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7 10:3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文为词”是后人对辛弃疾的重要评价,相关研究已非常深入。学者普遍注意到辛弃疾词具有熔铸经史、善发议论、融入散文章法句法等特点。不过据笔者管见,对辛词与四六文的关系似乎研究不多。
辛弃疾虽以词最为著名,但其实著述颇多,诸体兼备。只可惜其《稼轩集》早佚,文章留存有限。今所见者,散文有大名鼎鼎的《美芹十论》《九议》,骈文则有《贺叶留守启》《新居上梁文》等数篇。骈体文章,宋人通称为“四六”。宋代骈散分流,散体多用以著述,骈体多施于朝廷文书及士人交际日用。南宋时期,骈体书启的写作日益普遍,诸家文集多有留存。辛弃疾的四六文创作亦应不少,而且享有一定的时誉,一些篇章被纳入选本,一些名句亦为他人借鉴。今存四六虽不多,但章句文辞颇耐细品。如《新居上梁文》云:“青山屋上,古木千章;白水田头,新荷十顷。亦将东阡西陌,混渔樵以交欢;稚子佳人,共团栾而一笑。”想象新居落成后的优美风景和居处其中的悠然生活,骈对工稳,文气秀逸。
这篇《新居上梁文》既体现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还体现出辛弃疾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文中有云:“望物外逍遥之趣,吾亦爱吾庐;语人间奔竞之流,卿自用卿法。”“吾亦爱吾庐”是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句子,“卿自用卿法”乃《世说新语》中庾敳对王衍说过的话。二者放在一起,不但是天然佳对,而且鲜明展现出辛弃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奔竞的蔑视,算得上四六文中的俊句。此种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正是辛弃疾词中的拿手好戏。其《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作于将迁新居不成之际,上片末尾直用孟郊《借车》中的“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两句,下片末尾直用陶渊明《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呼应将迁新居,化用自然,前后照应,呈现出与《新居上梁文》相似的艺术技巧。
直接移用诗句,只是辛词化用成句的一种,更为多见的,是其对散文成句的化用。最能突出展现这一点的是《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集句是宋代兴盛的一种创作方式,将前人诸家诗句汇聚为一首新的作品,能够展现创作者的敏捷才思。不过前人集句多从诗词中取材,句式的选择较为容易,而辛弃疾此词专从儒家经典中集句,必然要面临剪裁转换的问题,因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集句,更接近于四六中的化用成句。此词首三句云:“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进退存亡”来自《易·乾·文言》;“行藏用舍”是对《论语·述而》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概括;“小人请学樊须稼”更见剪裁工夫,《论语·子路》载“樊迟请学稼”,待樊迟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孔子认为稼穑之事只是末端,不如礼义仁信重要。而辛弃疾不为朝廷所用,只能营建“稼轩”,自甘与“小人”为伍,其实是一种自我调侃。辛弃疾特意强调此词专集经句,而主旨却在说归隐,在对立冲突中表达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从艺术技巧上说,与诗词集句颇为不同,而与宋四六化用成句同一机杼。
在化用成句之外,辛弃疾词还有着好用长句的特点。好用长句同样是宋四六特色之一。就体式而言,词与四六文显然不同,不过一些词调中会包含连续几个短句,辛弃疾常常将这样的短句贯通起来、形成长句。这一做法在长调慢词中较为常见,《水龙吟》是其中一例。此调上下片第三句至第八句例作四字句,诸家多用独立短句,或稍加勾连,成为一组复句,意思上虽是一个整体,但小句也可以单独拎出。而辛弃疾常将小句打通,如“割肉怀归,先生自笑,又何廉也”“更想隆中,卧龙千尺,高吟才罢”(《水龙吟·用瓢泉韵戏陈仁和,兼简诸葛元亮,且督和词》),无论从句意上看还是从语法上看,都不能轻易抽出其中的小句。传统的表现方式,更倚重物象的描摹与铺排,借以传达绵密的思绪。辛弃疾将其作为长句来处理,往其中注入了更明晰的逻辑线索与文章气势,因而更容易形成气脉贯通、纵横捭阖的格局。
在一些词中,辛弃疾甚至会顺势融入骈句。这类情况以《沁园春》最为典型。此调上下片第三句至第六句,实由一个领字带出四个四字句,四句的安排,有前两句、后两句各自对仗者,也有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者。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者,与四六文最为接近。辛弃疾的《沁园春》以这种方式最多,有意用四六法加以安排,如形容山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前二句与后二句分别将山峰比喻为谢家子弟、司马相如,直接从词中抽出,便是上好的四六对句。
化用成句,好用长句,都参与着辛弃疾笔下的风云变幻。越是对宋四六的发展走向与行文风格有所了解,越能感受到辛词背后的四六笔意。对于兼善各体的创作者而言,一种文体的创作技巧,常常会或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另一种文体的创作。这是创作技巧在文体间的迁移,在合适的条件下可能促成文体的发展革新。宋人常常破体为文——或以文为诗,或以诗为词,又或以论为记、以赋为记等。这样的文学景观体现着宋代文学的集成性与丰富性。辛弃疾以四六法为词,正是此类文学景观中别具风采的一种。
