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7 15:03:47

文档简介

广东省惠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材料二:
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
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神灯。在创作中,要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
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应时刻保持自省,在自己的矢志追求中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当前的一些诗人要么缺钙,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远离生活的本质;要么玩“捉迷藏”,把神圣的诗歌艺术当作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在一种自己酿造的怪圈里玩弄所谓的诗歌艺术,诗人们照亮的只是自己,其结果是人们把他们遗忘。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诗歌作品虽然反映了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是简单的事项罗列,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
(摘编自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崇高美丰富多彩,诸多优秀作品为新时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B. 当下某些诗人鼓吹欲望性“个人写作”,把自己缩进了自我的狭小天地,远离了社会人民。
C. 诗歌要照亮社会照亮心灵,就要寻求诗歌创作中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难以共存解决之道。
D. 诗人应该对新时代有深刻的认知,超越“小我”,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情的恰当流露对诗歌崇高美的产生有重大影响,所以诗人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具有崇高美。
B.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与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对话,情感的高度一致。
C. 新时代优秀的诗歌作品,要具备能使人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的崇高美,材料一重在提醒新诗创作者必须避免“假大空”。
D. “刘又源/一个人/在玩/手机/游戏”,这样的诗歌里缺少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不过是一种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新时代诗歌与互联网的联动,是诗歌不断打开自我空间、走进百姓生活的新路径。
B. 伟大的诗人一定有伟大的抱负,即使遇到人生逆境,也会勇敢地去搏击。
C. 在新时代,我们要写出更多敢于承担社会历史责任、对艺术风骨负责的大诗。
D. 诗人在语言技艺上的精进和成熟,一定是在和时代的回应关系中完成的。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5.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请结合材料,以新诗创作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普通的一天
加西亚·马尔克斯
星期一清早,天气暖和,无雨。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六点钟就敞开了诊所的门。他是一位没有营业执照的牙科医生,每天总起得很早。他上穿一件花衬衫,颈部扣着一只金扣儿;下穿一条长裤,裤腰扎一根松紧带儿。他腰板硬实,身材细瘦,目光不轻易东张西望,像个聋子似的。他从玻璃橱里取出一只还在石青模子上装着的假牙,又把一束工具放在桌上,像展览似的由大到小摆好。
把所用的东西准备好后,他把磨床拉向弹簧椅。坐下来磨假牙。他好像没有考虑他在做的事情,手脚一直在不停地忙碌着,即使不使用磨床也一刻不停地蹬着踏板。
八点过后,他停了一会儿,从窗口望了望天空,看见两只兀鹰在邻居家的屋顶上沉静地晒太阳。他一面想着午饭前可能又要下雨,一面又继续干他的活计。他的十一岁的儿子的反常的叫声把他从专心致志的神态中惊醒:
“爸爸!”
“干吗?”
“镇长问你能不能给他拔个牙?”
“告诉他,我不在。”
他正在磨一只金牙,把牙拿到眼前,眯着眼睛察看着。他儿子的声音又从小小的接待室里传来。
“他说你在家,他听见你说话了。”
牙科医生继续察看着那颗金牙,直到把活儿做完,把牙放在桌上后才说:
“好多了。”
他又踏动了磨床。接着从一个小纸盒里取出一个安着几颗牙齿的牙桥,开始磨金套。那纸盒里盛着等着他做的活儿。
“爸爸!”
“什么事?”他的神情依然如故。
“他说你要是不给他拔牙,他就让你吃子弹。”
他停下蹬踏板的脚,①把磨床从椅子前推开,把桌子下面的抽屉拉出来,驳壳枪就放在抽屉里。
“哼!”他说,“让他进来对我开枪好了。”
②他转了一下椅子,让自己面对大门,一只手按着抽屉沿儿。
镇长出现在门口。镇长已经把左脸刮光,右脸却有五天未刮了,看去又肿又疼。牙科医生从他那双黯淡无光的眼睛里看出,他准有许多个夜晚疼得不曾合眼了。③他用手指把抽屉关上,温和地说:
“请坐吧。”
“早晨好!”镇长说。
“早晨好。”牙科医生说。
当用具在沸水里消毒的时候,镇长把脑袋靠在了椅枕垫上,觉得好多了。他闻到一股冰冷的气息。这是一间简陋的诊室:一把旧木椅,一台脚踏磨床和一个装着圆形的瓷把手的玻璃橱。椅子对面的窗上挂着一幅一人高的布窗帘,当听到牙科医生走到他身边的时侯,镇长脚后跟蹬地,张开了嘴。
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把他的脸扳向亮处。察看过损坏的白齿后,用手谨慎地按了按下颌。
“你不能打麻药了。”
“为什么?”
