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7 15:04:27

文档简介

惠州一中2024届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洗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摘编自《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 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为“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摘编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朋友写信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却模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用字,“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对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 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摘编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社会的基层是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来自于此。
B.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住在村落,只能靠种地生存,不会其他技能。
C.种地是中国传统社会乡下人普通的谋生办法,泥土的珍贵他们最懂。
D.种地人搬不动泥土,庄稼行动不得,因此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不愿离开泥土。
2.材料二中对 “愚”的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苞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
C.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D.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
3. 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的运用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采用了因果论证,论证了中国社会具有基层性的原因。
B.材料二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
C.材料三以“柴”与“波纹”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D.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18分)
我的英雄 古昊
“当他在半空中的时候,会想些什么?”云峰点着烟,沉默了一会儿,把问题抛给我。
云峰是个沉闷的人。他调进我们栖霞寺管理处一个多月了,才说了不超过10个字。平时,我和云峰在寺院里察看时,他总是会和虔诚的香客们一起双手合十,默念着什么。直到一场雨后,他把这个问题抛给我,我才知道,他默念的其实是一个名字:小陆。而名字背后的故事,我没有主动问他。
但对于云峰的疑问,我真的入心了,上网查阅资料,据有死亡体验的人描述,人在死前会有飞翔的感觉,身边会出现鸽子或者大雁,甚至会有祥云。
“真的吗?”云峰听了,眼睛紧盯着我,“这要是真的多好!”但我不相信,只是嘴上没说罢了。
云峰把烟头在烟灰缸用力掐灭,又拿起茶杯浇了些水说,我跟你说说小鹿吧。
“他应该活在舞台上,而不是战场。”云峰说的是他的战友小陆。云峰说他平时喊他其实叫的是“小鹿”,皮肤白净,身材高挑,手脚修长,走起路来脖子笔挺,步态轻灵,似乎只要他愿意,就可以飞起来。
那时,三年兵云峰和新兵小鹿,并没想过,自己真的会走进战火硝烟。那时,连长和指导员正在描绘开水渠、种大棚蔬菜的宏大蓝图,准备送小鹿到农校学习果树种植,让云峰去买十来头小猪养起来,让战士们多吃猪肉,多吃果蔬。
第二年的春天,和往年的春天没啥两样,天空是蓝的,水是清的,风是柔的。而千里之外的边防线上,天空已经失血,硝烟弥漫,满目荒芜。二连接到上级命令:准备上前线轮战。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官兵们迅速转入战前训练,卧雪爬冰,风从身上刮过的时候都是带刀带刺的,每天早上的五公里全副武装,到达终点时,鞋子里能倒出水来。他们还学了几句缴枪不杀、放下武器这样的“洋话”,这些都是和敌人面对面拼刺刀才能用得上的话,简短却滚烫有力。小鹿学得快,心里却更添了几分紧张。看着小鹿时常紧闭的嘴角,云峰忍不住想笑。
云峰本就是个黑大汉,三个月的集训下来,变化并不大,小鹿白净的脸已经变得粗糙干裂。早上,又一趟五公里越野跑下来,云峰扔给小鹿一根“红塔山”,“抽一支,解乏。”小鹿朝天上吐出一口浓痰,却软沓沓地摆手。云峰就笑:“抽吧,上去了,还不知道能抽几天呢。”小鹿没想过能不能回得来的事情,他是一心想着要去农校的。但小鹿还是接过烟,这是他抽的第一根烟。小鹿吧唧着嘴,那种表情,说不上是苦涩还是解乏。
6月的雨天,二连跟随大部队的车队从驻地出发,路两边的树,急匆匆地向后跑去。在雨停之后,云峰看见小鹿悄悄地抹眼泪,自己不禁眼眶也湿了。他们都没有把要上战场的事告诉给家里,云峰知道,小鹿肯定也是想起爹娘了。
汽车改换列车,列车又改换汽车,从雨天驶过晴天,从土路驶上盘山路。凌晨时分,部队到达驻守阵地。这里是一个山窝,周围山峦叠翠,雾气弥漫,凉风习习,站在山脚,人就像跌落在海底。
战争是个坏孩子,你不知道它啥时候就怒火冲天。当第一颗炮弹在掩体外爆炸,把碗口粗的松树削成两截时,云峰的耳膜似乎要震破了,小鹿眼睛紧紧盯着那半截树桩,脸色苍白。