(摘编自周剑之《辛弃疾“以四六法为词”浅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作词善于引经据典、发表议论、运用散文式章法句法,后人评价他的创作具有“以文为词”的特点。
B.骈体文章在宋代通称“四六”,与散体用途不同,骈体多用于朝廷文书及士人交际日用,如《贺叶留守启》。
C.与前人化用诗词的集句方式不同,辛弃疾从儒家经典中剪裁转换来集句的方式更复杂,创作的水平也更高。
D.感受辛弃疾词作蕴含的四六笔意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会随着对宋四六的发展走向与行文风格的了解而加深。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的《稼轩集》早早地佚失,使得后代学者虽然知道他以词闻名、诸体兼备,但却少有对其词与四六文关系的研究。
B.通过对《水调歌头》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辛弃疾直接移用前人成句来表意,但是化用自然,并未妨碍自我情感的表达。
C.辛弃疾与孔子对“樊迟学稼”这件事的态度是相反的:孔子认为这是末端的小人之事,而辛弃疾却愿意与“小人”为伍。
D.宋代文学的集成性和丰富性体现在创作者打破了文体的界限,诗与文、诗与词、论与记、赋与记等文体没有了明显区别。
3.下列选项不符合“词中融入骈句”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暂武林分阃,东南外翰,锦衣乡社,未满瓜时。”(张先《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
B.“向落花香里,澄波影外,笙歌迟日,罗绮芳尘。”(贺铸《沁园春》)
C.“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D.“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4.《新居上梁文》在论证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请从辛弃疾词“好用长句”的角度,结合材料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宋韵”是继唐代之后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李泽厚说:“宋代是以’郁郁乎文哉‘著称的,它大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宋韵”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审美观念方面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是走向成熟的标志。在“两宋”时期,“美”不仅体现为艺术审美,也有生活审美。美的“生活”不仅在“别处”,在艺术之中,而且也在“此处”,在日常生活之中。“宋韵”所概括的审美风格和情趣,是艺术和生活的统一,也是“雅”和“俗”的统一。一味强调“宋韵”中高雅精致的一面,忽略其生动鲜活、富有生活意趣的一面,尤其是在代指通俗文化和社会生活时,显然不够全面。例如两宋时期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它们也属于“宋韵”的有机构成部分。
②讨论北宋的“宋韵”和南宋的“宋韵”时,既要注意到它们的共同点——如都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感色彩等,更要注意其不同点以及各自与时代、社会和地域文化的关系。导致两宋时期“宋韵”文化差异,除却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外,所在地域文化的差异恐怕是重要因素。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指出:“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仅就南宋的“宋韵”而言,较之北宋最明显的不同恐怕就是在审美情趣上更追求精致、细腻和含蓄、内敛,在艺术创作构思方面则有意无意忽略整体而重视局部、重视细节。绘画上马远被称为“马一角”即为明证,马远与范宽的区别,不在于绘画技艺方面,而是在画的布局和整体格局及气势上。至于文学中的婉约一派至南宋在审美风格上则更具阴柔意味,甚至走向消极、颓废。
③至于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外乎外部原因和内部因素两大方面。
④外部原因,除却显而易见的最高统治者统治能力低下、南宋政治军事方面更加羸弱外,当与临安所在之江南文化和“两浙”文化有关。如果说北宋首都所在地汴京属于中原文化圈,属于内陆文化;则临安显然属于这一文化圈的边缘并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系统即江南文化,这一地域文化的整体特点就是“水”文化,也是主情、尚文的文化。相对于内陆文化,江南因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受儒家影响要比中原小一些,在文化个性上也就更为自由、活跃。此外佛教、道教在此传播也更为广泛。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伴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上至君主大臣下至一般士人,都较多沉溺于山水而又感怀故国,其审美趣味自然多偏于惆怅多情的“浅吟低唱”,而南方特有的气候和秀丽自然风景又强化了这一点。就南宋时期的“宋韵”而言,不仅较之北宋时期显然更多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文化中“雅”文化的承继也更加突出。同时,由于市民阶层的产生和都市经济的发展,也受到通俗文化和通俗文学的影响,在追求雅致、精致美学趣味的同时也兼顾了雅俗共赏,这在南宋的话本小说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