“因为牙床化脓了。”
镇长望了望他的眼睛。“好吧。”他说,露出一丝苦笑。
牙科医生没有说话。他把煮用具的浅口锅端到手术台上,用凉了的镊子把用具夹出来,动作还是不慌不忙。然后用脚尖把痰盂挪过来,又在脸盆里洗了手。做这一切时,他一眼也不看坐在椅子上的镇长。但是镇长却紧紧地用眼睛盯着他。
那是一颗下牙床上的智齿。牙科医生叉开双腿,用热乎乎的拔牙钳夹住白齿。镇长双手抓着椅子的扶手,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脚上,觉得腰部一阵透心凉,但是他没有叹气。牙科医生只是扭动着手腕。他没有怨恨,更准确地说,他是怀着一种酸楚的心情说:
“中尉,你在这儿杀了二十个人了。”
镇长感到下牙骨上发出一阵咯吱声,他的双眼顿时涌满了泪水。但是直到确知牙齿拔下来他才舒了一口气。这时,他透过朦胧泪眼看见了拔下来的牙。在痛苦之中,他觉得那颗牙齿是那么古怪,他怎么也不理解那五个夜晚会使他受到那般折磨。他把身子俯向痰盂,嘴里喘着粗气,身上渗出了汗水。他解开了军衣扣,又伸手到裤兜里摸手帕。牙科医生递给他一块干净布。
“擦擦眼泪吧。”他说。
镇长擦了擦眼。他的痛苦减轻了。牙科医生洗手的时候,他看见了残破的天花板和一个落满灰尘,挂着蜘蛛卵和死昆虫的蜘蛛网。牙科医生一面擦手一面走回来。“你要记住,”他说,“回去要用盐水漱口。”
镇长站起来,没精打采地行了个军礼,大步向门口走去,军服的扣子也没扣。“给我记上账吧。”他说。
“给你还是给镇公所?”
镇长没有看他,关上门,在铁栅栏外面说:
“都一样!”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300篇》,有删改)
【注】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百年孤独》。其作品以描写混战动荡条件下的平民生活见长。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题目为“普通的一天”,选取的材料也是拔牙这样的日常小事,小中见大,折射出了社会环境的恶劣。
B. 镇长一出现,牙科医生儿子的反常叫声和医生的“我不在”陡升悬念,引人人胜,同时也引起读者思考医者患者之间的关系与可能存在的矛盾。
C. 小说情节叙述显得简洁舒缓,但气氛营造十分出色,尤其是医生的手枪的出现,治病救人,竟需要持枪自卫,更加凸显了社会矛盾。
D. 医生称镇长为“中尉”以及镇长行了个军礼,可见镇长就是一个凶狠残暴的军阀,医生救治了他的病痛,同时也感化了他的内心。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顺叙方式,用语简洁,不慌不忙,但却暗流汹涌,悬念迭生,展示了作者非凡叙事才华和富有张力的语言水平。
B. 文章第三段的环境描写”两只兀鹰在邻居家的屋顶上沉静地晒太阳”,交代了故事发生时的天气特点,烘托出安详静谧的气氛。
C. 文中三处画线语句,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反映出了医生从警戒,愤怒到决定为镇长治疗而经历了复杂纠结的内心活动。
D. 本文的人物对话非常简洁,如话剧中对白,潜台词非常丰富,揭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令人回味无穷。
8. 牙科医生从开始的不愿为镇长拔牙,到最终为镇长拔了牙,而且提醒镇长回去用盐水漱口,这是牙科医生对镇长的屈服吗?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9. 本文作者虽然是享有世界声誉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但本文却没有任何魔幻色彩,而是浓浓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请结合小说文本谈谈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指向。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善长,字百室。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太祖礼之。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知人善任,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太祖称善。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封韩国公,予铁券,免二死。时封公者六人,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选自《明史·列传第十五》,有删改)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何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治栎阳。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高帝曰:“诸君知猎乎?知猎狗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
B. 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
C. 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
D. 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祖,开国之君,自汉代起,各朝代首位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这是后人据他们生平行为给予的谥号。
B. 故事,此处指先例,意为旧日的典章制度,这与《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事”的意思不相同。
C. 铁券,起源于汉代,是古代帝王赐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允其享有优厚待遇及免其死罪。
D. 左右,意为帮助、辅佐,与《送东阳马生序》中“余立侍左右”和《关雎》中“左右流之”的“左右”的意思都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善长洞察时局,眼光独到。朱元璋攻占滁阳,他前往拜谒;他认为天下即将大变,劝说朱元璋效法刘邦所为,安定天下。
