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反对党八股》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反对党八股》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7 16:4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反对党八股》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风与党风同社会风气是紧密相连的,弘扬优良文风、纠正不良文风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当前,在一些党政机关文件、一些领导干部讲话、一些理论文章中,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长、空、假。
长,就是有意无意地将文章、讲话添枝加叶,短话长说,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离题万里。群众形容说,这样的讲话有数量无质量,有长度无力度;这样的讲话汇集的书,有价格无价值,有厚度无深度。
空,就是空话、套话多。照抄照搬、移花接木,面孔大同小异,语言上下雷同,没有针对性,既不触及实际问题,也不回答群众关切,如同镜中之花,没味、没用。
假,就是夸大其词,言不由衷,虚与委蛇,文过饰非。不顾客观情况,刻意掩盖存在的问题,夸大其词,歌功颂德。堆砌辞藻,词语生涩,让人听不懂、看不懂。
党的历史经验证明,文风不正,危害极大。它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执政成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不良文风蔓延开来,不仅损害讲话者、为文者自身形象,也降低党的威信,导致干部脱离群众,群众疏远干部,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失去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可以说,一切不良文风都是不符合党的性质、宗旨的,都是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相背离的。大力纠正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一项重要任务。
(摘自习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风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
材料二: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代诗人杜甫的千古名句,道出了写作的不易。写出一篇好文章,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即使是下笔千言、一气呵成,其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有一种文章,被很多人认为很容易写,就是所谓的“官样文章”。如何看待所谓“官样文章”以及“官样文章”容易“撞脸”的问题,有许多需要分析和澄清的工作要做。
慎提“官场文章”,警惕“官样文章”。“官场文章”这个词既不科学,其边界也比较模糊,因为其内容涉及“官方”,写作主体也多出自“官方”,所以被一些人称为“官场文章”。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执政党是代表并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党,我们的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我们的党政干部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公仆,既无所谓的“官”,也不存在旧社会那样的“官场”,因此“官场文章”的提法并不科学,应当慎用。我们认为应当慎用“官场文章”这一提法,但并不否认“官样文章”的存在。“官场”与“官样”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反映的事物却不相同。如前所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正风肃纪的政治生态中,“官场”的“场”已无栖身之地,但“官样”的“样”在一些干部身上还客观存在着,就是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作风,在一些往来公文、总结材料和理论文章中也有所体现,就是形式主义、脱离实际的文风。这个意义上的“官样文章”是我们应当警惕和反对的。
坚持一分为二,剖析“撞脸”问题。说起“官样文章”,很多人就会想到曾被毛泽东同志猛烈抨击的“党八股”。“党八股”可谓“官样文章”的极致。随着党风的改进、社会的发展,“党八股”的现象虽不能说已经绝迹,但确实是越来越少了。在警惕和防止注重形式、脱离实际的“官样文章”的同时,也应认识和解决文章“撞脸”的问题。一些党政机关的公文、领导干部的讲话和报刊发表的文章为何会“撞脸”?为何会形成不良文风?这里面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看,上述公文、讲话和文章都属于特殊的文体,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和较为常用的思路,如“主要做法——基本经验——启示思考”“基本概况——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涉及的一些重要政治术语,也必须准确规范。此外,这类文章写作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提法,也必须与党中央的重大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不能出现偏差和背离,也造成了一些表述有所重复或“似曾相识”。上述这些客观因素叠加在一起,就使得这类文章“撞脸”的几率,比纯学术性的文章大为增多。