⑤历史充满吊诡,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一直较为羸弱直至走向灭亡的宋朝,反而在文学艺术、文化和学术领域达到高峰,也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的名言:“关于艺术,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如果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对“美”有特殊认知和感受力的民族,则正是在宋代,中华民族第一次在审美观的建构和审美趣味的成熟方面上升到崭新的高度——“韵”这一概念的被广泛运用就是一个标志。此外,中华民族对日常生活审美的建构和提高,也在两宋达到高峰并形成一种新的雅俗共赏的生活方式。由此可以认为,“宋韵”之所以产生于宋代而非其他朝代,既有历史的偶然,更有必然。
⑥在今天,我们弘扬“宋韵”文化,不能仅仅缅怀那一个逝去的时代及其美丽却哀婉的社会风貌,不能只是限于对“宋韵”的精致高雅给予赞美,而是必须从中寻找“宋韵”之所以为“有宋”之“韵”的根本所在,并且把其中那些过于阴柔、消极的成分剔除,而吸收那些健康且有生命力的成分并发扬光大。
(摘编自刘克敌《关于“宋韵”阐释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生活与艺术,是宋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宋人的生活美学和艺术风雅也确实赋予了宋韵以独特的气质。然而,如果要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系统提炼其优秀文化元素,对宋韵文化还应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既不能局限于对“韵”字做狭义的字面理解,也不能不做辨析地将其等同于包罗万象、良莠并存的两宋文化。认识理解宋韵文化,需秉承实事求是、理性客观的认识态度,才能准确把握一个时代的历史“底盘”,提升宋韵文化的基调和品质。
例如,关于宋朝文气,有文章认为宋廷“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文官制度,使得宋代文人有极高的待遇,两宋因之成为文人们“最好的时代”。两宋有北宋仁宗时期的“嘉裕之治”,涌现出苏轼、程颢、张载等文化名人;南宋宋孝宗时期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生态,产生了朱熹、陆九渊、叶适等学术名家群体。然而,宋朝也不乏乌台诗案、庆元党禁等严酷文禁,兼有蔡京、秦桧等权相专权朝政,以致士气低落。
由此可见,唯有全面了解,客观分析、理性评价,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窥见“宋韵”全貌。
(摘编自陈野《追寻宋韵的历史深致》)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韵”所概括的审美风格和情趣,是“雅”与“俗”的统一;“宋韵”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成熟。
B.两宋时期“宋韵”文化有共性,也有个性;而考察其差异的成因,则要从政治经济因素影响与所在地域文化差异等角度着眼。
C.相较于北宋,南宋时期的“宋韵”更多地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因此它对传统文化中的“雅”文化的传承相对而言更突出。
D.宋朝实施“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和采取文官制度,文人的待遇极高,涌现出苏轼、程颢、朱熹等文化名人或学术名家。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援引李泽厚的论断,意在强调“宋韵”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援引刘师培的论断,论证了南宋“宋韵”的精细、内敛、阴柔。
B.两则材料都指出生活与艺术是宋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前者着重论说“宋韵”的代际差异与成因等,后者侧重论析认识“宋韵”的正确态度。
C.江南因其地理位置的关系,受儒家影响比较小,道家和佛家的传播更广,文化个性较为活跃,江南人士的审美情趣大多偏于惆怅多情。
D.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大与否,并非该时代文艺、文化和学术兴衰与否的决定因素,“宋韵”产生于宋代,是历史的偶然,更是历史的必然。
8.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宋代,随着饮茶之风日益普及,文人士大夫阶层以饮茶为荣、饮茶为乐,咏茶赞茶的作品屡见不鲜,题材丰富多彩。
B.宋代山水画注重人与景的统一、意与境的统一,从这些画作中看去,宋代的山水风光气象万千,宋人的生活趣味尽收眼底。
C.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诗人词家,万般思虑集于国恨家仇,悲愤沉郁,壮怀激烈,表达着对家国时局的关切之情。
D.宋朝是香文化发展鼎盛时期,香事已然完全日常化;朝廷通过对香料实行博买、禁椎,抬高国内香料价格,坐收其利。
9.如何正确对待“宋韵”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0.请结合材料,对下述现象加以简要评论。
