2 分)(言之成
理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探究某种问题进行个性化解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立足文本,分析概括
与之有关的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在此基础上通过思考对问题做个性化解答。解答时,
答没有“陶醉”“忘却”或暂时“陶醉”“忘却”都可,选择没有“陶醉”“忘却”作答,要
说明欣赏、赞美农舍之景与关注现实的关系,二要指明这时的诗作仍然以报国无门的悲慨为
内容。选择暂时“陶醉”“忘却”,可从欣赏草堂风物与风雅人士交往两个方面作答。本题为
高一月考联考卷 语文答案 第 1 页 共 4 页
{#{QQABZQwEogAoABBAAAgCQQWiCEIQkBGACIoOAFAIMAAAwQFABCA=}#}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9.①内容上,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民生疾苦,富于现实主义精神,开启了
中唐的新乐府运动。(3 分)②艺术表现形式上,中晚唐写实诗人白居易、韩愈、李商隐、
元稹、孟郊等的诗风、文风都有杜甫诗歌风格的影子。(3 分)(意思对即可)
10. BDE
11.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化常识的能力。C.“类似表示辞官的词语还
有……‘践祚’”错误。“践祚”(践阼)指皇帝即位、登基之意,并非辞官之意。故选 C。
12.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与王弘嗜好相近,欣然共饮”错
误,文中并没有说陶渊明与王弘嗜好相近,且与之共饮的是庞通之;“陶渊明后接受了王弘
的邀请”错误,陶渊明并未因此接受王弘的邀请,“亦无迕也”意为“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
情绪”,没有拒绝一起饮酒。故选 C
13. (1)(陶渊明)亲自耕作,种田自给,于是得了令人瘦弱的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
探望他,(他)仰卧在床贫困挨饿好几天了。
(2)陶渊明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苦清贫的生活,和陶渊明志趣相同。(陶渊明)自认为曾祖
父是晋朝的宰相,以自己降低身份为后一个朝代做官为耻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躬耕”,亲自耕作;“羸”,瘦弱;
“候”,探望;“瘠馁”,贫困挨饿。(关键词 1 个 1 分)(2)“安勤苦”,安于勤苦清贫的生活;
“同志”,志趣相同;“以”,认为;“耻”,以……为耻。(关键词 1 个 1 分)
14. (1)配音律:《归去来兮辞》有词句却没有配音律,不能吟唱。(2)赠知音:赠送给欣
赏雪堂要与之为邻的鄱阳人董毅夫。(3)乐逍遥:辛苦劳作时让家童歌唱,与之应和并打节
拍,精神愉快。【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材料
二第一段“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可知,《归去来兮辞》有词句却没有配音
律,不能吟唱,作者感到有遗憾,所以为其配上音律。从材料二第一段“余治东坡,筑雪堂
于上。人俱笑其陋,独鄱阳董毅夫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词,稍加檃括,
使就声律,以遗毅夫”可知,因为董毅夫喜爱雪堂,想和作者成为邻居,所以赠送给欣赏雪
堂要与之为邻的鄱阳人董毅夫,以报答自己的知音。从材料二第一段“使家童歌之,时相从
于东坡,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不亦乐乎”可知,作者在辛苦劳作时让家童歌唱,
与之应和并打节拍,颇得陶渊明的真趣,精神愉快。为陶渊明赋《归去来》配上音律,是作
者“乐逍遥”的体现。
参考译文:
材料一: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
朝的大司马。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明洒脱,卓尔不群,
任性率真,清高自负。他曾经著《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时看过的人都认为是他的真
实写照。
因为家庭贫穷,亲人年迈,陶渊明不得不出仕做了江州祭酒。因为不能忍受官吏的职责
约束,不久就自己解职回家了。州郡征召他做主簿,他不去上任。(陶渊明)亲自耕种,自
给自足,于是得了令人瘦弱的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仰卧在床贫困挨饿
好几天了。檀道济对他说:“我听说贤人处世,天下无道就归隐山林,有道就出来做官。如
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自比贤人,我的
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挥手让檀道济离开了。
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姑且暂时去弹奏那弦歌(指做文
官),为将来隐居生活做准备,可以吗?”当权者听到后,让他担任彭泽县令。公家的田地
全叫下属种秫(高粱),说:“我只要常常能醉于酒就知足了。”妻子和子女坚持请求种粳米
(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到了年末,恰逢州郡派遣督邮