就主观方面来说,文章“撞脸”很大程度上则是作者的学识水平不够和思想认识偏差造成的。文以载道、言之有物,很多文章空话、套话连篇,是因为作者没有足够的理论水平和经验储备把“大道理”即党中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自己的正确理解认识,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只会做“规定动作”,不会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创造出“自选动作”,结果只能照搬照抄、到处套用,即使涉及了一些实际工作和具体实例,也往往是“两张皮”,没有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还有一种情况,有的作者或思想懒惰或眼高手低,不愿广泛搜集文献资料,不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只会依赖从现成的文件和书本上“讨生活”,这是一种很不良的文风,对干部来讲,也是一种“懒政”。
(摘编自张健《用优良文风告别“撞脸”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在写作中要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并提出了具体的做法,但二者的出发点与针对性并不相同。
B.材料一提到,一些机关文件、讲话和理论文章的文风仍然存在突出的问题,想要纠正这些不良文风,需要一定的时间。
C.材料二指出,“官场文章”并不科学,我们应当慎用这一提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否认“官样文章”的存在。
D.材料二认为,如果能警惕和防止注重形式、脱离实际的“官样文章”,就不会形成官僚主义的作风和形式主义的文风。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指出,虽然“官场文章”与“官样文章”只有一字之差,但不加以区分,就有可能影响材料二论述的严谨性。
B.“党八股”是“官样文章”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党风的改进、社会的发展,目前“党八股”这种现象已经绝迹。
C.一些公文、讲话和文章涉及的重要术语,必须准确规范,这造成文章中一些表述“似曾相识”,增加了“撞脸”的几率。
D.写作者即便在提高学识水平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文献资料,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也很难完全告别“撞脸”文章。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首先明确了弘扬优良文风、纠正不良文风是一项长期任务,然后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阐述了观点。
B.材料一第四段,在分析不良文风的特点时,使用“言不由衷”“堆砌辞藻”等四字短语,体现了论证语言的简洁性。
C.材料二以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千古名句为例,论述写文章即使能下笔千言、一气呵成,也需要长期的积累。
D.材料二第三段,认为要坚持一分为二地剖析“撞脸”文章,这为下文从客观、主观两个方面论证奠定了基础。
4.材料二最后一段使用“两张皮”“讨生活”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不良文风,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摘编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辞立其诚”在当今仍有价值,“诚”则是指真,“立其诚”则是要坚持真实性。
B.人类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中又能加深对世界的认识。
C.党八股文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主要和首先的任务是禁绝一切空话。
D.文章的长短不是一定的,而是服务内容的需要,就如俗语说的:“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强调为文要真,材料二强调为文要言之有物,都从为文的道理引申到做人的道理。
B.哲学和科学都能揭示客观规律,文学不表现客观规律,所以文学不符合名实一致的要求。
C.“静因之道”与列宁的“辩证法要素”都认为,要彻底避免主观因素对客观世界的干扰。
D.材料二中“懒婆娘的裹脚”是表象,结果是群众不想看,危害是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
8.下列对材料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语言平实,文风质朴。引用大量典籍史料并对其解释说明,让文章没有艰涩之感。
B.材料一逻辑严密,层次清晰。全文都采取递进式论证结构,将“立其诚”的含义深入分析阐述。
C.材料二语言严谨,周密且生动活泼,引用谚语歇后语等群众语言,使文章内容通俗易懂。
D.材料二主要运用对比论证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战争时期需要简短和精粹的文章。
9.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材料二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些,以前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我说以前是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什么是不熟?人不熟。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作家想在作品里,表现一个思想,创造一个人的形象,他的最基本的工具,便是语言(文字)。
有人把文学家的语言和画家的颜色相比,画家把一个颜色盆放在面前,红的、黄的、蓝的,画家又调配着这些颜色,画出五光十色的画。鲜艳夺目的,阴沉浓重的,愉快的人,或是悲愁的景物。但不会画的人,不会调配颜色的人,便连一个常见的萝卜也画不成功。
