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才能使儒学与新时代同行,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历史根基、当代价值、国际视野、人类高度的原则,注重顶层设计,统筹内外资源,回应社会关切,做好儒学当代使命的阐释。
儒家具有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知行合一、开放包容、躬行实践等品格,为每个个体立足实际、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勤俭节约等提供了思想智慧与修身原则,孔子不仅提出了“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且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与人相处,要善于推己及人,成己成人,达己达人,儒家关于人与万物之间和谐共处的处世智慧为应对现代社会出现的个人至上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以及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儒家注重“德”“行”统一,以“行”释“德”,立足实践阐释道德价值的行为表达。儒家伦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心理、道德性格、道德品质,儒家注重“存心养性”“齐之以礼”“德礼兼治”并举,即通过道德心理培养来促进道德行为的发生,以道德品质培养为重点且注重精神自律,并做到德礼兼治,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汲取儒家“德行伦理”的思想精髓与道德精华,并在社会实践中丰富发展。儒家“德礼”蕴含国家制度建设的治理智慧以及一以贯之的“仁爱”思想,关注制度运作与个人贤能之间的内在关联,提出修身与建构选贤任能制度并举,注重贤能思想对治理能力的提升,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有益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历史上世界许多国家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当代很多国家也把儒家文明精神融入自身国家发展中。儒学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新时代的儒学理应担当起新的历史使命,借鉴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不断丰富完善学术体系,彰显自身优势和作用,让传统儒家思想走出国门,为解决世界其他地区的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美好的明天作出积极贡献。
(摘编自陈晓霞《儒学的当代使命》)
材料二:
对人生的关注,对社会的关切,对生命的关怀,是儒家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参与社会进程的真切反映。从“克己复礼为仁”的参与态势,到“不平则鸣”的内心外化,现实主义始终是儒家艺术思想的精魂。
儒家现实主义精神从艺术鉴赏中发现其经世致用的艺术功用,注重发掘,体味作品蕴含的现实意义。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是对诗的作用的分析,也包含了对艺术的肯定。
现实主义精神对近现代文坛产生了两种影响。一方面是过分强调文艺的作用,如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将小说的社会政治作用抬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种人为加重艺术的承载力,将艺术等同政治,搞微言大义、对号入座,使艺术本体受到了打击和伤害。另一方面是无视艺术的道德教化作用,把娱乐性作为艺术的唯一性,疏远生活疏远群众疏远人心,沉醉心灵的自我回声,把现实主义当作紧箍咒,以伪现代主义取而代之。两种极端的现象表明中国艺术在理解和接受儒家理性精神时的摇摆和彷徨。现在是认真研究中国艺术作用“度”的问题的时候了。
唐代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儒家现实主义精神最鲜明的体现。韩愈继承了孟轲、董仲舒等人的儒学思想,极力宣扬儒学的道统原则,主张“文以贯道”,为现实服务。他认为,文艺作品发而为言辞,是因为作者心中郁结着不平,或处于不合理的社会地位,或遭遇不公平的生活境遇,或贤者的才能得不到施展,或社会的正义得不到伸张,这一切不平现象以及由此引起的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往往成为作家艺术家创作的原动力。他指出,文艺作品的创作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自身遭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重要方面揭示了现实主义文艺产生的某种规律性。所谓时代不幸诗家幸,大痛苦大挣扎大磨难大悲欢往往孕育了伟大的作品。从楚国的屈原,汉代的司马迁,到唐代的李白、杜甫都是善鸣不平者,他们以作品反映现实世界的种种矛盾与不平,表达对不公平的反抗与不满和对被压迫者的同情。可见,“不平则鸣”实际上概括了文艺反映现实中的矛盾斗争这一基本原则。
儒家现实主义不仅强调批判性,同时注重真实性。一部《史记》尽管有历史的出入和剪裁的失当,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汉书·司马迁传》),“实录直书”“放言无惮”,皆表现出大无畏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东汉王充认为文艺不能描写生活中看不到的、不存在的东西,只能描写实有的东西。在当今人文精神普遍感染“浮躁”情绪,不能静心研读、艰苦采访、深入生活底蕴的情况下,以“真美”和“疾虚妄”为旗帜,也许能激发创作出一批现实主义力作。
(摘编自李明泉《儒家现实主义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使儒学与新时代同行,就要将儒学的实践与新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既要坚持历史根基,又要主动求变。
B.儒学中有很多观点都涉及了个体的修身原则问题,而这对于国家制度建设和提升治理效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C.“不平则鸣”是指针对社会上的不平现象有感而发,这也成了许多作者能够创作出伟大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
D.儒家现实主义注重真实性,就是要求文人在创作上要求真务实,要客观反映生活的美与恶,而非凭空想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不注重道德品质和自律精神的培养,就很难有“齐之以礼”等道德行为的发生。
B.新时代的儒学应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断吸纳其他先进文化思想才能更好地服务世界。
C.梁启超过度看重小说的社会政治作用,反映了他在理解和接受儒家思想上的矛盾心理。
D.李白和杜甫常用诗歌反映现实世界的各种矛盾和不公,与他们的生活遭遇有很大关系。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儒家“知行合一”思想的一项是( )
