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劝学》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劝学》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7 15:4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1《劝学》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以“学而”开篇,并非参编之孔门弟子随意为之,实乃深明夫子崇“学”之心意使然。孔子之后,将儒家“学”论思想推向更高阶段的要数先秦儒学之总结者——荀子。《荀子》一书以“劝学”开篇,可谓深契孔门崇“学”重“教”之精神。细细品读《荀子》,我们认为,荀子论“学”,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思想内容尤其值得深思、体味和借鉴。
其一,学以“成人”。所谓学以“成人”,就是以“成人”作为“学”的目的,以“学”作为“成人”的途径。荀子曰:“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群书)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荀子·劝学》)荀子之所以将“成人”作为“学”之目的,这与其性伪之分的认识紧密相关。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性恶》)按照这种认识,“人”之“完成”,不由先天之“性”,而必由后天之“伪”,而“学”无疑又构成了“伪”的主要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无“学”便无所谓“人”(成人)了。故曰:“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荀子·劝学》)荀子发展了孔子为己之学的思想,认为君子当学而为己,“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把“学”之目的落到了“全而粹”的理想人格养成上。“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劝学》),此之谓也。
其二,学至乎礼而止。所谓“学至乎礼而止”,就是指将“学”的内容主要聚焦于“礼”上。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荀子直承夫子之教,一方面主张“君子博学”;另一方面又明确提出“学至乎礼而止”(《荀子·劝学》)。由此,以“礼”论“学”,以“学”论“礼”,构成了荀子“学”论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清人王先谦言:“荀子论学论治,皆以礼为宗,反复推详,务明其指趣,为千古修道立教所莫能外。”(《荀子集解序》)可以说,不从礼学悟入,实难得荀子论“学”之真义。荀子认为,礼是“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人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性恶》)。因此,在他看来,“学”若“不道礼宪”,而仅“以诗书为之”,根本不得要领。他说:“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荀子·劝学》)荀子将“学”之内容约之于“礼”,而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意在此也。
其三,学至于行之而止。所谓“学至于行之而止”,就是强调对“礼”的躬行和践履。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荀子·儒效》)对于“礼”,荀子认为,不仅要“知”,更要“行”,故曰:“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陷溺。”(《荀子·大略》)而对于“礼”的学习,他强调要“一可以为法则”,使“礼”成为吾人立身行事、应对进退的规范和准则。
其四,学至乎没而后止。所谓“学至乎没而后止”,就是强调“学”的过程性、持久性和不可间断性。《劝学》篇开宗明义即曰“学不可以已”,所要说明的正是这个道理。
(摘编自郑治文《荀子论“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以“学而”开篇,《荀子》以“劝学”开篇,这实际是孔门弟子及儒门后世学者刻意而为之。
B.“成人”的途径是“学”,通过“学”以求融会贯通,从而由不全不粹之人变成成熟完美之人。
C.学习内容包括书本知识、探索理解、效仿良师益友等,除邪念、养德操等可在学习中得以实现。
D.荀子认为,君子广泛地学习,等达到醉心于学的境地时,再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论述孔门崇“学”,提出荀子论“学”思想有四个方面值得深思、体味和借鉴,然后分条论述,条理清楚。
B.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所谓……,就是……”的句式,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化深奥为通俗,这就更便于读者理解。
C.文章第二段开头引用《荀子·劝学》中的论断,阐述“学”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君子的学习与小人有别。
D.文章第三段以“由此”“可以说”“荀子认为”“因此,在他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论述客观而审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到最后为“成人”时,外力也不能动摇,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亦即孔子的“匹夫不可夺志”。
B.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自降生之时起就贪财好利、争斗抢夺、放纵不羁等,这些恶行是与生俱来的,不可以改造。
C.荀子既主张君子博学,又提出将学的内容主要聚焦于“礼”上,他论学论治皆以礼为宗,领悟其论“学”真义,须从礼学悟入。