文学上的语言工作也是这样。生活里有无数的语言,各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有人把这些语言放在自己的心里,把它们巧妙地真实地连结起来,便能表现人性、时代。也有人组织不好,语言贫乏,便连眼前一只猫捕住了老鼠的事,也说不清楚。
(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10.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比喻读之令人生厌的党八股文章,对其文字冗长、内容空洞的文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B.“下决心不要群众看”“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这两句话深刻揭示了党八股文风的严重危害。
C.“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这句话诙谐、幽默,对那些喜欢写长而空的文章的人进行了讽刺。
D.“我们应该研究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作者提出这主张的现实原因是现在是战争时期,打仗很多,工作繁忙。
11.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处运用设问和反问,引起人们对文风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并把相关论述步步推向深入,显示了很强的逻辑力量。
B.文章将斯大林发表的一篇演说和《解放日报》上的社论进行比较,意在肯定《解放日报》社论的写法,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C.在论证过程中,文章多处运用人民群众口头流行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歇后语、俗语等,深入浅出,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
D.文章举《资本论》的例子,意在说明写文章要看实际情形,关键是要言之有物,而不是都以短为好,这样使论证更加严密。
12.根据材料二、三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认为文艺工作者只要熟悉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做好了解人、熟悉人这一工作,就能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B.材料二指出人民生活存在着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C.材料三首先论述了语言在文学作品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语言是表现思想、创造形象的最基本的工具。
D.材料三运用类比论证,把文学上的语言运用和画家的颜色调配进行类比,意在论证只有组织好、运用好语言,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13.针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材料二、三提出了哪些主张?请简要概述。
二、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是一种选择,一种时时处处的选择。不需要红袖添香,也不需要( ),只要一捧一翻,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这样看来,书应该是易读的,路灯下能读,车船上能读,喧闹的集市里能读,繁忙的工作中能读,即使风雪交加,破屋茅棚,亦能读书。可书也是难读的,明窗净几,夜静更深,即使在教室、图书馆,也有不读书的。阅读能滋养人生,这种滋养,( ),润物无声,所以读书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有着一个随时可以远离尘嚣的精神世界。
当一个人选择了与书为伴,从此就不再孤独。那些用文字构建的一个个( )的世界,早已流进了精神的血液,也使自己从这个繁杂的世界中跳脱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由。其实,在信息泛滥和电子产品包围的今天,读书的人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拥有了让时间变慢的魔法。慢,是舒缓,是耐心,是从容,是对细节的迷恋。我们现在太快、太匆匆、太( ),来不及停驻,来不及凝神。读书会和自己的灵魂相遇,也会和许多有趣的灵魂穿越时空对话交流。这是治疗人生坎坷的药,也是照亮自己前路的光。你看到的每一个字,都会化成你精神的骨与肉,改变你的精神容颜,让你变得与众不同。
14.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稠人广坐 栉风沐雨 多姿多彩 日新月异
B.正襟危坐 春风化雨 绮丽多彩 日新月异
C.正襟危坐 栉风沐雨 绮丽多彩 标新立异
D.稠人广坐 春风化雨 多姿多彩 标新立异
15.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
B.“我还没同意呢,你怎么就把这个证明开了呢?”(《“探界者”钟扬》)
C.“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百合花》)
D.既有问题,你总得赞成一方面,反对另一方面,你就得把问题提出来。(《反对党八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语言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行为。如何使用语言不仅是个人习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责任问题。错误的、不良的言语行为会对他人造成危害甚至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毛泽东强调 (1) ,要对不良言语活动(“党八股”)加以批判:“一个人写党八股,如果只给自己看,那倒还不要紧。如果送给第二个人看,人数多了一倍,已属害人不浅。如果还要站在墙上,或付油印,或登上报纸,或印成一本书,那问题可就大了,它就可以影响许多的人。而写党八股的人们,却总是想写给许多人看的。这就非加以揭穿,把它打倒不可。”语言是一套社会规约,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按照社会契约进行有效交际的过程。因此, (2) ,就是要使自己的言语产品具有真实性。言语是一种“使人为”的活动,如果说话者“不负责任,到处害人”,那就使言语成为灾难了。尤其是写文章和做演说这类宣传活动,接受面很广,是“专门影响人的”,而当时一些同志反而持不负责任的态度,常常以八股敷衍了事。为此,毛泽东以批判党八股为突破口,要求在党内树立正确的语言观,首先是明确语言的社会责任观, (3) 。处在抗战时期,党的宣传工作要为鼓动人民的抗战热情服务,语言的形式也必须为正确的内容服务,必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考虑到当时很多人文化程度不高,中国传统上对文字出版物的崇拜又很严重,文风问题就更值得强调了。
