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与元气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她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这鼓角声令我心烦”“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描述了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
B.小说中周瑜开始时身穿铠甲,后来穿白粗布长袍,人物前后穿着的对比暗示了他心理的变化。
C.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心理的转变,对“我”的言论由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内心产生了触动。
D.“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祥和宁静的氛围,为周瑜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生动,抒情味浓,善于运用特定意象表达感受,“艾草”和“鼓角声”两个意象具有独特的象征意味。
C.小说善于运用生动的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周瑜英气的战将形象跃然纸上,还运用典型化的场景正面衬托人物状态。
D.小说通过“我”见到周瑜、与周瑜交谈、离开周瑜串联起小说的所有情节。以“我”对英雄和战争的理解,引领读者去思考探索。
3.英雄梦,是内心深处对美好世界的向往,是对理想人事的渴望。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苏轼心中的周瑜和文本一中的周瑜各是怎样的英雄形象。
4.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请简要分析文本一中是怎样体现这点的。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士人的苏轼,为何要躬耕?倘若细究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因缘。
苏轼是以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任黄州团练副使之职贬居黄州的。谪黄之初的经济状况,何忠礼先生做过专门的研究。何先生说,检校官为非正式任命的加官,而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实乃贬官的代名词。作为加官,是没有俸禄的,仅有一些额外收入。“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这一虚衔没有现金收入,唯一福利就是可以得到一些官酒,喝完酒之后,卖掉酒囊可得些许现金。至于团练副使是否有收入,历来众说纷纭。困境的另一方面来源于家庭成员众多。苏轼到黄州后不久,一家老小在苏辙的护送下也来到黄州。其家庭人口数量,虽比不过富家巨室,然有二十余口。正因为收入锐减,加之食口又多,“平生未尝作活计”的苏轼,在以前阔绰的时候,“俸入所得,随手辄尽”,而今“禄廪相绝,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不能不少念”。
苏轼内心一直存在着归隐躬耕的夙愿,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而已。早在熙宁年间倅杭时期,他就曾经萌生过此种念头。《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诗中有“欲求五亩宅,洒扫乐清净”的表达。“五亩宅”即孟子笔下的“五亩之宅”,是古代农耕的一种理想模式。苏轼当时希望能够得到五亩宅地,表明他归隐躬耕的愿望早就存在,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被贬黄州之后,苏轼的处境变得艰难,他试图借助陶渊明来宽慰自己,经常口诵手抄渊明诗文。不过,陶渊明虽然归隐之后生活也较为艰难,但毕竟有自己的田产,而苏轼仅是一员迁客。后来,好友马梦得深知他处境的艰难及内心的夙愿,出手相助,给他谋得一大片荒地。苏轼苦盼的机会终于来临,他绝无推辞的理由。
苏轼所得之地,在离黄州府治东边不远的东坡。“东坡”这个名称,注定在苏轼的思想深处要撞击出悠远的历史回音,因为苏轼的偶像白居易被贬忠州后,曾在东坡经营,且东坡有文化美名。在古代士人中,苏轼极为仰慕陶渊明和白居易。若言志向及经历,苏轼更接近白居易,而非陶渊明。白居易本有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因政治而遭贬。在被贬忠州前,他已是声名远扬;被贬之后,能够随遇而安,抱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就此而言,白居易非常契合苏轼。在现实的操作层面上,学陶渊明难,学白乐天易。因为陶渊明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而白居易要容易学得多,毕竟他更有人间烟火味。苏轼正是将白居易作为小目标、将陶渊明作为大目标来对待的。苏公在黄州,正与白公在忠州相似。忠州东坡与黄州东坡,虽地隔千里,但文化机缘一线牵。苏轼追慕白居易,向往其东坡生活,爱屋及乌,黄州的东坡,也就成为他理想的栖居之所。文化机缘虽非苏轼躬耕东坡的决定性因素,倘若换成南坝西沟北陂之类,处境艰难且长期有躬耕心愿的苏轼也会前往耕种,但是否能像在东坡躬耕这样干劲十足、意兴盎然,还真得打个问号。因此,文化机缘给苏轼欣然前往东坡耕种,应该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加持。
(摘编自王兆鹏、陈朝鲜《论苏轼躬耕东坡的原因和意义》)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加官的团练副使没有现金收入,再加上食口众多,苏轼生存生活处境艰难。
B.归隐躬耕是苏轼被贬官黄州失去“阔绰”的生活后为缓解衣食之忧才产生的想法。