A.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B.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刘向《说苑》
C.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欧阳修《朋党论》
D.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4.目前,地球环境正面临着严重危机,要想解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可以从儒家思想汲取智慧。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
5.韩愈的名篇《师说》传诵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篇作品是如何体现儒家现实主义精神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者,贯道之器也”,出自唐代李汉所作《昌黎先生集序》:“文者,贯道之器也;不深于斯道,有至焉者,不也。”昌黎先生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韩愈。他的诗文,由其学生李汉编纂成《昌黎先生集》。李汉在序中评价韩愈的功绩成就时,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文以贯道”的命题。这里的“文”指文学作品的文辞、文采等形式,“道”指思想、道理,“贯”可以理解为贯穿、连接、宣扬、显示。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使命。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秉持这一理念,以他们笔底“载道”的诗文,书写着心志和情感,描绘着现实和人生。三国时曹丕在《典论》中说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为什么把文章提到如此高度?就是因为文艺作品不仅塑造着民族的文化认同,而且起着成风化人的社会作用。《周易》里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文化”一词的最早体现,以文教化,文以化人,是要通过精神的力量、教化的功能、春风化雨的形式来润泽人心,令人向美向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千多年前,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就鲜明表达了文艺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在唐代文坛,一度存在文表华艳、文学浮夸的现象,文学作品讲求形式、言辞华丽、软弱无力、内容空洞,甚至有的公文都是如此。韩愈,柳宗元等人提出文以贯道,文以明道,掀起了一场文体改革的运动,史称“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师法先秦两汉的古文,抛弃骈文形式,注重质朴语言的表达和文章内容的沉淀。韩愈的散文,如《师说》《马说》《进学解》等,无不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连,切中时弊,意义深远,被苏轼赞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文化先贤以此为价值追求,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魂,赓续着中华文化的基因。
(摘编自田心《文者,贯道之器也》)
材料二:
中国现代散文一方面写作队伍空前庞大,另一方面却没有出现伟大的作家和作品。在此,我们要认真思考散文的振兴之道。当代散文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重现中华散文的古典美。中国古代散文从上古延续到晚清,是一座内涵丰富、数量庞大的文化宝库。
真情,是散文的灵魂,奠定了中国散文古典美的基础。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代很多散文名篇,能流传千载,首要在于为文者有真情实感。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作品无不是以情动人的散文精品。莫言曾说:“关于散文的写法,说法很多,如果让我说,那就是一个‘真’字,真心真情真感觉。有真乃大,有真乃美。”然而,现在很多散文没有感情。一些作家愿意炫技,但就是羞于谈“情”说“爱”。散文相对于其他文学门类,距离作者的本心最近,是人生境界的展示,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与审美情趣的呈现,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与潜心追求。散文要有真情实感,但是有真情实感,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散文。有两点应注意:其一,这种感情应该是健康积极的;其二,感情的表达,一定要内敛、节制、含蕴、引而不发,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诗·大雅·瞻卬》:“君子是识。”散文须有识,就是散文要有责任担当,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人类共同命运。中国散文素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文以载道”乃散文之本。可以说,中国散文形成之初,就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自觉承担了较重大的社会责任。春秋战国时期,《左传》《国语》中的文章,讨论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概括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散文要有开阔的胸怀、卓越的见识。作家对社会、对人类、对一切事物要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如果一个作家没有明晰的、积极的价值观,他的作品不会有思想的力量,而没有思想的散文是速朽的。
散文有学,指的是有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散文被称作“美文”,应该是美的,这种美首先体现在语言上。语言美是散文美的重要标志。古代文人特别重视语言,古典诗词和散文都有炼字的传统,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有人反对雕琢更字,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过度的雕章琢句甚至以词寓意,当然是要反对的。但是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创作必须重视语言。散文的语言应该是美的。但这种美不是堆砌华丽的词藻,而是通过语言的有效运用营造出美的意境。同时散文的语言又要明白晓畅。韩愈说过:“文从字顺各识职。”现在不少散文的语言,要不苍白无味,要不雍容华丽,要不佶屈聱牙。我们挺倡有难度的散文写作,这种“难度”体现为生活深度、思想高度和精神力度,但绝不要制造“有难度的阅读”。散文写作,光有漂亮的外衣还不行,还要有内在的品质。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篇散文,如果没有文化底蕴,就算写得再好,也是苍白空洞的。当今散文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没有文化底蕴。很多作品,技巧娴熟,表达细腻,但缺少思想底蕴。我们需要一批有学者底蕴的作家,来改变目前散文创作中“善于表达却无可表达”的窘境。
