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引领课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背景资料和课文内容,了解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深切感受“中华不振”,了解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出示课件是什么改变了周恩来的一生呢?走进今天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释题:老师有个疑问,谁能帮我解答?“崛起”是什么意思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概括内容
1.自读课文:这篇课文很长,自然段也很多,看似杂乱其实它主要讲了三件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根据时间变化把课文划分成三部分。学生说,教师订正。
2.教师指导学习第一部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1-10自然段),根据学习任务单的提示,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以及做了什么的相关词语,然后试着用一句话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一样:周恩来师生交流板书:找事件
3.依法自学,同桌合作概括第二、三件事要求:默读课文的 11-17自然段,借助表格在文中完成圈划,先自己说一下第二、三部分讲了什么事,同桌再讨论一下。
4.把握整篇主要内容师:当文章只有一件事时,我们通过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当文章有多件事情时,我们应该(生:连)(板书:连事件)同时理清事情的先后顺序,哪件事是先发生,哪句是你后发生的?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句式,把这三件事连起来,这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周恩来之所以____,是因为_____。”“周恩来因为——,所以——。”
师:依据板书进行总结,读板书
三、深入感知,理解立志
通过主要内容我们知道了周恩来因为中华不振要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贴:中华不振
(一)学习第二部分(听中华不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用“____”画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并说说你的感受。预设生: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此时的周恩来并不理解出示?
2.“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所以伯父叹了口气说——为什么伯父没有话想说嘛?请你读出伯父的无奈
(二)学习第三部分(看中华不振)
1.透过字里行间,你看到了怎么的画面?(对比)被外国人占领的地方热闹非凡,大多是外国人(师:真的生活的其乐融融吗?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吃喝玩乐、得意忘形、胡作非为,而在这里的中国人——有理无处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幸福;地位低下),强烈的对比是源于中国软弱,是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心中的问号成为了感叹号!
2.我们一起看到这揪心的一幕:中国女人可能失去的是——她年迈的父母、相依为命的丈夫、可爱的孩子,她悲痛欲绝。带着你们的感受读
3.中国的巡警局为什么不帮自己人,反而训斥中国女人,因为中国软弱,如果不帮助外国人做事情,只有死路一条,这就是我们说的外国人的叛徒、走狗,可是中华不振,人们又能怎么样呢?
4.读:于是周围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心中的充满了愤怒因为中华不振,所以:—生读红字;因为中华不振,所以:—生读蓝字
(三)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补充资料
1.我们来看这张图片,上面有一行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呢?我们跟随图片一起回到 1868年。故事是这样的,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建了一个公园,不让中国人进入,还在公园的门口挂着这样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当人和狗放在一起的时候,中国人在他们眼里就如同蚂蚁般弱小,任人随意的践踏,是中华不振哪!
2.中华不振远非如此:出示一组图片这是 1920年街头的乞丐;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捆绑着中国人;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亲手杀死中国人后,满脸微笑与尸体的合影留念...
(四)学习课后诗
这颗理想的种子在少年周恩来心里生根发芽,于是他认识到学习各学科的知识,才能振兴国家,即使理想无法实践,投海殉国也是英雄。于是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诗。出示:大江歌罢掉头东——诗句。学生多形式读四、立志读书在国力强盛,社会繁荣的今天,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和同桌交流,注意说清楚理由。写一写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当课文中有好几件事时,把这几件事连起来就是我们的主要内容,也知道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孩子们,读书能改变个人的命运,也能改变国家的命运,希望大家牢记自己的志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奋斗。
【板书设计】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找事件—连事件—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