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2.2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一课时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2.2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一课时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9-27 22:3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第1课时 长度的测量
(一)教学设计
课题 2.2.1 长度的测量 课时 1课时
设计者 课型 新授课 设计时间
学习分析 1.课程要求 1.知道国际单位制以及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米”;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会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 2.会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会正确记录所测得的数据。 3.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热爱科学的精神。
2.教材解读 本节内容是《长度的测量》,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开始阶段,本节课让学生了解到物理世界的严谨,最简单的测量都有很多物理知识在其中。
3.学情分析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直觉有时不可靠,知道单位的重要性。本节的重点是长度的测量,通过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的体验,学生能主动了解测量的相关知识,并学会利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学习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常用长度单位的换算。 2、能利用生活中已知长度的物品进行长度的估测。 3、会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会正确记录所测得的数据。
达成评价 能在课上独立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能独立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 2.长度单位的换算。 难点: 1.刻度尺的估读; 2.特殊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本、刻度尺、米尺、游标卡尺等 学生:预习学案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活动一:观察图形的面积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一组面积相同的图片。 【教师提问】观察图片,同学们觉得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 【学生回答】不一样大。 【教师活动】凭感觉看,是不一样大,那么大家拿出手头的尺子或者选择一根绳子作为参照物,来测量测量两个圆的大小。 【学生活动】原来两个圆一样大啊。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物理的神奇
新课教学 构建新知 进行新课 活动二: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带领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测量单位。 【教师提问】对于同一个物体的测量结果,使用不同的单位会有诸多不便,那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统一单位。 【教师活动】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 【教师活动】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经常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也需要进行长度的测量。 【教师提问】那么长度的单位有什么呢?国际单位又是什么呢? 【教师活动】古代的长度单位:身边物品或自然规律变化、丈、尺、寸、英里、里、光年等。现在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为“m”。 【教师提问】各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呢? 【教师活动】展示单位换算图。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原数据不变,乘以进制,单位改为目标单位,最后书写为科学计数法;注意小换大的方法;重点是换算过程不能出现除号。一道题中,注意写单位时要么全用汉字要么全用符号,不允许出现汉字符号混用的现象。 【例题】 (1) 8 ; (2) ; (3) 1.5 。 了解长度的单位,知道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对米的长度有基础认识。
知识应用 巩固提升 活动三:长度的估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km、1m、1dm、1cm、1mm的长度概念。 【教师提问】1km、1m、1dm、1cm、1mm长的物体都有什么呢? 【学生活动】组内讨论交流给出答案。 【教师活动】总结各个长度单位的合理用法。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1)一支钢笔的长度是:0.13 m 。 (2)地球的半径是:6400 km 。 (3)一根头发的直径是:70 。 活动四: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教师提问】测量长度的常见工具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刻度尺、米尺等 【教师活动】更精密的长度测量工还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教师活动】展示刻度尺,指导学生观察手中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教师提问】刻度尺上面都有什么?尺面上的单位是什么?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多少?该刻度尺的测量范围是多大?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零刻度线的位置,也就是起始刻度线;刻度尺一次能测量的范围叫它的量程;刻度尺上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叫它的分度值(它是测量精确程度的决定因素,分度值越小测量结果越精确)。 【教师提问】那刻度尺是如何测量长度的呢?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刻度尺的使用步骤文字以及相应的配图;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1.会选:根据测量对象和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及分度值的刻度尺; 2.会放: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一端对准,刻度线紧贴被测物,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 3.视线正对刻度线,即视线与尺面垂直,不斜视; 4.读出准确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记录数据必须注明单位。 【例题】 如图所示,用两把尺子测同一物体的长度,B尺的读数为 2.35 cm。 活动五: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教师提问】如何测硬币的直径?如何测地图上铁路线的长?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 【学生回答】组内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我们已经学过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带着以上问题我们学习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教师活动】观察这些测量方法,讲解测量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化曲为直、滚轮测量法、累积法、替代法等。 【例题】 (1)我们用刻度尺测量微小长度,如:细铜丝直径、纸张厚度时,通常会采用 累积 法来进行测量; (2)一本200页的书,厚度为8mm,每张纸厚度是 80 μm。 培养学生由物理走向生活,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增加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了解刻度尺,掌握关联的重点概念,让学生知道使用任何测量工具时,首先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结 收获感悟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对有疑惑的地方及时反馈。
课后作业 书面作业: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实践作业:测量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对长度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同学的进展为本”,这一理念不仅因表达在教学目标上,还应当表达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同学学习热忱。同学对四周世界具有剧烈的豪气干和主动的探究欲望,老师是同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热的伙伴。本课虽然不是试验性活动,但是本课始终让同学在问题和开心的心境中开展探究活动,“视力嬉戏”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生成长度的长短问题,通过问题自然引出测量和比较长度的活动主题,通过同学初步测量后结果的差距,自然引导同学分析问题,得出精确的测量方法是测量的基础,再让同学探究方法,层层相扣。整个活动老师只是引导者,全部使用尺子的方法和用身体部位来测量的方法都是同学在问题和自主的探究中解决的!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以促进同学进展为主,引导他们在探究和活动中自主发觉问题,解决问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