16.下列句子中的“ ”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使人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B.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C.中国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2.B 3.C 4.①这些词语形象地指出“撞脸”文章的作者学识水平不够和思想认识偏差的表现;②反面强调了提高文章作者的学识水平和端正思想认识的重要性。 5.①材料一侧重不良文风的具体表现和危害;②材料二侧重澄清何为“官样文章”,分析“官样文章”容易“撞脸”的原因。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二者的出发点与针对性并不相同”错,二者的出发点与针对性相同,都是针对文风不正的问题,积极倡导优良文风。
C.“‘官场文章’并不科学”错,是“‘官场文章’的提法并不科学”。
D.“就不会形成官僚主义的作风和形式主义的文风”说法绝对,“这个意义上的‘官样文章’是我们应当警惕和反对的”是强调我们应当警惕和反对“官样文章”,但不能说如果能警惕和防止注重形式、脱离实际的“官样文章”,就不会形成官僚主义的作风和形式主义的文风。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B.“目前‘党八股’这种现象已经绝迹”错,原文明确说“‘党八股’的现象虽不能说已经绝迹,但确实是越来越少了”。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论述写文章即使能下笔千言、一气呵成,也需要长期的积累”错,原文“唐代诗人杜甫的千古名句,道出了写作的不易。写出一篇好文章,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强调写作不易,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结合“就主观方面来说,文章‘撞脸’很大程度上则是作者的学识水平不够和思想认识偏差造成的”可知,文章从主观方面分析文章为何会“撞脸”,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两张皮”,指的是相互之间原本存在必然联系或依附关系的两种事物发生游离而单独存在。文中指“撞脸”文章的作者照搬照抄、到处套用,没有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另一种是“讨生活”,原指谋求生计,这里指“撞脸”文章的作者只从现成的文件和书本上套用,不能结合实际。这些词语形象地指出“撞脸”文章的作者学识水平不够和思想认识偏差的表现。
“两张皮”“讨生活”等词语都是反义词,都是文风不正的表现,从反面强调了要用优良文风告别“撞脸”文章,提高文章作者的学识水平和端正思想认识的重要性。
5.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一段“在一些党政机关文件、一些领导干部讲话、一些理论文章中,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长、空、假”总说,然后从“长”“假”“空”三个方面论述不良文风的具体表现,最后一段“党的历史经验证明,文风不正,危害极大”阐述不良文风的危害。
②材料二第一段“如何看待所谓‘官样文章’以及‘官样文章’容易‘撞脸’的问题,有许多需要分析和澄清的工作要做”为总说,第二段“慎提‘官场文章’,警惕‘官样文章’”侧重澄清何为“官样文章”;第三段“坚持一分为二,剖析‘撞脸’问题”,后面两段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官样文章”容易“撞脸”的原因。
6.C 7.D 8.B 9.(1)首先解释“修辞立其诚”的含义,即发言著论写文章,要坚持真实性原则。(2)接着材料从名实一致、言行一致和表里一致三个方面对“修辞立其诚”的含义作出具体阐释。(3)然后辨析追求真理时如何处理客观性与主体性的关系。(4)最后指出要端正学风,要表达内心真实见解。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我们主要和首先的任务是禁绝一切空话”错误。根据材料二“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分析可知,“我们主要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长文章”禁止。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都从为文的道理引申到做人的道理”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分析可知,材料一从为文的道理引申到做人的道理;而材料二只是针对写文章、演说要言之有物论述的,没有从为文的道理引申到做人的道理。
B.“所以文学不符合名实一致的要求”错误。结合材料一“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分析可知,虽然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但“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即文学也要符合名实一致的要求。
