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声声慢》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清照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奇迹般的女性。她的文学成就,第一次让封建时代的妇女在中国古代文坛发出最璀璨的异彩。她独立的人格意识和主体价值意识,又使她以中国古代杰出女性的形象,自立于中华民族之林。她在北宋生活43年,在南宋生活约28年。这个时代,正是宋代文化由鼎盛转而因外族入侵遂发生裂变的时代。不过对于43岁的李清照来说,其文化观念和气质,主要应属北宋型态。所以说,李清照是宋型文化的标准产儿,是中唐到北宋文化转型的新文化观念、新价值思维所孕育的一位新型女性的代表。这一点最突出地表现在,其敢于用当时的新文学体裁——词来表现自己女性的感情、女性的生活及女性的人生感慨。
她作为一个女性,本来对传统政教纲常就比较疏远;良好的家庭文化教养,又使她明确了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这从她的咏物词中对真善美的赞赏,对自然生命的歌颂和热爱都可以读解得到——所以很容易使词人在下层民间的平民生活中发现生活的乐趣及真率的人生。一旦捕捉到“闾巷”新的语汇、新的情境,她当然乐意将之编织进作品的五彩的丝络中去。其次,关于宋代士大夫不敢用词来反映的闺阁妇女的生活或男女恋情,她都毫不顾忌地、夸张地进行反映和表现,既展示了李清照胆识的超凡脱俗,又证明其独立的妇女意识及自信自立的人格力量,委实是士大夫的男子所远远不及的。
李清照词对女性自我的体认,是宋代妇女群体的文化自觉和人性自觉的集中反映。其价值,不仅在于以自己心灵历程的文本纪录展示出宋代妇女的精神状况、价值思维和人性的需要关怀,还在于以其令男子为之倾倒的精神创造,丰富了中国文坛历来缺乏的女性世界的人文景观。易安不求与男性文学的价值标准和风范格调相似而超出了男性词人作手,以自己的实力显示出女人也是人,她不但能做男子能做的事,而且敢言男于所不敢言的情,且言得比士大夫更美、更真、更动人魂魄,令男性世界佩服和自叹弗如。这就从根本上扭转了历来“男尊女卑”的观念。
李清照找到了作为一个知识女性的准确社会位置,因而是以一种人性的自觉状态将自己投入社会,她以自己女性独有的眼光看待靖康之变的国家劫难,发出“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的激愤和悲凉感叹。她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唱出了宋室南渡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另如《咏史》诗等悲壮淋漓,梗概多气,指陈利害,借古讽今,昂扬着一股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浩然正气,其在士大夫中亦罕见其匹。
李清照不是仅以对丈夫的温柔体贴为满足,而是追求一种平等的价值原则,一种相互理解的知己意识,一种志同道合的伴侣关系。她在怀念丈夫时,向对方表述的是“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意即我在思念你,也盼你寄情书给我——这中间,就有一种平等的关系暗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亦含此种暗示意蕴。
早已为人们瞩目的李清照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名著《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词别是一家”说,无疑给当时关于词的文体功能与价值功能之界定莫衷一是的文坛,作出了一个清晰而准确的功能与价值判断。在此,李清照更多的是运用女性直觉在对士大夫词人名家作感性的价值及文体评判,这最能反映其自信、自立的独立意志以及摒弃理性逻辑思维而偏重感性直觉的女性思维特征。这种女性直觉,于文学艺术思维是一份极其重要和宝贵的天赋,有这种天赋的人,有可能成为杰出文学家和艺术家——李清照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摘编自沈家庄《宋代三位女性词人文化心态新论》)
材料二:
“词别是一家”的词体观念是对词这一艺术形式本体特征的理论概括,从《词论》中可以看到,这一观念是通过与诗、文的比较而提出的。在《词论》中,李清照对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学的发展作了具体的描述,并历评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家,由词体的本体特征加以衡量,从而对词区别于诗、文的审美特征作了明确的界定。
