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微课认识“端、粽”等 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 2个偏旁;借助微课在田字格内正确书写“午、节”等 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像画面、体会心情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棕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2.按照笔顺规则正确书写生字。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小吃货猜节日!小眼睛看题,小耳朵听题,游戏开始——
师:小汤圆,圆又圆,锅里面,转一转。 生:元宵节
师:吃月饼,赏明月,人团圆,乐呵呵。 生:中秋节
师:你们可真聪明。元宵节,中秋节都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再过不久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老师反过来考考你,端午节吃什么呢?生:粽子
师:没错,他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端午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一起来读课题。
(2)你们看,题目中有两个新偏旁,谁认识?
生:立字旁、米字旁师:找的真准确。【出示立字旁】先看我们要认识的第一个偏旁朋友,立字旁。当立字作偏旁时,最后一笔横就变成了提。“立字旁”的字啊往往都与站立有关。比如:站、竖
(3)【“午”变红,放在田字格里。】读一下这个字:午,是要求写的字。它和我们学的另外一个字有点像,谁知道?【出示:牛】,老师总是分不清这两个字,怎样区分他们呢?——牛有角所以出头,出头的就是牛。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描一个写一个。评价。
(4)师:同学们,你们吃过粽子吗?那你们想一想,粽为什么是米字旁呢?生:因为粽子是糯米做的。师:没错,你可真聪明,当“米”做偏旁时,最后一笔捺变成点。像粮、糕、粒,这样的字都是米字旁【出示粮、糕、粒】。课文的题目你是认识了吗?再读。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长句子就多读几遍。
二、初读学字词、感知课文。
师:同学们刚刚读的特别认真,那生字你们会读了吗?请你来。(生读)
师:你全读对了。特别是最后一个念字,前鼻音读得特别准。我们读读这个字。
生齐:念
师:增加难度你会不会呢?看,位置变了你们还认识吗?这么多人举手,我们来开火车,小火车从哪开?(生开火车)
师:小火车开的快又稳。看,生字们藏到粽子里了,让我们一起把他们叫出来,大家一起来抢读,准备好了吗?(生抢读)生字读得好,还要一直记在脑子里。
(1)相同偏旁识字:“总、念”读一下这两字,你有什么发现?【停两秒】对,这两个字都有心字底。总上面点撇加一个扁扁的口字;念上面是一个今字。我们一起读。【课件出示这两个字】
(2)加一加识字:“间、分、知、据”我们一起拼读这四个字:间、分、知、据。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停两秒】我们可以用加一加的好办法记住它们。比如:矢+口是知道的知,你试一试?生:门里加日是中间的间,八字头下加刀就是十分的分,提手旁加邻居的居就是据说的据。
师:加一加是识字的好办法,自己大声读一读吧。师:通过刚才的识字,老师发现你们可真是一群聪明的小精豆!夸你们聪明呢!你还知道哪些豆子呢?
生:黄豆、红豆、大豆、小豆......师:说了真么多,那这些呢?(出示 ppt)来,七嘴八舌说豆子喽。这些你们认识吗?这个又绿又大的叫做......
生:蚕豆、红豆、毛豆师:这个长长的豆子你们见过吗?它叫豇豆师:和老师读豇豆。小豆子们要给大家变个魔术,看好喽,小豆子,大变身。变成什么字了?还有一首小儿歌,帮我们一起记住他,一起读一读?毛豆短,蚕豆扁,红豆圆圆像两点,豇豆长长托上面。读完了儿歌让我们一起把它送到田字格里。豆是上下结构,仔细观察,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吗?【出示色块】上横短短,口字扁扁,点撇小小,长横舒展。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描一个,写一个好,生字写得好,课文也能读流利。请同学们轻轻拿起课本,今天你们都是小小朗读者,请你们再把端午节的故事再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呢?
生 1: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生
2:我知道了粽子的种类生
3:我知道了粽子时怎样包的师:你们可真会读书!轻轻放下书,咱们的脑海里一定还留下了一些温暖的画面。
师:谁来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把书捧起来,我们来做个文明的小听众生读第一段,
师:读读这两个短语:
生:一到端午节、一锅粽子师:一的读音变化你都读对了,真了不起。师:一到端午节,外婆的心里总会想着我们,念着我们。
师:端午节了,外婆想着你们,你们想不想念外婆?生:想
师:带着对外婆的思念,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一定特别喜欢你的外婆。师:粽子煮好了,外婆睁大了眼睛朝着门外,看了一回又一回,盼着我们团聚呢!谁来读?师:我也听出来了,你的外婆一定特别的爱你。生:读第二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一锅粽子一片心,一篮粽子一片情,端午节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浓浓爱意的节日!