B. 朱元璋礼贤下士,知人善用。他对待像李善长这样的人才可以做到以礼相待,又能够发挥其所长,功成也能给予极高的肯定。
C. 萧何淡看财物,富有先见。刘邦入咸阳,诸将为分财物发生争执,只有萧何看到了秦朝文献档案的重要价值,先行收藏起来。
D. 刘邦任人以能,论功行赏。他东征西战,常把后方事务交给萧何,萧何不辱使命;他肯定萧何的功劳最大,赞其为“功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
(2)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14. 明太祖下诏,评价李善长功比萧何,请根据文本信息概述二人的共同之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还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道逢文通北使归法[注]
王安石
朱颜使者锦貂裘,笑语春风入贝州。
欲报京都近消息,传声车马少淹留。
行人尽道还家乐,骑士能吹出塞愁。
回首此时空慕羡,惊尘一段向南流。
[注]嘉祐五年元月,王安石担任送辽伴使北上。此时上年冬使辽的文通回国已达贝州,王安石认为途中可相遇,但朝廷依惯例禁止两路使者相会,王安石只得作诗寄给文通。
15.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想象朋友出使的场景,描写了友人红润的容颜和亮丽的衣着。
B. “传声车马少淹留”一句暗含朝廷依惯例禁止两路使者相会的背景。
C. 颈联一“乐”一“愁”,两者形成对比,传达出诗人对朝廷政策的不满。
D. 诗中“笑语春风”“回首此时”前后呼应,交代出诗人羡慕的来由。
1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做人、写文,既不可过于直白,也不可过于虚浮,用《论语·雍也》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无论何种身份的人,“修身”都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
(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表现“满招损,谦受益”意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写“不为生事”原因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经济不断发展、科技 的当下,有一种文化现象受人关注。借文物为话题讲述历史故事,这类文艺作品穿越时空, ,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保护历史文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社会共识。历史文物浓缩着时间的厚重,承载着集体的记忆。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文物将历史记忆沉淀其中,使得后人可以睹物思人、透物见史。文物的存在不是静止的,从中可以听见争鸣鼓角,看见波澜壮阔,感受文化与历史的脉动。而这样一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回望,可以带来文化的认同、思想的启迪、精神的激励,引导我们走好今天的路。
红色文物记录着英勇牺牲、顽强斗争的红色故事,每每让 于前的人感受到精神的震撼。从一件件红色文物里,可以发掘百年奋斗征程中的闪光故事,可以真实触摸何谓牺牲、何谓坚守,可以真切感受一个百年大党的不变初心。
历史和文化关乎过去, 关乎现在与未来。从五千年文明中走来,从文化传承中汲取奋进力量,我们必将再创断的辉煌。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日新月异 横亘古今 伫立 还
B. 日新月异 连缀古今 伫立 更
C. 蒸蒸日上 连缀古今 站立 还
D. 蒸蒸日上 横亘古今 站立 更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物不是静止的存在,从中可以听见鼓角争鸣,看见波澜壮阔,感受历史与文化的脉动。
B. 文物的存在不是静止的,从中可以听见争鸣鼓角,看见壮阔波澜,感受文化与历史的脉动。
C. 文物的存在不是静止的,从中可以听见鼓角争鸣,看见壮阔波澜,感受历史与文化的脉动。
D. 文物不是静止的存在,从中可以听见争鸣鼓角,看见波澜壮阔,感受文化与历史的脉动。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色达藏戏源于青海省智钦寺,早期是跳神的寺庙乐舞。1948年,色达日洛活佛在安多藏戏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加入景片、道具和弦乐器,改编创作了大量剧目,( ),成为当地普及面最广的民间艺术。
色达藏戏讲究唱、舞、韵、白、技、表六项基本功,其最大的特征就是 ① ,用藏戏把各类藏民族艺术联系起来,贯穿成为一体。演出中,演员自弹自跳自唱,另外 ② ,一场演出有可能用到形形色色上千件道具; ③ ,常能以磅礴的气势感染观众,深受农牧民群众的喜爱。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培养了一大批藏戏人才,在色达广泛地传播藏戏
B. 大批藏戏人才得以培养,使藏戏在色达广泛传播
C. 培养了一大批藏戏人才,使藏戏在色达广泛传播
D. 大批藏戏人才得以培养,在色达广泛地传播藏戏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在灾难面前,西方的传说是诺亚方舟,而我们祖先的故事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电影《锋爆》台词
材料二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为了让我们后辈不用再打仗,再面对苦难”,电影里寥寥几句话,已经交代好,我们先辈为什么要打这场战争:为了让外国人觉得中国人不好欺负,给后辈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电影《长津湖》影评