那么,词体的本体特征是什么呢?这就是《词论》中提领全文的纲领:“乐府声诗并著”。由此出发,可以揭示“词别是一家”的全部艺术内涵。在李清照看来,词体是“声”(音律)与“诗”(文学)二者紧密结合的产物,是一种音乐文学,即倚声之体。从“声”这一角度,她提出词要“协音律”;从“诗”这一角度,要求词必须“雅正”“浑成”“铺叙”“典重”“主情致”“尚故实”。“词别是一家”作为《词论》的核心命题,是沿着“声诗并著”这一总纲从“声”与“诗”两方面进行论述的。《词论》论词最明显的特点是史论结合。它以词史发展为线索,通过对晚唐、五代至北宋代表词人的评述,历论词的发展状况,在对词的历史性考察过程中,兼及“声”和“诗”两个方面。
(摘编自陈学广《“词别是一家”的内涵及其现代诠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清照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奇迹般的女性,她的文学成就使她以中国古代杰出女性的形象自立于中华民族之林。
B.因为李清照用当时的新文学体裁——词来表现自己女性的精神世界,所以她是宋型文化的一位新型女性的代表。
C.李清照很容易在底层的平民生活中发现生活的乐趣及真率的人生,这与她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养有密切相关。
D.李清照不是以对丈夫的温柔体贴为满足,而是追求一种彼此平等、相互理解、志同道合、十分默契的伴侣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李清照在南宋生活了约28年,但原先的文化观念和气质并未改变,主导方向仍然属于北宋形态。
B.易安词具有女性的价值标准和风范格调,她敢言男子所不敢言的情,且言得更好,这令男性自叹弗如。
C.《夏日绝句》《咏史》表现了知识女性的家国情怀,这也很好地践行了“词别是一家”说的文学理念。
D.李清照运用女性直觉对词人名家作感性的价值及文体评判,这对文学艺术思维来说是一份珍贵的天赋。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批评不属于“声诗并著”中“诗”的要求的一项是( )
A.批评柳永“辞语尘下” B.批评张先“有句无章”
C.批评秦观“少故实” D.批评晏殊“不协音律”
4.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词别是一家”这一词体观念的内涵。
二、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祭
陈敏
尘土飞扬的人流中,颠簸的马车缓缓穿过坡下古战场。李清照揭开窗帘,她嗅到了风的气息。
“到了,夫人。”随从们说。乌江亭下的渡口上拥满了数以千计的逃难者。
金帝国的金戈铁马、强弓利箭击碎了她的“浓睡”与“闲愁”,冷冷清清的李清照遁入了无数逃难者的行列。
江面上笼罩着浓厚的阴云,流水呜咽着,如泣如诉。李清照孑然一身,漫步江岸,她似乎仍在寻寻觅觅。她找到了一位在江边渡船的老艄公。李清照询问:“今夜能否过江?”艄公答道:“不行,夜里是从来不过渡船的,只有风和日丽的白天方可过江,可这样的日子为数不多啊!很多年了,这江水好像从来没有平息过。”李清照追问原因,老艄公说:“唉,这都是因为楚霸王的阴灵不散,八千亡魂兴风作浪所致啊。”
李清照低头倾听,她听见江水在唱着一首歌,一首飘忽在眼前这片古战场的空旷与荒凉中的挽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分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分虞兮奈若何。”霸王的血在乌江翻卷、吟唱,一直吟唱了一千年。临江而立,已经没有人能体味这首英雄末路的悲凉之歌,唯有她能够听懂。
夜间,李清照来到山后一处颓败的古庙里过夜。庙的墙皮已斑驳脱落。借着灯光,李清照可辨认出门楣上的字迹“霸王祠”。这是个很小的庙宇,面对着江水,耸立在一块凸起的岩石上,庙的四面长满了丛生的灌木。多年战乱,小庙早已断了香火,周围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蛛丝。借着残光,李清照看清了祠内供奉着的是一组霸王别姬的雕像。只见霸王伏案长吟,独特的“双瞳”炯炯闪亮,虽然穷途末路,却依然英姿勃勃。他的左边立着那匹与他出生入死的乌骓马,右边是为他且歌且舞、仗剑引颈的虞姬。
虞姬的雕像像磁石一样吸住了李清照的目光。莫非这就是传说中那个风情万种的女子?迷蒙而又凄婉的眼神,娇小的下巴,视死如归的面庞真是惟妙惟肖。这个与项王风雨同舟、形影相随的奇女子,在为自己心爱的男人殉情的最后瞬间,没有一丝的痛苦和哀愁,有的只是坦然的情怀和幸福到骨子里的微笑。人世间至情如此,真不知比帝王身下的宝座要珍贵多少倍!