根据北宋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王希孟作)改编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亮相虎年春晚舞台。在节目中,绿水青山化为曼妙的舞者,层峦叠嶂是高高的发髻与轻盈的身姿;行者樵夫渔父并怡然自得,垂钓、担柴、行旅与吟诵之中都透露着诗意与仙气。节目一经播放,各类社交媒体被迅速刷屏,获赞超过3亿。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著意吟赏,何必问更筹①!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②,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③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④,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⑤
【注释】①更筹:古时夜间计时工具,即更签。此指时间。②鲸饮未吞海:化用了杜甫《饮中八仙歌》中“饮如长鲸吸百川”的诗句。③中州:指当时沦陷的中原地区。④蕞尔:微小。⑤扶头:指饮酒。
11.下列对本词的解说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题目中的“和”指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或体裁做诗词。
B.上阕中词人用“冰雪”“百川”比喻自己的胸怀,用“吞海”“剑气”寄语着壮志。
C.下阕中“浮”“迥”“幽”等词描绘了月光浮动、天空高远、景色清幽的画面。
D.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细腻柔美,抒情真切动人。
12.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①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②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③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④。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写作这首词时,辛弃疾已五十多岁,于闲居多年后被起用,任职福建。②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妖魔。③元龙:陈登,字元龙,东汉末期人,为人机敏高爽,有扶世济民之志。④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闲居自适的生活。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北浮云”既可能是如“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中真实的浮云,也可能是指宋朝沦陷的北国江山。
B.“斗牛光焰”中的“斗”“牛”都是星宿名,指斗宿和牛宿,此句写出了剑气上冲斗牛的词境。
C.“我觉山高,潭空水冷”与陆游《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中的“空”均是“空荡”的意思。
D.词最后三句与开篇战云密布的意境不同,夕阳中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抛锚,渲染了一派和平景象。
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反问,本词中也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两者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四、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楼是李煜词中的一个典型意象。小楼,名副其实,就是规模较小的楼阁,是古代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小楼,大多被寄予两层意蕴:一是忧伤、思念之楼;二是闲适、富有意趣之楼。除此之外,“小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在空间上将作者与外界隔离开来。由此,所写之事、所发之感就有了一种作者自说自话、无人知晓、无人懂得的惆怅之感,一腔愁绪,说与谁听?( ),很好地诠释了这种感受。
在李煜的词作中,还有一个词经常被用到,跟随在“小楼”之后,它就是“凭栏”。“凭栏”字面的意思是身子倚着栏杆,在诗词中常有凭栏远望之意。阔大的空间不仅是人安放躯壳的需求,而且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①幽独情绪愈发浓烈的词人往往在阔大的空间带给心灵自由感,②使精神得以舒展。词人初衷是借空间的广阔稀释精神的“幽”与“愁”,可是,往往欲速不达。意象间的照应,情感的层层深入,使词的空间境界进一步得到拓展,这是李煜词风独树一帜的重要因素。
15.文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名副其实 B.自说自话 C.欲速不达 D.独树一帜
1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杜甫的诗作“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B.秦观的词作“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C.辛弃疾的词作“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D.柳宗元的诗作“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17.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自然流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描写了元宵节的热闹和绚烂,其中“星如雨”就是描写漫天烟花纷乱如雨的景象。不知道那时候仰头望天的辛弃疾能看到多少种不同颜色的烟花。这纷乱如雨的烟花, ① ?