材料三 1993年,美、俄、日等16国宣布国际空间站计划,中国被排除在外;2001年,美国正式通过“沃尔夫修正案”,中国想要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希望之火被彻底浇灭;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中国人民从来不惮于奋斗,正是奋斗成就了今天的中国,也必将成就“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上述材料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广东省惠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材料二:
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
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神灯。在创作中,要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
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应时刻保持自省,在自己的矢志追求中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当前的一些诗人要么缺钙,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远离生活的本质;要么玩“捉迷藏”,把神圣的诗歌艺术当作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在一种自己酿造的怪圈里玩弄所谓的诗歌艺术,诗人们照亮的只是自己,其结果是人们把他们遗忘。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诗歌作品虽然反映了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是简单的事项罗列,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
(摘编自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崇高美丰富多彩,诸多优秀作品为新时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B. 当下某些诗人鼓吹欲望性“个人写作”,把自己缩进了自我的狭小天地,远离了社会人民。
C. 诗歌要照亮社会照亮心灵,就要寻求诗歌创作中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难以共存的解决之道。
D. 诗人应该对新时代有深刻的认知,超越“小我”,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情的恰当流露对诗歌崇高美的产生有重大影响,所以诗人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具有崇高美。
B.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与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对话,情感的高度一致。
C. 新时代优秀的诗歌作品,要具备能使人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的崇高美,材料一重在提醒新诗创作者必须避免“假大空”。
D. “刘又源/一个人/在玩/手机/游戏”,这样的诗歌里缺少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不过是一种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新时代诗歌与互联网的联动,是诗歌不断打开自我空间、走进百姓生活的新路径。
B. 伟大的诗人一定有伟大的抱负,即使遇到人生逆境,也会勇敢地去搏击。
C. 在新时代,我们要写出更多敢于承担社会历史责任、对艺术风骨负责的大诗。
D. 诗人在语言技艺上的精进和成熟,一定是在和时代的回应关系中完成的。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5.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请结合材料,以新诗创作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C 2. D 3. C
4. ①首先开门见山亮出观点,指出“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主体部分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先提出问题“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然后采用并列式,从“真情”和“思想”两个角度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进行总结。②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阐释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5. ①“放飞想象的翅膀”,指的是新诗可以表现个性体验,通过想象展现诗歌的艺术性。②“脚踩坚实的大地”,指的是诗人要心系人民,无私奉献,深入社会生活,通过新诗表现宏大主题,创造出崇高美。③新诗写作的艺术性与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要合二为一、紧密结合,尤其要注重表现更为广阔深入的社会人生,避免浅显化、庸俗化。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普通的一天
加西亚·马尔克斯
星期一清早,天气暖和,无雨。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六点钟就敞开了诊所的门。他是一位没有营业执照的牙科医生,每天总起得很早。他上穿一件花衬衫,颈部扣着一只金扣儿;下穿一条长裤,裤腰扎一根松紧带儿。他腰板硬实,身材细瘦,目光不轻易东张西望,像个聋子似的。他从玻璃橱里取出一只还在石青模子上装着的假牙,又把一束工具放在桌上,像展览似的由大到小摆好。
把所用的东西准备好后,他把磨床拉向弹簧椅。坐下来磨假牙。他好像没有考虑他在做的事情,手脚一直在不停地忙碌着,即使不使用磨床也一刻不停地蹬着踏板。
八点过后,他停了一会儿,从窗口望了望天空,看见两只兀鹰在邻居家的屋顶上沉静地晒太阳。他一面想着午饭前可能又要下雨,一面又继续干他的活计。他的十一岁的儿子的反常的叫声把他从专心致志的神态中惊醒:
“爸爸!”