李清照的眼睛湿润了。在仔细端详中,她觉得自己是那样地熟悉她,好像是千万次地见过她。她忽然发现这个虞姬是一面镜子,她从中照见了自己。“大王意气尽,贱妾奈何生!”李清照听到这首柔肠寸断的歌。
黑暗越来越浓,江面上的风吹奏出呜呜咽咽的凄凉,江流翻滚,发出震天的嘶鸣。
李清照的纤手滑过项王身上的每一片甲胄。黑暗中,她觉得自己是在触摸一团火——这是黑暗中陡然进发起来的一团火,就是这团火,曾经从江东一直熊熊燃烧到阿房宫。
江水悠悠,泊船无数,纵使晴空万里,也无船载得动“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冲天霸气;莫说一生只有一次失败,纵然有一千次,也永远无法抹去这伟岸男子的千古雄姿。
想到此时此刻西子湖畔依然笙歌画舫、灯火明灭,临安王朝的酣梦残酒使李清照炽热的热情一下子冷却了起来,化作一股透骨的冰凉。
山河破碎如亡夫赵明诚一路飘零的金石拓片纷纷扬;生灵涂炭似金人铁蹄下乌黑的烂泥。飞鸟群袭而自毁良弓,狡兔作祟而诛杀忠臣良将,大厦将倾啊,谁人独撑?
李清照仰天一阵狂笑,尖厉的笑声划破黑幕,惊得庙宇下蛰居的蝙蝠扑棱着翅膀一阵乱撞。
李清照跪倒在项王的神台上。此时此刻,她多么渴望这位神坛上的英雄能走下来,以横扫六合、气盖八方的气势北上中原,背水一战,一举扫除强虏,救民生于水火之中。
李清照满腔的幽情别恨化作滴血的泪水连绵不断地流淌着,她伏在项王的雕像前,哭诉了整整一夜。
项王啊!你这纯钢铸成的生命,竟然伟大到毫无韧性的地步,没有一丝一毫的权宜与苟且。要么一战而灭暴秦;要么一战而弃天下。酣畅淋漓而壁立千仞,真是一种至奇至美的大活法啊!
东方开始泛白,李清照站起身来,拭干泪水,用尽全部力量,咬破玉指,在墙壁上疯狂地涂写起来,般红的血迹凝成一首千古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自从霸王祠有了这首诗后,乌江不再呜咽。
自此,乌江水浪为之平息,渡口开始日日渡人。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立足垓下古战场,以难民奔逃的场景描写开篇,营造出一种混乱凄清的氛围,且由面到点,为下文李清照巧遇霸王祠做铺垫。
B.金人入侵、山河破碎的现实让李清照从“浓睡”与“闲愁”的诗情画意中清醒过来,这也反映出北宋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是败乱的原因之一。
C.乌江渡口夜里不好渡船,只有风和日丽的白天方可过江,老艄公认为江水似乎从来不平息是楚霸王阴灵不散,八千亡魂兴风作浪所致。
D.祠堂里霸王和虞姬的塑像触动了李清照的情怀,在她眼中,人间至情超越成败得失,慷慨赴死促成生命伟岸,她对人物评价的角度独具特色。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雕像的甲胄是冰冷的,李清照却仿佛摸到了一团火,这样的触觉反差带有夸张,却显示出非同寻常的语言张力,魅力横生。
B.“虞姬是一面镜子,她从中照见了自己”,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借虞姬对项王的忠贞表达李清照对亡夫赵明诚的彻骨思念和自己南渡的羞耻感。
C.“纵使晴空万里,也无船载得动‘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冲天霸气”,这句话化抽象为具体,极言项王气势之盛,便于和下文形成对比。
D.李清照狂笑,一个笑字蕴含丰富:金人猖狂嚣张,侵我河山;统治者醉生梦死,苟且无为:百姓流离失所,度日艰难;奸贼作祟,祸乱朝堂。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起句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回环往复中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悲伤之情。
B.作者说空中飞过之“雁”是旧时的相识,可以说是以从前的快乐反衬今日的悲苦。
C.黄花“憔悴损”虽然说的是菊花枯萎到了极点,但我们可以由此想到作者的憔悴。
D.末句“怎一个愁字了得”表明作者当时有悲、喜、爱、恨等多种情感,蕴含丰富。
8.吴小如《诗词札丛》中说“李易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句,写景尤妙”,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李清照此句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干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干,宋代爱国词人