烟花之所以有不同的颜色,主要是因为“焰色”反应,也被叫作颜色测试或者焰色实验。这种反应指的是把某些特殊的金属放在无色火焰中燃烧的时候, ② 的现象。像钠元素燃烧产生的焰色反应是黄色的,铜元素是绿色,钾元素是紫色等等。
在制作烟花的过程中,制作人员会加入 ③ 。金属发光剂大概主要的成分是铝粉和镁粉,它们充分在氧气中燃烧就会发出非常耀眼的白光。而发色剂主要是金属化合物,这些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在高温下发生电子跃迁,就会产生不同颜色的光芒。
18.下列句子中的“像”和“像钠元素燃烧产生的焰色反应是黄色的”中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真理像星星一样闪出光亮,照亮一切。
B.他也像工地上的千百个孩子一样,在工地生,在工地长。
C.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带香味的书……
D.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像表示感激。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2.B 3.A 4.①精准恰当地论证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和善于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
②从论证辛弃疾为文的特点巧妙自然地引出对他作词特点的分析。 5.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连续的几个短句贯通,形成长句。②“风流总被”,从句意和语法上看,不能从长句中抽出。③“金戈铁马”等物象作为长句处理,使气脉贯通,增强气势。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创作的水平也更高”错误。由原文“不过前人集句多从诗词中取材,句式的选择较为容易,而辛弃疾此词专从儒家经典中集句,必然要面临剪裁转换的问题,因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集句,更接近于四六中的化用成句”可知,“创作的水平也更高”于文无据。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使得后代学者虽然知道他以词闻名、诸体兼备,但却少有对其词与四六文关系的研究”错误。由原文“学者普遍注意到辛弃疾词具有熔铸经史、善发议论、融入散文章法句法等特点。不过据笔者管见,对辛词与四六文的关系似乎研究不多”“辛弃疾虽以词最为著名,但其实著述颇多,诸体兼备。只可惜其《稼轩集》早佚,文章留存有限”可知,“辛弃疾的《稼轩集》早早地佚失”并不是“后代学者虽然知道他以词闻名、诸体兼备,但却少有对其词与四六文关系的研究”的原因,选项强加因果。
C.“辛弃疾与孔子的看法是相反的”错误。由原文“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孔子认为稼穑之事只是末端,不如礼义仁信重要。而辛弃疾不为朝廷所用,只能营建‘稼轩’,自甘与‘小人’为伍,其实是一种自我调侃”可知,辛弃疾也认为稼穑是“小人”之事。
D.“打破了文体的界限”错误。由原文“这是创作技巧在文体间的迁移,在合适的条件下可能促成文体的发展革新。宋人常常破体为文——或以文为诗,或以诗为词,又或以论为记、以赋为记等。这样的文学景观体现着宋代文学的集成性与丰富性”可知,原文是文体的创作技巧的迁移;“文体没有了明显的区别”错误。由原文“对于兼善各体的创作者而言,一种文体的创作技巧,常常会或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另一种文体的创作”可知,选项曲解了文意。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四句不构成对仗,不是骈句。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原文“骈文则有《贺叶留守启》《新居上梁文》等数篇。骈体文章,宋人通称为‘四六’”可知,《新居上梁文》精准恰当地论证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由原文“这篇《新居上梁文》既体现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还体现出辛弃疾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可知,《新居上梁文》精准恰当地论证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和善于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