C.孟子农耕理想以及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归隐追求是苏轼躬耕夙愿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D.马梦得出手相助,给苏轼谋得东坡之地,为他归隐躬耕提供了必要条件。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借用何忠礼的相关研究,论证了苏轼被贬黄州时收入的微薄及处境的艰难。
B.文章引用《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中诗句的目的是阐明苏轼早有归隐夙愿。
C.文章借用陶渊明与白居易的对比,阐明了在苏轼心中白居易比陶渊明有着更高地位。
D.文章从苏轼的处境、追求以及与白居易的文化机缘等三个方面阐释其“躬耕”原因。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被贬黄州后处境艰难,所以他就随遇而安,过田园耕读生活,让自己乐观豁达。
B.苏轼口诵手抄陶渊明诗文,表明了他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要借之来宽慰自己。
C.在经世济民的追求与遭贬经历上,苏轼与白居易更接近,与陶渊明的距离稍远。
D.苏轼躬耕的地方叫“东坡”,和白居易曾经经营的地方同名,这促使他安心躬耕。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本首词的题目。本首词共分上下两阕。
B.在首句中,作者由眼前浩荡的长江联想到历史长河,淘洗着千古的英雄豪杰。
C.“人道是”说明作者知晓此地并非三国古战场,但要借赤壁地名抒发内心情感。
D.“羽扇纶巾”句写出了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指挥大破曹军。
9.“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有的版本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请从艺术效果角度分析,你更喜欢哪一版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把“万骑临江”比作“貔虎噪”,突出了当时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
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一句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
C.上阕结尾用“今如许”三字对曾经叱咤风云的周郎建立的功业提出了疑问。
D.词人在词中说看到这些遗迹,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真胜过读历史书籍。
11.词中“周郎”与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公瑾”实为一人,但在词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四、情景默写
12.念奴娇·赤壁怀古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 , 。”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观的句子:“ , , 。”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 ”,以美女衬英雄;再用“ ”,以曹军惨败来突出周瑜英气勃发的形象。
五、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古风流人物【 】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展览以文物为载体,展现苏轼艺术造诣与其人格风范。作为千年以来诗书画三绝的佼佼者,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绝唱,有绝唱之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豁达洒脱。他的文人风骨与其“豪放词”的风格气骨碰撞出 的光彩,再加上他一生坎坷经历和 的浪子情怀,构成了他的传奇文人形象。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张振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 】中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一生卷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却又是 的。他的诗文作品展现了他的内心、流露出他的本性,“莫不真笃而诚恳【 】这样让人“竞折腰”的一位文人典范,他的生活情趣乃至精神思想都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千年的时光中,文人墨客们因为他留下了许许多多或纪念,或致敬【 】赞美的印记,这些痕迹拼接起来,可以让我们对苏轼的精神思想和人格魅力如 ,可见一斑。
13.依次填入文中方括号内的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 、
B.—— 。) 。” ,
C.: )。 ” ,
D.: 。) ”。 、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绰约多姿 落拓不羁 光风霁月 管窥蠡测
B.绰约多姿 倜傥不羁 风花雪月 管中窥豹
C.璀璨夺目 倜傥不羁 光风霁月 管中窥豹
D.璀璨夺目 落拓不羁 风花雪月 管窥蠡测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样一位让人“竞折腰”的文人典范,他的生活情趣乃至精神思想都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B.这样让人“竞折腰”的一位文人典范,他的精神思想乃至生活情趣都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高影响。