“干吗?”
“镇长问你能不能给他拔个牙?”
“告诉他,我不在。”
他正在磨一只金牙,把牙拿到眼前,眯着眼睛察看着。他儿子的声音又从小小的接待室里传来。
“他说你在家,他听见你说话了。”
牙科医生继续察看着那颗金牙,直到把活儿做完,把牙放在桌上后才说:
“好多了。”
他又踏动了磨床。接着从一个小纸盒里取出一个安着几颗牙齿的牙桥,开始磨金套。那纸盒里盛着等着他做的活儿。
“爸爸!”
“什么事?”他的神情依然如故。
“他说你要是不给他拔牙,他就让你吃子弹。”
他停下蹬踏板的脚,①把磨床从椅子前推开,把桌子下面的抽屉拉出来,驳壳枪就放在抽屉里。
“哼!”他说,“让他进来对我开枪好了。”
②他转了一下椅子,让自己面对大门,一只手按着抽屉沿儿。
镇长出现在门口。镇长已经把左脸刮光,右脸却有五天未刮了,看去又肿又疼。牙科医生从他那双黯淡无光的眼睛里看出,他准有许多个夜晚疼得不曾合眼了。③他用手指把抽屉关上,温和地说:
“请坐吧。”
“早晨好!”镇长说。
“早晨好。”牙科医生说。
当用具在沸水里消毒的时候,镇长把脑袋靠在了椅枕垫上,觉得好多了。他闻到一股冰冷的气息。这是一间简陋的诊室:一把旧木椅,一台脚踏磨床和一个装着圆形的瓷把手的玻璃橱。椅子对面的窗上挂着一幅一人高的布窗帘,当听到牙科医生走到他身边的时侯,镇长脚后跟蹬地,张开了嘴。
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把他的脸扳向亮处。察看过损坏的白齿后,用手谨慎地按了按下颌。
“你不能打麻药了。”
“为什么?”
“因为牙床化脓了。”
镇长望了望他的眼睛。“好吧。”他说,露出一丝苦笑。
牙科医生没有说话。他把煮用具的浅口锅端到手术台上,用凉了的镊子把用具夹出来,动作还是不慌不忙。然后用脚尖把痰盂挪过来,又在脸盆里洗了手。做这一切时,他一眼也不看坐在椅子上的镇长。但是镇长却紧紧地用眼睛盯着他。
那是一颗下牙床上的智齿。牙科医生叉开双腿,用热乎乎的拔牙钳夹住白齿。镇长双手抓着椅子的扶手,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脚上,觉得腰部一阵透心凉,但是他没有叹气。牙科医生只是扭动着手腕。他没有怨恨,更准确地说,他是怀着一种酸楚的心情说:
“中尉,你在这儿杀了二十个人了。”
镇长感到下牙骨上发出一阵咯吱声,他的双眼顿时涌满了泪水。但是直到确知牙齿拔下来他才舒了一口气。这时,他透过朦胧泪眼看见了拔下来的牙。在痛苦之中,他觉得那颗牙齿是那么古怪,他怎么也不理解那五个夜晚会使他受到那般折磨。他把身子俯向痰盂,嘴里喘着粗气,身上渗出了汗水。他解开了军衣扣,又伸手到裤兜里摸手帕。牙科医生递给他一块干净布。
“擦擦眼泪吧。”他说。
镇长擦了擦眼。他的痛苦减轻了。牙科医生洗手的时候,他看见了残破的天花板和一个落满灰尘,挂着蜘蛛卵和死昆虫的蜘蛛网。牙科医生一面擦手一面走回来。“你要记住,”他说,“回去要用盐水漱口。”
镇长站起来,没精打采地行了个军礼,大步向门口走去,军服的扣子也没扣。“给我记上账吧。”他说。
“给你还是给镇公所?”