(摘编自徐可《呼唤散文的古典美》)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引用《典论》和《周易》的说法,证明了文艺作品对塑造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
B.“文以贯道”是指文学作品的形式是用以表现思想内容的,这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使命。
C.秉承“文以载道”的传统,在散文创作中融入积极的价值观成为中国古代许多散文家的自觉。
D.散文的语言既要精心锤炼,营造美的意境,又要明白晓畅;但不应过度雕琢甚至以词害意。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的作品都是“文以贯道”的典范,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就曾大赞韩愈这一成就。
B.因为散文更能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所以要更好地了解作家,就必须阅读其散文作品。
C.散文的情感表达贵在内敛、节制、含蕴,因而性格内向的作家更容易创作出优秀作品。
D.作家应努力丰厚“学”“识”,创作有生活深度、思想高度和精神力度且文质兼美的文章。
8.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文以载道”观点的一项是( )
A.杜甫《蜀相》中对诸葛亮的赞颂以及感时忧国的情怀、以身许国的抱负。
B.鲁迅《阿Q正传》暴露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揭示民族众生的“病苦”。
C.徐志摩《再别康桥》表达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体现新月派“三美”的主张。
D.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由种树之术讲到做官治民之术,批评当时弊政。
9.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10.新时代弘扬“文以载道”这一传统创作理念,有哪些现实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
B.师襄,名叫襄的老师。古代习惯在人的字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
C.六艺,在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很有积极意义。
B.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针砭时弊,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为例,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第四段作者借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补充交代本文的写作缘由。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人不可以不就师矣。夫此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故夏后之璜,楚和之璧,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不琢不错,不离砾石。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文之以《礼》《乐》,导之以《诗》《书》,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其不有济乎?《诗》云:“题彼鹡鸰,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非直为博己而已也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闻而以显父母也。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景君明经年不出户庭,得锐精其学而显昭其业者,家富也;富佚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材子也。倪宽卖力于都巷,匡衡自鬻于保徒者,身贫也;贫厄若彼,而能进学若此者,秀士也。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夫此四子者,耳目聪明,忠信廉勇,未必无俦也,而及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闻不已,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是故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
(节选自王符《潜夫论·赞学》)
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君子A终日乾乾进德B修业者C非直为博己D而已也E盖乃思述祖考之F令闻G而以H显父母也
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问,指学习和考察,与出自《礼记·中庸》的成语“学问思辨”的“学问”意思相同。
B.利,指锋利,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利”意思、用法相同。
C.《春秋》,史书名,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易》《乐》并称为“六经”。
D.徒,表示“只不过”,与《师说》中“郯子之徒”的“徒”意思不同。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肯定了人的价值,认为人是天地间被重视的存在,继而一步步指出“学问”的重要性。
B.文章认为人需要学习就像宝玉需要打磨,君子只要学习《礼》《乐》《诗》《书》等经典,就会成功。
C.为了阐明“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的观点,作者列举了董仲舒、倪宽等事例。
D.文章最后引用《诗经》中的话,再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建功立业的最佳途径就是学习。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2)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
19.文中说“人不可以不就师矣”,韩愈《师说》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两文强调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时都提到的理由是什么?
