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四季之美》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借助关键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教学内容 内容为《四季之美》的第二课时,重点是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难点也是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重难点 借助关键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直接导入课文。 读四个总起句。
二、品读课文第一段 1、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巡视自读情况。 2、引导学生交流 3、出示一组课文的原句和修改后的句子。 4、讲解:“一点儿一点儿、微微的”等叠词和“泛着、染上、飘着” 等动词和能体现天空颜色变化的过程。作者这样加入动作词写出的景物是运动变化的,这叫“动态描写”。像老师修改后的这个句子里的景物,是静止不动的,这叫“静态描写”。 这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5、引导朗读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景物的变化美。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第一段。 思考:(1)作者眼中春天最美的时间是 。 (2)作者眼中最美的景物是什么?用圆圈圈出来。 (3)作者重点描写了景物的 (A.形状 B.颜色) 2、读完后交流。 “ ”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再读一读这些描写语。感受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感受天空颜色的变化美。 3、读一读老师修改后的句子,再读一读课文里的这句话。看看有什么不同? 4、谈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 5、再次朗读课文第一段。
三、合作学习第2、3、4、段1、总结学习第一段的方法:用抓景物、抓动作词、感受景物动态美的方法欣赏了春天之美。 2、出示任务单,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第二、三、四段。 3、引导学生交流。 并相机引导: (1)夏天作者抓住了暗夜里灵动的萤火虫,感受到了动态美,雨夜里朦胧的微光在闪动,感受这份朦胧美。 从“这情景着实迷人”感受作者对夏夜的赞美与喜爱。 (2) 秋天作者 看到归鸦、大雁时,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美,也写出了内心的“感动”,听到“风声、虫鸣”时,作者的心情是“心旷神怡”。 (3)冬天作者抓住了炭火的变化,写出了作者手捧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的“闲逸”心情和火炭变成白灰时的“扫兴”,突出作者喜欢捧着火盆时的那份闲逸的心情。 白霜与炭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冷 (一暖),一白(一红),一静(一动), 就是作者眼里冬天之美的独特韵味。 总结学习方法。 2、按照任务单内容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欣赏课文第()段。 (1)我们要先读一读这一段。 (2)作者眼中( )天最美的时间是 。 (3)作者眼中最美的景物是什么?用圆圈圈出来。 (4)作者重点描写了景物的 (A.形状美 B.动态美 ) (5)我找到的动词是 ,从这里我体会到了景物 的 美,感受到了作者 的情感。 (6)我要美美地读一读描写动态美的句子。 (7)练习背诵。 3、学生交流。 四、背诵 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和想象画面等方法背诵课文。 通过抓关键词和想象画面等方法背诵课文。 五、小练笔1、引导学生模仿作者的写法,写一写自己心中印象最美的一处景致。 2、巡视并提醒学生要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美。 学生模仿作者的写法,练写自己心中印象最美的一处景致。 六、总结 老师总结:这篇文章之所以如此精美,是因为作者用细致的笔触描写出不同时间、不同景物的动态变化,营造出了美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 学生总结。
板书设计
22.四季之美 春之黎明 天空、彩云 动 夏之夜晚 萤火虫 态 变 喜爱、赞美 秋之黄昏 归鸦、大雁 化 风声、虫鸣 冬之早晨 火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