镇长没有看他,关上门,在铁栅栏外面说:
“都一样!”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300篇》,有删改)
【注】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百年孤独》。其作品以描写混战动荡条件下的平民生活见长。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题目为“普通的一天”,选取的材料也是拔牙这样的日常小事,小中见大,折射出了社会环境的恶劣。
B. 镇长一出现,牙科医生儿子的反常叫声和医生的“我不在”陡升悬念,引人人胜,同时也引起读者思考医者患者之间的关系与可能存在的矛盾。
C. 小说情节叙述显得简洁舒缓,但气氛营造十分出色,尤其是医生的手枪的出现,治病救人,竟需要持枪自卫,更加凸显了社会矛盾。
D. 医生称镇长为“中尉”以及镇长行了个军礼,可见镇长就是一个凶狠残暴的军阀,医生救治了他的病痛,同时也感化了他的内心。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顺叙方式,用语简洁,不慌不忙,但却暗流汹涌,悬念迭生,展示了作者非凡的叙事才华和富有张力的语言水平。
B. 文章第三段的环境描写”两只兀鹰在邻居家的屋顶上沉静地晒太阳”,交代了故事发生时的天气特点,烘托出安详静谧的气氛。
C. 文中三处画线语句,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反映出了医生从警戒,愤怒到决定为镇长治疗而经历了复杂纠结的内心活动。
D. 本文的人物对话非常简洁,如话剧中对白,潜台词非常丰富,揭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令人回味无穷。
8. 牙科医生从开始的不愿为镇长拔牙,到最终为镇长拔了牙,而且提醒镇长回去用盐水漱口,这是牙科医生对镇长的屈服吗?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9. 本文作者虽然是享有世界声誉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但本文却没有任何魔幻色彩,而是浓浓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请结合小说文本谈谈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指向。
【答案】6. D 7. B
8. 面对镇长的威胁,牙医并未屈服。
①起初牙医准备用驳壳枪自卫,但是看到镇长病容之后又表现出医者仁心的善良、宽容,这才决定治疗,手术后善意的提醒表现出对病人的关心。
②为镇长检查细致,谨慎,手术过程有条不紊,从始至终,医生尽职尽责,从容不迫,镇定自若。(因为这篇小说是外国作品,社会背景并不清晰,答题不必盲目联系引申。)
9. ①作品批判了以镇长为代表的当权者的专横残忍,人性丑恶。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政府部门的混乱。②镇长威胁要用枪打死牙医,而且镇长在这儿杀了二十个人,可见其凶残至极,社会暴力横行,普通民众生命得不到保障;在镇长眼中,镇公所就是他的,他就代表镇公所,可见其大权独揽,专横跋扈,也反映了政府的腐败黑暗。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善长,字百室。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太祖礼之。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知人善任,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太祖称善。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封韩国公,予铁券,免二死。时封公者六人,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选自《明史·列传第十五》,有删改)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何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治栎阳。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高帝曰:“诸君知猎乎?知猎狗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
B. 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
C 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
D. 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祖,开国之君,自汉代起,各朝代首位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这是后人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谥号。
B. 故事,此处指先例,意为旧日的典章制度,这与《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事”的意思不相同。
C. 铁券,起源于汉代,是古代帝王赐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允其享有优厚待遇及免其死罪。
D. 左右,意为帮助、辅佐,与《送东阳马生序》中“余立侍左右”和《关雎》中“左右流之”的“左右”的意思都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善长洞察时局,眼光独到。朱元璋攻占滁阳,他前往拜谒;他认为天下即将大变,劝说朱元璋效法刘邦所为,安定天下。
