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
—统编版—语文—第六单元
学习目标:
1.通过“案件调查”的方式,结合别里科夫的人物关系,探究其死亡的真正原因;
2.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找出表现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生活及思想方式,从而更深刻地探究其时代意义。
1898年,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由于受欧洲进步文明的影响,俄国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声越来越
高,但沙皇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却采取一切手段进行镇压,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人们生活在沉闷乏味和忧惧之中……
这年夏季的一天,人们在一所中学的男教工宿舍里,发现了一具死尸,死者为男性,中年,属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点很多,死因一直未明。据查,死者正是辖制了大家15年之久的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一个世纪以后,我校学生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
现场勘查
别里科夫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头,头发蓬乱,脸色苍白,眼球突出,一脸恐惧,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种恐吓或痛苦。耳内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床头堆放有黑眼镜、棉大衣,床边放有雨鞋、雨衣、雨伞。房间里没有任何打斗的迹象。一张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张漫画揉成一团。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间的大箱子里几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标注着具体发布日期。
死前场景
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
“哈哈哈!”
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他没听见华连卡说什么话,他什么也没有看见。一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然后他上了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
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去送葬。
死者生平主要人际关系
别里科夫 华连卡
布尔金(我) 柯瓦连科
同 事
“情侣”
姐 弟
同 事
同 事
①无密友,但辖制全城,全城的人都怕他;
②和华连卡曾经是“情侣”关系;
③曾与华连卡的弟弟柯瓦连科有过冲突。
有关人士采访·华连卡
问:请问您与别里科夫关系如何?
答:由于校长太太的竭力撮合,我们差一点结了婚。
问:差一点儿?为什么最终没结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从楼梯上滚了下来,那实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想笑)
问:那他怎么会从楼梯上滚下来呢?
答:这个我不太清楚,您还是去问我弟弟吧。
有关人士采访·柯瓦连科
问:那晚他怎么会从楼梯上滚下来呢?
答:那天晚上他来我家,乱七八糟地说了一些奇怪的话,令我非常气愤,于是我就让他走,他却威胁我,说要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给校长,我一气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没想到他居然滚下去了。
问:那么他说了什么让您如此生气呢?
答:他总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扰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许骑自行车,不能在大街上拿着书走,甚至不能穿绣花衬衫,简直是荒谬透顶。我本来就不喜欢这个人,这样一来就更讨厌他了。
有关人士采访·柯瓦连科
问:那么这件事会不会成为他死亡的原因呢?
答:噢不,这绝对不可能。因为当时他安然无恙地爬了起来,离去时步伐也很稳健。但他当时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尴尬。
有关人士采访·布尔金
问:您觉得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呢?
答:一个怪人。您要是见过他一面,就决不会忘记他。因为即使在暖和的天气里,他也裹着棉大衣。还有,他总是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似乎总是战战兢兢的。
问:您认为华连卡的笑对他有什么影响吗?
答:噢,他一定想不开的,要知道,他这种人最害怕出乱子了,眼下就要跟华连卡结婚,却自己闹出这么个乱子,他心里一定受不了的。
有关人士采访·布尔金
问:听说全城的人都怕他,有什么具体表现吗?
答: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有关人士采访·布尔金
问:之前您的回答中说到,“他总是战战兢兢的”,可是却能让“全城的人都怕他”,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又为什么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够辖制全城?
答:这个啊,我可就说不清楚了……
思考: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的,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又为什么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够辖制全城?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旧秩序被动摇。
别里科夫自觉地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跟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也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
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结合当时的情况,就会发现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营造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就木,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能够辖制全城。
有关人士采访·布尔金
问:有什么人和别里科夫结过怨吗?
答:没有。但实际上每个人都讨厌他,不会有人会为他的死亡悲伤。但也决没人会冒着危险去杀他,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着他的辖制,什么事都怕呢。
有关人士采访·布尔金
问:别里科夫死后,城里的人是什么反应?
答: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一一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和进步,他的存在让许多人生活在压抑和窒息的环境之中,他的死使大家有一种解脱感。
有关人士采访·布尔金
问:别里科夫死后,城里的人是什么反应?
答: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这类“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当时的俄国社会,革新思想。表达了作者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结案报告
别里科夫之死既属于他杀的范畴,又属于自杀的范畴。
(1)外伤只是表象,内伤才是症结
(2)时代是元凶,他自己也是凶手
结案陈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做出最终裁定:可怜的沙俄人民应当奋起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人们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应该张开开放之眼,明眼看世,摒弃一切腐朽的旧制度,让思想重现生机。
课堂小结
小说是夸张的、荒诞的,别里科夫之死是虚构的,作者契诃夫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事实:19世纪俄国的沙皇专制统治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也扭曲了人性。《装在套子里的人》批判的是制度,揭示的是人性!
一个别里科夫死了,可还有更多的别里科夫活着。这个人不只是活在19世纪,他可能活在任何时代。他也不只是活在俄罗斯,还有可能活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我们每个人身上可能都有别里科夫的影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套子”也远未绝迹,骄傲、虚荣、嫉妒、自私……各种套子依然有生存的土壤。只有培养正直高尚的人格,远离愚昧狭隘,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
作业:
请你以别里科夫的身份,写一篇《自题小像》,表现套中人的心声,以警世人。
1.小说的题目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套子”在小说中有哪些含义,又有哪些作用呢?
(1)“套子”在小说中的多重含义
①“套子”指别里科夫的特殊性格。当“别里科夫”成为“套中人”的专有称谓,“套子”就特指别里科夫的性格——过分孤僻、胆怯、焦虑。
②“套子”指一切陈规陋习,一种普遍的、病态的群体心理状态。人的自由本性受到压抑,人与人之间相互束缚,人也束缚自身,缺乏共识,缺乏目标,缺乏改变的意愿和勇气。
③“套子”还指一种无视时代发展变化的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个人或社会状态。
1.小说的题目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套子”在小说中有哪些含义,又有哪些作用呢?
(2)“套子”在小说中的作用
①“套子”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套子”突出了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作者通过对人物“套子”式的生活习惯、思想特征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封闭、守旧、胆小多疑、极力维护现行社会秩序的别里科夫。
②“套子”对故事情节的作用:“套子”串联起小说主人公的悲剧人生。套子是文章的线索,是“套子”下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毁了别里科夫的爱情,是“套子”的约束限制了他的发展,禁锢了他的思想,造成了他的毁灭。
1.小说的题目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套子”在小说中有哪些含义,又有哪些作用呢?
(2)“套子”在小说中的作用
③“套子”对小说环境的作用:“套子”点出了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小说从一所学校、一个小城市,影射了一个处处皆有“套子”的社会。社会上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有很多,“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1.小说的题目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套子”在小说中有哪些含义,又有哪些作用呢?
(2)“套子”在小说中的作用
④“套子”对小说主题的作用:“套子”具有象征意义,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的保守反动。“套子”并非契诃夫时代的“专利”。除了极端维护自己利益,仇视社会进步,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统治者外,更多的“套中人”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抗拒社会发展和变革,他们封闭自己也压制他人。“装在套子里的人”已经成为一种隐喻和象征。
2.小说语言是怎样达到讽刺效果的?
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来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的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