D.荀子不仅强调对“礼”的践行,还强调“学”的过程性和不可间断性,这与他曾经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是一致的。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以身为本,中国传统文化以“唯身主义”为其理论皈依。对于中国古人来说,“身”不仅作为我们人的生命现实载体,须臾不可离,而且亦以一种现象学意义上“天人一体”的方式和一种实用主义意义上“利用安身”的方式,使“身”体现为宇宙之根本、天地之依据。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也许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那样,把“身”提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所谓“近取诸身”“利用安身”(《周易·系辞传》),所谓“敬身为大”(《礼记·哀公问》),所谓“君子之道本诸身”(《中庸》),所谓“万化根于身”(李贽),如此等等无一不可为其明证。
“以身为本”,“身”被视为世间一切的根本和依据,那么,这意味着“体育为本”“体育优先就成为中国古人教育思想中的应有之义,意味着知识的教育首先是作为人的“无意识”、作为人的“良知良能”的所谓“身体意识”的教育。翻开中国教育史就会发现,正是中国古人以其对身体教育非同寻常的高标高举,而使自己当之无愧地成为对人类体育思想发而明之的真正先驱。
荀子在《劝学》篇中写道“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数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在这里,荀子重拾孔子之说告诉我们,旨在对人进行教育的学习,乃为“为己之学”而非“为人之学”,只有“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旨在说明“美其身”之学方为真正切已的君子之学。
一旦人的教育落实到“美其身”的身体教育,古人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提撕所谓“礼教”之谜也就随之一起破译了。“礼教”之所以为“礼教”,恰恰在于“礼者,履也”,在于“非礼勿动”,也即在于礼的教育实际上是和我们自身的身体行为、身体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故对于原儒来说,所谓的“礼教”不过和其一贯坚持的所谓“修身”是异名同谓的东西。这意味着,“礼教”的内容与其说是与祛身的心之思有关,不如说更多地是与切身的血气、志意、知虑,切身的食饮、衣服、居处、动静,切身的容貌、态度、进退、趋行有关。这意味着,“礼教”旨在人的身的“导血气”“摄威仪”,一如荀子所说,“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故这种对“礼教”的切身性的还原表明,后儒所谓的“以理释礼”的解读是多么牵强附会,而其将礼打造为尊者责卑、长者责幼的绳人之具这一做法,则更是与古人礼的制作的初衷离题万里。正是原儒的礼身互释,使中国古代体育一开始就显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礼仪教化功能。故诸如射箭这类竞技活动在儒家文化传统下,除了强调以力搏之,以巧胜之外,更强调以礼化之。正是如此,在《礼记·射义》中出现“射者,所以观盛德也”“射者,仁之道也”“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燕则誉”这样的论说也就不以为意了。
随着中国思想进入“后理学”时期,后理学思想家从宋明玄远的“心性之学”重返原儒的切己的“身道”,也随其所谓“身在是而学即在是”(《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三》)这一身学一体思想的推出,这种不无古典的中国体育思想又一次破暗而出、再掀狂潮。一代巨儒颜元,正是这一滚滚而来的新思潮中最为彻底、也最为卓绝的代表。
一方面,颜元把矛头直指那种宋儒袖手而谈的“心性之学”。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该学说的实质是“性命为精,形体为累”。另一方面,在对这种使我们民族积贫积弱的“心性之学”痛定思痛,并重新恢复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中“身”的至尊地位的同时,他以“兴灭继绝”为自己的使命,使中国古老礼教中的体育精神在沉睡千年之后复醒于世。
颜元一反后儒皓首穷经、一味死读书读死书的做法,而主张“学自六艺为要”(《言行录》卷上),坚持育人以强身健体为旨。其谓“孔门习行礼、乐、射、御之学,健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情性,长人仁义。”(《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与之相应,颜元训“格物”之“格”为“‘手格猛兽’之格’,乃犯手捶打搓弄之义”,释“学习”之“习”为“身实习之”之“习”。他还身体力行地率弟子亲躬诸如礼、射、御、武术、举重、歌舞等等体育实践的践履。所有这一切,使颜元的教育思想“以实学代虚学,以动学代静学,以活学代死学,与最近教育新思潮最相结合”(梁启超语),而开以蔡元培为代表的“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的精神”这一现代中国“体育为先”思潮之先河。
(摘编自张再林、李靖《即身而道在——中国古代身体哲学视域中的中华体育精神探析》)
材料二:
采用自主编制的《青少年人文体育观调查问卷》,以福建省10所学校854名高中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为核心,以访谈资料为补充,对青少年人文体育观、运动技能水平、运动情感认同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运动技能水平的青少年人文体育观存在显著差异,运动技能越好,人文体育观越高,人文体育观五个维度中自信坚强和爱国诚信差异显著;不同运动技能水平的青少年运动情感认同存在显著差异,运动技能越好,运动情感认同越高;运动情感认同影响青少年人文体育观形成,线性回归呈中度相关。在新时代培育青少年正确人文体育观应注重三个环节:有规律参与运动是首要条件,良好运动情感体验是重要保障,运动技能阶段提升是有效路径。
(摘编自郑春枝《新时代青少年人文体育观影响机制与培育对策调查研究》)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以身为本,中国传统文化以“唯身主义”为其理论皈依,“身”被视为世间一切的根本和依据。
B.从中国教育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人成为对人类体育思想发而明之的真正先驱,得益于中国古人对身体教育非同寻常的高标高举。
C.所谓“近取诸身”“利用安身”(《周易·系辞传》)等等可以证明,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只有中华民族,把“身”提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