9.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10.“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
四、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白黄赤黑,东西中南北;五色的经纬,织出山与水。”2023央视兔年春晚,《满庭芳·国色》以曲为韵、以舞为语,织就出一场华美的视觉盛宴。“满庭芳”是词牌名,清徐筑《词苑丛谈》认为,该词牌取自唐柳宗元“满庭芳草积”的诗句,后代诸多文人都曾依此词牌写下( )的诗句,苏轼在《满庭芳·蜗角虚名》中云:“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李清照在《满庭芳·小阁藏春》中写下:“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满庭芳·国色》分寻色、舞色、唱色三个段落,五种民族乐器与五种颜色、五位顶尖舞者相互对应、配合,将人间绝色吟之以曲,绘之以舞。桃红迎水袖、凝脂搭折扇、细叶载油伞、群青合翎子、沉香配宝剑……婀娜轻盈而又刚健有力的舞姿,动而不惊、静而不郁,表明了刚柔并济的中国艺术辩证法,凸显着生生不息的大国气象。节目将四十多种中国颜色的名称作为歌词配以国风旋律,让世界认识了那些充满独特东方审美情趣的中国色彩——苍烟落照、香炉紫烟、东方既白、藕丝秋半。世间至艳不过五彩,人间至美不过国色。这些色彩( )了千年的审美和智慧,如沧海遗珠,在历经岁月的洗礼之后变得更加( )。
国色出圈,文化破壁。中华传统文化是无尽的宝藏,如何将传统文化和当代技术完美结合,让青灯古卷重焕光彩,则成为历史留给我们的课题。
11.依次填入选文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脍炙人口 凝结 熠熠生辉
B.名噪一时 凝聚 熠熠生辉
C.脍炙人口 凝结 琳琅满目
D.名噪一时 凝聚 琳琅满目
12.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婀娜轻盈而又刚健有力的舞姿,动而不惊、静而不郁,表明了刚柔并济的中国艺术辩证法,诠释着生生不息的大国气象。
B.刚健有力而又婀娜轻盈的舞姿,动而不惊、静而不郁,体现了刚柔并济的中国艺术辩证法,彰显着生生不息的大国气象。
C.刚健有力而又婀娜轻盈的舞姿,动而不惊、静而不郁,表明了刚柔并济的中国艺术辩证法,彰显着生生不息的大国气象。
D.婀娜轻盈而又刚健有力的舞姿,动而不惊、静而不郁,体现了刚柔并济的中国艺术辩证法,诠释着生生不息的大国气象。
13.“世间至艳不过五彩”中的“五彩”泛指青、黄、赤、白、黑等颜色,下列与“五彩”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出自姚鼎的《登泰山记》,以“赤”描摹日出时的色彩
B.“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出自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以“白”来凸显屈原的品德高尚,
C.“满地黄花堆积”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黄花”指菊花,菊花之“黄”正是秋日的色彩。
D.“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出自柳永的《扬州慢》,以“青青”写荠麦的长势旺盛,凸显扬州的繁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的耀眼绚丽,并不逊于唐诗的灿烂辉煌。遗憾的是, ① ,闪耀于文坛的女性作者寥若晨星。除了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朱淑真几位外,天资聪颖、文辞造诣不输须眉的女词人当大有人在,只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风里,她们的芳名连同其杰作都被遗忘和湮没了, ② 。
词到南宋,日臻成热,拓宽了视野,洗尽了铅华,更加自由地观照社会人生的多侧面。到了宋末,面对元蒙的入侵,诗词自然要担当起“记录时代”的使命,这时的宋词急速“变身”,记录兵连祸结、颠沛流离之状,抒发国恨家仇、生死别离之痛,弘扬爱国主义人文精神就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朝野上下,在拯救民族危亡同仇敌忾的呐喊声中, ③ 。宋代文坛上的女词人,其人其事,感天地,泣鬼神。
1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5.文中用“变身”来形容宋词在内容上的变化,与之类似,“主旋律”一词的使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述后者的表达效果。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2.C 3.D 4.①是以“乐府声诗并著”为词区别于诗、文的本体特征;