B. 朱元璋礼贤下士,知人善用。他对待像李善长这样的人才可以做到以礼相待,又能够发挥其所长,功成也能给予极高的肯定。
C. 萧何淡看财物,富有先见。刘邦入咸阳,诸将为分财物发生争执,只有萧何看到了秦朝文献档案的重要价值,先行收藏起来。
D. 刘邦任人以能,论功行赏。他东征西战,常把后方事务交给萧何,萧何不辱使命;他肯定萧何的功劳最大,赞其为“功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
(2)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14. 明太祖下诏,评价李善长功比萧何,请根据文本信息概述二人的共同之处。
【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李善长)跟从太祖攻下滁州,被任为军中参谋,参预规划军机,主管粮饷供应,很受太祖信任。
(2)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
14. ①都主管后勤保障工作,为最后夺取天下立下大功。②都向各自辅佐的人推荐人才。③都为辅佐的人规划了发展的道路。
参考译文:
李善长,字百室。太祖在滁阳攻占地盘,李善长前去拜谒太祖,太祖对他以礼相待。太祖曾经从容问他:“各地战乱,何时能平定呢?”他回答说:“秦朝末年的战乱中,汉高祖以百姓起兵,知人善任,五年成就帝业。现在元朝纲纪败乱,天下土崩瓦解。您如效法刘邦的所作所为,天下是不难平定的。”太祖称好。(李善长)跟从太祖攻下滁州,被任为军中参谋,参预规划军机,主管粮饷供应,很受太祖信任。诸将来投靠的,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回报给太祖。他又为太祖考虑,与诸将诚心相见,使来投靠的人解除顾虑安下心来。太祖朱元璋做吴王的时候,任命李善长做右相国。李善长熟悉先例,能很快地做出决断,又擅长交际辞令,朱元璋招引人才时,总是让李善长写信。前前后后凡是太祖亲自带兵出去征讨,太祖都命李善长留守后方,将吏信服他,服从调度,居民生活安定,调运兵饷,使前方不至困乏。朱元璋曾经请他管理两淮盐务,订立茶叶(专营)的法律,他都仔细考虑元朝(相关)的制度,剔除那些不好的规定。恢复制钱后,又依法开放冶铁业,订立了渔税,国家资财更加丰饶,百姓也不觉得困苦。洪武三年,朝廷大肆封赏功臣。朱元璋说:“李善长虽然没有战场上的汗马功劳,但侍奉我的时间很长,负责供应军队的粮食,(功劳很大)应该进封大的封国。”封爵韩国公,赐予铁券,免他两死。当时封公的大臣,李善长位居第一,朝廷在他的封赏文书所写的将他比作萧何的赞词,(可说是)称赞到了顶点。
(选自《明史·列传第十五》,有删改)
萧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担任亭长,萧何经常给他帮助。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汉王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萧何又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汉王带兵东出,平定三秦,萧何份留在后方,负责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为在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食。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关中,在栎阳处理政务。按照户口通过水路来为前方军队供应粮草。汉王多次因为打败仗而丢下军队逃跑,萧何多次派遣关中的士兵去补充人员的损失。汉五年,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他为酂侯。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
(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有删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还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道逢文通北使归法[注]
王安石
朱颜使者锦貂裘,笑语春风入贝州。
欲报京都近消息,传声车马少淹留。
行人尽道还家乐,骑士能吹出塞愁。
回首此时空慕羡,惊尘一段向南流。
[注]嘉祐五年元月,王安石担任送辽伴使北上。此时上年冬使辽的文通回国已达贝州,王安石认为途中可相遇,但朝廷依惯例禁止两路使者相会,王安石只得作诗寄给文通。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想象朋友出使场景,描写了友人红润的容颜和亮丽的衣着。
B. “传声车马少淹留”一句暗含朝廷依惯例禁止两路使者相会的背景。
C. 颈联一“乐”一“愁”,两者形成对比,传达出诗人对朝廷政策的不满。
D. 诗中“笑语春风”“回首此时”前后呼应,交代出诗人羡慕的来由。
1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对与友人难以相逢的遗憾。诗人开始还觉得可以“欲报京都近消息”,但因为朝廷规定,传递信息的使者不会停留,故而表达出难以相逢的遗憾。②对朋友成功出使后回国的羡慕。诗人想象朋友成功出使后回国的喜悦状态,而自己却还要北上,只能表示羡慕。③对自己出使北上的伤感。行人都说回家快乐,而诗人却还要担任从辽伴使北上,离故乡而去,因而流露出无限的乡愁。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做人、写文,既不可过于直白,也不可过于虚浮,用《论语·雍也》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无论何种身份的人,“修身”都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
