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4.1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影响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4.1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影响环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27 18:25:43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四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 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影响环境
1
教材预习 必备知识全过关
2
要点归纳 能力素养全提升
学习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
1.分析生态足迹,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 压力,认同应处理好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 系。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认同应处理好人类 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3.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提出保护环境的具体建 议或行动计划。 1.生命观念——分析人类活动对自
然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影响,树立
环境保护意识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观念。
2.社会责任——认同协调人口增长
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是人类需要
积极应对的问题。
01
教材预习 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世界人口日益增长
1.我国人口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1)人口基数大,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__________。
(2)目前我国人口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明显下降,已进入了________水平国家
的行列。
持续增长
出生率
自然增长率
低生育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20世纪下半叶,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其中
____________的人口数量增速超过发达国家。
3.人口增长的结果:导致人口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事
实证明,由于种群数量的激增造成资源枯竭,最后将会导致种群的______。
4.应对人口快速增长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谋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
增速明显加快
发展中国家
数量增长
地球有限资源
衰亡
人类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引发全球性环境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
2.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____________。
具有全球性
3.影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________的稳态造成威胁,并影响到人类的_________
_________。
生物圈
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02
要点归纳 能力素养全提升
要点一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分析
(1)从图中可看出,人口增多,生态足迹增大,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人类活动超出了生态承载力,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生态承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应控制人口规模,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改进工艺设备,减少排放,治理污染;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可持续发展。
(3)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关系
关系 结果 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盈余 生态系统能够维持正常的结构与功能,可持
续发展
生态赤字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遭受不同程度的破
坏,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关系,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压力。生态足迹反映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而生态承载力反映出自然生态系统的可能供给。
【知识拓展】
【关键点拨】 人口增长与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关系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下:
(2)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并不完全相同
①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
②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因此,人口增长规律又有其特有的地方,如可实行计划生育。
典例1 [多选][2023·江苏泰州兴化中学高二校考期末]将生态足迹与自然生态系统的
承载力进行比较,可以定量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
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如图曲线示意 年全球和我国
的生态足迹与可用生态承载力的比率。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图1 全球生态足迹与可用生态承载力的比率
图2 中国生态足迹与可用生态承载力的比率
A.由图可知, 年全球和我国的可用生态承载力都没有发生变化
B.由图1可知,1985年之前全球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生态盈余越来越小
C.造成我国生态足迹增长的原因包括人口的增长和人均生态足迹的提高
D.造成图2曲线增长快于图1的原因是他国的生态足迹增长一定慢于我国


[解析] 由图可知, 年全球和我国的生态足迹与可用生态承载力的比率一
直在增加,推测可用生态承载力一直在变化,A项错误;由图1可知,1985年之前,全
球的生态足迹与可用生态承载力的比率小于1,且比率逐渐变大,接近1,说明处于生
态盈余状态,但生态盈余越来越小,B项正确;生态足迹的增长主要是由碳足迹增长
引起的,造成我国生态足迹增长的原因包括人口的增长和人均生态足迹的提高,C项
正确;与图1曲线相比,图2曲线 年我国的生态足迹与可用生态承载力的
比率增长更快,推测原因是他国的生态足迹增长慢于我国,或者是他国的可用生态承
载力高于我国,D项错误。
对点演练1 [2023·江苏南京三中高二期末]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
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和生物圈的理解,错误的是( )
C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工业的发展可能会破坏环境,使环境容纳量出现减小的趋势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远高于环境容纳量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对点演练2 [2023·江苏南京第九中学高二校考期末]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
的认识,正确的是( )
B
A.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必将大大减轻
B.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C.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增长过快,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但并不影响生态环境
D.人口快速增长有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要点二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及过程