三、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郊一生不得志,生活贫困,韩愈总是在物质上、精神上给予他____①____的关心。孟郊每有挫折,韩愈总是以诗文相勉。798年2月,韩愈作《醉留东野》,全诗令人动容,韩愈也是心气高傲的人,从不轻易赞许别人,但对孟郊,则愿意“低头拜东野”。他把自己和孟郊的关系,定位成李白与杜甫的关系,可见韩愈早就有与孟郊一起称雄诗坛的愿望。“韩孟”联句,堪称____②____,806年是两人联句的高峰期,流传至今的有14首之多。这一年,韩愈刚刚从贬谪地被召回长安,两人久别重逢,经常聚会吟诗。
“联句”,不仅需要联句者心灵相通,更需要高超的技巧,关于主题的把握和韵味的营造,都能心领神会。古人在花前月下宴饮场合往往喜欢联句,偶然相逢,偶尔为之,可能难免有应酬之作,但是,“韩孟”这样成为固定的“联句搭档”,创作了大量联句佳作,则必定是____③____、心心相印的结晶。“韩孟联句”,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典范。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则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韩愈积极地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之后形式主义的骈偶文,主张写作内容充实的散体文。他不仅大力提倡秦汉以前的古文,而且还 ① ,以自己的亲身创作实现自己的主张,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如《师说》《马说》等。
韩愈不仅在散文方面卓有成就,在诗坛上也独树一帜,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散文创作,有着 ② 之妙。某些思想内容不仅一以贯之,表现手法也具有明显的散文化,这与他提倡复古、反对骈文的做法是一致的。韩诗的另一特点,便是追求奇、特、险、怪。以文为诗和涉险猎奇,构成了韩愈诗歌宏伟奇崛的艺术风格,后人称为“硬体诗”。韩愈在中唐诗坛上的贡献是突出的,他别开生面地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韩孟诗派,与当时的“元白诗派” ③ ,两个诗派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4.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破折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史铁生《我与地坛》)
B.“唉,天可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郁达夫《故都的秋》)
C.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朱自清《荷塘月色》)
D.钟扬带着学生……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叶雨婷《“探界者”钟扬》)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2.C 3.B 4.①要解决地球的环境危机,需要落实儒家强调的人与万物和谐共处的原则,摈弃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私自利的行为,要将“仁爱”的思想由人推及到万物。②世界各国要坚持儒家“德”“行”统一的要求,在维护环境的问题上要做到言行一致,要有自律精神,切实履行相关承诺。 5.①《师说》本着“文以贯道”的原则,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现象有感而发,深挖其实质,批判性极强。②列举现实中“耻于从师”的各种表现,注重客观性、真实性,分析问题有理有据,敢于揭露事实真相。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成了许多作者能够创作出伟大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不正确。其中“不可或缺”表述过于绝对,文中只提到“他认为,文艺作品发而为言辞,是因为作者心中郁结着不平,或处于不合理的社会地位,或遭遇不公平的生活境遇,或贤者的才能得不到施展,或社会的正义得不到伸张,这一切不平现象以及由此引起的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往往成为作家艺术家创作的原动力”。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张冠李戴,原文为“两种极端的现象表明中国艺术在理解和接受儒家理性精神时的摇摆和彷徨”。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表现的是发奋读书。
B.意思是君子做学问,耳听见了,就记在心里,并时刻以行动去践行。强调的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C.表现的是君子交朋友的标准。
D.表现的是淡泊名利。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儒家关于人与万物之间和谐共处的处世智慧为应对现代社会出现的个人至上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以及气候变化爷诸多问题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可见:要解决地球的环境危机,需要落实儒家强调的人与万物和谐共处的原则,摈弃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私自利的行为,要将“仁爱”的思想由人推及到万物。