战争就这样急速抵近。云峰和小鹿分在一个战斗班,冲锋陷阵,吃饭睡觉,两人形影不离。几天摸爬冲杀之后,小鹿慢慢地松弛下来,烟一根一根地抽着,把云峰的那句话挂在嘴上,“还不知道能抽几天呢”。
那晚上,只容得下两人的掩体外,月亮格外温柔,月光洒满一地。难得的宁静,云峰很快就睡着了。云峰的梦里没有战争,只有几头小猪仔在哼哼。
天热起来了,丛林里的蚊子倒不是最难受的。对小鹿来说,战场的尸臭味是最让他难受的。场战斗下来,残肢、血流的血腥味道,会像鸟爪一样挠嗓子眼儿,而不是影视剧里描述的那样简单。
正午,太阳正烈,战火稍作停顿,官兵们抓紧时间吃饭。对战士们来说,猪肉罐头就是美味了。小鹿打开罐头,边吃边从外面走进掩体,鼻子左闻右闻的,今天的尸臭味咋这么重呢?
云峰瞄他一眼,你看看你肩膀。小鹿一扭头脸都黑了,敌人的一小块残肉正落在肩膀上。小鹿扔掉手里的罐头,“哇哇”地,将嘴里的那口午餐肉全吐了,脱下衣服扔到边上。光着膀子的小鹿,闪电一样的疤痕,从肩膀划到腰眼上。那以后,小鹿的胃里就没有过肉了。
阵地继续向前推进,战斗越来越惨烈。树梢的天开始黑下来的时候,小鹿和云峰从左右两侧向高地匍匐,子弹、炮弹在空中炸裂、尖啸、飞掠。
一朵云在树梢躲避的当儿,一枚炮弹在小鹿身边炸响。云峰眼睁睁地看着,小鹿被掀到空中,人被拦腰削成了两截。半空中的小鹿,没有影视剧里描述的那样,在空中喊叫,而是静默的,就像刚刚抽过一根“红塔山”后的沉默——不仅会有鸽子、大雁,还会有祥云。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云峰虽然是个沉闷的人,但提起小陆,他有说不尽的故事,这其中包含了痛失战友后浓浓的思念和哀伤之情。
B.云峰和小陆没想过要走上硝烟战场,他们当兵,只是想种菜养殖,让战士们吃好喝好,做一名合格的后勤兵。
C.虽然战争很残酷,但云峰和小陆却在战争中结下了深情厚谊,他们一起吃饭睡觉,冲锋陷阵,血腥中包含温情。
D.战争的实况,远超影视剧里的描述。与丛林里的蚊子相比,一场战斗下来残留的各种味道,更让小陆感到难受。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他在半空中的时候,会想些什么?”文章以设问开头,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闪电一样的疤痕”,看似闲笔,却写出了战士的伤残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惨烈。
C.“抽烟”这一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云峰和小陆在战场上抽烟,主要表现了他们对战争的恐惧。
D.结尾想象小陆被炸到空中时有鸽子、大雁、祥云出现,照应前文,结构完整,也体现了主题。
6.文章以“我的英雄”为题,请分析其内涵及作用。(6分)
7.文中多处运用环境描写,试举三例分析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3小题,9分)
8.下列加点的词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3分)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对此欲倒东南倾
B.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栗深林兮惊层巅
C.云青青兮欲雨 艰难苦恨繁霜鬓
D.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9.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0.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B.“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
山多高,即用比喻的手法,把天姥山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C.《归园田居》中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是远景和动景,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淳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D.在《登高》的尾联中,杜甫既有对自己的身世坎坷,老大无成的慨叹,更有对时局的忧虑和痛心,诗人只能借酒消愁。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太祖将迎天子。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二月,太祖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后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吕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十三年春,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B.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C.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D.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1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 异:认为…不同寻常。
B.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就:就职、赴任。
C.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 假:授予。
D.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 谢:感谢。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年少之时不被人们所重视,主要是因为他尚义任侠、放荡不羁,但是梁国桥玄、南阳何颙二人却认为当时曹操非同常人。
