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高 二 年级 学科 地理
课题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课型 新授 本册第2.3 总第 教时 年 月 日
课时 2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1.不同地表形态的主要特征。2.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4.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认识人类改造地表形态应遵循客观规律,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合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综合思维:对人类改造地表形态全面认识,技术和工程是一把双刃剑。3.区域认知:不同的区域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因地制宜,趋利避害。4.地理实践力:根据实例判断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利弊
学习重点 1.了解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3.总结归纳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习难点 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总结归纳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核心素养有待进一步培养,文理班级情况存在差异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根据学情二次备课
【导入】展示教材35页图2-3-1及文字材料。提出问题:在古代,为什么“蜀道”那么难?现在的“蜀道”还那么难行吗?引出话题: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有很大影响,不同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哪些呢?学生发言:略。教师归纳小结:不同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分布、聚落形成、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风俗习惯、文化传播等方面。组织学生读教材35至38页文字,课件展示图2-3-2至图2-3-9及相关材料,提出相关问,梳理归纳教材内容如下: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人口分布的影响(1)平原地区→→(2)山区:人口稀少,多分布于河谷或山间盆地。[思考] 山区的聚落多分布于何处?原因是什么?提示:山区聚落多选址于河谷地带。原因是河谷地带地形较为平坦,水源充足,利于发展农耕。(活动1)阅读思考:教材37图2-3-3至2-3-6分别展示了什么农业景观与生产特征?与地表形态有什么样的关系 (活动2)阅读教材37图2-3-7,思考回答:我国耕地分布特征及与地形的关系?我国林地分布特征及与地形的关系?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地形类型的影响(2)坡度、坡向的影响①坡度②坡向:会造成太阳辐射和水分条件的差异,影响植物生长。(问题探究)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天门山是张家界永定区海拔最高的山,距湖南张家界城区仅8公里,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天门山盘山公路于1998年开始修建,因天门山独特的地质和气候所局限,至2005年才全面贯通。2005年5月,天门山盘山公路竣工通车,被称为通天大道的盘山公路共计99弯,似玉带环绕,弯弯相连,“天下第一公路奇观”横空出世。下图为天门山公路景观图。问题1:分析图示地区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选择的原因。提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因为山区地表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限制因素多,为降低建设成本和修筑难度,优先选择建造成本相对较低、难度相对较小的公路。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区交通线选址的原则。提示:在山区,通常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问题3:图中盘山公路交通线呈“之”字形,分析该交通线采用这种形式的原因。提示:迂回前行的线路坡度较小,利于施工,便于车辆的行驶。[探究归纳]对运输方式的影响:对交通运输方式及线路布局的影响显著。(1)影响交通运输线的走向与形状。丘陵、山地交通运输线一般分布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形态上一般呈“之”字形;平原地区交通运输线呈网状分布。(2)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山区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3)影响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低于山区。(4)影响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山区交通网密度小,平原区密度大。(5)位于大地形单元交界处易形成交通要道,如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联系几乎都要经过河西走廊,大型山脉的垭口也易形成交通要道,如中尼公路、中巴公路就经过多个垭口。(问题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如图是我国某山区的梯田。问题1:我国山区多梯田,在梯田上进行耕作,与在坡地上进行耕作,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为什么?提示:在梯田上进行耕作的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因为梯田是相对平坦的地块,既利于耕、种、收等活动的进行,又能保土、保肥、保水。若在坡地上耕作,因坡度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农业生产趋向恶性循环。问题2:近半个世纪以来,日本填海造陆达200多平方千米,相当于3个香港岛的面积。填海造陆会给地表形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提示:填海造陆是人工完成侵蚀、搬运、沉积的过程,与河流进行的自然过程无异,但进行得更快更强。因此,填海造陆能把陆地削低,使海面缩小,陆地扩大。(课件出示图文资料)组织学生阅读教材39至42页及图2-3-11至2-3-16,教师小结,梳理归纳教材内容如下: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1.人类活动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影响表现与典例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填海造陆,建设人工岛——迪拜棕榈岛工程建设中挖方或填方会人为造成陡坡或洼地采矿、采石过程中堆放矸石、废矿石等会形成人造丘冈干预地貌过程,改变地貌发育方向丘陵地区修建梯田,减缓流水侵蚀、改变坡面特征修筑堤坝,改变下游河道的侵蚀堆积过程及形态,影响冲积平原的发展方向修筑海堤,改变海岸线形态2.人类活动间接影响地表形态[思考]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增长速度放缓,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导致河流含沙量减少,入海泥沙大大减少,因此三角洲增长速度放缓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完成名师金典上对应章节的作业调查,家乡哪些人工活动影响了地表形态,分析利弊。 思考、自由回答听讲并做重点笔记阅读、思考、举手回答【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学生】思考回顾、自由回答【学生】认真听讲【学生】阅读、思考【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学生】思考【学生】思考、举手回答【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学生】思考、自由回答【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学生】欣赏图片,了解断块山、谷地的特点【学生】思考、自由回答【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学生】思考、相互讨论、查阅资料、小组代表举手分享成果
教学反思: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是《地形变化的动力》是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之后的内容,同学们对地貌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那么本节内容可以说是必修一第三单元的延伸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的拓展和升华。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体会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多元与精彩,感悟因地制宜的思想。人类活动改造地表形态要适度、合理,才能趋利避害,把握地貌发育规律是必要的。现在的学生相对封闭,社会经验少,体验较单一,一些活动,如寻找人类活动改造地表形态的印迹,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不够,就难以开展。学生因为环境的影响和书面学习的功利性,对人类诱发的自然灾害有些漠然。人地协调观的渗透是一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