由“儒家注重‘德’‘行’统一,以‘行’释‘德’,立足实践阐释道德价值的行为表达”“新时代的儒学理应担当起新的历史使命,借鉴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不断丰富完善学术体系,彰显自身优势和作用,让传统儒家思想走出国门,为解决世界其他地区的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美好的明天作出积极贡献”可见:世界各国要坚持儒家“德”“行”统一的要求,在维护环境的问题上要做到言行一致,要有自律精神,切实履行相关承诺。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由“对人生的关注,对社会的关切,对生命的关怀,是儒家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参与社会进程的真切反映”“儒家现实主义精神从艺术鉴赏中发现其经世致用的艺术功用,注重发掘,体味作品蕴含的现实意义”可得出:《师说》本着“文以贯道”的原则,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现象有感而发,如文中谈到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深挖其实质,批判性极强。
由“……这一切不平现象以及由此引起的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往往成为作家艺术家创作的原动力”“儒家现实主义不仅强调批判性,同时注重真实性”可得出:《师说》列举现实中“耻于从师”的各种表现,如“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可见其注重客观性、真实性,分析问题有理有据,敢于揭露事实真相。
6.A 7.D 8.C 9.①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开篇提出“当代散文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重现中华散文的古典美”这一中心论点。②接着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从三方面论述散文要有情、有识、有学。 10.①可以促进知识分子书写心志和情感,描绘现实和人生,可以润泽人心,成风化人。②可以引导文艺创作关注国计民生,承担社会责任,增强作品的思想力量。③可以实现当代散文的振兴,重现中华散文的古典美。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证明了文艺作品对塑造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错。引用《典论》是说明文艺作品对家国人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作用,不仅塑造着民族的文化认同,而且起着成风化人的社会作用;而引用《周易》则是说明文艺作品成风化人的社会作用。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韩愈的作品都是‘文以贯道’的典范”说法绝对化。原文“李汉在序中评价韩愈的功绩成就时,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文以贯道’的命题”,并不意味着韩愈的作品都是“文以贯道”的典范。
B.“要更好地了解作家,就必须阅读其散文作品”推断不当。阅读其散文作品是了解作家的途径之一。
C.“因而性格内向的作家更容易创作出优秀作品”错。原文“感情的表达,一定要内敛、节制、含蕴、引而不发,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强调的是散文感情表达的艺术要求,并不是说性格内向的作家更容易创作出优秀作品。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文以载道”在文中指要有社会责任。
C.侧重个人情绪和艺术形式。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一一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证,论述了向古典散文学习的三个方面。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开篇提出“当代散文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重现中华散文的古典美”这一中心论点。接着引用莫言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散文创作应有真情实感;以《左传》《国语》等著作讨论“国计民生”为例,论证了散文写作应有责任担当;最后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在强调应重视语言美的同时,也指出不应过度雕琢,具有辨证色彩。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从三方面论述散文要有情、有识、有学。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原文“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秉持这一理念,以他们笔底‘载道’的诗文,书写着心志和情感,描绘着现实和人生”“以文教化,文以化人,是要通过精神的力量、教化的功能、春风化雨的形式来润泽人心,令人向美向善”可知,新时代弘扬“文以载道”这一传统创作理念可以促进知识分子书写心志和情感,描绘现实和人生,可以润泽人心,成风化人。
