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9-27 23:3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材分析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材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界中与声有关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他们喜欢物理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
2.“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本节设计为科学探究型课,但因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能力层次,所以又不是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是突出科学探究要素中“提出问题”这一环节。
学情分析
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知识,而且在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与声有关的常识。
本节设计为科学探究型课,但因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能力层次,所以又不是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是突出科学探究要素中“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对探究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这些探究活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科学思维:能分析一些常规额声现象,通过声音的传播分析各类情况。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炭疽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教师、学生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探究过程
难点:1、设计探究实验 2、声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工具
钢尺、一次性纸杯、传声筒、橡皮筋、音叉、乒乓球、真空罩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玩一玩小游戏:传声筒 引入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并播放视频《走进声音的世界》 直接给定义;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引发思考,如何观测到是振动产生的 讲解转换法 展示各类仪器,并邀请学生进行演示,之后进行总结 总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进行训练 提问:知道了声音的产生,那么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 对学生的思考进行总结,给出日常生活中的三种状态,并逐个讲解传声 实验一:真空铃声 实验二:固体传声 实验三:液体传声 对三个实验进行总结:固液气统称为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且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 课堂训练 给出日常生活中各种常见的速度,让学生思考归纳有什么特点 总结复习:本堂课的重点内容 几组同学来进行有趣的活动,判断能否听到声音,思考为什么能听到? 观看视频,感受物理世界的美,并思考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 记笔记,熟记新知,思考如何去观察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学习转换法的使用,熟悉把不便于观察的转换成便于观察的 认识各类仪器,并用仪器探究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通过探究,明确新知识,并运用新知进行解题 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并思考如何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总结分析过程,并对之后的实验观察做好准备。 观察实验进行总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里出传播,真空不能传播 吸收新知,记好课堂笔记。 运用声音的传播,进行解题 总结规律:一般来说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的传播速度V=340m/s、声速的大小与介质温度有关、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种类有关 对没有记好的笔记进行补充 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感受物理世界的美,让学生加深对物理的热爱 直接给定义,提高学习科学探究的欲望 加强学生对实验探究的能力 增强学生科学探究中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魅力 进行加强记忆,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度 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能力,让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维持课堂氛围,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里实验现象和总结有一定的认识 可操作实验学生动手,并加强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总结能力,结论的分析能力 增强学生物理观念,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巩固新知 通过数据表格的分析,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
作业布置: P27--P29
板书设计
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在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大量实验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且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物理学中称之为声波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温度有关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种类有关
一般来说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的传播速度V=34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