高一月考联考卷 语文答案 第 1 页 共 4 页
{#{QQABZQwEogAoABBAAAgCQQWiCEIQkBGACIoOAFAIMAAAwQFABCA=}#}
来视察,县吏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去拜见他。”陶渊明长叹说:“我
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去向乡里小儿低头弯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下了《归
去来兮辞》。
义熙末年,朝廷征召他为著作郎,他没有赴任。江州刺史王弘想要结识他,却请不来他。
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粟里邀请他。陶渊明脚
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儿王弘
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拒绝。先前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交情深厚,后来他
做了始安郡的太守,经过浔阳的时候,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
醉。王弘想邀请颜延之赴宴,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两万文钱给陶渊
明补贴家用,陶渊明却派人全送去酒家,以便日后能方便地买酒喝。曾经九月九日没有酒,
陶渊明走出宅边,在菊丛中坐着,过了很久,采了满手菊花。正好赶上王弘送酒来,随即就
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但是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得尽兴,就弹拨
无弦琴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
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先回去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官职名)
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取下头上的葛巾漉酒,漉完,又把头巾扎
在头上。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
的宰相,以自己降低身份为后一个朝代做官为耻辱。自从宋高祖(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
基业渐渐兴盛,再也不愿意做官。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召,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
岁。后世称他为“靖节先生”。
材料二:陶渊明写《归去来兮辞》,文章有词句而没有配声律。我在东坡置地之后,在
坡上面建筑了雪堂。人们都笑话雪堂简陋,只有鄱阳人董毅夫过访觉得很喜欢,并有为邻的
打算。于是拿来《归去来兮辞》,稍微加以改写,使它符合声律,用以赠送给董毅夫。让家
中僮仆歌唱,当时僮仆跟随我在东坡上,我放下农具与他唱和,敲击牛角为他打节拍,不是
很快乐吗?
为了生存而委屈自己,为了追求(饮酒)而离开家庭,身体和内心都已疲惫不堪。回去
吧,谁不想我回家呢。我感到从前的生活都不是现在所期盼的。路旁白露尚未干。行人指给
我回家的路,门前有嬉笑的孩童。曾经种植的菊田已经荒芜,原先年轻的松树已经悄悄衰老,
不得不感叹我如今已和它们一样。只有小窗容我驻足,关紧了院子的大门。拿起拐杖到窗前
看风高云淡,暮鸟归巢。云飞天空,本没有心思,暮鸟归巢,也只是本能。
哎呀!回归乡下了。如今我忘却了自己,也忘却了世界。亲戚之间已经无话可谈,只有
音乐和文学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在翠绿的山里崎岖的小路上散步,叮咚的小溪与我为伴,
暗谷里同样有着春的希望。看见草木是何等繁盛,感叹说生命也该在这里结束吧。自家的破
房能算哪一类呢?为什么要担惊受怕不可终日?收敛自己的心思,不管门外的变化。神仙只
会在哪里呢?至少不是对富贵的渴求。只用在水岸在山巅自在地高呼,用壶中的美酒来超脱
自己。这不就是神仙一样自在的天命么?像水一样前进,遇到坎就停下。
15. B 16.①“欲”句表达了诗人既想像“商山皓”一样学道归隐,又眷恋“汉皇”垂顾来
成就功业,体现的是诗人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3 分)②“安”句抒发了官场受挫的怨愤,
表达了不愿摧眉折腰侍奉权贵,坚决远离朝堂的激越愤慨之情。(3 分)
17.(1)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2)此时无声胜有声 往往取酒还独倾(3)小乔初嫁
了 羽扇纶巾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 1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18.D【解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
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浮光掠影:意思是水面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