②由材料二原文“散文须有识,就是散文要有责任担当,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人类共同命运。中国散文素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文以载道’乃散文之本。可以说,中国散文形成之初,就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自觉承担了较重大的社会责任”可知,新时代弘扬“文以载道”这一传统创作理念可以引导文艺创作关注国计民生,承担社会责任,增强作品的思想力量。
③由材料二原文“在此,我们要认真思考散文的振兴之道。当代散文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重现中华散文的古典美”可知,新时代弘扬“文以载道”这一传统创作理念可以实现当代散文的振兴,重现中华散文的古典美。
11.B 12.B 13.C 14.(1)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
(2)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也”不是句末语气词,“也”是句中的虚词,中间不能断开;“其闻道”是主语,“固先乎吾”是谓语部分,不能断开,排除AC;
“先后生于吾乎”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师襄,名叫襄的老师。古代习惯在人的字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错误,师襄是“乐师”,古代习惯在人的“名”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错误,第三段提到“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此段以孔子从师为例,是为了阐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故”,所以;第一个“圣”“愚”,圣人、愚人;“所以”,……的原因;“其”,语气副词,表示推测的语气,大概。
(2)“道”,道理;“攻”,研究;“如是”,如此,像这样。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儒家经典著作、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15.CEG 16.B 17.B 18.(1)《周易》中说:“君子凭借多识记前代圣贤的言论和事迹来培育自己的德行。”
(2)现在求学的人数以万计,而坚持学习到底的人还没有几十个,这是什么原因呢? 19.①人并非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②圣人尚且从师,何况凡人。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君子整天勤勤恳恳、积累德行、研修学业,并不只是为了使自己的学识能够渊博而已,而是想继承祖先的美好声望,并以此来显扬自己的父母。
“……者……也”为固定的判断句式,CE后分别断句;
“之”为助词“的”,“祖考之令闻”是偏正结构,做“思述”的宾语,G后断句。
故在CEG三处断句。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及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况且要等到问学求教之后。/做学问必须广泛的学习、反复地推敲、缜密地思考、明晰地分辨。
B.“意思、用法相同”错误。“利”,使……锋利。/锋利。句意:必须先把器具打磨锋利。/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C.正确。
D.正确。“徒”,只不过。/同一类或同一派系的人。句意:只不过是因为他们依托于先圣的经典。/郯子这类人。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B.“君子只要学习《礼》《乐》《诗》《书》等经典,就会成功”错误,君子除了学习《礼》《乐》《诗》《书》等经典外,还需要“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第一个“以”,凭借;“志”,识记;“畜”,培育。
(2)“学士”,求学的人;“究涂者”,坚持学习到底的人;“故”,原因。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本文说“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师说》中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可见二者都认为人并非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
本文说“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人不可以不就师矣。夫此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师说》中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可见二者都认为圣人尚且从师,何况凡人。
参考译文:
天地之间人为贵,圣人所崇尚的是义,德义所成就的是智慧,明智所追求的是学问。虽然世上有极其聪明的圣哲,他们也不是生来就有智慧的;虽然有非常能干的人,他们亦非生而有才能的。文王、武王以姜尚为师,周公旦以庶秀为师,孔子以老聃为师。人不可以不跟从老师学习。上述这些人都是上等的圣哲,况且要等到问学求教之后,方能知识渊博,德行广大,更何况是普通的人呢 因而,工匠若要做好他的事情,就应当先磨利自己的工具;士人要宣扬他的道义,就应当先读他的书。《周易》上说:“君子应当通过多记住前人的言论和行事来培育自己的美德。”因此,人需要学习,就如同事物需要修治一样。夏朝帝王的玉磺,楚国和氏的玉璧,虽然有了宝玉的资质以及卞和的呈献,但如果不雕琢不磨光,就和小石头没有什么差别。更何况君子有敦厚坚贞的资质,有明察聪敏的才能,(如果再)由品德优良的朋友辅佐他,由贤明的老师教导他,用《礼》《乐》来修养他,用《诗经》《尚书》来引导他,用《周易》来帮助他,用《春秋》来启发他,哪有不成功的呢 《诗经》中说:“看那鹡鸰鸟,边飞边欢鸣。你我天天在奔波,月月都远行。早起晚睡不停息,不要辱没父母名。”所以,君子整天勤勤恳恳、积累德行、研修学业,并不只是为了使自己的学识能够渊博而已,而是想继承祖先的美好声望,并以此来显扬自己的父母。道义隐藏在书本中,要靠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学问因发奋努力而有所长进,因懈怠松弛而荒废。所以董仲舒终生不过问家事,景君明常年不出家门,使自己的学问日渐精深、学业愈加显著,是因为他们家境富裕;像他们那样富裕闲逸而又能如此勤奋努力,是品德才能过人之士。倪宽卖力作厨工,匡衡把自己卖给富人家做佣工,是因为他们家境贫困;像他们那样家境贫困而又能如此钻研学业,是品德才华优秀之人。现在求学的人数以万计,而坚持学习到底的人还没有几十个,这是什么原因呢 以上四人耳聪目明、忠义诚实、廉正勇敢,未必没有能与之比肩的人,然而他们树立名望,建立功业,美好的声誉没有穷尽,终于达到这样的境地,这是什么原因呢 只不过是因为他们依托于先圣的经典,专心谨记孔夫子的遗训罢了。《诗经》中说:“面对高山内心仰慕,面对大路迈步前行。”“时时刻刻遵行学习之事,学问积累就会走向光明。”因此凡是想要显耀功勋业绩、传扬光辉事业的人,再没有比学习更好的了。
20.①无微不至 ②珠联璧合 ③志同道合 21.“联句”,不仅需要高超的技巧,更需要联句者心灵相通,对主题的把握和韵味的营造,都能心领神会。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此处形容“关心”,可填“无微不至”。无微不至:指无论如何细微,都能周全照应。极言细微之至。
②语境指“韩孟”的联句非常完美,可填“珠联璧合”。珠联璧合:珍珠联串在一起,美玉结合在一块,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的美好样子。
③此处是韩孟“创作了大量联句佳作”的原因,和“心心相印”连用,可填“志同道合”。志同道合:志向相同,道路一致。形容彼此理想、志趣相合。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不仅……,更……”表示递进关系,后面的两个分句语序不当,应先心需要高超的技巧,再要求心灵相通,改为“不仅需要高超的技巧,更需要联句者心灵相通”;
二是介词“关于”使用不当,应改成“对”。
22.①身体力行 ②异曲同工 ③并驾齐驱(相提并论) 23.不仅某些思想内容一以贯之,表现手法也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特点(或倾向),这与他提倡复古、反对骈文的做法是吻合一致的。 24.D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应与前句“大力提倡秦汉以前的古文”形成递进关系,同时后文“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实现自己的主张,写出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又是对该空内容的具体展开,据此可填“身体力行”。身体力行:努力实践,亲身体验。
第②空,语境强调韩愈的“诗歌创作”和“散文创作”虽体裁不同,但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诸多共同之处,且后面有“……之妙”,据此可填“异曲同工”。异曲同工:比喻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文章、言论一样精彩,或不同的事情产生相同的效果。
第③空,语境强调“韩孟诗派”与“元白诗派”并存,且“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远的影响”,据此可填“并驾齐驱/相提并论”。并驾齐驱:指几匹马并排拉一辆车,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相当。/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事物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来谈论或者看待。
2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之前,所以,“不仅”应放在“某些思想内容”的前面;
二是成分残缺,“具有”后缺宾语中心词,应在“散文化”后加“特点”或“倾向”。
2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A.表示语义转折;
B.表示声音延长;
C.表示话题转换;
D.表示解释说明。
故选D。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