由原文“其《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作于将迁新居不成之际,上片末尾直用孟郊《借车》中的‘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两句,下片末尾直用陶渊明《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呼应将迁新居,化用自然,前后照应,呈现出与《新居上梁文》相似的艺术技巧”可知,《新居上梁文》从论证辛弃疾为文的特点巧妙自然地引出对他作词特点的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由原文“一些词调中会包含连续几个短句,辛弃疾常常将这样的短句贯通起来、形成长句”可知,辛弃疾的词常常将连续的几个短句贯通,形成长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意思是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连续的几个短句贯通,形成长句。
由原文“辛弃疾常将小句打通”“无论从句意上看还是从语法上看,都不能轻易抽出其中的小句”可知,从句意和语法上看,不能将小句从长句中抽出。“风流总被”,从句意和语法上看,不能从长句中抽出。
由原文“传统的表现方式,更倚重物象的描摹与铺排,借以传达绵密的思绪。辛弃疾将其作为长句来处理,往其中注入了更明晰的逻辑线索与文章气势,因而更容易形成气脉贯通、纵横捭阖的格局”可知,辛弃疾将物象作为长句来处理,更容易形成气脉贯通、纵横捭阖的格局。“金戈铁马”等物象作为长句处理,使气脉贯通,增强气势。
6.C 7.A 8.D 9.①全面理解“宋韵”文化的特点:艺术与生活的统一、雅与俗兼具。②深入认识“宋韵”的代际差异与共性:北宋与南宋的“宋韵”各具特点又有相承沿袭的共性。③深入探究“宋韵”文化形成的内外原因:外部佛道等文化的影响,内部各自特定地域文化圈的浸润。④要辩证看待“宋韵”文化的雅俗、刚柔,理性分析其长短、利弊。 10.①《千里江山图》可谓“宋韵”典范之作,雅俗兼具,它蕴含着当时的审美格调。②将具有“宋韵”特色的山水画改编为舞蹈诗剧,通俗易懂,是富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表达。③传承、弘扬“宋韵”文化,贵在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行有创意的当代表达,以便更好传承、弘扬“宋韵”文化。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因此……”歪曲原文逻辑关系。根据材料一第④自然段中所述,“不仅较之北宋时期显然更多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文化中‘雅’文化的承继也更加突出”,这两个分句前后之间是递进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 .“援引刘师培的论断,论证了南宋‘宋韵’的精细、内敛、阴柔”曲解文意,应是论证“所在地域文化的差异”对两宋“宋韵”差异的影响。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唯有全面了解,客观分析、理性评价,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窥见‘宋韵’全貌”,而前三项分别列述的宋代茶事、宋代山水画、宋人诗词都仅论及优点,而未涉及弊端,不符合材料二论旨内涵的一分为二、辩证分析的思维观。
D.举宋代香事之例,既肯定其“鼎盛”“完全日常化”等长处,又指出朝廷采取专制手段“坐收其利”(实则是对国民财富的变相掠夺)这一弊端,符合客观分析、理性评价的原则。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由“‘宋韵’所概括的审美风格和情趣,是艺术和生活的统一,也是‘雅’和‘俗’的统一”可知,全面理解“宋韵”文化的特点:艺术与生活的统一、雅与俗兼具。
由“讨论北宋的‘宋韵’和南宋的‘宋韵’时,既要注意到它们的共同点——如都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感色彩等,更要注意其不同点以及各自与时代、社会和地域文化的关系”可知,深入认识“宋韵”的代际差异与共性:北宋与南宋的“宋韵”各具特点又有相承沿袭的共性。
由“至于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外乎外部原因和内部因素两大方面。外部原因,除却显而易见的最高统治者统治能力低下、南宋政治军事方面更加羸弱外,当与临安所在之江南文化和‘两浙’文化有关”“相对于内陆文化,江南因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受儒家影响要比中原小一些,在文化个性上也就更为自由、活跃……而南方特有的气候和秀丽自然风景又强化了这一点”可知,深入探究“宋韵”文化形成的内外原因:外部佛道等文化的影响,内部各自特定地域文化圈的浸润。
由“既不能局限于对‘韵’字做狭义的字面理解,也不能不做辨析地将其等同于包罗万象、良莠并存的两宋文化。认识理解宋韵文化,需秉承实事求是、理性客观的认识态度,才能准确把握一个时代的历史‘底盘’,提升宋韵文化的基调和品质”“由此可见,唯有全面了解,客观分析、理性评价,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窥见‘宋韵’全貌”可知,要辩证看待“宋韵”文化的雅俗、刚柔,理性分析其长短、利弊。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绿水青山化为曼妙的舞者,层峦叠嶂是高高的发髻与轻盈的身姿;行者樵夫渔父并怡然自得,垂钓、担柴、行旅与吟诵之中都透露着诗意与仙气”可知,北宋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的画面内容不离世俗味又超越世俗味,可谓“雅俗兼具”,呈现了当时的审美格调;