【关键点拨】 水污染的危害与解决办法
(1)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以成因与危害为突破口,正确区分水污染的类型
污染类型 成因 危害
无机污染 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浑浊度增加,进一步加剧水质
恶化,水体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有机污染 水体中富含有机 物 异养型生物繁殖,水体缺氧,鱼、虾等水生生物死
亡,进而使河水变黑、发臭
重金属、农 药污染 重金属、农药进 入食物链 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的重金属等浓度较高
(3)解决水污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不可避免产生的污水,要集中到处理厂进行净化。常用的方法有物理沉降过滤、化学反应分解等,最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利用生物分解的办法降解。
典例2 [2023·福建宁德高三校联考模拟预测]小球藻是鱼类的优良饵料且对养殖水体中
的氮、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鱼腥藻是养殖水体中引起水华的主要藻类。为揭示两种
藻类的种间关系及其受 的影响,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
6 7 8 9
鱼腥藻对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 1.78 1.70 0.67 0.29
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 10.16 12.91 9.10 4.90
注:竞争抑制参数越大,说明竞争抑制作用越强。
A.水体中 、 含量升高,鱼腥藻可能会大量增加
B.小球藻与鱼腥藻存在种间竞争关系,且鱼腥藻占优势
C.鱼腥藻对小球藻的抑制作用受水质 影响
D.监测养殖水体的 和鱼腥藻含量对于提高鱼类产量有积极意义
[解析] 鱼腥藻是养殖水体中引起水华的主要藻类,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 、 元素
增加,鱼腥藻可能会大量增加,A项正确;竞争抑制参数越大,说明竞争抑制作用越
强,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小球藻与鱼腥藻存在种间竞争关系,且小球藻占优势,B
项错误;由表格可知,随着 的增大,鱼腥藻对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减小,说明
鱼腥藻对小球藻的抑制作用受水质 影响,C项正确;水体的 和鱼腥藻数量会对
小球藻的数量产生影响,小球藻又是鱼类的优良饵料,因此监测养殖水体的 和鱼
腥藻含量对于提高鱼类产量有积极意义,D项正确。

对点演练3 [多选][2022·山东统考模拟预测]在某些水污染的地区,治理人员采用种
植挺水植物和增加水中鱼类的措施来抑制水中藻类的大量繁殖,从而治理水体污染。
下列叙述错误是( )
ABC
A.种植的挺水植物和增加的鱼类与水中的原有动植物构成新的群落
B.挺水植物与水中藻类形成竞争关系,减少藻类对阳光、水体有机物的利用
C.若增加的鱼类与原有植食性鱼类形成捕食关系,能通过延长食物链来增加藻类的消耗
D.水体中适当增加生物种类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提高了水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对点演练4 [多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
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
如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CD
A.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
D.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第一节 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影响环境
分层作业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 [2022·江苏淮安阶段检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下表是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举例,其中,不合理的是( )
选项 人类活动 对全球性生物圈稳态造成的威胁
A 排放等大量温室气体 破坏大气臭氧层,对地球生物造成灾难
B 大量使用煤炭等化石燃料 酸雨频发,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C 绿化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 土地退化,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
D 污染物的排放 水体等环境污染加剧,对生物造成威胁
2. [2022·江苏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阶段检测]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 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 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氧量降低
D. 赤潮发生后生态系统发生正反馈调节降低危害
3. [2022·江苏宿迁期中质检][多选]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类活动使用大量化石燃料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B. 如果处理不好人类活动和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人类将面临全球性水危机
C. 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沙漠化是制约这些地区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D. “先污染后治理”可协调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4. [2023·江苏南通海安高级中学高三校考阶段练习][多选]因长江水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长江白鲟已彻底灭绝。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长江水域生态破坏使长江白鲟的环境阻力下降
B. 人类掠夺式利用也是长江白鲟灭绝的重要原因
C. 十年禁捕可使长江生态功能的退化等得到改善
D. 长江岸坡植被用硬质护坡代替有利于生态恢复
5. [2023·江苏泰州兴化中学高二校考期末]生态入侵已经成为生态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全球濒危植物中,有是由外来生物入侵引起的,下列有关生态入侵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入侵生物都个体巨大或非常凶猛 B. 当地环境非常适宜入侵生物的繁殖
C. 当地环境中缺乏抑制入侵生物的物种 D. 加强海关检查可以减少生态入侵
6. [2023·广东惠州阶段调研][多选]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有,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承载力指的是地球能为人类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水域面积的总和,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对某一区域而言,不仅要关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大小及变化情况,更要关注两者之间的差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所以人均生态足迹小
B. 居民适当提高食物中蔬菜的占比,可以增大生态足迹
C. 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时会出现生态赤字
D. 可以通过发展科技来提高生态承载力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
7. [2023·江苏南京第九中学期末质检]下列关于人类对全球环境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化肥常常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很多湖泊生物大量死亡,生态系统发生崩溃
B. 大量氟利昂逸散之后最终将会到达大气圈上层,并使臭氧量减少
C. 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原因是 分子使地球的俘获热减少
D. 酸雨是指由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形成的酸性产物
8. [2023·江苏南京第三高级中学期末质检][多选]“大国点名,没你不行!”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数据已经公布,定期开展人口普查的意义就是查清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变化,以制定相应政策。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全国人口普查采用样方法调查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