B.曹操为官有方,而又不贪恋官职。在济南相职位上,全郡治理肃然;而董卓擅权之后,想要重用曹操,曹操却改名换姓暗中离去。
C.曹操在乱世之中被反对董卓的盟军举荐为盟主,以奋武将军的名号率军讨伐。
D.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东平毕谌因为亲人被挟持而离开曹操,也没回到曹操身边,后来曹操打败吕布生擒毕谌,又任命毕谌担任鲁国相。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2)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15~16题。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②
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①榛曲:草木丛生的偏僻之处。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我足”句意。③漉:过滤。④近局:近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世途之艰辛与生活之艰难,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
B.“可以濯吾足”化用典故,既道出了作者内心的坚持,也流露出“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寂感。
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相处友好、往来密切的景况。
D.“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感慨“夕”时短暂,兴致难尽。
16.此诗与《归园田居(其一)》都再现出了陶渊明辞官归隐初期的生活情景及其心路历程,但反映了田园生活的不同侧面,请结合文本完成下列表格。
诗歌 情感之同 田园生活场景之异 田园生活特征之异
《归园田居(其一)》 ① ② ③
《归园田居(其五)》 ④ ⑤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上片中,诗人面对祖国壮丽河山不禁感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在下片中,诗人以”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巧妙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手法感慨人生短暂,转瞬即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中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4)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杜甫《登高》中,表现诗人忧心国事、愁思难遣的深沉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仅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 )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 )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赋予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了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 );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 ),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领受 休戚相关 心智 熟视无睹
B.领受 息息相通 心志 视而不见
C.领略 休戚相关 心志 熟视无睹
D.领略 息息相通 心智 视而不见
19.下列诗句,与画横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你都会感到满足和幸福——不仅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B.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仅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C.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D.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你都会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4分)
材料:
声韵 形体 传递 呈现
点横撇捺 精妙组合 抑扬平仄
形美如画 音美如歌 音律和谐
汉字之美,美在意蕴,意美如诗,字词句篇传承华夏文明。
汉字之美,
汉字之美,
22.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60个字。(5分)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就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摘编自《乡土中国》)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一百多年前,“五四运动”爆发。广大青年学生冲破反动军警的阻挠,集会演讲后举行游行示威,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同时要求惩办亲日派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人。这无疑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爱国史诗。