D.对于原儒来说,所谓的“礼教”,和其一贯坚持的所谓“修身”,内容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5.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在《劝学》篇中写道:“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旨在说明,古今求学的目的虽不同,但无高下之分。
B.人的教育落实到“美其身”的身体教育上,就能够很好地解释古人竭力推崇“礼教”的行为了。礼的教育实际上是和我们自身的身体行为、身体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C.教育在于“美其身”,“礼教”也有切身性的特点,因此,后儒那些所谓的“以理释礼”的解读就算是比较让人满意的解读了。
D.诸如射箭这类竞技活动在儒家文化传统下,更强调以礼化之。所以,在《礼记·射义》中出现“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燕则誉”这样的论说就不那么正确了。
6.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符合“身在是而学即在是”的观点的一项是( )
A.“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B.“射者,所以观盛德也”“射者,仁之道也”(《礼记·射义》)
C.“孔门习行礼、乐、射、御之学,健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情性,长人仁义。”(《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南宋 陆九渊)
7.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在论证上的特点。
8.“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于青少年的教育,要坚持“以德树人,以体育人”的原则。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原则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须臾,表时间的词语,表示一段很短的时间,片刻之间。形容时间短的词语还有顷之、俄而、未几、少时等。
B.舆,象形字,车的周围有四只手,指合力造车的样子,原指造车的工匠,后多指车厢,即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又泛指车。
C.江河,在古代既指一般的河流,也指长江和黄河。文中指一般的河流。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跬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有三处提到了“君子”,而其意义各不相同。按照顺序,它们分别指“有学问的人 ”“品格高尚的人”和“统治者”。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他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通过连续的设喻和变换的手法,文章形成了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了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麓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麓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魏有隐士曰侯赢,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俟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俟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牟。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甜,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赢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率骑,自迎赢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B.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黎十余年
C.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D.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文中对诸侯儿子的称谓。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B.“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麓王异母弟也”与“吾尝终日而思矣”(《荀子·劝学》)中“而”字用法不同。
C.春秋战国时一般以左为尊位,后以虚左指留着尊位以待贤者。古代官员左迁意味着官职晋升。
D.“愿枉车骑过之”“不宜有所过”两句中“过”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陵君礼贤下士,无论士人有无才能或无论才能大小,他都谦恭地按照礼节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
B.侯赢为了观察、考验信陵君,故意表现得很没有礼节。他毫不谦让地径直坐上信陵君的车,让信陵君绕道陪自己去看望朱亥。
C.把俟赢接到家后,信陵君向魏国的将相、宗室等宾客一一介绍俟赢,并到侯赢面前祝酒,最后又拜侯赢为上等宾客。
D.在俟赢看来,朱亥其实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但因一般人不了解他,所以朱亥埋没在屠户中间,侯赢再三建议信陵君去请朱亥。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2)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7.信陵君为何对“大梁夷门监者”出身的侯赢礼遇有加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四、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待春风吹散余寒,踏青便是赏心乐事。但是,您可曾想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春风明明是吹绿了江南,为什么春季出游不用“踏绿”而用“踏青”?“青色”与“春色”到底有何内在联系?