师:你们爱吃粽子吗?生:爱吃
师:那你们知道外婆用什么包粽子吗?生:外婆是用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还有红红的枣。
师:都被你找到了。生:箬和糯有点难读,遇到难读的字我们来拼一拼。
师:现在我们连起来读一读。一起来。生:箬竹叶、糯米、枣师:听过以后我们就读的更准了,你们看,老师还带来了箬竹叶,这就是箬竹叶。什么样的?(出示箬竹叶)生:绿色的、青青的、长长的
师:青青的箬竹叶,不怕水煮,越煮越香。谁再来读?生读: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师:你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和你一起读。我读箬竹叶,你读青青的。准备好了吗?
师:开始啦!师生互读。青青的箬竹叶,箬竹叶青青的......像这样读你们会吗?
师:青青的——箬竹叶
师:一小把糯米,一大颗枣,几张箬竹叶在外婆的手里就变成了一个个好看的粽子。我们把它送回句子里,谁来读给大家听?生读。大家注意他在什么地方停顿了吗?生:在读完一个意思就停顿。(师:老师听清楚了,他在没有标点的地方读完一个词语就稍微停一下,就像这样长句子就读好了)
师:你用心去听了。遇到长句子,在没有标点的地方,读完一个词语就稍微停一下,你来读。生读。师:外婆包的粽子好看(板书),同学们读的粽子也好听。让我们一起来包粽子喽。(播放视频)。
师:粽子包好了,也煮熟了,那味道怎么样呢?我们端起语文书,继续往下读,外婆一掀开锅盖,谁继续往下读?生读。
师:香味有了,但我觉得香味淡淡的,粽子可是越煮越香呢!再来一次。生再读。
师:粘粘的是?——生:糯米
师:那甜甜的就是?——生:枣
师:真是——生:又粘又甜。读得可真好,从你的朗读和你的表情上我看出来了,你是真的喜欢吃粽子。掌声送给她。
师:粽子真是又好看,又好吃。(板书:好香,好吃)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了你,老师也想送你个小礼物——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悬香囊。端午香囊送给你。还有谁想读?外婆把枣包在粽子里,希望我们生活得甜甜蜜蜜。你读的也好。老师送你一只端午线。你们以前戴过吗?那你今年端午就把它戴上,祝你幸福、平安。粽子包好了,想不想一起尝一尝?让我们一起吃粽子喽【播放视频】粽子香不香?想不想吃?就带着这种香甜的感觉,一起读。
师:听你们读着读着,老师也想到了小时候,我的姥姥也忙活着包粽子,姥姥包着,我看着,姥姥煮着,我等着。我美滋滋的吃着,姥姥乐呵呵的笑着。你们端午节的时候都是怎么过的呢?生分享
师:包粽子可不是一件简单的活,包粽子就是这样代代相传的。师:你们想一想端午节都是和谁在一起过的?生:奶奶、爷爷、爸爸.....师:端午节,传统佳节就是和亲人团团圆圆在一起。你们想的真好。小小的粽子里包着外婆浓浓的情,深深的爱。让我们一起捧起语文书,带着我们对端午节美好的回忆一起读一读。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生读)
师:轻轻放下书,轻轻粽叶香,浓浓端午情,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粽子,越吃越香。外婆包的粽子可不光好吃呢!还有什么特点?生:花样也多。
师:没错,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说一说外婆的粽子都有哪些花样?生:有红枣粽、红豆粽和鲜肉粽。
师:这么多好吃的粽子,文中的我吃得开心吗?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课件圈出美滋滋】
4.这也是一个长句子。谁来读?生读。我听到了你句子中清晰的停顿。让我们一起美滋滋地读一读这段话。
5.为什么我们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让我们带一小篮回去呢?从文中我们知道了,【画出分给邻居吃】外婆让我们分给邻居吃。外婆心里不仅想着我们,还想着和邻居分享呢。看着邻居吃着香喷喷的粽子,我们心里也是美滋滋的。外婆包在粽子里的爱,我们和邻居都能感受到,原来,爱就是要懂得分享。【课件出示:爱就是要懂得分享】6.让我们带着美滋滋的心情,读出对外婆包的粽子的喜欢。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为什么我们要在端午节吃粽子呢?我们来看一小段视频。【课件播放端午节由来视频动画】
2.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也能找到答案,【课件画出】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据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这样一种说法,因为年代久远,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还有很多种说法,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法。
3.我们一起读。
五、配乐朗诵,体会亲情。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端午粽,你对它有了哪些印象?生:好看,好吃,很香......
师:小小的端午粽里,还包含着什么呢?生:外婆对我们的爱。
师:还有对谁的爱呢?生:邻居,
师小结:小小的端午粽既包含了外婆对我们的爱,还包含着外婆对邻居们的关爱。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端午粽,体会到了粽子的香甜和外婆对我们深深的爱。请你想像着画面,带着自己的情感,把课文再美美地读一遍吧。【课件出示课文、音乐】课后,你可以继续了解端午节的由来的其他说法和端午节的习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