B. 积极推行“三孩政策”对人口老龄化会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C. 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
D. 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5亿左右,所以我国人口的 值为15亿
9. [2023·江苏徐州统考一模]化石燃料燃烧的产物有、多环芳烃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碳仅以 的形式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
B. 碳达峰是 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
C. 碳中和是指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方式达到 相对“零排放”
D. 难降解且致癌的多环芳烃进入水体后可能沿食物链逐级积累并进入人体
10. [2023·辽宁营口期末质检]生态足迹是指能为一个特定生活标准的人群提供所需的资源,处理其废弃物的陆地与水域面积。其组分包括耕地、草地、林地、渔业用地、建设用地和碳足迹(碳吸收用地)。如图是1961年年中国生态足迹的组分构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退耕还林还草,增加绿化面积可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充足的碳足迹和林地足迹
B. 五十年来,中国耕地足迹总量变化不大,得益于农业发展,作物亩产量增加
C. 城市化发展能充分利用立体空间,进而降低人类对建设用地足迹的需求
D. 五十年来,人均草地足迹变化不大,草地足迹在生态足迹总量中的占比降低
C级 学科素养创新练
11. [2022·江苏镇江第一中学阶段检测]下列有关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化石燃料的过量燃烧会使大气臭氧含量持续下降
B.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C. 排放量达历史最高峰后保持稳定即为碳达峰
D. 栖息地碎片化形成更多小种群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12. [2022·江苏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阶段检测]下图是梅托斯提出的“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的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毁林造田可能是 年粮食水平增长的原因之一
B. 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引起粮食匮乏、自然资源衰竭等问题
C. 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衰竭不是造成人口下降的原因
D. 该模型未考虑人类的创造力和控制自身发展的能力
13. [2023·山东菏泽期末质检]科学家统计了1961年至2014年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
B. 图中“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表示全球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额
C. 生态赤字越来越大的原因是1961年至2014年全球生态承载力总量增加的速度小于生态足迹总量增加的速度
D. 光盘行动、自驾旅游、桑基鱼塘均可减小生态足迹
14. [2023·江苏南京第九中学期末质检]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均生态足迹是指平均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和净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在具体计算中,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被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水域等面积。如耕地足迹是指用来生产农产品所要求的土地面积……而碳足迹是指吸收生产、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人均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的影响就越大。
材料二 生态赤字/盈余等于一定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额,若该差额小于零,则称为生态赤字,若该差额大于零,则称为生态盈余。
材料三 下图为“我国人均生态足迹组成部分的生态赤字/盈余”。
(1) 结合材料,说明人均生态足迹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2) 说明我国人均生态赤/盈的发展变化总趋势,并分析原因。。
(3) 据图可知,我国增长最快的生态足迹组成部分是,从资源开发与利用角度提出降低该种组分增长速度的措施:。
第一节 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影响环境
分层作业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 A
2. D
3. ABC
4. BC
5. A
6. AB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
7. C
8. BC
9. A
10. B
C级 学科素养创新练
11. B
12. C
13. D
14. (1) 人均生态足迹主要是由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渔业用地足迹和碳足迹组成的
(2)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出现生态赤字(从盈余到赤字)并且赤字规模有扩大的趋势,原因:人口的增长使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经济的发展使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增加
(3) 碳足迹; 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主动减少碳排放;倡导低碳经济;加强国际合作;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共16张PPT)
01
分层作业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 [2022·江苏淮安阶段检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环境保
护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下表是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举例,其中,不
合理的是( )
选项 人类活动 对全球性生物圈稳态造成的威胁
A 破坏大气臭氧层,对地球生物造成灾难
B 大量使用煤炭等化石燃料 酸雨频发,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C 绿化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 土地退化,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
D 污染物的排放 水体等环境污染加剧,对生物造成威胁
A
2. [2022·江苏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阶段检测]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是海洋生态系统
中的一种异常现象。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D
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氧量降低
D.赤潮发生后生态系统发生正反馈调节降低危害
3. [多选][2022·江苏宿迁期中质检]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叙述,正
确的是( )
ABC
A.人类活动使用大量化石燃料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B.如果处理不好人类活动和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人类将面临全球性水危机
C.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沙漠化是制约这些地区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D.“先污染后治理”可协调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4. [多选][2023·江苏南通海安高级中学高三校考阶段练习]因长江水域生态系统遭到
严重破坏,长江白鲟已彻底灭绝。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BC
A.长江水域生态破坏使长江白鲟的环境阻力下降
B.人类掠夺式利用也是长江白鲟灭绝的重要原因
C.十年禁捕可使长江生态功能的退化等得到改善
D.长江岸坡植被用硬质护坡代替有利于生态恢复