《说文解字》中和青有关的中心颜色词分别为“青、苍、蓝、碧、翠、缥、绀、紫、绿、缴”,其中最为常见且与青色联系更为紧密的是苍、蓝、碧、翠、绿。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有关“青”的诗词歌赋不在少数,大多还以“青青”的叠词出现。例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发现古人不难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然而,既可以是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蓝”;又可以是李白“朝如青丝暮成雪”的“黑”;还可以是王安石“稍见青青色,还从柳上归”的“黄绿色”。为何古人有时会将“苍、蓝、碧、翠、绿”统称为“青”?其实并非古人不识色彩,而是为了修辞和押韵,是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的表现。
青色为何受到中国人的青睐?在于青色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的色彩感受,既符合儒、释、道思想对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所看重的精神需求。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_________在笔墨之间,___________在瓷器之上,__________在经纬之中,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期望,彰显出东方审美中含蓄、冷静、典雅的精神特质。
(取材于余智鹏《青色为何受国人青睐》,《光明日报》2021.2,有删改)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凝固 挥洒 织造
B.挥洒 织造 凝固
C.凝固 织造 挥洒
D.挥洒 凝固 织造
19.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既可以是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蓝”
B.然而,古人对于青的指代不难发现并不明确,既可以是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蓝”
C.古人对于青的指代不难发现并不明确,然而,既可以是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蓝”
D.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然而,既可以是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蓝”
20.下列和选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荀子 先秦儒家学派
B. 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李白 唐朝诗人
C.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 “诗三百”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D. 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之一
A.A B.B C.C D.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艺术家也需要“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着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是贯穿着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唐朝大书法家张旭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吴道子画壁请装将军舞剑以助壮气。而舞蹈也是中国戏剧艺术的根基。中国舞台动作在两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一种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这既能表现生活的真实,同时又是美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练而又极典型的姿式,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中国艺术上这种善于运用舞蹈形式,辩证地结合着虚和实,这种独特的创造手法也贯穿在各种艺术里面。大而至于建筑,小而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和”与文中加点的“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国政策呵护智能驾驶行业发展,L3、L4等高级别智能驾驶逐步试点,技术和标准趋于完善。
B.中国茶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向世界展示了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洒脱豁达的大国风度。
C.和我们人类一样,微生物为了生存和保持健康的身体,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获取食物,例如枯枝、落叶等。
D.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22.下列句子中的双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
C.蔡孑民先生说:“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这两句话理应是青年人最稳妥的座右铭。
D.“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2.C 3.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君子广泛地学习,等达到醉心于学的境地时,再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错误,张冠李戴。据第三段可知,这不是荀子的观点,而是孔子的观点。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C.“强调君子的学习与小人有别”错误,无中生有。在文章第二段开头引用《荀子·劝学》的论断中无此信息。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这些恶行是与生俱来的,不可以改造”错误,曲解文意。据第二段“按照这种认识……‘无学’‘便无所谓’人(成人)了”可知,这些恶行可以改变,并且只有改变了,“人”才能成为“人”。
故选B。
4.C 5.B 6.D 7.①材料一采用总分的结构,论证逻辑清晰:前两段先总的提出中国古人非常重视身体教育、以身为本的观点,然后按照朝代更迭的时间顺序论述了中国古人关于“身体教育”的发展演变。②文章主要运用引证法,增强文章说服力,全文大量引用古人的教育观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荀子在《劝学》篇中写道:‘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等。 8.①以德树人:青年要注意修身,即要加强德育教育。“君子之学,以美其身”,“教育要和我们自身的身体行为联系在一起”。②以体育人:青少年不能一味死读书读死书,要以强身健体为旨,以实学代虚学,以动学代静学,以活学代死学。③有健全之身体, 始有健全的精神。健全的身体需要合理充分的体育训练,而运动技能越好,运动情感认同越高,同时,青少年的人文体育观就越高,其中的自信坚强、爱国诚信等精神文明素养就越显著。
