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14《水调歌头》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14《水调歌头》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7 21:0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不知天上宫阙(què) B.千里共婵娟(juān)
C.又恐琼(qióng)楼玉宇 D.低绮(yǐ)户,照无眠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清酒 四顾 茫然 黄河 B.长风 苍海 扬州 病树
C.精神 大醉 宫阙 朱阁 D.人间 无眠 圆缺 离合
4.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行路难》(其一)——李白——唐代
B.乐天——刘禹锡——唐代
C.《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代
D.子由——苏辙——“唐宋八大家”之一
5.下列对《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作者把酒问月,表现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彰显出豪放的气魄和浪漫的情怀。
B.上片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情感波澜起伏,含蓄地写出了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C.下片无眠指的是因欣赏中秋明月而不想入睡的人。
D.下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句蕴含深刻的哲理:世上难有十全十美的事,不必为暂时的不完美感到忧伤,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6.下面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B.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C.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D.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7.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诗句是“ , 。”
(2)任何事都不可能圆满,人生本来就充满了悲苦与欢乐,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写:“ , ”。(只写三句中的前两句)
二、课内古诗词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各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 本词小序说的“子由”是词人的 ,他和苏轼、 并称文坛“三苏”。
9.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
10. 这首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1.本词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三、课外古诗词阅读
(一)(2021·甘肃兰州)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即事
周敦颐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13. 请你想象“双双瓦雀行书案”描绘的画面,并将它描写出来。
14. 诗人为什么“不知春去几多时”?请简要回答。
(二)(2021·四川达州中考)诗歌赏析
【甲】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乙】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①。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②。中秋谁与共孤光③。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②〔妨〕遮蔽。③〔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15.两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但基调和抒发的情感大不相同,试结合诗句加以阐释。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D 解析:A、B、C正确;D有误,“绮”应读作“qǐ”。故选D。
2.D 解析:A、B、C正确;D有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意思是“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因此朗读节奏应划分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故选D。
3.B 解析:A、C、D正确;B“苍海”应为“沧海”。
4.B 解析:A、C、D正确;B有误,“乐天”是白居易的字。故选B。
5.C 解析:A、B、D正确;C有误,“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所以“因欣赏中秋明月而不想入睡的人”理解错误。故选C。
6.B A使用了比喻的修辞;B没有使用修辞;C使用了借代的修辞;D使用了用典修辞。
故选B。
7.(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二、课内古诗词阅读
8.弟弟,苏洵
解析:本题考查与这首词有关的文学常识。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弟弟,其名为苏辙,他和苏轼、苏洵。并称文坛“三苏”。
9.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解析:诗词中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的诗句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0.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的鉴赏。结合全词理解,可知“婵娟”即明月,末句极富美感,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再根据这些内容结合作者的词风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11. 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豁达乐观的胸襟。
解析:先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世上难有十全十美的事,不必为暂时的不完美感到忧伤,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12. C 解析:A、B、D分析正确。C有误;这首词表明词人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而非“表现用对人间生活的厌弃”。故选C。
三、课外古诗词阅读
13.示例:屋檐上的一双双鸟雀,不知什么时候竟然飞落下来,在书案上旁若无人地行走。
解析: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回答本题,需要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景物“瓦雀、书案”的特点,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示例:宁静的书房,似是无人。不知何时,几只麻雀悄悄飞落,悠闲自在地漫步在书案上。
14. 暮春时节,诗人见鸟雀慢行,杨花飘落却毫不在意,沉浸在书的世界中,专注地读书,所以“不知春去几多时”。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本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个闲适自在、专心读书的诗人形象。前两句是动景,以“行、入”衬托书房的安静,由“闲坐小窗读周易”可知,室内有人,但诗人的全部心思都在《周易》上,沉浸在书中的世界,世间万物都进不去他的意识,不晓得过去了多少时间。
15.示例:甲词基调昂扬、乐观。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莫听”“何妨”“谁怕”三个词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表现得特别充分。乙词基调低沉、哀惋。通过对秋凉夜中风叶、孤光明月景物的描写,反映出词人谪居后的苦闷心情(咏人生之短暂,叹壮志之难酬,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慨知音之难觅)。
解析:考查对诗歌的分析比较。可结合具体诗句作分析。甲诗,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可知甲诗的基调昂扬、乐观、洒脱,表达词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废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乙诗,“世事一场大梦”把人世喻为梦境。梦总是空虚的,转瞬即逝的。词人借梦抒怀,以此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人生几度秋凉”中“新”与“几度”搭配,更好地表现了人生坎坷,人生的短暂,似如过客一样来去匆匆,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进一步通过时令风物,来表现时光匆匆而引起心中的惆怅。下片写独自一人于异乡把盏赏月的孤寂处境和伤时感事的思绪。“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可知乙诗基调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独的黯淡灯光等情感意象,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抒发诗人词人谪居后的苦闷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