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五章 第二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结合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人地协调观)
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土壤特征及其形成因素。(综合思维)
1
2
结合区域图文资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剖面结构和土壤特征。(区域认知)
3
通过野外观察,说明自然土壤剖面的特点。(地理实践力)
4
土壤及成土因素
1.土壤
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土壤及成土因素
2.成土因素
气候
地形
生物
时间
成土母质
人类活动
土壤及成土因素
(1) 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其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其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风化
作用
土壤及成土因素
砂土
壤土
黏土
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粗,含沙粒较多。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细,含粉粒较多。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细,含黏粒较多。
(1) 成土母质
土壤及成土因素
(2) 气候
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土壤及成土因素
① 温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微生物活动。
温度高化合物分解速率快,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土壤肥力低
温度低化合物分解速率慢,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多,土壤肥力高
温度高
温度低
(2) 气候
温暖湿润的气候,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土壤肥力低。
土壤及成土因素
② 降水的淋溶、侵蚀作用影响
降水多地区,淋溶作用、侵蚀作用强,土壤肥力较低。
降水适中地区,淋溶作用、侵蚀作用适中,土壤肥力较高。
(2) 气候
土壤及成土因素
③ 风蚀、蒸发影响
(2) 气候
土壤及成土因素
(3) 生物
生物
决定
土壤的有机质
有机质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及成土因素
(4) 地形
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在陡峭的山坡上,土层较薄
在平坦的地方,土层深厚
土壤及成土因素
(5) 时间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土壤及成土因素
(6)人类活动
积极影响:能培育出肥沃的耕作土壤
消极影响:会导致土壤退化
五色土视频
我国几种典型土壤的分布地区及其特点
类型 分布地区 特点
黑土 东北平原 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
黄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
红壤 江南丘陵 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紫色土 四川盆地 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
我国几种典型土壤的分布地区及其特点
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 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成熟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较肥沃,多呈青灰色
土壤剖面
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土壤剖面
有机层
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土壤剖面
腐殖质层
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土壤剖面
淋溶层
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土壤剖面
淀积层
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
土壤剖面
母质层
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为坚硬的岩石
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
是不是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肥力就越高?为什么?
答案 不是。有机质含量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另外,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也是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
思考
土壤的组成
空气
20%-30%
矿物质
45%
水分
20%-30%
有机质
5%
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有机质的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过多会造成土温下降,土壤缺氧
过多会造成养分、水分不足,植物枯萎
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