子。比喻观察不细致,没有深的印象;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浅尝辄止:略微
高一月考联考卷 语文答案 第 1 页 共 4 页
{#{QQABZQwEogAoABBAAAgCQQWiCEIQkBGACIoOAFAIMAAAwQFABCA=}#}
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做事情不能浅尝辄止,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句
中指对政治不深入钻研,所以用“浅尝辄止”。悲喜交加: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意为纠结。一边开心,一边难过。大起大落;意思是大幅度的起与落,形容变化大。与“大
忙大闲”“大进大退”结构对应的是“大起大落”。忧心忡忡: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担
心。忧心如焚:心里愁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忧虑焦急。句中应是非常忧虑焦急的意思,
用“忧心如焚”。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
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句中指通过诗歌使
麻木的世人清醒,所以用“振聋发聩”
19.D【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关联词“不但”语序不当,应放在“我们”之后,
因为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一致,据此排除 AB。第二处是整个句意是递进关系,但划线句子
是“递退”关系,应该先“艺术本身的魅力” 然后是“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 据此排除
C,另外 B 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后半句相应部分应改为“艺术本身的魅力”
20.原句语序更符合逻辑,(1 分)从“早炼就”到“使不完”,符合事物发展规律。(1 分)原
句形象生动,(1 分)“憋”“使”口语化,文风活泼,(1 分)与整段文风更和谐 (1 分)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表达效果的辨析,要注意认真比对原文与改后句子的区别。原句是“他
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改后句是“他有一身用不完、压不住、早炼成的劲”,
对比两句的差别。一是语序上的不同,原句的语序更符合逻辑;二是用词的不同,语言“憋、
使”比“压、用”更生动活泼。
21.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例句中“默默不语”运用了拟人
的修辞手法,赋予莽莽的白雪中的建筑以人的情态,让不具备人的动作与情感的建筑有了人的
情感态度。C.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落花比拟为人,化作春泥更护花,与例句相同。故选 C。
22.①但大明湖的冬景毫不逊色;②大明湖恰是一例; ③更要仰望我们璀璨的文化(每处 2
分,①转折关系 1 分,“冬景”1 分;②“大明湖”1 分,“恰是一例”1 分;③递进关系 1
分,“文化”1 分)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引用了不同的
人的观点,表达了怀疑一切与相信一切均不可取的观点。
从第一句话出发考虑,抓住三个关键词——“怀疑”“一切”“灰色”。一个只知“怀疑
一切”的人,说明他丝毫不信任别人,认为这个世界充满欺骗和黑暗,本身就是以一种消极
的眼光来看待整个世界,或者本身心理就是灰暗的,看不到亮色,看不到希望,自然“世界
将变成灰色”。最终可能导致悲观厌世。由此可从“不能怀疑一切,人生需要信任”“不能怀
疑一切,请多角度思考”等方面考虑。
从第二句话入手思考,抓住三个关键词——“相信”“一切”“匍匐”。“匍匐”是缓慢前
进的意思。一个只知“相信一切”的人,意味着遇到事情,不论对错,只知人云亦云,没有
自己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最终只能沦为别人的“应声虫”,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严重
点,说明你这个人已被彻底愚化,其人生的确就只能“匍匐”,只能仰人鼻息,蝇营狗苟地
过完自己的一生。由此可从“不能相信一切,需要合理的怀疑”“不能相信一切,人生需要
独立思考”等方面考虑。
从材料整体思考,可知“怀疑一切”和“相信一切”都是不可取的,由此可以从“辩证
看问题”“理性思考”“独立判断”等角度立意。
写作时可以先明确观点,人要学会理性思考问题。主体可以采用正反对比的结构形式,
可以先从正面论述,理性思考,不过分怀疑或相信,才会对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再从反面论
述,如果不理性思考,过分怀疑或相信,都可能对问题形成错误的认识。最后,再照应开篇。
立意:1.理性思考,独立判断。2.信以待人,疑亦有度。3.相信在左,怀疑在右。4.坚守适度
原则,方能行稳致远。
高一月考联考卷 语文答案 第 1 页 共 4 页
{#{QQABZQwEogAoABBAAAgCQQWiCEIQkBGACIoOAFAIMAAAwQFABC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