②是以“协音律”“雅正”“浑成”“铺叙”“典重”“主情致”“尚故实”作为词“声诗并著”具体要求。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她的文学成就使她以中国古代杰出女性的形象自立于中华民族之林”错,使她“自立于中华民族之林”的不是她的“文学成就”,而是“她独立的人格意识和主体价值意识”。原文在材料一第一段“她独立的人格意识和主体价值意识,又使她以中国古代杰出女性的形象,自立于中华民族之林”。
B.“所以”强加因果。原文是“李清照是宋型文化的标准产儿,是中唐到北宋文化转型的新文化观念、新价值思维所孕育的一位新型女性的代表。这一点最突出地表现在,其敢于用当时的新文学体裁——词来表现自己女性的感情、女性的生活及女性的人生感慨”,二者是结论与具体表现的关系。
D.“不是”错。原文是“李清照不是仅以对丈夫的温柔体贴为满足,而是追求一种平等的价值原则”,应是“不是仅……”,而非“不是”。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夏日绝句》《咏史》……这也很好地践行了‘词别是一家’说的文学理念”错误。《夏日绝句》《咏史》都是诗,不是词,故践行‘词别是一家’说的文学理念错误。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关于“诗”的要求在材料二,指“雅正”“浑成”“铺叙”“典重”“主情致”“尚故实”。
A. 批评柳永“辞语尘下”说明要求词必须“雅正”,“雅正”属于“诗”的具体要求之一。
B. 批评张先“有句无章”说明要求词必须“浑成”。
C. 批评秦观“少故实”说明要求词必须“尚故实”,“尚故实”属于“诗”的具体要求之一。
D.批评晏殊“不协音律”是属于“声”的要求,不是从“诗”的角度批评,是从“声”的角度批评。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由材料二“那么,词体的本体特征是什么呢?这就是《词论》中提领全文的纲领:‘乐府声诗并著’。由此出发,可以揭示‘词别是一家’的全部艺术内涵”可知,是以“乐府声诗并著”为词区别于诗、文的本体特征;
由材料二“在李清照看来,词体是‘声’(音律)与‘诗’(文学)二者紧密结合的产物,是一种音乐文学,即倚声之体。从‘声’这一角度,她提出词要‘协音律’;从‘诗’这一角度,要求词必须‘雅正’‘浑成’‘铺叙’‘典重’‘主情致’‘尚故实’。‘词别是一家’作为《词论》的核心命题,是沿着‘声诗并著’这一总纲从‘声’与‘诗’两方面进行论述的”可知,是以“协音律”“雅正”“浑成”“铺叙”“典重”“主情致”“尚故实”作为词“声诗并著”具体要求。
5.B 6.B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B.“这也反映出北宋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是败乱的原因之一”错误,文中并没有反映社会动荡的原因,无文本依据,无中生有。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对亡夫赵明诚的彻骨思念和自己南渡的羞耻感”错误,作者主要是借此来表达李清照的气节。
故选B。
7.D 8.①李清照此句描写了一幅黄昏时分细雨滴落梧桐的凄凉的画面。
②它以凄凉之景烘托了作者的苦闷伤感之情。
③此句以哀景衬哀情,情景交融,确是写景的佳句。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有悲、喜、爱、恨等多种情感”错误。 “怎一个愁字了得”虽然说的是“愁”字不能尽数概括作者的情感,但当时的作者情感之中是不可能包括 “喜”的。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意思是:细雨敲打着梧桐,此正是黄昏,一点一滴落著。词人运用“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描写了一幅黄昏时分细雨滴落梧桐的凄凉的画面。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它以凄凉之景烘托了作者的苦闷伤感之情。此句以哀景衬哀情,情景交融,确是写景的佳句。