②2020年初春,新冠疫情暴发,无数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阅读材料后,作为站在新时代前沿的青年人,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又该如何走好自己的青春人生路?班上准备以“走好自己的青春路”为主题举行讨论会,请你写一篇发言稿,谈谈这个话题,以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惠州一中2024届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B项,“只能靠种地生存,不会其他技能”错,表述过于绝对,文中是“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2. D A项,“从客观标准来看”是相对于“病”和“贫”,“愚”应为主观标准。B项,“都是‘愚’的具体表现”说法错误,原文中认为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C项,“就是”说法绝对,原文中是“如果”。原文“‘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3.A A项,“因果论证”论证的内容错误,原文中是运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原因。
4.B 曲解原意,对“他们当兵”目的分析错误,“种菜养殖让战士们吃好喝好”是连长和指导员的想法,“做一名合格的后勤兵”于文无据。
5.C “主要表现了他们对战争的恐惧”分析错误,在文中,虽然战事惨烈虽然也有恐惧,但通过战场上“烟”这一细节及二人的对话,可以看出二人的情谊在逐渐加深,主要表现的应是战友情深以及小陆的成长过程。
6.①新兵小陆和三年兵云峰,在和平时期准备学种植、学养殖,改善战士们的生活,一旦上了战场他们奋力杀敌。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他们都是英雄。②小陆是云峰心中的英雄,而我听完故事后,小陆和云峰都成了“我”的英雄③表现出了“我”对英雄的歌仰之情,也表达了向往和平的主题(每点2分,答对两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7.示例:①眼前的景致“天空是蓝的,水是清的,风是柔的”与千里之外的边防线上的状况“天空已经失血,硝烟弥漫,满目荒芜”形成鲜明对比,暗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对战争残酷的厌恶憎恨。②“正午,太阳正烈,战火稍作停顿”,预示着接下来的战斗将更加惨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当云峰和小陆初到战场时,山峦叠翠,凉风习习,晚上睡觉时,月亮格外温柔等环境描写,都与战争的残酷形成对比,表现了战士们对和平的向往,突出了主题;④“子弹、炮弹在空中炸裂、尖啸、飞掠”暗示了小陆最后在战场牺牲的结局。(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只有概括没有举例分析的酌情给分)
8.D 【解析】A.南,名词作状语,向南。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南。B.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恶的敌人。栗,使动用法,使……颤栗。C.雨,名词作动词,下雨。繁,形容词作动词,增多。D.崩,倒塌、崩裂。存,问候、探望,两者均没有涉及词类活用。
9.D 【解析】A.宾语前置句 B.宾语前置句 C.宾语前置句 D.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10.B 【解析】比喻的手法错误,是夸张和衬托的手法。
11.D(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12.D(谢:辞别)
13.C(盟主为袁绍,非曹操)
14. (10分)
(1)天下将要大乱(出现动乱的局面),不是闻名于世(没有治国之才)的人是不能拯救天下(拯救国家,或:挽救局势)的,能使天下(国家)安定的,大概只有您(就是你)了!(或者“能否使国家安定,估计就取决于你了”)[注:“济”“安”“其”各1分,句意2分]
(2)众人都替毕谌担心,太祖(或:曹操;或:曹公)说:“那个人对他的父母(都如此)孝顺(有孝心),难道不也会对君主忠诚吗?(怎么会不对君主忠诚呢?)这正是我渴求(寻求)的人才啊。” [注:“惧”“孝于其亲”“求”各1分,句意2分。]
15.A “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理解不当,“崎岖历榛曲”是说回家的道路坎坷崎岖,荒芜曲折,渲染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生活的艰难。
16.①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热爱。(2分)
②田亩、草屋、榆柳、桃李等田园平常事物的意象构成田园画卷(1分)
③清新恬淡、祥和安宁的田园风光图(1分)
④还家时道路崎岖,山泉清浅的情景以及归家之后的与邻人往来活动(1分)
⑤轻松自如、坦然自适的田家饮酒图(1分)(意思对即可)
17.(1)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8.D 领受:接受(多指接受好意);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息息相通:形容联系密切。心志:意志。心智:心理;性情;智慧。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应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视而不见:尽管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看见,指不重视或不注意。