将《千里江山图》改编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舞蹈的形式让观众领略到画作的韵味,通俗易懂,是富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表达,这也是对“宋韵”的新的诠释。
传承、弘扬“宋韵”文化,贵在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进行有创意的当代表达,做到了“是艺术和生活的统一,也是‘雅’和‘俗’的统一”,以此对“宋韵”文化进行更好地传承、弘扬。
11.D 12.①这两句是全词的主旨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词人不由愁思满怀。②基调由此转换。全词的基调也由前面的雄壮豪迈变为后半部分的哀伤悲凉。③词人忧心国事,此处由“遗恨”二字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说法有误。在秋夜清幽高朗的月色下,词人与友人马叔度一起,登上久未登览的月波楼对饮观景。他们沐浴在遍地浮动的月光下,觉得胸胆开张,豪情满怀;但一想到恢复之事犹遥遥无期,便不禁把一腔豪情转化为悲愤了。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作用的能力。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这一句,是全篇的“意眼”所在。一想到大好河山还在金人的手中,广大的中原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中煎熬,不由得我愁思满怀了。情势上则由上片的豪迈转入沉思的格调。这立体的江南好景,不禁使怀抱国家之恨的词人想起了沦陷的土地。
于是他接写道,“不知今夜几人愁?”这一疑问,问出了词人的痛心和担忧,至此,全词的基调也有了变化,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了。
作者愁思深重恰是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不得实现的表现:可是我的心事有谁知,我的苦处有谁怜?自然引出下文“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现在,朝廷中有谁还能想起抗战的英雄渐渐老了,还没有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而收复中原的决策,仍然遥遥无期!此处由“遗恨”二字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
13.C 14.相同。都表达了虽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理由:①“凭谁问”三句,词人借廉颇自况,说廉颇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却报国无门,内心悲愤。②“元龙老矣”三句,词人以陈元龙代指自己,说自己如今已经老了,还不如归隐,过“冰壶凉簟”的日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抑郁愤懑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均是空荡的意思”理解错误。“潭空水冷”指空荡;“泪空流”意思是“泪白白地流”,其中“空”指“徒劳的、白白的”。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本词中,“元龙老矣”中“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作者此处是借用陈元龙的典故来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陈登作为三国时的著名人物,凭借自己的才智,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对安定当时的社会贡献颇多。作者以陈元龙自比,是感叹自己虽然身负奇才,却无处施展,只能在闲居中慢慢老去。所以此处作者借陈元龙的典故说自己老了,还不如归隐,事实并非真的想要归隐,而是用反语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抑郁愤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也是使用典故,借用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的典故,廉颇虽然年老,但仍可以一战,却因受到小人的陷害而无法为国效力,作者当时的处境与廉颇相似,却连过问之人都没有,所以此处借廉颇老了还有人要起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报国无门。所以两词所表达的情感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
作答的时候要先明确态度,即“相同”,然后结合二者分别进行分析即可。
15.D 16.C 17.序号:①
修改为:幽独情绪愈发浓烈的词人往往用(或“以”)阔大的空间带给心灵自由感