9.“湿”“迷”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10.作者借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反衬出自己的收复失地的豪壮之志的落空,唯有借酒消愁,借“潮落秋江冷”这样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分析】9.此题考核炼字能力,题干中给出要求赏析的字,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从手法等角度分析艺术鲜果,此题字的含义为“仿佛行云亦被打湿”“使小舟迷失了归路”,再结合诗中的意象“风”“露”“云”“水”“艇”,可见诗句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两个字突出了诗歌的意境。
10.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分析“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注意结合“闻鸡起舞”和注释的时代分析报国之情,再结合前面的多事悲人境“可知是壮志难酬;最后一句”潮落秋江冷“,运用的以景结情,景物的特征是凄冷,表达内容的凄苦孤独。
11.A 12.B 13.D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一般词语、成语的能力。
脍炙人口:比喻美好的事物(特别是文学艺术作品)人人赞美和传诵。名噪一时:指在一个时期很有名。此处修饰诗句,强调这些诗句人人传诵,应选“脍炙人口”。
凝结:侧重结成。凝聚:侧重聚集、积聚。语境是说这些色彩上有千年的审美和智慧,侧重结成、形成,应选“凝结”。
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琳琅满目:形容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语境搭配“沧海遗珠”,应选“熠熠生辉”。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语序不当,后面有“刚柔相济”,应该先“刚健有力”,再“婀娜轻盈”;
搭配不当,“表明”与“辩证法”不能搭配,可将“表明”改成“体现”;“凸显”与“大国气象”不搭配,可将“凸显”改成“彰显”。
AD项“诠释……大国气象”不搭配,改为“彰显……大国气象”。
全部改对的是B项。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理解诗句内容、情感的能力。
D.“凸显扬州的繁华”错,姜夔《扬州慢》“青青”写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
故选D。
14.①无论是唐还是宋
②幸存传世者凤毛麟角
③巾帼英雄没有缺席 15.“主旋律”原指多声部演唱或演奏的音乐中,一个声部所唱或所奏的主要曲调,其他声部只起润色、丰富、烘托、补充的作用(或者指一部音乐作品或乐章的旋律主题),文中用来形容弘扬爱国主义、人文精神成为当时宋词创作的核心主题,既通俗易懂,又形象贴切,达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16.词到南宋,日臻成熟,洗尽了铅华,拓宽了视野,更加自由而多侧面地观照社会人生。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前面的内容提到了“唐”和“宋”,紧接着提到“遗憾”,再结合后文“闪耀于文坛的女性作者寥若晨星”可推知此处补写“无论是唐还是宋”,两代的女词人都少;
第二处,根据前面的文字可知,许多女词人及其作品都被遗忘和湮没了,留下来的很少,可以推出此处应填写“幸存传世者凤毛麟角”;
第三处,根据前文朝野上下,在拯救民族危亡同仇敌忾的呐喊可知,人人都应参与,再结合后文强调宋词文坛上的女词人,其人其事,推出该处应填入“巾帼英雄没有缺席”。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变身”一词原指身体形态的变化,“主旋律”原指一部音乐作品或乐章的旋律主题。结合文中“记录兵连祸结、颠沛流离之状,抒发国恨家仇、生死别离之痛,弘扬爱国主义人文精神就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拯救民族危亡同仇敌忾的呐喊声”可知,文中借用这样的词来形容比较抽象的概念变化,即弘扬爱国主义、人文精神成为当时宋词创作的核心主题,使语言表达变得通俗易懂。
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语病有:
一是“拓宽了视野,洗尽了铅华”语序不当,根据后文中“自由”和“多侧面”各自对应的内容可知,二者应该调换位置。
二是“更加自由地观照社会人生的多侧面”主宾搭配不当,主语“词”对应的宾语应该是“社会人生”,“多侧面”只是修饰谓语“关照”的状语,而非宾语,故应改为“更加自由而多侧面地观照社会人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