5. [2023·江苏泰州兴化中学高二校考期末]生态入侵已经成为生态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全球濒危植物中,有 是由外来生物入侵引起的,下列有关生态入侵的说
法错误的是( )
A
A.入侵生物都个体巨大或非常凶猛 B.当地环境非常适宜入侵生物的繁殖
C.当地环境中缺乏抑制入侵生物的物种 D.加强海关检查可以减少生态入侵
6. [多选][2023·广东惠州阶段调研]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有,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
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生产
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承载力指的是地球能为人类提供的生物生
产性土地和水域面积的总和,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对某一区域而言,不仅要
关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大小及变化情况,更要关注两者之间的差值。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
AB
A.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所以人均生态足迹小
B.居民适当提高食物中蔬菜的占比,可以增大生态足迹
C.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时会出现生态赤字
D.可以通过发展科技来提高生态承载力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
7. [2023·江苏南京第九中学期末质检]下列关于人类对全球环境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
C
A.化肥常常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很多湖泊生物大量死亡,生态系统发生崩溃
B.大量氟利昂逸散之后最终将会到达大气圈上层,并使臭氧量减少
C.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原因是 分子使地球的俘获热减少
D.酸雨是指由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形成的酸性产物
8. [多选][2023·江苏南京第三高级中学期末质检]“大国点名,没你不行!”2020年第
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数据已经公布,定期开展人口普查的意义就是查清我国人口在数量、
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变化,以制定相应政策。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BC
A.全国人口普查采用样方法调查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
B.积极推行“三孩政策”对人口老龄化会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C.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
D.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5亿左右,所以我国人口的 值为15亿
9. [2023·江苏徐州统考一模]化石燃料燃烧的产物有 、多环芳烃等,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
A
A.碳仅以 的形式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
B.碳达峰是 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
C.碳中和是指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方式达到 相对“零排放”
D.难降解且致癌的多环芳烃进入水体后可能沿食物链逐级积累并进入人体
10. [2023·辽宁营口期末质检]生态足迹是指能为一个特
定生活标准的人群提供所需的资源,处理其废弃物的
陆地与水域面积。其组分包括耕地、草地、林地、渔
业用地、建设用地和碳足迹(碳吸收用地)。如图是1
B
A.退耕还林还草,增加绿化面积可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充足的碳足迹和林地足迹
B.五十年来,中国耕地足迹总量变化不大,得益于农业发展,作物亩产量增加
C.城市化发展能充分利用立体空间,进而降低人类对建设用地足迹的需求
D.五十年来,人均草地足迹变化不大,草地足迹在生态足迹总量中的占比降低
961年 年中国生态足迹的组分构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C级 学科素养创新练
11. [2022·江苏镇江第一中学阶段检测]下列有关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的叙述,正确
的是( )
B
A.化石燃料的过量燃烧会使大气臭氧含量持续下降
B.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C. 排放量达历史最高峰后保持稳定即为碳达峰
D.栖息地碎片化形成更多小种群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12. [2022·江苏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阶段检测]下图
是梅托斯提出的“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衰竭——
环境污染”的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A.毁林造田可能是 年粮食水平增长的原因之一
B.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引起粮食匮乏、自然资源衰竭等问题
C.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衰竭不是造成人口下降的原因
D.该模型未考虑人类的创造力和控制自身发展的能力
13. [2023·山东菏泽期末质检]科学家统计了1961年至2014年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
态承载力总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D
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
B.图中“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表示全球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额
C.生态赤字越来越大的原因是1961年至2014年全球生态承载力总量增加的速度小于生态足迹总量增加的速度
D.光盘行动、自驾旅游、桑基鱼塘均可减小生态足迹
14. [2023·江苏南京第九中学期末质检]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均生态足迹是指平均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和净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在具体计算中,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被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水域等面积。如耕地足迹是指用来生产农产品所要求的土地面积……而碳足迹是指吸收生产、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人均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的影响就越大。
材料二 生态赤字/盈余等于一定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额,若该差额小于零,则称为生态赤字,若该差额大于零,则称为生态盈余。
材料三 下图为“我国人均生态足迹组成部分的生态赤字/盈余”。
(1)结合材料,说明人均生态足迹是由哪些部分组
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均生态足迹主要是由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渔业用地足迹和碳足迹组成的
(2)说明我国人均生态赤/盈的发展变化总趋势,并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出现生态赤字(从盈余到赤字)并且赤字规模有扩大的趋势,原因:人口的增长使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经济的发展使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增加
(3)据图可知,我国增长最快的生态足迹组成部分是________,从资源开发与利用角
度提出降低该种组分增长速度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碳足迹
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利
用率;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主动减少碳排放;倡导低
碳经济;加强国际合作;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