C.“要彻底避免主观因素对客观世界的干扰”错误,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一“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分析可知,文中意思是“力求避免”,而不是“彻底避免”。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采取递进式论证结构”错误。根据材料一“‘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和后文的论述内容结合分析,这部分是并列结构,而非“递进式论证结构”。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文章第一段“修辞立其诚……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可以看出,材料一解释了“修辞立其诚”的含义,并指出修辞立其诚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原则;
第二段“‘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领起下文三至五段,分别从“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三方面对“立其诚”进行论述;
第六至八段,“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从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关系角度阐释,如何处理主客观的关系;
最后两段,“‘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指出要端正学风,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10.B 11.B 12.A 13.①走进人民群众,学习并运用他们丰富生动的语言;
②用心揣摩生活中的语言;
③组织好语言,把它们巧妙地真实地连结起来。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这两句话深刻揭示了党八股文风的严重危害”说法错误。结合“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可知,“下决心不要群众看”不属于党八股文风的危害,是作者的批评之语。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特点的分析能力。
B.“意在肯定《解放日报》社论的写法”说法错误,材料一原文为“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可见比较的目的是突出斯大林演说的简短。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只要……就能……”逻辑推理错误,材料二原文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据此推断不出题干内容。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二“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可以总结出:应走进人民群众,学习并运用他们丰富生动的语言。
从材料三“作家想在作品里,表现一个思想,创造一个人的形象,他的最基本的工具,便是语言(文字)”“有人把文学家的语言和画家的颜色相比……不会调配颜色的人,便连一个常见的萝卜也画不成功”可以总结出:应用心揣摩生活中的语言。
从材料三“有人把这些语言放在自己的心里,把它们巧妙地真实地连结起来,便能表现人性、时代”可以总结出:应组织好语言,把它们巧妙地真实地连结起来。
14.B 15.D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稠人广坐:指人很多的地方,即公共场合。正襟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语境指读书随处随意,不需要很正式拘谨,应选“正襟危坐”。
栉风沐雨:意思是大雨洗发,疾风梳头。后用以形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和“润物无声”连用,表示读书对人的教育作用,应选“春风化雨”。
多姿多彩:指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很多种形状,很多种颜色。绚丽多彩:指色彩丰富。语境指文字世界的丰富多彩,应选“绚丽多彩”。
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见解、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有时也指敢于打破旧框框,进行革新创造。语境和太快、太匆匆连用,表示世界变化快,应选“日新月异”。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题干和选项D中的“你”都是泛指,没有具体指称对象。
A.特指“红烛”;
B.特指说话的对象;
C.特指说话的对象。
故选D。
16.A 17.(1)要整顿文风;
(2)使交际的过程有效;
(3)语言的形式要对人民负责。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使人为”引号作用为强调。
A.强调;
B.特定称谓;
C.引用;
D.否定,讽刺。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此处作为文段开头部分,提出观点,接着分析论证,结尾和开头再呼应,结合结尾“文风问题就更值得强调了”可知此处是强调文风文体,应填“要整顿文风”;
第二处,结合“因此”“就是”此处和前面内容为因果关系,和后面句子为解证关系,结合“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按照社会契约进行有效交际的过程”“就是要使自己的言语产品具有真实性”分析,此处应承接前面的结果“进行有效交际的过程”,故应填“使交际的过程有效”;
第三处,此处为承上启下句子,上承“语言的社会责任观”,下引“为鼓动人民的抗战热情服务,语言的形式也必须为正确的内容服务”,服务对象为“人民”,故应填“语言的形式要对人民负责”。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