【解析】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只有中华民族,把“身”提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错误。原文“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也许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那样,把‘身’提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选项中去掉了“也许”,表达不严密。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并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旨在说明,古今求学的目的虽不同,但无高下之分”有误。原文是“旨在说明‘美其身’之学方为真正切已的君子之学”。
C.“后儒那些所谓的‘以理释礼’的解读就算是比较让人满意的解读了”错误。原文“故这种对‘礼教’的切身性的还原表明,后儒所谓的‘以理释礼’的解读是多么牵强附会”表达的是后儒的解读很勉强,不让人满意。
D.“所以,在《礼记·射义》中出现‘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燕则誉’这样的论说就不那么正确了”错误。原文“这样的论说也就不以为意了”,“不以为意”是“不放在心上”的意思,原文的意思是说这种论说很正常,不要觉得奇怪。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深入理解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D.“身在是而学即在是”是文中重要的观点,指“学以修身”。选项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宋明的心性之学,和文中观点正好是相反的。
故选D。
7.本文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议论文的论证特点主要考虑论证结构、论证手法、论证方式论证语言等方面。本文的主要论证特点是总分的结构以及引证法。
首先,分析材料一的段意,第一、二段围绕“中国古人以其对身体教育非同寻常的高标高举,而使自己当之无愧地成为对人类体育思想发而明之的真正先驱”展开;紧接着后面的段落,按照时间顺序分别阐释了荀子、理学、后理学、颜元等所涉及“身体教育”的观点。所以,材料一是按照“总——分”的结构展开论述的。
其次,材料一大量引用古籍材料,如:所谓“近取诸身”“利用安身”(《周易·系辞传》),所谓“敬身为大”(《礼记·哀公问》),所谓“君子之道本诸身”(《中庸》),所谓“万化根于身”(李贽),如此等等无一不可为其明证。有力地论证了中国古代把“身”提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这个观点。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干提示“结合两则材料”,所以两则材料里的相关内容都要涉及。要求谈对“以德树人,以体育人”的理解,
材料一中三、四段中“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美其身’之学方为真正切己的君子之学”“教育实际上是和我们自身的身体行为、身体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概括出,“以德树人”的内涵即是修学就是修身、修德;
材料一中的第七段中“颜元一反后儒皓首穷经,一味死读书读死书的做法,而主张“‘学自六艺为要’”,“以实学代虚学,以动学代静学,以活学代死学”可以概括出“以体育人”的内涵即是育人以强身健体为旨;
材料一第七段“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的精神”,材料二中“运动技能越好,人文体育观越高,人文体育观五个维度中自信坚强和爱国诚信差异显著”“运动技能越好,运动情感认同越高”可以总结出“以德树人”与“以体育人”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9.A 10.C 11.A 12.(1)君子的天性(跟一般人)并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从句式的角度来看,“爪牙之利”和“筋骨之强”结构一致,都是定语后置句,所以应在“强”后断开,排除BD。
“上食埃土”和“下饮黄泉”结构一致,而且“埃土”是“食”的宾语,宾语后断开,排除C。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C.“文中指一般的河流”错误,文中特指长江和黄河。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A.“‘统治者’”错误,第三处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生”,同“性”,天性,本性;“异”,不同;“假”,借,借助。
(2)“跪”,腿;“寄托”,容身,托身;“躁”,浮躁。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半途而止。
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更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非凡的智慧得到提升,圣人的心怀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13.A 14.C 15.D 16.(1)我几十年来修养品德,坚持操守,终究不能因我看门贫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财礼。
(2)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后,人人有勇气,个个知道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17.①信陵君仁爱宽厚,礼贤下士,无论士人有无才能或无论才能大小,他都谦恭地按照礼节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
②信陵君认为侯赢是隐士,是贤人,所以对他礼遇有加。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招来食客三千人。当时,诸侯各国因公子贤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
“方数千里”主谓结构,意思是方圆几千里,故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D;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中“公子贤”“多客”是并列部分,作“以”的宾语,应单独成句,中间应断开,排除C。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 正确。