C.这样让人“竞折腰”的一位文人典范,他的生活情趣乃至精神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这样一位让人“竞折腰”的文人典范,他的精神思想乃至生活情趣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等联合发布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推荐将我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由≥140/90毫米汞柱下调至≥130/80毫米汞柱,引发了行业和社会热议。不过, ① 。目前,我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线依旧为140/90毫米汞柱,即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毫米汞柱。
在临床实践指南发布会上,专家也提到血压水平在130—139毫米汞柱和(或)80—89毫米汞柱的人群多为中青年。这说明 ② ,需要引起重视。
不少人认为,血压没超过(达到)140/90毫米汞柱就安全,但其实超过120/80毫米汞柱就应该引起重视了!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收缩压在120-139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80—89毫米汞柱为“正常高值”。血压“正常高值”是正常血压与高血压之间的一个中间区域。 ③ ,但它就好比“高血压前期”,也应当及时通过日常生活进行干预。因为正常高值血压,是高血压的易患因素之一,研究发现:理想血压人群相较于血压正常高值的人群,罹患高血压的机会增加2-3倍。
1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2.C 3.①苏轼心中的周瑜是一个外表儒雅、婚姻美满、驰骋疆场、威名赫赫、功业早就的大英雄。②本文塑造的周瑜原先是一位沉迷于战争、颇为自负(英气逼人、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的英雄,后来成为一位放弃战争、甘做平民的英雄。 4.①小说整个故事都发生在梦境之中,通过梦境这样一个小角度,现实人物和历史人物相遇,穿越时空进行交流;②从人物身份看,文中主要人物“我”是一个过着平凡生活的普通村妇形象;③小说借助梦境展现“我”对战争和英雄的理解,表达对和平的期待,对平凡、朴素、美好的世俗生活的喜欢和向往,揭示了珍爱和平的主题。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错,文中有一句话,“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要在战场上,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成为一个布衣,成为和平的守卫者,更是作者心中的大英雄。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艺术特点的能力。
C.“运用典型化的场景正面衬托人物状态”有误,应是通过“我”这个普通村妇的形象来侧面烘托周瑜形象。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三句描写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表明他虽为武将,却有文士的风度,这样就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谈笑间”三字,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所以苏轼心中的周瑜是一个外表儒雅、婚姻美满、驰骋疆场、威名赫赫、功业早就的大英雄。
本文作者塑造的周瑜原先是一位沉迷于战争、颇为自负(英气逼人、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的英雄,后来成为一位放弃战争、甘做平民的英雄。文章一开始描述的周瑜是“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说明周瑜渴望在征战中展示英雄形象,到文章的最后“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 说明他成为一位放弃战争、甘做平民的英雄。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和风格的能力。
结合“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我说”“周瑜笑了起来”“我们相对着”可知,整个故事就是一个梦境的展现,在梦中现实人物和历史人物相遇,穿越时空进行交流。
根据“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可知,“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妇,只是一个普通人;而结合文中“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等对“我”的喜好可知,“我”身份普通,所有对生活的向往都是自由、朴素的平凡愿望。
结合“这鼓角声令我心烦”“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可知,小说主要借助梦境展现“我”对战争和英雄的理解,表达对和平的期待,对平凡、朴素、美好的世俗生活的喜欢和向往。
5.D 6.C 7.A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作为加官的团练副使没有现金收入”错误,由原文“检校官为非正式任命的加官,而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实乃贬官的代名词。作为加官,是没有俸禄的,仅有一些额外收入。‘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这一虚衔没有现金收入,唯一福利就是可以得到一些官酒,喝完酒之后,卖掉酒囊可得些许现金。至于团练副使是否有收入,历来众说纷纭”可知,团练副使并非加官,加官指的是“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且团练副使是否有收入,原文只是说“历来众说纷纭”,所以本文的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A错误。