或修改为:幽独情绪愈发浓烈的词人往往在阔大的空间获得心灵自由感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名副其实”指名声或名称与实际相符合。该空中,由后文“就是规模较小的楼阁”可见,此处是对“小楼”字面含义的理解,应用“顾名思义”。顾名思义:从事物的名称联想到它的含义。
B.“自说自话”多用于表现只顾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考量客观事实或环境的自言自语。此处只是表达自己说话的语意,应用“自言自语”。自言自语:指自己对自己说话。
C.“欲速不达”意思是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由前文“可是”可知,此处表转折,意为结果与期待相反,应用“适得其反”。适得其反:恰恰得到与愿望相反的结果。
D.“独树一帜”形容与众不同,自成一家。语境指李煜的词风与众不同,使用正确。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由“‘小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在空间上将作者与外界隔离开来。由此,所写之事、所发之感就有了一种作者自说自话、无人知晓、无人懂得的惆怅之感,一腔愁绪,说与谁听?”可知,“这种感受”是指作者无人诉说,无人理会,无人懂得的惆怅和苦闷之情。
A.句意: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此处说的是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衔接不恰当。
B.句意: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像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像心中的忧愁。抒发的是淡淡的春愁,衔接不恰当。
C.句意: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表达了作者徒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而又无人理会的惆怅和苦闷之情。衔接最恰当。
D.句意:登上高楼,极目所见的是一派荒凉冷清的茫茫沙野,如海似天的愁绪油然生起。此处说的是“高楼”而不是“小楼”,表达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贬谪之地的艰苦,衔接不恰当。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语句中存在病句的应当是第①句。
画线句的语病主要是关联词“在”使用不当,“在阔大的空间”意指所处的空间,一般作句子的状语。而“带给心灵自由感”中的“带给”,其中的行为接受对象应当是指“幽独情绪愈发浓烈的词人”。因此,语句逻辑不当。
因此,可考虑将“在阔大的空间”这一地点状语改成方式状语,如“用(或‘以’)阔大的空间”,表示给自己带来心灵自由感的方式。或者,将“带给”一词进行替换,换成表示收获之类的词语,如“获得”。
18.C 19.①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呢
②火焰也会随之出现一些特殊颜色
③一些金属发光剂和发色剂 20.金属发光剂的主要成分是铝粉和镁粉,它们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就会发出非常耀眼的白光。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词语的词义的能力。
文中的“像”表示举例。
A.表示比喻。
B.表示比较。
C.表示举例。
D.表示推测。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填空处的后面是问号,可知此处要填的是一个问句,而再结合后面一段的回答“烟花之所以有不同的颜色,主要是因为……”可知,上面提问的应是烟花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故可填“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呢”。
第二空,后文的“像钠元素燃烧产生的焰色反应是黄色的,铜元素是绿色,钾元素是紫色等等”是对前文的举例说明,可见此处说明的是加入金属后产生的一些特殊颜色,故可填“火焰也会随之出现一些特殊颜色”。
第三空,结合后文“金属发光剂大概主要的成分是铝粉和镁粉”“而发色剂主要是金属化合物”可知,此处应是加入金属发光剂和发色剂,故可填“一些金属发光剂和发色剂”。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错误:
一是成分赘余,“大概”与“主要”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可删去“大概”;
二是语序不当,“充分”应修饰“燃烧”,故“充分”调至“在氧气中”后面。
故句子应修改为:金属发光剂的主要成分是铝粉和镁粉,它们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就会发出非常耀眼的白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