B.正确。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句意: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我曾经整天地思考。
C.“古代官员左迁意味着官职晋升”错。“左迁”应表示贬官。
D.正确。动词,拜访。句意:希望劳驾一下车马载我去拜访他。/我本不该再去拜访朋友。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侯赢再三建议信陵君去请朱亥”错。原文“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意思是侯赢说屠夫朱亥是个贤能的人,只是人们都不了解他,所以隐没在屠夫中。公子曾多次前往拜见朱亥。可看出原文侯赢没有再三建议信陵君去请朱亥,“往数请之”的是公子。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修身洁行”,修养品德,坚持操守;“以”,因为;“故”,缘故。
(2)“为”,治理;“比及”,等到;“方”,行事准则。
1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信陵君对“大梁夷门监者”出身的侯赢礼遇有加的原因:
①原文“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意思是公子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无论士人有无才能或无论才能大小,他都谦恭地按照礼节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招来食客三千人。
据此分析出,信陵君仁爱宽厚,礼贤下士,无论士人有无才能或无论才能大小,他都谦恭地按照礼节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
②原文“魏有隐士曰侯赢,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意思是魏国有个隐士叫侯赢,已经七十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城东门的看门人。公子听说了这个人,就派人去拜见,并想送给他一份厚礼;公子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空出车子上的左位,亲自到东城门去迎接侯赢。
据此分析出,信陵君认为侯赢是隐士,是贤人,所以对他礼遇有加。
参考译文:
魏公子叫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昭王去世后,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无论士人有无才能或无论才能大小,他都谦恭地按照礼节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招来食客三千人。当时,诸侯各国因公子贤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魏国有个隐士叫侯赢,已经七十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城东门的看门人。公子听说了这个人,就派人去拜见,并想送给他一份厚礼。但是侯赢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来修养品德,坚持操守,终究不能因我看门贫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财礼。”公子在这时就大摆酒席,宴饮宾客。大家来齐坐定之后,公子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空出车子上的左位,亲自到东城门去迎接侯赢。侯赢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就径直上了车子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座位,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想借此观察一下公子的态度。可是公子手握马缰绳更加恭敬。侯赢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屠宰场,希望劳驾一下车马载我去拜访他。”公子立即驾车进入街市,侯赢下车去会见他的朋友朱亥,侯赢斜眯缝着眼看公子,故意久久地站在那里,同他的朋友聊天,同时暗暗地观察公子。公子的面色更加和悦。在这个时候,魏国的将军、宰相、宗室大臣以及高朋贵宾坐满堂上,正等着公子举杯开宴。街市上的人都看到公子手握缰绳替侯赢驾车,公子的随从人员都暗自责骂侯赢。侯赢看到公子面色始终不变,才告别了朋友上了车。到家后,公子领着侯赢坐到上位上,并向全体宾客一一介绍了侯赢,满堂宾客无不惊异。大家酒兴正浓时,公子站起来。走到侯先生面前举杯祝福他。侯赢于是对公子说:“今天我侯赢难为公子也够了。我只是个城东门守门的人,可是公子委屈自己驾着车马,亲自在大庭广众之下迎接我,我本不该再去拜访朋友,今天公子竟屈尊陪我拜访他。可我也想成就公子的名声,故意让公子车马久久地停在街市中,借拜访朋友来观察公子,结果公子更加谦恭。街市上的人都认为我是小人,而认为公子是个高尚的人,能礼贤下士啊。”在这次宴会散了后,侯赢便成了公子的上等宾客。侯赢对公子说:“我所拜访的屠夫朱亥,是个贤能的人,只是人们都不了解他。所以隐没在屠夫中罢了。”公子曾多次前往拜见朱亥,朱亥故意不回拜答谢,公子对此感到很奇怪。
18.D 19.A 20.C
【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挥洒:比喻写文章、画画运笔不拘束;挥毫洒墨;
凝固:由液体变成固体。引申为固定不变;使固定。
织造:纺织制造。
第一空:根据后面的搭配“大笔墨之间”,应该选择“挥洒”;
第二空:根据后面的搭配“在瓷器之上”,应该选择“凝固”;
第三空:根据后面的搭配“在经纬之中”,应该选择“织造”。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有主要有两处语序不当,一是“然而”,划线句与前面句子形成转折关系,因此放在划线句的句首,排除C、D两项;
二是“不难”语序不当,它应该是修饰“发现”的,因此放在“发现”之前,排除B。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
故选C。
21.A 22.B 23.中国舞台动作在两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一种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的风格,这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和”是连词,表示并列。
A.“和”连词,表并列,与文中的“和”用法相同。
B.“和”是形容词,表示和睦。
C.“和”介词,表示引进比较对象。
D.“和”是形容词,表示态度不严厉,使人感到亲切。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双引号表示强调。
A.表示反语,反讽。
B.表示强调,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双引号用法相同。
C.表示引用。
D.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成分残缺,“形成”缺少宾语中心语,在“舞蹈化”后加上“的风格”;
分句语序不当,舞台动作首先是美的,改为“这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