B项,“归隐躬耕是是苏轼被贬官黄州失去‘阔绰’的生活后……才产生的想法”错误,由第三段“苏轼内心一直存在着归隐躬耕的夙愿,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而已。早在熙宁年间倅杭时期,他就曾经萌生过此种念头”可见,他归隐躬耕思想产生已久,只是没有特定环境让他去实施。B错误。
C项,“最主要原因”无中生有,由原文“古代士人中,苏轼极为仰慕陶渊明和白居易。若言志向及经历,苏轼更接近白居易,而非陶渊明”可知,文中只是说“苏轼极为仰慕陶渊明和白居易”,但并没有表明“主要原因”;由原文“‘五亩宅’即孟子笔下的‘五亩之宅’,是古代农耕的一种理想模式。苏轼当时希望能够得到五亩宅地,表明他归隐躬耕的愿望早就存在,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可知,提到了苏轼诗歌中化用孟子的“五亩之宅”,但并没有表明“主要原因”。
D项,正确。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在苏轼心中白居易比陶渊明有着更高地位”的说法错误,由原文“若言志向及经历,苏轼更接近白居易,而非陶渊明。白居易本有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因政治而遭贬。在被贬忠州前,他已是声名远扬;被贬之后,能够随遇而安,抱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就此而言,白居易非常契合苏轼。在现实的操作层面上,学陶渊明难,学白乐天易。因为陶渊明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而白居易要容易学得多,毕竟他更有人间烟火味。苏轼正是将白居易作为小目标、将陶渊明作为大目标来对待的。苏公在黄州,正与白公在忠州相似”可知,“苏轼极为仰慕陶渊明和白居易”只是“志向及经历,苏轼更接近白居易”,白居易更契合苏轼“在现实的操作层面上”,学白居易更容易些,并没有谁地位更高的问题。C错误。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A项,强加因果,由原文“白居易本有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因政治而遭贬。在被贬忠州前,他已是声名远扬;被贬之后,能够随遇而安,抱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可知,“随遇而安”是白居易被贬后的态度,“田园耕读”是苏轼的夙愿,被贬黄州只是给他提供了一种机缘。A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8.C 9.示例:我更喜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乱石穿空”强调乱石之高,具有高耸入云穿透天空的效果,运用夸张手法想象奇特,“穿”字具有持续性,形象生动,侧重视觉观感;“拍”,拍打击打之意,给人正在进行时的现场画面感,侧重听觉;“拍岸”使用比拟修辞,增强亲切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富有感染力,视听结合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崩云”“裂岸”指突出结果、视觉感受,缺少诗情画意和震撼性。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说明作者知晓此地并非三国古战场”错误。“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一,可以认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这个版本好,也可以认为“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这个版本好,言之成理即可。
比如认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好,可以这样理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译为“乱石击破长空,汹涌的波涛向两岸拍打”第一句写石,将陡峭峥嵘的石壁直插云天的险峻,形象贴切地描绘了出来。第二句写涛,一个“拍”字不但写出了波涛粗野凶暴的性格,而且还描述了急流澎湃的气势,同时仿佛可以听到狂涛拍岸的吼声,看到它不可阻挡的威力。这二句写景,真是字字珠玑,历历在目。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拍”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干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肩萎靡的气氛,顿时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穿空”结合“拍岸”,能带来声音效果,也更有诗情画意,兼有声音和视觉效果,对于人生的感慨也更为自然全面。
若认为“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这个版本好,可以作如下解读:“崩”,倒塌破裂之意,较之“穿空”似乎力度更大些,“云”喻指“浪花”翻腾的样子,像朵朵白云,更为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裂岸”较“拍岸”,前者强调结果,后者强调动作持续的状态,更强调气势不凡,水势之大。可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的文学价值更高,一个“崩云”、一个“裂岸”,显然较之“穿空”“拍岸”更为精妙绝伦。