19.C (原句与C都为比喻,A为借代,B为夸张)
20.C (此句有两处问题,“通过……,都会使……”句式杂糅;“不仅……而且”关联词用错,这里不是递进关系,只有C项修改最恰当)
21. 汉字之美,美在声韵,音美如歌,抑扬平仄传递音律和谐
汉字之美,美在形体,形美如画,点横撇捺呈现精妙组合。
礼和法都是行为规范。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礼靠传统来维持。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23.【解析】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为两则同质材料,第一则材料写100多年前的五四青年的爱国行动,第二则材料写2020年初春在抗疫前线的无数青年人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的青春模样。这是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是考生联想思考的基点。材料中凸显的主要内容:其一为五四青年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其二为新冠疫情暴发时体现出来的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命题人据此情景所给的立意引领是:广大青年要“如何走好自己的青春人生路?”要有责任,有担当,有爱国奉献精神,也就是说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典型任务的限制。“作为站在新时代前沿的青年人”,限定考生的身份是“新时代前沿的年轻人”;“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暗示考生写作的重点不在歌颂材料里的广大青年,而是对材料的感悟和思考,思考的方向是“该如何走好自己的青春人生路?” 同时也限定考生的身份为青年学生;“班上准备以“走好自己的青春路”为主题举行讨论会”,是刻意设置的具体写作情境,它限定考生的写作对象是同班同学,讨论会背景之下,文章的体裁应选议论文;文章体式限定为发言稿。
3.价值判断的限制。“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这无疑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爱国史诗”“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这几句是材料的重点,也明确了题目的价值取向。材料的内容要求考生去发现、去认识、去关注青春路上的责任担当,并以榜样青春路上的责任、担当,爱国情怀为引领,思考自己应该如何走好自己的青春路。
参考译文:
魏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汉代相国曹参的后代。太祖(曹操)年少时候机智警觉,有谋略,然而凭借勇力扶助弱小、帮助他人,放纵自己、不受约束,不从事正当的职业,因此世上没有人认为他不同寻常;只有梁国乔玄、南阳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出现动乱的局面),不是闻名于世(没有治国之才)的人是不能拯救天下(拯救国家,或:挽救局势)的,能使天下(国家)安定的,大概只有您(就是你)了!” 二十岁的时候通过察举孝廉被推荐为郎(帝王侍从官的统称),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又升迁为顿丘县令,被皇帝征召授予为议郎。
广和年末,黄巾军起事。太祖被授予骑都尉一职,讨伐颍川的反贼。后来又升迁为济南相,济南境内有十多个县,县官们大多迎合附和君主的内外亲族,贪赃受贿,行为卑污,名声败坏,于是太祖上奏朝廷免去其中八个县的县官;禁止断绝了过分的不合礼制的祭祀,为非作歹的人向外逃离,郡县之内都很恭敬。过了较长的时间,征召太祖为东郡太守;太祖没有前去就职,称病回到家乡。
金城边章、韩遂刺杀了刺史太守后,发动叛乱,统率十多万人马,天下不安宁了。朝廷征召太祖为典军校尉。正赶上汉灵帝驾崩,太子继承皇位,太后上朝处理政务。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计划除掉宦官,太后不听建议,何进于是召见董卓,想要以此威胁太后。董卓到了之后就废黜皇帝为弘农王,而后推立汉献帝即位,于是京城出现大乱。董卓上表举荐太祖为骁骑校尉,想要跟他商计事情。太祖却改名换姓,暗中向东回归故里。
董卓于是杀掉太后和弘农王。太祖到了陈留,分散家中财物,来组织义兵,将要讨伐董卓。
初平元年春天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同一个时间一同起兵,军队各有数万人,推举袁绍为义兵盟主。太祖以奋武将军职位行事。
建安元年春天正月,太祖军队到了武平,太祖将要迎接天子。汝南、颍川的黄巾军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人,各自率领数万人马,当初响应袁术,后来又依附了孙坚。二月,太祖进军讨伐并打败了他们,杀死了刘辟、黄邵等,何仪和他的手下也都投降了。天子封太祖为建德将军,升迁为镇东将军,封为费亭侯。天子授予太祖节钺,总领尚书省的事物,后来授予太祖大将军,封为武平侯。
当初,太祖担任兖州牧(兖州最高官员),任命东平的毕谌为别驾从事。张邈发动叛乱后,张邈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太祖打算拜别遣还毕谌,说:“您的老母亲在张邈那儿,您可以离去。”毕谌顿首向太祖表明自己没有二心,太祖赞赏他,并为他流下眼泪。可太祖离开后,毕谌就逃还了东平。等到吕布被打败,毕谌被太祖军队生擒了。大家都为毕谌担忧,太祖曹操说:“这个人能对他的亲人孝顺,怎会不对君主忠诚呢!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啊。”于是任命毕谌担任鲁国相。
十三年春季,汉朝免去三公官职,设置了丞相、御史大夫。夏季六月的时候,任命太祖为丞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