(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表现“满招损,谦受益”意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写“不为生事”原因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质胜文则野 ②. 文胜质则史 ③.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④.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⑤. 惧满溢 ⑥. 则思江海下百川 ⑦. 举先王之政 ⑧. 以兴利除弊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经济不断发展、科技 的当下,有一种文化现象受人关注。借文物为话题讲述历史故事,这类文艺作品穿越时空, ,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保护历史文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社会共识。历史文物浓缩着时间的厚重,承载着集体的记忆。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文物将历史记忆沉淀其中,使得后人可以睹物思人、透物见史。文物的存在不是静止的,从中可以听见争鸣鼓角,看见波澜壮阔,感受文化与历史的脉动。而这样一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回望,可以带来文化的认同、思想的启迪、精神的激励,引导我们走好今天的路。
红色文物记录着英勇牺牲、顽强斗争的红色故事,每每让 于前的人感受到精神的震撼。从一件件红色文物里,可以发掘百年奋斗征程中的闪光故事,可以真实触摸何谓牺牲、何谓坚守,可以真切感受一个百年大党的不变初心。
历史和文化关乎过去, 关乎现在与未来。从五千年文明中走来,从文化传承中汲取奋进力量,我们必将再创断的辉煌。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日新月异 横亘古今 伫立 还
B. 日新月异 连缀古今 伫立 更
C. 蒸蒸日上 连缀古今 站立 还
D. 蒸蒸日上 横亘古今 站立 更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物不是静止的存在,从中可以听见鼓角争鸣,看见波澜壮阔,感受历史与文化的脉动。
B. 文物的存在不是静止的,从中可以听见争鸣鼓角,看见壮阔波澜,感受文化与历史的脉动。
C. 文物的存在不是静止的,从中可以听见鼓角争鸣,看见壮阔波澜,感受历史与文化的脉动。
D. 文物不是静止的存在,从中可以听见争鸣鼓角,看见波澜壮阔,感受文化与历史的脉动。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 B 19. A
20. 构成:①三个语句同为动宾结构。②三个语句都有8字,字数相等。形式整齐,强调了历史文物的价值。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色达藏戏源于青海省智钦寺,早期是跳神的寺庙乐舞。1948年,色达日洛活佛在安多藏戏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加入景片、道具和弦乐器,改编创作了大量剧目,( ),成为当地普及面最广的民间艺术。
色达藏戏讲究唱、舞、韵、白、技、表六项基本功,其最大的特征就是 ① ,用藏戏把各类藏民族艺术联系起来,贯穿成为一体。演出中,演员自弹自跳自唱,另外 ② ,一场演出有可能用到形形色色上千件道具; ③ ,常能以磅礴的气势感染观众,深受农牧民群众的喜爱。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培养了一大批藏戏人才,在色达广泛地传播藏戏
B. 大批藏戏人才得以培养,使藏戏在色达广泛传播
C. 培养了一大批藏戏人才,使藏戏在色达广泛传播
D. 大批藏戏人才得以培养,在色达广泛地传播藏戏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答案】21 C 22. 示例:①集各家之长②道具非常繁杂③演出场面壮观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在灾难面前,西方的传说是诺亚方舟,而我们祖先的故事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电影《锋爆》台词
材料二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为了让我们后辈不用再打仗,再面对苦难”,电影里寥寥几句话,已经交代好,我们先辈为什么要打这场战争:为了让外国人觉得中国人不好欺负,给后辈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电影《长津湖》影评
材料三 1993年,美、俄、日等16国宣布国际空间站计划,中国被排除在外;2001年,美国正式通过“沃尔夫修正案”,中国想要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希望之火被彻底浇灭;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中国人民从来不惮于奋斗,正是奋斗成就了今天的中国,也必将成就“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上述材料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