10.C 11.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突出的是周瑜的年轻有为,词人借周公瑾年轻有为反衬自己的功业无成,抒发了他内心的忧愤。②戴复古的《满江红·赤壁怀古》突出的是周瑜强大的军事力量,词人借此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抒发了词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对曾经叱咤风云的周郎建立的功业提出了疑问”说法错误,词中“今如许 ”意思是“现在又怎样呢 ”是词人对时局的疑问。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作用,先指出塑造的形象特点,再结合情感、手法分析其作用。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表现周瑜年轻有为、意气风发、儒雅风流的气度,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借周公瑾年轻有为反衬自己的功业无成,抒发了他内心的忧愤。
戴复古的《满江红·赤壁怀古》上阕缅怀三国赤壁之战,盛赞周瑜“气吞区宇”、火烧曹兵的雄才大略。“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突出的是周瑜强大的军事力量。用“今如许”转折一问,感慨苍茫,意味深厚。南渡之后,国势一日不如一日,借此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抒发了词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12.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小乔初嫁了 樯橹灰飞烟灭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酹、纶、樯橹、初嫁。
13.A 14.C 15.D
【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第一处,“千古风流人物”是“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的主题,后面应用破折号,引出副标题“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第二处,括号中内容“张振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是对“《苏东坡传》”的注释,属于句内括号,句内括号紧跟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因此,后括号前一般不再用标点。后括号后句子没有说完,也不应再加标点。此处只用后括号即可。
第三处,“莫不真笃而诚恳” 引号前面是逗号,引文部分属于非独立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外。
第四处,“致敬”和“赞美”是并列的两个词语,在句中是最小的并列层级,应用顿号。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组,绰约多姿:绰约,姿态优美的样子。形容女子体态的美。璀璨夺目: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光辉灿烂,耀人眼睛。此处形容“光彩”,应用“璀璨夺目” 。
第二组,落拓不羁:形容人性情豪放,行为散漫。倜傥不羁:形容洒脱豪放,不受拘束。此处是形容苏轼洒脱的性格特征,应用“倜傥不羁”。
第三组,光风霁月:光风,雨后初晴时的风。霁,雨雪停止。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风花雪月:原指古典文学作品里描写自然景物的四种对象,借以比喻堆砌辞藻、内容空泛的诗文,亦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此处强调苏轼虽一生坎坷,但胸襟开阔,应用“光风霁月”。
第四组,管中窥豹:意思从管子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有时跟“可见一斑”连用,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管窥蠡测:丛竹管里看天,用瓢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语境中没有贬义的意思,应用“管中窥豹”。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部分有三处错误:①多项定语语序不当,“一位”是数量短语,应放在句中其它修饰语的前面,排除BC。
②语序不当,“乃至”连词。连接并列词语,表示事情所达到的范围,其后面的语义范围和程度应比前面的更小,所以应是“他的精神思想乃至生活情趣”,排除A。
③感彩不当,“造成”的影响往往是不好的,含贬义,所以应该用“产生”。
故选D。
16.①这并不作为我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②高血压呈现年轻化趋势;③虽未定为高血压 17.血压正常高值的人群相较于理想血压人群,罹患高血压的概率增加2-3倍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由后文“目前,我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线依旧为140/90毫米汞柱”可知,前面《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修改的≥130/80毫米汞柱目前并没有成为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可写:这并不作为我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
②血压水平在130—139毫米汞柱和(或)80—89毫米汞柱的人群多为中青年,表明高血压有年轻化趋势。可写:高血压呈现年轻化趋势;
③前面提到。血压“正常高值”是正常血压与高血压之间的一个中间区域,说明这个数值有成为高血压的可能,后面也说它是“高血压前期”,可见此句是过渡句,内容上是还不是高血压,结构上用“虽”与“但”照应。可填:虽未定为高血压。
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理想血压人群相较于血压正常高值的人群”不合逻辑,主客颠倒,改为“血压正常高值的人群相较于理想血压人群”;
“罹患高血压的机会增加2-3倍”搭配不当,改为“罹患高血压的概率增加2-3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